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本章将对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现状作一个整体的描述,以期勾勒出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版权作为一种智力创新成果,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经济制高点,版权经济就是一种最典型的知识经济。版权产业作为版权经济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理应为当代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本章将对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现状作一个整体的描述,以期勾勒出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一、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环境基础

(一)钟灵毓秀——自然环境

成都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地处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成都介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地球上,北纬30度线两侧的国家,如伊朗、阿富汗、印度、墨西哥等国,大都炎热少雨,甚至是干旱的沙漠,唯有成都平原雨水充足,温暖湿润,气候宜人。历史上,成都的自然灾害就远远少于别的地区,即使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中距成都仅92公里,但成都市区并未遭受毁灭性破坏。这一奇迹是大自然对成都的恩赐,大自然的神斧天工给成都开辟了一块最适合人类生活的空间。

成都山川秀丽,自然景观中的山景、洞景、水景、生景、气景一应俱全,有25个国家、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成都的都江堰—青城山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有西岭雪山、龙门山、天台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些景点和四川境内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区一道,共同构筑了“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美誉,引人神往。秀丽的风景,为成都戴上“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桂冠。

成都生物资源丰富,有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独叶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杏树是成都市的市树,每年秋季,金黄色的银杏叶为成都市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韵味。成都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有世界上唯一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被视为和平与友谊的象征而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适宜的气候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成都这个“天府之国”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初步肯定了成都打造世界级生态城市的资源优势与建设成果,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基础,这也成为成都发展版权产业吸引版权人才、激发版权人创作灵感最主要的筹码之一。

(二)休闲文化——田园城市传统

休闲文化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根植于市民的淡然哲学,这与成都且耕且读的古典田园城市气质密不可分。

首先,成都的休闲是与耕读传家文化相契合的学习型、诗意型休闲。成都人杰地灵,历来以文化兴盛而著称:古蜀先民造就了璀璨的蜀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代的司马相如、扬雄到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都在成都创作了大量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到了近现代,成都又涌现了郭沫若、巴金、张大千、李颉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文学大家们在创作中休闲、在休闲中创作是成都学习型休闲的一个缩影。

成都的诗意型休闲还表现在成都赏花观灯的游园休闲。自古以来,成都的花会就有盛名。南宋诗人陆游诗云:“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至浣花溪。”千百来年,成都的花会、灯会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成都市每年都会举办花会,还有龙泉桃花会、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新都木兰会、桂花会、彭州牡丹会、新津龙舟会、郫县望丛祠赛歌会。每到此时,成都的男女老少总是全家总动员,导致游人如织。成都人好亲近自然,每到周末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就会呼朋引伴,三五成群,踏青郊外,因此,成都人创造性地发明了“农家乐”这样的休闲方式,成都成为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

其次,成都的休闲是田园牧歌、祥和安宁的休闲。成都拥有的古典田园城市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旖旎的山川风物,为成都提供了休闲的物质基础。城市运管专家、策划大师王志纲认为,“跟上海的小资文化,广东的商人文化不同,成都是顶级的市民文化。高薪者可以休闲,低薪者也可以休闲,是一种非常祥和的社会环境。在全国各城市都太浮躁、辛苦、功利的时候,成都倒不失为中国一个有价值的休闲平台。”[1]盖碗茶、龙门阵、花会、农家乐、美食……使成都这座休闲之城每一个城市细胞都洋溢着闲适的情调。成都的市民休闲文化,不分贫富,不分年龄,不分男女老少,成都也由此成为中国内地最有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

另外,成都的休闲也是人性解放的现代休闲。新世纪的成都,已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会,在国内的时尚界独领风骚。成都在中国的流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每年活跃在选秀台上的选手很多来自成都,例如新生代偶像歌手李宇春、张靓颖、张杰,2009年“快乐女声”前四甲成都赛区江映蓉、黄英、郁可唯就占了三席,成都成为名副其实的“选秀之城”。

美食文化是成都人解放自我、享受生活的重要表现。成都美食名贯古今,是名副其实的“美食之都”。成都美食可以分为川菜、小吃、火锅三大类。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川、粤、鲁、淮扬)之首,品种三千,“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小吃种类数百、风味独特,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圆、叶儿粑、韩包子、夫妻肺片驰名中外;火锅包罗万象、菜品繁多、调料独特,凡是可以吃的东西皆能下火锅涮、煮、烫。近年来,火锅如雨后春笋般红遍全国,香飘四方。

俗话说:少不入川。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要进入四川、踏足成都,因为那里休闲安逸的生活容易让人追求享乐,一生难成大器。其实,这是对成都的休闲文化最大的误解。成都的休闲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而是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的必然产物。成都人把“在休闲中创造,在创造中休闲”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德国驻成都总领事葛思茂先生曾经就说过:“成都人不仅懂得赚钱,也懂得如何花钱,更懂得享受生活。”现代休闲学认为,“休闲是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成都的休闲文化背后是巨大的消费需求,对成都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成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2007年,成都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实现税收314.4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9.2%;从业人数297.5万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43.3%,比一、二产业分别高出17.2和12.7个百分点。

成都在古典田园城市传统中孕育的田园式、诗意型、学习型休闲一直给养着成都的文化创造和不断发展。“在休闲中创造,在创造中休闲”。成都这座休闲之都蕴藏着不一样的创造潜能,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容易获得创造的智慧和灵感,这一点,为成都市发展版权产业提供了轻松和谐的文化氛围。成都先天流动着的文化、创意等基因,在这种休闲氛围中更是可以发挥到极致。这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高度契合,可以说,成都的休闲传统正是建设新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基础。

(三)飞速发展——经济环境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省会,全市户籍人口1 125万人,常住人口1 270.6万人。成都市辖9区4市6县:现辖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温江区、新都区,郫县、新津县、双流县、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9区6县,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4市。

在成都2300多年的建城史中,秦汉以来,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成都市经济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后,在经济总量、市场、科技、金融、产业、基础设施等诸方面有相当的实力,综合实力在西部城市中名列前茅。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1984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城市性质为“省会,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确定成都市为“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并先后批准成都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列入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7年6月,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都的奋斗目标是通过“三新”达到“三最”: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创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成都的经济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近20年来,成都相继完成了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内环路、外环路、府南河综合整治和天府广场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使成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大都市的城市风貌逐渐呈现。截至2009年9月,有133家世界500强企业、上百家全球研发中心入驻成都,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化学化工产业、家具和鞋业制造产业、动漫和传媒产业、会展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旅游业等产业全面发展,成都经济的繁荣,逐步奠定了成都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

成都市1992年进入全国城市50强,位居第十一位,投资硬环境为全国城市40优之一,《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中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50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增速提高2.6个百分点;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18 659元,增长10.1%。这已经是成都市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2008)”[2]成都排名第八,2008年,成都又成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2009年,成都一举拿下“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中国年度最佳投资创业城市”、“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2010年,成都又相继获得了亚洲首个“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心成就证书”和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现在的成都,已发展成为一座综合性、多功能的特大型开放城市。

成都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它日新月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广阔的市场空间、较强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为成都发展版权产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

二、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

(一)成都市场

1.恩格尔系数下降带来文化消费需求增加

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对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大。

2006年,成都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2 56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789元,成都市城镇居民2006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3.9%,成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5.1%。[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照这个标准,2006年,成都城镇居民已明显跨入富裕行列,农村居民家庭也达到了小康线。

2007年,成都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4 8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642元。

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为29 229元,而根据成都市统计局数据,2008年成都市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为30 809元,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 942.6元,居西部城市之首,收入和增幅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

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75元,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6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 129元。

研究表明,人均消费水平超过1 000美元时,会使“恩格尔系数”偏向文化消费。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3 000美元之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40%时,是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时期。

成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1 000美元的标准。按照人均消费水平超过1 000美元会使“恩格尔系数”偏向文化消费的理论,成都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将大为增加,成都版权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且极有可能成为成都经济的重要增长因素。

2.成都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

2006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 302元,增长6.8%。其中,用于文娱耐用消费品和文化娱乐消费支出727元,比上年增长13.2%;2007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 703元,增长13.6%。其中,用于文娱耐用消费品和文化娱乐消费支出746.19元,比上年增长2.6%。2008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 850元,增长9.8%。其中,用于文娱耐用消费品和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842元,比上年增长12.8%。总体上随着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人们用于文娱耐用消费品和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也稳步增长,成都城镇居民十分注重文化娱乐支出,文化消费需求十分旺盛。

成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休闲城市,成都人在文化消费上,向来舍得花钱。根据《成都人文化消费白皮书》平均每月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调查显示:每月消费50元以内的仅占24%,消费50—100元占24%,100—200元占18%,200—400元占12%,400元以上的高达22%。[5]

文化娱乐消费内容主要有上网、读书、听音乐、看电影、看演出,这些娱乐方式均与版权密切相关。换而言之,版权是这些文化娱乐消费方式的主要利润来源。居民对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增加,也给成都的版权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

(二)巴蜀市场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蜀”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巴”文化为代表的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巴蜀先民曾创造出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灿烂文化。时间步入20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1.蜀市场:成都版权产业占据全省大半江山

四川省承载着上千年的古蜀文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规模居西部首位。2006年四川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总资产达700亿元,总收入480亿元,成为全国九大文化产业增加值“百亿省”之一。2008年,四川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5.1亿元,增长9. 9%,占GDP的2.04%,高于GDP增幅0.4个百分点。[6]2009年,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财政投入文化产业2.58亿元,比2008年增长4.6倍。[7]四川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版权产业核心层的推动作用——软件业(数字娱乐、动漫游戏)、演艺业(文化娱乐)和出版发行业(图书、音像、广播影视)。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川省版权产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拉动四川省经济增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005年四川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为150.11亿元,占当年四川省GDP的2.0%;2006年四川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为189.13亿元,占当年四川省GDP的2.2%;2007年四川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为244.57亿元,占当年四川省GDP的2.3%。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6年四川版权产业比2005年增长26%;2007年比2006年增长29.3%,比2005年增长62.9%。而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6年四川省GDP比2005年增长17%;2007年比2006年增长21.6%,比2005年增长42.2%。[8]从数据可以看出,版权产业对四川国民经济的贡献逐年加大,版权产业增幅明显快于GDP增幅,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版权产业必定成为支撑四川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成都是四川省首府所在地,是成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旗帜和标杆。四川省版权产业的发展,成都市贡献作用最大。成都的文化生产单位数量占全省的23.7%,总资产占全省的62%,创造的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收分别占到了全省文化产业总量的48.1%、42.8%、和53.7%。[9]四川省版权产业部门大部分位于成都,成都是四川省版权产业的主要生产地和集中地,成都市版权产业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全省的大半江山。成都版权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成都乃至全省的版权产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蜀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成都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都版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待对古蜀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在新时期背景下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巴市场:川渝文化合作有待优势互补

成都、重庆,是我国西南重镇的“双子星座”。1954年6月,重庆成为四川省辖市。1997年,重庆从四川省中剥离出来,恢复为中央直辖市,川渝开始分治。但是,行政区划的不同并不能割断两地的文化根脉和联系。巴蜀文化同根,川渝两地同源。以成都为代表的“蜀文化”和以重庆为代表的“巴文化”,形成了我国华夏文明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正是由于成渝两地文化的同源共根性延续千年,二者以文化为根基的现代版权产业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互为市场的。

近年来,重庆的版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06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8.57亿元,不仅低于成都91.03亿元的增加值,同时也远远低于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

2007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4.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6%,高于GDP增速1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2.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4.4%,拉动GDP增长0. 7个百分点。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重庆文化产业增速位居前列,仅低于广州、沈阳,高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其他省会城市。[10]2008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6.4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8.3%,已经连续4年保持25%以上高速增长。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11]

透过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可以一窥重庆版权产业的发展概况。重庆以数字出版、游戏动漫等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版权产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提高版权产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2007年,重庆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32亿元,游戏动漫、广播影视、网络、广告、会展、文化休闲业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发展。为鼓励和扶持重庆市创意产业的发展,重庆市启动了“版权兴业”工程。2008年4月11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501艺术基地、南岸茶园新城区、维普资讯期刊版权采售基地、视美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海王星、水星科技发展大厦等6家园区和企业成为重庆市首批“版权兴业”示范基地。重庆以加强版权保护的形式,促进了经济发展。

成都要大力发展版权产业,可充分发挥与重庆优势互补的作用。

(1)“成渝经济区”建设为发展版权产业提供了合作基础

2007年4月2日,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和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成都共同签署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经济区范围包括四川省14市和重庆23区县,其中,重庆、成都两市将成为经济区的龙头,努力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继长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建设更为成熟后,成都、重庆联系将更为紧密,双方的经济、文化合作和合流将更加频繁,这一切为成都版权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共同的文化根基为发展版权产业提供了创作基础

巴蜀文化同根同源。千百年来,巴蜀儿女在创造出灿烂的巴蜀文明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两地流传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成都发展版权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根基,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和灵感。成都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游戏动漫产业,四川省游戏动漫产业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高居第三位。目前,对巴蜀文化资源开发远远不够,大部分资源均处于闲置状态。巴蜀文明中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均可成为成都游戏动漫业最具竞争力的地方特色选题。

(3)共同的文化心理诉求为发展版权产业提供了消费基础

川渝两地地理位置相近,语言文化相通,风俗习惯相近,两地的人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审美心理、文化接受心理和文化需求,为文化产品的消费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基础。

走出去,加强与其他地域城市的文化合作,应成为成都发展版权产业的战略选择。

(三)全国市场空间

中国版权产业起步较晚,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软件业、工艺美术业、广告及会展业等重点版权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迅速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并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98年,我国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业的产值是1 263.2亿元,软件为170亿元,两项相加为1 433.2亿元,约占全国当年GDP的1.8%。到2002年,我国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等出版产业的产值1 476.8亿元,广播电视产业为514亿元,软件产业为1 100亿元,占GDP的3%。2002年,我国版权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6%左右。2004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 440亿元,占GDP的2. 15%。2005年软件产业完成收入3 900亿元,占GDP的2.17%,相关产业发展尚有很大空间。[12]2005年,中国版权产业的总产值占当年GDP的6%以上。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在此基础上, 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要求,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版权、商标和专利是构成知识产权的三大主体。2008年10月27日,在“2008国际版权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发言指出,“中国版权产业仍然是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版权资源的经济效益在中国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确立,对“自主创新”方面的保护显得尤为迫切,这也为我国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我国版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较为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也为我国的版权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成都紧抓全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结合自身独特的地域和历史文化特征,一系列以版权资源为基础的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国已颇具影响力:

(1)以“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影响力不断扩大

2005年8月,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以金沙考古发现为背景,创作的拥有多项版权的大型原创音乐剧《金沙》,自2005年4月8日在北京全球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近千场,到香港、澳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进行的巡演,所到之处均引起轰动性效果。音乐剧《金沙》已成为成都最耀眼的城市文化名片。以“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影响力越来越大,为成都版权品牌走向全国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2)以《芙蓉国粹》为代表的川剧精品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

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变脸、吐火等川剧绝活令人叹为观止。面向旅游市场打造的川剧系列折子戏《芙蓉国粹》从2005年4月1日上演至2008年1月22日,已连续上演1 200余场,接待中外游客30余万人次,深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芙蓉国粹》每天晚上8点演出,已成为成都市川剧院的一个固定旅游节目。成都同类型的旅游演艺作品还有《蜀风雅韵》、《锦城云乐》。这些川剧精品,已成为成都旅游演艺的典范之作。它们在展示成都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是成都特色文化能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有力证明。

(3)以“大熊猫”为代表的成都元素作品不断涌现

大熊猫是成都的标志,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人们以“大熊猫”作为创作素材,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作品不断涌现。全国首家以大熊猫为主题的连锁零售店“熊猫屋”在成都已有四家分店,还有一家“熊猫屋”分店已入驻北京三里屯。“熊猫屋”把大熊猫融入筷子、杯具、抱枕、玩偶、饰品、T恤等工艺品里,将创意、设计元素与人们对熊猫的喜爱完美结合,大打“熊猫牌”;2006年10月26日,全球首部大熊猫主题三维原创动画片《巴布熊猫》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2006年度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的第一批优秀国产动画片之一。动画制作方成都市火车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一步开发一系列巴布熊猫的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打造深受青少年欢迎的时尚个性品牌;2009年11月20日,电影《熊猫大侠》上映,首周票房轻松突破千万大关。电影的热播,引发了全国上下新一轮的“熊猫热”,带动了熊猫玩偶、饰品的热销。

成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金沙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熊猫、水文化、道家文化等独特的成都元素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这些成都文化元素中有的已投入版权产业开发,但有的仍然处于未开发状态,这对于成都文化的传播与成都版权产业的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应合理对成都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挖掘,对成都元素进行重新创作和有效整合。成都版权产业在全国还将有更广大的市场空间,成都版权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能够实现。

(四)全球市场空间

2001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曾在他的专著《创意经济》中做过统计——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参加2006年的北京科博会时,他甚至大胆预测:到2020年全球的核心创意产业将达到8万亿美元。就国内情况而言,现阶段我国文化消费总量为7 000亿元左右,而正常的文化消费应该在4万亿元左右,缺口达3万多亿,增长空间极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以知识产权尤其是版权保护的依赖越来越深,在美国,甚至把文化产业直接称为版权产业。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版权贸易输出国,著作权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出口项目,其音像制品、影视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美国的版权产业在对GDP的贡献和就业水平两方面,已经持续超过美国经济的其余部分,在美国出口增长中也扮演着日益突出的角色。在1997—2002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年均增速是3. 51%,超过同期美国GDP 2.4%的年均增长率。2004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到7 605亿美元,占GDP的5.98%,总体版权产业增加值为12 540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1.97%。2002—2005年间美国版权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7.66%,大大高于同期3.48%的GDP增长率。[13]

国际国内的实践已表明,版权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制高点,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成都要在全球的版权产业竞争中分得一羹,应主打民族品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2008年6月,全球热映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全世界引发了观看狂潮,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大熊猫”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成都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国内外观众对《功夫熊猫》的喜爱,实质上反映的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成都文化的认同。

把成都的版权品牌推向国际市场,成都进行着艰难的尝试。

川剧《芙蓉国粹》、《蜀风雅韵》、《锦城云乐》受到来成都旅游的外国友人的喜爱,是世人对成都元素的肯定和认同,使成都元素走向全球市场有了可能。

成都演艺集团打造的大型音乐剧《金沙》迈出了走向国际舞台的第一步。2006年11月29日,音乐剧《金沙》在新加坡启动亚洲首轮巡演。《金沙》在新加坡的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创下了华语演出连演5场的纪录。2007年,《金沙》被文化部评为“2007年优秀文化出口产品”。

不容忽视的是,成都的自主版权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仍微乎其微。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缺乏创作素材,缺的是高端的版权创意人才。一部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就是用强烈的成都元素和中国元素赢得世界市场的最好证据。如何充分利用成都元素促进成都版权产业发展,如何把成都的版权产业推向国际市场,如何进行有效的商业运作和包装,将是成都版权产业成功打入全球产业需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1.成都艺术文化名人众多

成都历史悠久,到了现代,浓厚的人文环境又孕育了一大批与版权产业密切相关的川籍历史文化名人:当代著名导演、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当代戏剧家魏明伦,当代著名戏剧家、辞赋作家、“蜀中才子”陈恩田,魏陈两人并称“巴蜀双杰”。此外,还有著名作家杨红樱、阿来,著名诗人流沙河,国内最当红的一线青年建筑设计师刘家琨,著名画家周春芽,山水画家罗其鑫,设计师许燎源,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朴、谢季筠、梁时民……他们的创作和作品,在艺术文化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一大批川籍艺术文化界后起之秀异军突起,郭敬明、谢娜、张靓颖、李宇春、张杰、谭维维、江映蓉、郁可唯、黄英……他们以“艺术川军”的姿态横扫娱乐、文化圈,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2.成都人才总量占有优势

成都版权产业的发展,从经营管理、创意设计到专业技术,都离不开一大批专业性人才。成都高校众多、院校林立,人才总量居西部前列,能够为成都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

成都市人才素质呈逐年提升态势,人才素质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2008年,成都市人才资源总量为180.4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66.51万人,占36.86%;经营管理人才13.57万人,占7.52%;技能人才57.07万人,占31.62%,人才总量比上年增长了32.51万人,增幅21.97%。成都市各类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者初级职称以上的人员90.67万人,占人才总量的50.24%。经营管理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1.24万人,占经营管理人才总量的82.83%;专业技术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56. 18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84.47%;技能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者18.42万人,占同类总量的32.28%。2008成都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一、二、三产业分布比重分别为0. 50%、36.11%、63.34%,版权产业所在的第三产业人才最密集,未来发展潜力较大。[14]

3.成都高校培养体系为版权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成都众多的高校资源也为成都发展版权产业添砖加瓦。成都作为四川高校的主要所在地,市域范围内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0所,教育部直属的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全部坐落于此。2008年,成都高校毕业生数量30 598人,比上年增加11 683。2008年成都市引进高校毕业生3.86万人,其中外地生源毕业生2.36万人。

成都的版权人才教育涵盖了研究生、本科和专科教育三个学历层次。四川大学软件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均是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批准的全国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正式成立于2002年6月的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是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联合批准的“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成都)”,为全国首批基地之一,并且在全国率先招收数字娱乐方面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四川大学影视动画中心建立了“游戏软件系”,这是我国高校首次开设与游戏研发相关的专业学科;2006年3月,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正式成立,该校能为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急需的创意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其动漫设计与制作(动漫技术与管理方向)进行订单式培养方式,在新生入学时即可与学生签订推荐就业协议;2006年12月,成都市政府在成都大学授牌成立了“成都市数字动画原创中心”和“成都市动漫人才培养基地”,研创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画尖端作品和培养能适应中国动画市场所需的中高级动漫设计制作人才,推动内地乃至整个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2009年4月20日,成都市首个版权人才专业培训基地“成都市版权人才培训基地”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成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培养了众多的优秀版权人才,他们在祖国各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们也为成都发展版权产业积蓄了重要的人脉资源。以四川大学为例,拥有从事版权产业的校友资源非常丰富:四川大学成立百余年来培养了数十万莘莘学子,曾经培养了包括中国作协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新华社社长在内的众多传媒界领军人物。如今一大批川大校友正活跃在中国版权产业研究与实践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国电影掌门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国家一级导演韩三平;中国文联原副主席王兆海;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张健;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新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余昌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原司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涛;中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孙若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兼数字娱乐产业中心主任李杰;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等,这些校友资源为成都的版权产业发展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

成都的人才优势和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成都发展版权产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四、成都版权相关法律政策基础

(一)我国关于版权的法律法规

在著作权法未颁布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都有明确的条款保护公民的著作权(版权)。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0)》正式颁布,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有了专门的法律保护。随后,国家先后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1)、《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约定》(1992)、《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2004)、《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2006)等法规对版权进行管理与监督,并于2001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进行修正。2002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实施条例》进行修正。2010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作如下修改:一、将第四条修改为:“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六条:“以著作权出质的,由出质人和质权人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此决定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我国的版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

(二)成都关于版权的相关政策

近年来,成都市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了营造良好的版权保护环境,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成都市制定和出台了相关版权管理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作品创造,促进版权产业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都市出台和实施的与版权相关的政策或措施有:《成都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成都市人民政府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通知》、《成都市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成都市加强商品流通领域保护知识产权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加强软件著作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协作联系制度》、《成都市举报非法出版活动和侵权盗版行为奖励办法》、《成都市关于禁止销售、安装、使用盗版软件的通告》、《成都市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资助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作品著作权登记资助管理办法》。这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激励措施的颁布和实施,规范了版权活动行为,优化了版权保护环境,对成都版权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成都版权相关的组织机构基础

(一)版权相关组织体系健全

1990年,市政府批准成立成都市版权局,主管全市版权行政管理工作,近年来,成都市所有区(市)县增设了版权行政管理部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都市版权保护体系逐渐完善。成都市版权保护体系主要划分为行政组织体系、司法组织体系和市域范围内的版权社会服务机构。

行政组织体系下主要行政部门是成都市版权局和各区(市)县新闻出版(版权)局。

司法组织体系下主要有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以及各基层法院、基层检察院和区(市)县公安局。

市域范围内的版权社会服务机构有: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四川代办处、四川省版权事务中心、四川省版权保护协会、四川省反盗版联盟、成都市版权事务中心、成都市版权协会(筹)以及其他各类版权社会服务机构。(见图3-1)

img2

图3-1 成都市版权保护组织体系

通过版权保护组织体系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成都市形成了纵向联动、横向联合的全市域覆盖的版权保护机制,版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逐步健全,保障了版权保护工作和版权产业的顺利发展。(见图3-2)

img3

图3-2 成都市版权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还有版权相关的政府产业推进组织和民间或群众性的行业协会。版权相关的政府产业推进机构有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成都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等,民间行业协会有软件协会、文化产业协会、成都市广告协会、成都市书刊发行业协会、成都市电子出版物经营管理协会、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等。这些相关组织都为成都市的版权工作和版权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成都版权工作成效显著

1.打击侵权盗版违法行为

成都市坚持打击盗版教材教辅、盗版光盘、盗版音像制品、网络侵权、预装侵权等侵权盗版行为,进一步规范了成都的版权市场,在维护版权人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5]2008年成都市共查缴侵权盗版制品150余万张(册),捣毁制作、销售盗版光盘窝点30余个,办理版权咨询、维权服务340余件,查处各类侵权盗版案件20余起。2009年,成都市共出动执法人员9.3万人次,共查办案件241起,捣毁非法窝点57个,办理版权咨询、维护服务410余件,共查缴各类侵权盗版制品166万余件。(见图3-3)

img4

图3-3 成都市有序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

img5

图3-4 成都市版权局推进软件正版化流程图

2.推进软件正版化

在全国推进软件正版化的2005—2006年,成都市级和各区(市)县政府部门全面完成了计算机软件正版化工作,并通过了国家和省检查组的验收。其中,市级政府部门共采购正版软件7 900余套,采购金额达500余万元;2007年,成都市首批重点企业顺利完成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共采购各类软件5 000余套,采购金额达2 100余万元;2009年至2010年初,成都市第二批试点企业全面完成正版化工作,共采购正版软件24 000余套,4 300余万元。(见图3-4)

3.服务作品版权登记

成都市作品版权年登记量均以30%递增。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市各类作品登记达3 000余件,同比增长200%。其中软件版权登记达800余件,同比增长200%;游戏动漫作品登记100余件,重点企业原创动漫作品登记率达80%。2009年软件登记1 300余件,同比增长超过40%。

2008年,“5.12”地震中涌现了大量以抗震救灾为题材的摄影、音乐、文字等各类作品,成都市版权局对这些作品进行免费著作权登记。全年共为各类权利人免费办理抗震救灾作品版权登记12 838张/件,取得系列证书2 441个,通过展示、展览和出版等形式实现作品转化3 620件。

成都市从2007年起出台政策对版权登记实施资助,资助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发放资助金额达58万余元,极大地激励了智力成果创作。

4.增强全民版权意识

提升全社会的版权意识,既是实施《著作权法》的前提,也是促进版权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成都市版权局充分利用各类重大节日和会展平台,通过组织宣传、版权知识培训、会展平台等方式,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版权宣传活动;针对相关行业,大力开展版权知识培训,有力地普及了版权相关知识,社会公众保护自主版权、避免侵犯他人版权的主动意识得到增强,为成都市版权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08年开展各类宣传培训活动十余次,尤其是“2008成都版权成果展”、“奥运版权保护”、“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成都版权”三大重点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公众的版权意识。

成都市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以来,为提升全社会版权意识,相继开展了四大版权重点工程。一是组织、人事、版权、党校等部门共同实施了“版权干部工程”,将版权知识纳入了各级政府班子学习内容和全市干部培训计划,掀起了各级干部了解版权、学习版权的热潮,各级干部版权意识得到明显提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专程赴成都为全市领导干部作了“版权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专题报告,使成都市干部学版权活动达到了高潮。二是版权、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和组织联合实施了“版权孩子工程”,将版权知识逐步纳入了学校德育教育课程,广泛开展了版权知识画展、主题演讲、原创征文等教育活动(见图3-5);在全市建立了青少年版权教育试点区及试点校区;启动实施了版权知识覆盖全市中小学生的“千百万”行动计划,一份版权知识手册、一张版权教育光盘、一套版权宣传海报正式配送到全市千所中小学校、140万中小学生手中。三是实施了“版权人才工程”,依托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成都市建立了“成都市版权人才培训基地”,并与多个产业园区达成了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意向,切实加强了版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四是实施了“版权公益宣传工程”,通过重要节日和各类展会平台,加强了版权宣传、培训以及各类媒体舆论引导、公益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全市主要社区、街道广泛张贴了创建公益海报;成都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创建公益广告;《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也加大了对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腾讯大成网等网络媒体也积极参与,开设栏目,加强了网络宣传。

img6

图3-5 2009成都市版权孩子工程启动仪式

img7

图3-6 成都市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标志

六、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础

(一)创建背景

2008年初,成都市版权局提出以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为龙头,整体推动全市版权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总体思路。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后,成都市版权局结合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符合成都实际的创建目标,制定了完整的创建方案和推进计划,得到国家版权局和四川省版权局的肯定和大力支持。2008年12月,成都市政府正式向国家版权局提出了申请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的请示。2009年2月25日,成都市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启动仪式举办,这标志着成都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创建城市。(见图3-6,图3-7)

img8

图3-7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四川省省委常委、成都市市委书记李春城,著名作家杨红樱女士,永中科技副董事长曹参以及灾区学生代表梁强共同启动创建活动

(二)创建目标和工作重点

通过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努力将成都建设成为创新活力强劲、智力成果丰富,版权服务体系完善、交易转化活跃,保护机制有效、社会氛围浓厚,版权产业发展迅速、版权贸易日益活跃的全国一流版权强市。(见图3-8,图3-9)

通过建立健全全民版权宣传培养体系、版权管理体系、版权保护体系和版权服务体系,推动版权相关产业发展,全面推进软件正版化等工作,使全社会版权意识明显提高,版权保护体系明显完善,版权服务体系明显加强,版权相关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版权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版权保护示范园区2个以上,试点、示范单位50家以上,软件正版化工作稳步推进。(见图3-10)

img9

图3-8 成都市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的创建定位

img10

图3-9 成都市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的创建目标

img11

图3-10 成都市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的创建体系

(三)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的战略意义

版权保护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年来,成都版权产业的发展,为成都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奠定了基础。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是成都市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创新之举,对成都市的灾后重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成都市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员专程考察了成都版权保护及产业发展,希望成都为发展中国家健全版权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国际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更是对成都的创建工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表示了与成都加强多方面甚至深度合作的意愿。

2009年2月,成都市版权局以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为契机与我国成立最早的专业版权机构、国家版权局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设立中华版权代理中心成都工作站和双方合作办公室。这为整个成都版权体系的完善和版权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版权在促进智力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都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提高全社会版权意识,完善版权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版权保护环境,充分发挥版权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弘扬“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使成都成为真正的“创意之城,版权之都”。

成都市优越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悠游自在的生活环境,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励精图治的政府领导以及成都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为成都版权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