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才还是庸才
尊重人才的话好说,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难以兑现。
例如:“21世纪什么最贵?”
这是电影《天下无贼》里的一句台词,它向人们发问。
很多人会回答:人才最贵。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21世纪最贵的不是人才,而是庸才。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件非常普通的打工者,用“跳槽”展示自己的身价。那就是前任盛大总裁唐俊,他在任盛大总裁时日均薪水是50万元。但是,他跳槽到另外一家企业,据说年薪是10亿。
从这个数据上看,我们都会觉得唐俊“好贵”呀!
如果我们再往深处想想看,一家企业愿意拿出10亿元人民币来聘请他,为什么?
因为很简单,因为唐俊可以创造出来的业绩和利润都远远超过10亿元。他创造出来的价值肯定是10亿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相对的,如果电视传媒里有这样一个人,他来到电视传媒大半年,自己不但没有一点业绩,每月还要拿2000—8000元的工资,而且还整天打麻将、打扑克,不思业务。如果你是电视传媒的老板,你觉得这样一个人是贵还是便宜呢?
通过这两个人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到,或者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创造价值的是便宜的,不创造价值的才是最贵的。
优秀人才是资产,平庸人才是负债。
想想看,我们传媒,我们的周围,这样的庸才比比皆是。有业内人士把这些无所事事的人群称为“饱食终日”;也有的学者把这些碌碌无为的人群称为“群体中的‘黑洞’”。
可怕的“黑洞”
什么是“群体中的‘黑洞’”?
人们习惯了长期生活在“衣食无忧”,守着“一亩二分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环境里,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为群体中的“黑洞”创造了温床。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生活还会使一些人失去“进取意识”,产生满足现状、不思改变的懒惰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了群体中的懒惰,甚至还看不惯那些有“救国救民、拯救民众”情怀的仁人志士。
还有一些表现,就是大家一起“混日子”。甚至在上班期间还流行这么几句顺口溜:“一杯茶一张报,瞅瞅新鲜看热闹”,“该干吗就干吗,四个伙计去搓麻”;“玩电脑QQ聊,顺便还能炒股票”等等。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优秀历史,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资本。但是,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我们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耀武扬威,而是要学习前辈,继承祖先留下的遗志,发挥我们后人的创造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可是,也可能因为我们有这么辉煌的历史,使国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甚至让祖先的辉煌窒息了我们后人创新的勇气。
这些都是借口,这些都是为自己开脱的理由。
电视传媒运营的基础,是员工们在日常行为中,要表现出职业化、专业化的精神和素质,严格按照节目、栏目、频道以及媒体的标准、制度、流程、规范,进行各种运营、管理与操作,这才是现代电视传媒的标志。
在我们周围,在具体工作中,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总是无视规则,绕行规则,甚至瓦解规则。一位喜欢经常和我在一起讨论电视传媒发展的资深从业者、电视传媒发展研究的中层领导感慨地说,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嘴里整天讲要增加信息量,可你看看,我们现在的电视节目有多少信息量?甚至可以这样说,不要讲究信息量了,就连起码的质量元素都缺失了。
我们一些电视传媒的老总,从来就不看自己媒体的节目,更不要说了解自己传媒传播的内容了。这样的电视传媒老总能带领好队伍吗?还有一些专家直言上书说,电视节目只讲数量,不计质量,许多记者只是每天疲于奔命地完成规定的新闻条数、节目数量,这是可怕的现象,希望引起领导的重视。这些苦口良言,不但得不到嘉奖、鼓励,反而还在大会上受到羞辱。这简直就是群体中“黑洞”的头目,他们不但不认真地研究电视传媒如何运营、如何管理的问题,而且还听不得逆耳之言。这些老板在日常工作中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难怪有人说,让部下干的事情,领导连懂都不懂,何以指导?何以管理?
所以说,造成“群体中‘黑洞’”的原因大部分责任在于领导。
看不着底的事实
在群体中的“黑洞”里,人们的眼界、知识、环境,将人们的视野牢牢地束缚住了,使人们成了“井底之蛙”。
生活在群体中的“黑洞”里的人们,他们表现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虔诚的愚昧!”
为了既得利益,人们拼命地保卫个体的物质利益,同时,还不惜代价保卫自己的精神利益。
物质利益就是人们常说的,物质资产和与获得物质资产有关的东西。如员工的身份、权力等等;而精神利益是人们常说的,人的舒适程度、人的幸福感觉指数。
人的舒适区域的改变,最能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舒适区域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与人类的压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这个区域里生活,会感到非常舒服,他察觉不出任何压力,或者用自我麻痹来勉强应对生活。因此,既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也不会主动地付出太多的努力,来改变固有的习惯、观念、行为方式和思维定式,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在群体中的“黑洞”里,人们有意无意地拼命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拒绝任何变革的发生。
所以,许多电视传媒建立高素质的职业化习惯很难;追求高难度的目标很难;推行有效的管理工具很难;建设新的文化理念很难;推行新的绩效考核制度很难。
快速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大多数电视传媒流于平庸,而传媒市场又不给平庸者生存的机会。
被群体中的“黑洞”束缚了的电视传媒,其发展受阻;被竞争对手打败;被市场淘汰出局。就因为电视传媒里的领导也成了群体中的“黑洞”的主要成员,人们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突破性思维的能力。
群体中的“黑洞”,不但可怕,而且还可恨。
砸烂黑洞而前行
认识了群体中的“黑洞”,又进行了一些分析,怎么办呢?
回答是肯定的:砸烂!
说来容易,干起来难。砸烂“黑洞”?怎么砸?砸谁?
这里就有个正本清源的问题,或者说要寻找根源。
俗话说得好:打蛇要打七寸。
电视传媒的群体中的“黑洞”,实际上根源在传媒老总们身上。这一点被无数的事实证明过。例如:一些电视传媒的老板,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无奈地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呀,“三高三低”多。即:要求高,素质低;眼头高,水平低;文化高,功夫低。能用的少哇!需要好好打基础,好好培训培训。
我半开玩笑地反问,那为什么不行动呢?
你能不能想到这些电视传媒的老板是怎么回答的吗?他们无奈地说,培训肯定是要培训的,但是现在的人哪,个个都浮躁,没有人静下心来教,也没有人静下心来认真听。那些培训都是走过场,搞形式,没有什么效果。
听到这一番感叹,我觉得电视传媒中群体中的“黑洞”里不乏大师级人物,他们有眼光、有见解、有思维、有方案,但是,这些大师级人物也无法逃脱“黑洞”的侵蚀,他们的作为非常有限,甚至几乎等于无,被“黑洞”牢牢地吸住了。
有人把群体中的“黑洞”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领导型“黑洞”。其“洞主”就是电视传媒的最高领导者。员工觉悟了,领导却依然执迷不悟。
二是员工“黑洞”。其“洞主”就是电视传媒的员工。他们的习惯思维、传统思维严重束缚了传媒的发展和进步。
三是混合“黑洞”。其“洞主”可能是领导者,也可能是员工二者混合组成。
正因为群体中“黑洞”的巨大威力,使许多电视传媒没有办法突破它的束缚和制约,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组织基因,电视传媒也就在竞争中落败了。
那么,到底有什么良方妙药呢?
我的回答是:找到“洞主”,以毒攻毒,打破黑洞,拯救自己!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外部力量(甚至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者没有任何关系的第三方)的帮助,在“黑洞”里产生领导者,或者由外部的力量给这个群体中的“黑洞”任命一位领导者,来彻底变革电视传媒的管理层。
不停歇的领导者
选择电视传媒的老板、领导者,并不是我们上面讨论的那样,可以随便罢免、随便任命,而是由上一级的组织部门通过严格的干部考察、组织任命的程序进行的。因为电视传媒是国家的传媒,是政府的传媒,而不是社会上的运营公司,更不是无政府状态的自由传媒。
所以,电视传媒的领导者,或者叫老板,都是国家的行政干部,电视传媒是政府的事业单位,一定要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序列来管理。这一点不能动摇。
那么,遇到电视传媒群体中的“黑洞”怎么办?
随着中国政府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的用人政策也越来越活,不要担心上一级的组织部门会把没有能力的人,不经过严格的考察、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人,盲目任命来担任电视传媒的领导者。
在电视传媒管理队伍中有三种人:官员、管理者、领导者。
官员:是用权力管制下属;用权力让下属向他负责。
管理者:是用工具、方法和技能等,使这个传媒正常运行,一切都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执行者,确保平稳运行,具有一定的推动力。
领导者:具有非常强的领导力和推动力,是使组织产生变革的人,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改变自己、改变团队,能够打破“黑洞”,把“不可能”变成现实的人。
电视传媒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三项素质:高超的政治智慧、成熟的思维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
这些电视传媒的管理者,都应该是为了传媒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不知疲倦、永不停歇的人,电视传媒才能永不停歇地快速发展。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得知:人才是免费的,庸才才是最贵的。对待人才,我们要毫不吝啬,因为他带给媒体的远远是超出媒体给他的,而对待庸才,我们应该毫不留情地把他剔除出局。
我们提出现代人才观点:世界上只有人才投资回报率是无穷大的。因此,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投资,投资人才。
说到这儿,我们又想到一个常见的现象:为什么人才总是爱辞职,而庸才却怎么赶也赶不走呢?因为我们没有把人才当成资产。面对人才我们还想和他斤斤计较点什么,不愿意花这个钱,不愿意花那个钱,即使是再有容忍度的人才也无法忍受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而对于庸才,他没有业绩,没有创意,没有任何的特长和出彩之处,却仍旧可以和人才拿到同样的薪水,享受同样的福利,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于是你怎么赶他都赶不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