当前方言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使用现状及影响研究——以陕西方言为例
陈岐岳
在当今广播电视节目百家争鸣的激烈角逐中,文艺节目逐渐成为受众最多、最受人们喜爱的节目类型。近年来,一种新的节目类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它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字正腔圆、规范标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规定,而收视率也因其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稳居前列。本文仅以陕西地区为例,分析陕西方言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使用现状及影响。
一、陕西方言类节目现状
方言是一种与标准语言有区别的,在某一个地区使用的语言。方言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域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发音及语汇、句子结构所组成,是一个地方民俗、习惯、文化、传统的积淀。方言之间的差异是一种语言的历史演变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投影。我国汉语的方言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由官员出面组织进行方言调查。西汉学者扬雄所著《方言》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方言的著作。目前汉语被划分为七个大的方言区,陕西地区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陕西官话。
当前,陕西地区以陕西方言制播的广播电视节目,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一)方言类主持人节目
方言类主持人节目即主持人用方言主持节目的样式。
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碎戏碎事》栏目。它是播出时间上继《都市碎戏》后的一档方言讨论性节目。“碎”在陕西方言中是“小”的意思。
陕西电视台公共政法频道《说案》栏目。它是将传统说唱艺术的娱乐化元素引入电视法制节目的全新类型节目。主持人以夸张、变形的语言来讲述案件故事,彰显出中国民间说书艺术的特征和效果。
陕西都市广播《吃在西安》栏目。是一档用陕西地方方言主持的美食节目。
(二)方言类情景剧
方言类情景剧即主人公以方言为语言表达样式进行表演的剧目。
陕西电视台卫星频道《街坊邻居一台戏》。
西安电视台白鸽都市频道《狼人虎剧》。陕西第一档方言栏目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渭南电视台经济文艺频道《世相》。这一方言短剧栏目以表现关中民俗、民风、民情、民生为核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演员朴实的表演来丰富群众生活,达到娱乐和教育的目的。
全国热播陕西方言情景剧《西安虎家》。它是英氏公司鼎力制作的一部西北风味的喜剧力作。《西安虎家》40集,98%都是陕籍演员,为突出地方特色,对白全部采用陕西方言。
陕西电视台西部电影频道《千家故事》。
全国热播方言情景剧《武林外传》。《武林外传》是2006年最火的电视连续剧,搞笑的剧情加上俏皮的陕西话,成了电视剧中的最大亮点。同福客栈的掌柜佟湘玉风情万种,她有一段多次说起的台词:“厄错咧,厄真嘀错咧,一开始厄就不该嫁到这儿来,厄不嫁到这儿来,厄嘀夫君就不会死。如果厄嘀夫君没有死,厄就不会沦落到这个地方。”不长的几句话,竟然有七个“厄”,堪称陕西话“厄”字读音用法的经典示范。
都市青春频道《都市碎戏》。
(三)方言戏曲节目
方言戏曲节目即一般情况下为戏曲类竞技栏目。
陕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秦之声》栏目。为陕西电视台开办多年的戏曲栏目,分为五个板块:“精彩亮相”、“戏曲小品”、“戏迷乐园”、“经典欣赏”、“戏迷大叫板”。每期推出进入决赛的四名戏迷选手,现场演唱,由观众和专家评委打分,决出冠军。
宝鸡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西秦戏苑》栏目。《西秦戏苑》是面对广大戏曲爱好者开办的竞赛型戏曲栏目。栏目风格热烈、活泼,现场参与性强。
(四)方言类电视小品节目
方言类电视小品节目即用方言为语言表达样式的小品表演。
1987年由郭达主演的陕西方言春晚小品《产房门前》。妻子临产在即,在产房门前等待的郭达最关心的是什么呢?围绕这一主线用陕西方言进行了诙谐幽默的表演。
1991年由蔡明主演的陕西方言春晚小品《陌生人》。199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蔡明与巩汉林合作表演小品《陌生人》,一举成名。
(五)方言类配音节目
方言类配音节目即在原有影片、动画片的基础上用地域方言加工改造后形成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节目。
《猫和老鼠》陕西方言版。陕西方言版的《猫和老鼠》推向市场后,调皮幽默的陕西方言配合《猫和老鼠》生动滑稽的画面,立刻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还珠格格》陕西方言版。主角小燕子操着一口流利的陕西话出场,楚楚可怜的紫薇用陕西方言与尔康道出“山无陵,天地合”之类的情话,令人忍俊不禁。
(六)方言类真人秀节目
方言类真人秀节目即用方言为语言表达样式的综艺选秀节目。
陕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碎戏明星班》。它是全国首档大型方言综艺节目,是专门为碎戏挑选演员的选秀节目,获胜者将获得5000元现金大奖和参与《百家碎戏》主角拍摄的机会。
二、陕西方言类节目语言样态分析
按照地理位置,可将陕西划分为三个大的区域:关中、陕北和陕南。我们通常所说的陕西话即关中话,而西安话则在潜移默化的传承中,集中表现着关中话的各种方言特色,且字音声韵和词语形式差别不大,可称为西安白话。西安白话古称“关西秦声”,在陕西及周边省份流行易懂,是陕西方言的代名词。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和陕西电视台的主战场,在广电传媒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方言节目中所使用的陕西方言更贴近西安白话。
结合陕西地区的方言节目,我们不难发现陕西方言电视节目语言有如下特征:
(一)声母zh﹑sh﹑sh习惯性发为z﹑c﹑s
普通话与陕西方言差异最明显的是语音,主要表现在声母上。虽然其差异相当复杂,但均有对应的规律。声,就是声母,它指的是一个汉语音节起头的辅音,依据不同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送气与否﹑清浊区分等不同的发音条件可以把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分成不同的类型。陕西方言中较为明显的语音变化就是将舌尖后阻zh、sh、sh发为舌尖前阻z、c、s。
例如:陕西电视台的《说案》栏目(《梦断7300》1月31日):
“那封信拿出来给黄建辉看,能有啥(shá-sá)事(shì-sì)呢?”
“肇(zhào-zào)事(shì-sì)车辆随即逃跑。”
“这个谋杀(shā-sā)案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再如《武林外传》第71期“站(zhàn-zàn)住!真的呀?”
《武林外传》第47期“给,二十文,省(shěng-sěng)点花呀。”“哎!差(chàcà)点啊!”
《武林外传》第32期“吉祥如意团圆球,先生(shēng-sēng)您慢用。”
此外,还有以下单字陕西方言在发音时很容易由舌尖后阻发为舌尖前阻,简单列举如下:
稍微(shāo-sāo) 瘦弱(shòu-sòu) 不熟(shú-sóu)
纯洁(chún-cún) 炒面(chǎo-cǎo) 重来(chóng-cóng)
油炸(zhá-zá) 找零(zhǎo-zǎo) 证明(zhèng-zèng)
(二)语句倒装和句式变换
(1)《武林外传》第71期。佟掌柜:“输人不输阵,回屋补个妆先。”
正常语序应为——“输人不输阵,回屋先补个妆。”
(2)陕西人说的“肉夹馍”一词,实际上是“馍夹肉”。用现代汉语无法理解得通,但在古汉语中却十分普遍,这是一个倒装词汇。还有陕西话中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的”放在句末。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3)“把N-V”结构在陕西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它有两种出现形式:一种是“把N-V”单独成分,另一种是“把N-V”有后续成分,不能单独成句。(1)
陕西方言中有一种可以单独成句的“把N-V”结构。例如乘公交车时,经常可以听到售票员对乘客说:“把票一买”,这种表达方式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
例如:《都市碎戏》2007年2月节目《心是肉长的》:“把娃一扔,俺爸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
西安方言中的“把N-V”结构还有另一种出现形式,就是“把N-V”结构有后续成分,不能单独成句。如果后续成分中没有语音停顿,则“把N-V”与后续成分构成紧缩复句,如“把饭一吃再走”。
例如《碎戏碎事》主持人语:“休息一下,把广告一播再说。”
(三)白读音较多
白读即口语读法,也叫白话读法。白读与文读(文言读法,书面语读法)是两个对立概念。陕西方言最典型的白读是普通话读[φ]的音,陕西话读[h]例如:
《说案》栏目主持人语:“看一下(hà)就是上回节目中播出的……”
《都市碎戏》节目《心是肉长的》:“吓(hà)了我一跳。”
此外,陕西方言的不规则白话读法还有一些,例如:
《碎戏碎事》主持人语:“不分青红皂白(bái-béi)。”
“周末,去你大伯(bó-béi)家看看……”
(四)方言儿化
关中方言区大部分方言有儿化现象,少部分方言点儿尾自成音节,包括名词儿化(兜兜儿)、动词儿化(咳嗽儿)、形容词儿化(绿绿儿)和一些其他特殊儿化(碎子儿、有吃头儿、没看头儿)。
例如《猫和老鼠》陕西方言版动画片:
“老皮,你奏似(就是)抓不住我!”——“碎子儿,你看我咋拾掇你!”
这句话成了《猫和老鼠》陕西方言版的经典,在社会上风靡一时,甚至成了街坊间的口语。
(五)声调调值有变化
陕西人,特别是关中人,说话底气十足,加之陕西方言咬字重,多去声,转音多,说起来掷地有声。这里的调值变化并非常规的语流音变,而是地方区域内约定俗成的方音。
关于声调调值的变化,以2007年1月31日的《说案》栏目之《梦断7300》为例探讨,以下均为主持人用陕西方言主持节目的串联语。例如:
1.“吓得汗(hàn-hán)毛都竖起来了。”
2.“在屋(wū-wù)里,杨雪琴给了黄建辉一个关爱的爱吻,其实也就是亲了一下脸,没想到十几岁的黄建辉从此便记在了心里。”
3.“真(zhēn-zhén)是让人无法理解。”
又如《吃在西安》的宣传语:“《吃在西安》您爱听吗?王军、王嘹咂您喜欢吗?都市生活越来越丰富,光(guāng-guáng)吃怎么能够,每(měi-mèi)天下午,让王军陪您又吃又喝;想吃《吃在西安》每天17∶00让您品尝大餐美味、风(fēng-fèng)味小吃。”
大体来说,在同一个音高变化区域,陕西方言的调值和普通话有很大区别。结合陕西方言本身和大量广播电视陕西方言用语,听辨总结归纳基本规律如下:
图1 当前陕西方言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和普通话的调值对比
(前者是普通话调值,后者是陕西方言调值)
附注:普通话调值表现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和普通话相融合,陕西方言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语音调值和本地传统方言调值有一定差异。听辨大量相关节目语料总结得出:陕西方言节目阴平调基本上是低调(31或21),阳平基本上是低升或中升(24或35),上声基本上是高降(53或52或42),去声基本上是高平(44或45)。
(六)陕西方言词汇丰富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与现行普通话作为国家标准语言一样,古朴的关西秦声曾在历史上作为官方通用语言被长期推广和普及,因此形成了丰富的陕西方言词汇资源,在广播电视方言中经常可以听到以下词汇(注:个别词汇约定俗成,但在字典中实无该字。对于以上情况,本总结采取同音字音译):
噌(倔强)瓷(呆滞)蛤(使坏)铪(吓住)怂(坏蛋)碎(小的)撒(什么)
碟(吃饭)爹(父亲)娘(母亲)厄(代我)薄(不行)赊(说话)嘹(很好)
啥(什么)咋(怎么)耍(玩耍)娃(孩子)瓜(傻子)撇(扔了)忻(寻找)
拌嘴(吵架)搭手(帮忙)各咎(蹲下)干猴(瘦人)光凇(滑稽)鼓劲(使劲)
花搅(轻佻)胡粘(胡说)趔开(站开)咳燥(挖苦)吝皮(吝啬)没向(不行)
暮囊(慢性)托托(烧饼)眯瞪(小睡)暮乱(心烦)唔哒(那里)言传(说话)
窝窝(棉鞋)乡党(老乡)泼翻(烦乱)夜个(昨天)伤眼(难看)制达(这里)
麻达(问题)细法(细致)罢了(还行)骚青(多事)为个(那个)厄贼(惊讶)
啊达(哪里)毕咧(完了)扎势(摆架)伙计(朋友)毛糙(粗心)眉眼(眼色)
能成(可以)没向(没望)犟子(倔强)活滩(河滩)活似(合适)似活(试试)
麻利(利索)
不招识(不理会)搁不来(和不来)后儿个(后天)精脚片(光脚板)
没眉眼(没眼色)明儿个(明天)前儿个(前天)惹草咧(逗急了)
谝闲传(聊会天)麻米儿(没道理)嘹咂咧(很好)
以上所列词汇,是陕西方言节目中经常会听到的,特别是“咋了”、“啥”等高频词汇也经常出现在城市居民的日常交往用语当中。
1.“那(nà-wèi)次……从那(nà-wò)以后……”
2.“就(jiù-zoù)是上回节目中播出的。”
3.“这一河(hé-húo)滩的事让人无法明白。”
——《说案》栏目主持人方言俗话语言
4.“我(wǒ-ě)的神啊!”
——《武林外传》佟湘玉语
5.“寻(xún-xín)个机会,叫声爹,叫声妈。”
6.“把娃扔(rēng-piě)了,俺爸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
——《都市碎戏》之《心是肉长的》主人公方言对白
陕西方言语音复杂,在此只是结合广播电视节目谈了一些主要的特点。方言语音系统是有其规律性的,每种语言和方言都有其源流。陕西方言和汉语其他方言一样都是由古代发展而来的,由于一定的地域便产生了一定的方言,由于交际的需要,方言便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并传播。
三、方言类节目影响研究
(一)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受众调查研究
陕西方言音韵独特,影响广泛,方言作为“一方之言”,是一种文化。像不同种类的语言一样,每一种形式的语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等信息;含义丰富深刻,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朴素的表现形式。(2)
自1955年10月中国开始推广普通话,使之成为中国内地唯一的官方语言以来,除了少量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广播(诸如粤语、客家话、闽南话、沪语等),方言逐渐失去其地位并开始在媒介有隐退之势。近些年,广播电视节目中几乎全是普通话节目,偶有几档夹杂着方言的节目和电影人物对白。伴随着娱乐元素的激活和发展,方言节目也以一种新的姿态走向电视荧屏。那么,方言节目是否应该存在?又有多少受众能够接受认可它?我们结合地域实际做了以下调查和研究:
表1 “陕西方言节目”受众调查表
(宝鸡地区30名受众随机抽样调查)
附注:此表是于2007年8月9日下午在宝鸡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经二路所做的受众随机抽样调查,围绕是否支持“陕西方言节目”这一问题,对30名路人进行的随机采访。30名接受调查的受众男女性别比例为1∶1;其中青年10人,中年14人,老年6人。具体调查结果反映如上。
被调查者观点集中反映如下:(1)电视语言要规范、统一为好。(2)难道为了普通话就可以否定方言吗?方言好听!(3)方言节目还是少一点为好。(4)节目是给观众看的,观众喜欢,又有什么不行?(5)个人认为普通话节目和方言节目各占一定比例比较合适。
表2 您如何看待电视剧说方言
(人民网传媒频道全国374名网友调查)
附注:从表1和表2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支持方言节目的受众占多数,但这种优势不是很明显。还不难发现(见表1)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层次有所提高,更加趋为理性。
(二)关于《都市碎戏》和《碎戏碎事》的几点思考
鉴于陕西地区以方言制播的广播电视节目众多,在此我们仅选取《都市碎戏》和《碎戏碎事》这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栏目进行分析。
1.方言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
不论是《都市碎戏》中部分主人公的人物对白,还是《碎戏碎事》中主持人的主持词,其陕西方言都明显不够标准。交流中语言生硬,甚至让受众听起来感觉很别扭,听感上既想往陕西方言贴近,又想往普通话靠拢,没有音韵美。
2.制作群优胜劣汰
《都市碎戏》从2005年4月开播至今,收视率走了一个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2006年4月收视率仅为4.58,相对于之前的高收视率来说走入了一个相对比较明显的低谷。2006年4月节目收购最高价为1.1万元,有13部仅为0.8万元。
表3 2006年某月《都市碎戏》收视率的统计排名
附注:本月平均收视率4.33,最高5.45,最低2.97。共有22家影视公司的节目播出,其中“飞龙影视”的制作水平相对较高,两期节目均进入了本月前五名。而“星光科技”和“今朝影视”各有两期节目,但成绩均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2006年陕西市场碎戏制作群明显增加,《百家碎戏》以“克隆版”姿态出现,对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收购价一降再降。据了解,最低的影视公司每部戏只能收到0.6万元,直接影响了剧目投资再生产的质量。因此,节目制作公司要从选题入手,在丰富内容、严把演员关、增加悬念、包装艺术性的唯美画面等角度进行创新。
3.提升人文气息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所面临的主要病症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为:a.引导不当,b.主体缺失,c.品位无味,d.关心不切等。人文精神是创作主体的人文精神,主体旁落则人文精神就失去了容身之所。(3)
《都市碎戏》中的节目应该有哲理,有启发,有反思,让人看了耐人寻味。编剧的创作方向应该适当转变,应避开婚外恋、第三者、打架、骂人、吵闹等剧情的窠臼,大量的对白脏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足球场上的“陕骂”,无形之中降低了陕西人的品位和素养,起到了负面影响;说到减少节目内容雷同,力求创新,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软新闻中提炼主体,丰富框架,从而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受众在传递信息、分享知识中获得愉悦、受到感染,雅俗共赏,提升品位。
4.丰富谈话主题内涵
语言传播要通过不同品位的节目达到服务受众、引导受众、鼓舞受众的传播目的。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也渗透在不同品位的节目中,从文化层面上节目可分为三大品位:通俗品位、平实品位和高雅品位。《碎戏碎事》聊天谈话节目属通俗品位。它是一种文化娱乐,易感受、可参与、较宽松、不拘束。该节目中请到的嘉宾一般由主要演员、编剧、导演和热心观众组成,但是谈论话题较分散,不集中,并且经常和剧目没有关系;预热时间长,进入正题慢;所以会出现“没话说不出,有话说不完”的尴尬局面,甚至主持人突然冒出插播广告等间歇性停顿,影响了话题讨论的连贯性和受众思考、参与的愉悦感。建议主持人与嘉宾要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尽量配合默契;讨论内容可以涉及提高观众鉴赏能力和解读碎戏内涵等艺术角度,真正利用节目资源,实现更好的互动交流。
四、方言类节目将何去何从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字轻重或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含义就会有所不同。那么,陕西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将何去何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呢?
(一)方言类节目存在的合理性
从传播学角度来讲,方言节目属于离受众最近的第一层面,方言存在于一定的范围和区域,是圈子内交流传播共同使用的工具。它的信息传播速度是最快的,保持冗余度的稳定性是最好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方言节目代表一种情感的契合和归属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从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诗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方言负载的情感积淀是何等的深厚。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种表征,对受众有一种潜在的令其主动接纳的心理暗示,能在与受众的交流中迅速获得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群的文化认同。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精神的维系和情感的共振。
从新闻学角度来讲,陕西方言节目大多和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不密切。它的时效性不强,但更能激发受众的审美情趣和评价功能。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方言节目更符合“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观众),它不但可以消遣娱乐,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而且可以获得一种角色的认同和身份的确定。
从语用学角度来讲,方言节目可以避免普通话带来的隐性弊端,适量减少节目的空洞、单调、模式化和主持人的港台腔、背稿等诟病,更好地实现像人际聊天一样的交流,真实感大大加强,它是对普通话的鲜活补充。
(二)方言类节目发展的局限性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没有一定的规范化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共同。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36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2005年9月10日《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公约》对主持人语言进行了规范,禁止使用方言播报;2006年3月31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明确表示,非经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各级广播影视机构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节目。
以上规定使方言节目的生存面临危机:
首先,方言节目在夹缝中举步维艰——一方面是高收视率的追求,另一方面是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政府推广普通话五十多年,13亿人口中会说普通话的占53%,面对语言文字战役的初步成果,方言节目的路径眼看将会越走越窄。
其次,方言节目作为一种地方节目,虽然市场较为固定,但是受众范围狭小,限制了其发展空间;而节目在吸引了本地受众的同时,也遭到了非方言受众的排斥。语言的晦涩难懂,挡住了外来游客及本地外来者的兴趣,“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不利于西安古城城市的开放和凝聚力的增强。
再次,方言节目不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有专家指出,当陕西方言版《猫和老鼠》中“老皮”和“碎子儿”这两个词充斥校园的时候,已经为普通话的语言学习环境敲响了警钟。
最后,方言类节目的语音发音很重要。是否标准影响了其传播致效,形成不标准的方言“气候”对经济流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利,容易造成沟通障碍;语言缺乏规范度,交往功能大打折扣。
(三)控纵有度,合理化改造的相互促进是方言节目的出路
方言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一方之言”角度讲,它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应当保留方言类节目。不管怎样它已经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它的崛起是符合传媒规律的,是频道走向专业化和细分化的结果,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一种反抗;它的存在并不会对普通话节目构成任何威胁,因为无论是从政策角度,还是市场、受众等角度,普通话仍然是语言的主流和急先锋。正是方言生动鲜活的语言表现力,才能更好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乡土气息和人文魅力。
传播民间文化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职责。按照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的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基础之上的,无论是方言还是民间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都是前人生活经验、知识和智慧的积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而传播正是保证这种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在大众传播占主要地位的当今社会,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众传播媒介起着更加突出的作用。(4)
因此,方言节目作为方言的载体,承担了方言窄众化传播的责任。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基础,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普及普通话并不是消灭方言,尊重方言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如何才能维持方言的生态平衡?关键是要尊重方言,顺其自然发展它,使其能与普通话双轨同行;在文艺演出和电视节目上适当开放方言的空间。如果若干年后需要我们像保护濒危物种一样去保护方言,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多样文化百花齐放才是社会进步的常态。
如何实现对方言节目的合理化改造?普通话节目与方言类节目在频道定位和栏目策划的基础上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在数量上,单从陕西地区来说,省级卫星频道保留一档精品方言栏目,其他频道保留两到三档方言节目为好,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优胜劣汰等方式决定取舍问题。地市级台由于资金技术和受众市场等因素,集中精力办好一档方言节目是明智选择;综合经济和地域因素,关中比陕南和陕北开办方言节目更有优势;在管理上要严把质量关,建立考评制度,定期组织培训,扬长避短,灵活而不失严谨。
在改造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新闻节目,特别是政治性的硬新闻,不要使用方言进行播报,否则将会失去严肃性和可信性;方言节目要配合汉字字幕共同使用,对陕西方言里的俗语、俚语等字幕中要有括号注释;少儿频道不宜开设方言类节目,要完全实现普通话。地方儿童的成长环境更容易受到方言的熏陶,规范青少年的电视语境,倡导语言的纯洁与健康是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5)从全国角度来讲,56个民族各有特色,少数民族地区要以地方方言为主,普通话为辅;应保持其民族特性,尊重文化心理和民族语言自豪感。
五、结论
自1955年10月我国推广普通话,使之成为中国内地唯一的通用语言以来,方言的地位日益式微。尤其近些年来,广播电视中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普通话节目,偶尔有几档夹杂着方言的节目,也往往以搞笑的形式出现,而且成为专家学者争议的对象。但是,随着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方言节目也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荧屏上。
我们应该看到,不论是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还是方言电视节目,都不应该一刀切,可以在政治上寻求统一,在技术上寻求规范,但一定要保护文化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于方言作品,应该让市场和人民手中的遥控器来选择它的生存。如果一定出于普通话推广意义的考虑,管理者可以给节目制作人以明晰的制度规定,在播出时段、节目长度和节目比例上做出量化的限制,让方言与普通话在一种“度”上取得平衡。
双语制下的陕西广播电视。普通话对方言产生影响,方言对普通话起补充作用;二者同化与同进,方言对普通话实现有益调剂;陕西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引导,弘扬秦风秦韵秦文化。
广播电视是一门视听相结合的艺术,既有立体的声音又兼具动态图像,使观众沉浸在声画合一的境界之中,它有着报纸、图书、杂志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与普通话推广相悖的方言节目,我们要管理与收束相结合、限制与发挥相结合,避其劣取其优,共同撑起陕西乃至中国电视业的美好明天。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研究生)
【注释】
(1)兰宾汉:《西安方言中的“把N-V”结构》,载邢向东:《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253页。
(2)蔡尚伟:《关于方言节目的“一方之言”》,载《新京报》,http://www.yywzw.com/pic/a92ql.htm.
(3)李凤辉:《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缺阙与重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何菁:《从普通话与方言之争看构建和谐文化生态》,载《青年记者》2007年第2期。
(5)刘燕:《方言电视节目现象的传播学解读》,载《山东视听》2005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