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音响评论

广播音响评论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广播音响评论音响评论,又称录音评论,指兼用论述语言和音响表现内容的广播评论形式。这则评论播出时称为“录音评论”。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此后的音响评论形成了两个引人瞩目发育趋势:一是不仅遍及各级电台,而且日渐成为广播评论的首选形式;二是多数评论作品运用访谈音响,偶

第三节 广播音响评论

音响评论,又称录音评论,指兼用论述语言和音响表现内容的广播评论形式。这种以运用音响为主要特征的评论,既是广播独特的评论形式,又同口播评论、谈话体评论以及音响报道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既是晚近出现的形式,又迅速普及于各级广播电台,呈现成为广播论坛主角的发展态势。与邻近形式的联系、出现较晚而又迅速普及,这些因素互为作用,一方面为确切认识、能动驾驭和不断完善音响评论提供了丰富资料和可资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有待探讨的问题。本节拟通过对这一评论形式发育过程的回顾,就如何恰当处理音响与评论的关系、能动驾驭这一形式,作些认识所及的分析和阐述。

音响评论的发育过程

音响与评论结缘,大约始于1980年代初期。如果按其所运用的音响类型划分,音响评论迄今的发育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实况音响阶段 较早的一则运用音响的评论,开篇就是一段录自足球赛观众席上的噪音,然后随着音响由强转弱混播相关的评说:

刚才各位听到的,是记者最近在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沈阳赛区比赛中,从现场录下来的片段音响,不知听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在观众席上,一部分观众喧哗、辱骂、吹口哨、鸣放鞭炮,干扰裁判,更有甚者竟往场地抛砖甩石,迫使比赛中断。这种不正之风引起绝大多数观众的不满……(35)

这则评论播出时称为“录音评论”。此后不久,另一个电台播出了一则文艺述评,它运用多段再现一场文艺演出情况和现场观众反应的音响,以与论述语言混播的方式播出。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最近,广东歌舞团紫罗兰电子轻音乐队在大连举办音乐会。音乐会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演出一开始,演员们演出的歌曲生动有力,振奋人心。可是,当一名女中音歌唱演员在舞台上忸怩作态(混播现场歌唱音响),用嘶哑的声调演唱时,诱发了少数观众寻求感官刺激的心理,剧场顿时乱了起来。(音响,从舞台音响转入观众席噪声,由强转弱,混播)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现场录下的实况……(36)

这两则评论所运用的音响,都是录自新闻事件现场的实况音响,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现场的情景和气氛。不过,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些音响不仅起着引出话题(论题)、支持论述的双重作用,而且以混播的方式同解说或论述语言相衔接,颇具类似夹叙夹议的表现效果。据此可以说,运用实况音响是音响评论初始阶段的主要标志。

访谈音响阶段 此后,随着运用音响的评论日渐增多,音响的取向也由实况音响扩大到访谈音响。这里且举两则较早运用这类音响的评论:

一是《大瓷盘为什么走俏》。这则从大瓷盘走俏的现象切入、抨击公款“吃喝风”屡禁不止的述评,先是引用一商店瓷盘柜组负责人的谈话:

特别是一尺二的、一尺四的、一尺六的汤盘、平盘,还有鱼盘,都比去年销售得好。光这个一尺二的、一尺四的两种盘子,去年来说,咱们只卖掉了200多个,可今年一下猛增到5000多个。就说那个60块——我们这里有个大盘子,60.78元的那一种,去年只卖掉两个,今年一下猛增到192个。

继而以同样的方式引用一饭店经理的谈话:

其实,我们中盘、小盘并不缺,主要是现在上边有规定,不让大吃大喝。可有些单位既想吃喝,又怕违反规定,可用大盘子装呢,装得再多也算一盘。这样呢,他们也好交代,我们呢也合算。所以呢,我们就多买了些大盘。(37)

这则评论获得全国广播新闻奖特等奖,固然主要由于选择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大瓷盘“意外”畅销,但也得益于通过这两段音响凸显“公款吃喝”歪风之盛,为下面的呼吁提供了雄辩有力的事实依据:“刹住吃喝风,需要动真格的,否则,加大瓷盘尺寸变着法儿搞吃喝,就难免了。”

另一例是《莫教孩子当“看客”》。这则就一个小学生因揭发邻里有些人赌博而遭父亲痛打的事情发表的评论,运用了一长段采访录音:

记者:你觉得赌博对不对?

小孩:不对,他们玩钱的。

记者:你检举不怕?

小孩:我不怕,我就是胆子大。

记者:你爸爸、妈妈知道以后表扬你了吗?

小孩:没有,我回家爸爸打了我。

记者:打得很疼吧?

小孩:好疼!

记者:爸爸对你怎么说?

小孩:他叫我今后再莫管这号事了?

记者:挨打以后,你觉得爸爸对不对?

小孩:我觉得爸爸对。

记者:为什么爸爸对?

小孩:他说怕坏人打我。

记者:那下次再碰到这种事,你怎么办?

小孩:那我就不告诉居委会了。

记者:那学校老师叫你管,爸爸、妈妈呢叫你别管,他们到底哪个对?

小孩: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对。

记者:都对呀?一个叫你管,一个叫你别管,那你怎么办呢?

小孩:我怎么办……我下次就再不管了。

记者:那你就听爸爸妈妈的,不听老师的了?

小孩:是的。

记者:哦?!

紧接着这段录音,记者阐述自己的看法。他在对家长的做法表示理解的同时指出:

……在他们自己看来,这是一片“爱子之心”。其实,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自私和怯懦。如果这种爱竟使得“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丧失了起码的是非观,面对邪恶甘当一个麻木不仁的“看客”,那还能叫做正确的爱吗?(38)

这两个例子中的音响,其实都是因记者的访问发生的,只是前一例省略了记者的提问。同前两例中的实况音响相比较,访谈音响显然蕴含着更强烈的访谈双方的主观意识,如访问者根据某种需要提问,受访人在回答时也不免多少考虑自身的利害得失,等等。所以,访谈音响进入评论领域,一方面扩大了音响评论的音响获取范围,拓宽了评论音响多样化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恰当选择、运用音响,尤其是在采录过程中如何恰当处理采访者与受访人的关系、防止“带着观点找音响”或“捡到篮里就是菜”一类的偏差。

访谈音响主导阶段 1980年代末以来,音响评论随着在全国广播新闻奖中获奖比率的增高,普及速度加快,播出数量逐渐增多。1994年秋,“中广”推出《新闻纵横》节目,其中的评论性栏目《今日观察》要求全部由编采人员口播,并大量采用“录音采访”(39)。这个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并于半年后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之一,它的制播模式随之广为各级电台仿效。评奖无疑具有导向意义,“中广”的举措也有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此后的音响评论形成了两个引人瞩目发育趋势:一是不仅遍及各级电台,而且日渐成为广播评论的首选形式;二是多数评论作品运用访谈音响,偶尔一用的实况音响则多录自预发性事件(如会议、集会、节日活动)现场。后一趋势标志着音响评论进入以运用访谈音响为主的阶段。

从以上的简单回顾中可以发现,前两个阶段分别运用实况音响和访谈音响,初步检验不同音响在评论中的表现功能,客观上为音响评论提供了两种可资选择的音响类型。后一阶段面对着两种性质和表现功能有所不同的音响,显然更加重视访谈音响;这大概是由于访谈音响更易于采录,比现场音响更易于保持必要清晰度的缘故。至于这一抉择对于音响评论的持续发展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音响”及其表现功能

音响是音响评论区别于其他广播评论的主要标志;能动驾驭和完善这一评论形式,自然需要从全面、科学地理解音响入手。

“音响”的含义 音响成词由来已久。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音响”的第一义为“声音”(40)。词典举了两个例句:“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列子·周穆王》);“若不一扣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世说新语·言语》)。这两个例句表明,音响这个词至少在16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41)它的本义是“声音”,而且既涵盖人的话语,也涵盖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声音。

音响成为新闻广播的专业概念,在国内大致是1970年代前后的事情。新闻广播以声音面向听众传播信息;它的声音系统,除传播主体(泛指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等)用来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话语以外,还包括被称为“音响”的另一类声音。所以,新闻广播中的“音响”,只是声音的一部分,即相对于主体话语的一种特殊的声音形态。

如果对日常播出的音响报道或音响评论作些具体分析,当不难发现所有播出文本(节目)中音响都具有以下特殊性:(1)借助录音装置、先于文本(包括直播和录播文本)采录的声音;(2)主要用于记录客体(事物或事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声音和受访人的话语;(3)一般根据文本的整体需要,以相应的方式穿插于主体话语之间。这三项既是音响同语词中的“音响”和新闻广播中的“声音”相区别的特性,也是新闻广播(包括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类谈话节目等)中一切音响必具的共性。据此,大致可以将新闻广播中的“音响”概念界定为:

运用于新闻广播播出文本(节目)、旨在反映客体状况、经过预先采录、穿插于主体话语之间的特殊声音形态。

如果这样界定音响概念接近新闻广播的实际,那么从中也许还可以引出以下认识:

——音响记录的声音多种多样,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分类。目前一般按声音来源分为两大类:实况音响,即于事物或事件发生、发展现场采录的音响;访谈音响,指记录访谈双方而以受访人的话语为主的音响。这两类音响还可以作这样那样的再分类,如或按内容性质分为叙事和议论音响,或按音响本源分为“客体音响”、“环境音响”、“背景音响”(42)等等。

——由于注重记录来自客体的声音和受访人的话语,音响拥有一定的还原或再现功能。如实况音响可以部分还原事物、事件发生发展的某些状态及周边环境,访谈音响可以显现受访人获悉的情况、认知、感受。只要采录、运用得当,就可以或多或少还原人、事、物的本来面貌,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或新闻评论的说服力。这种潜在表现优势,正是音响在新闻广播中日趋增多的原动力。

——在可以记录一切实际发生的声音这个意义上,音响的涵盖范围比主体话语广阔。但新闻广播是否运用音响,主要取决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以及音响素材自身的素质。这意味着音响事实上只是播出文本的可能组成部分,而非必要成分。如果无视这两个前提条件,一味痴迷于音响,那不仅不是对音响的重视,而且还可能因滥用而削弱乃至断送音响的表现优势。

——音响一旦成为播出文本的组成部分,就同主体话语一起,共同肩负着恰当表现内容的使命。它们共处于同一播出文本中的理想状态,应当是,也只能是成为“弥缝莫见其隙”(43)的有机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主体话语一般直接体现传播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主体话语占据统率音响的主导地位。当然,音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带动主体话语;至于能否反过来统率主体话语,恐怕只能作为一个问题,留待大家在新闻广播实践中继续尝试和探讨了。

总之,音响作为新闻广播中的一种特殊声音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运作规律和相应的要求。

音响的论据功能 新闻广播中音响的表现功能,因体裁或话语形式的性质而异。音响报道中的音响,多用来配合叙述语言再现某些新闻事实,为更加翔实、具体地提供信息和增强报道的公信度、吸引力服务。而音响评论运用音响,则主要着眼于发挥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事物或还原话语的优势,为阐述话题(论题)和论点、论断提供富于说服力的事实性或理论性论据。也就是说,音响在评论中的表现功能,并非像报道那样注重再现新闻事实本身,而是主要用于增强对话题和论点、论断的论证力度。

不过,话题与论点、论断虽然都表达评论主体的见解,毕竟是不同层次的概念(44);音响作为一种表意符号,也有提供事实、见解乃至理论前提的不同类型。这两个因素互为作用,赋予音响论据功能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这里仅就实践中较为常见的两种形态和相关问题,简单作些介绍和说明:

(一)用于支持论点或论断的形态。这一形态中的音响,通常与论述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贴近地为证明或说明特定的论点、论断服务。其中的论述语言既用来解说、补充音响及引申、揭示其深层含义,又具有粘连音响与论点、论断的作用;二者一般以“音响+论述→论断”或“论断→论述+音响”的方式,组接成相对完整的表意单元。前一种组接方式如:

11月1号,停产一年多的吉粮赛力事达玉米工业有限公司经过资产重组再次开工生产。……负责这个项目四年之久的吉粮集团副总经理宗国富却另有一番感慨:

[音响]再搞项目不要头脑过热。搞项目一定要把前期工作论证充分,要科学,并且市场的一些情况要分析透。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确实会出现“项目之痛”。

这“项目之痛”确实点到了赛力事达的要害。赛力事达玉米工业有限公司是由法国赛力事达公司与我省吉发集团(在)1996年合资兴建的3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总投资为19亿元人民币。……人们当初对这一项目寄予厚望。但……项目在六年后实现试生产时,其主要产品——玉米淀粉的市场价格早已一落千丈,生产即亏损,企业没出仨月就告停产。(45)

在这一片段中,评论以当事人的经验之谈引出具体论断——“确实点到了赛力事达的要害”,同时简要交代了“所以然”。这样处理,既赋予这一特定论断以颇富说服力的依据,又以个例分析为阐述评论的立论(中心思想)——警惕盲目立项的“项目之痛”奠定了基础。后一种组接方式如:

思想一旦发生蜕变,必然导致行为的放纵;权力一旦失去制约,极易滋生腐败。……(姓名略)在剖析“慕马案件”的教训时认为:握有重权的领导干部,必须注意防微杜渐。

[音响]一是要管住自己的手。从“慕马案件”看,这些人无一不是先贪针,再贪银,后贪金。二是要管住身边的人。有相当一部分违法违纪者的配偶、子女利用(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影响经商办企业,巧取豪夺。三是慎重交友。不法大款们企图利用手中的钱曲线买权,千方百计靠近领导干部,最终把领导干部拉下水。(46)

这一片段先给出明确的论断,然后引用说话人的录音具体解释论断,指出防微杜渐的注意重点。

音响与论断的这两种组接方式,本身并无长短之分。运用哪种方式,以能否更好发挥音响的论据功能、有力支持论断和便于听众理解为转移,而不存在什么“一定之规”。

(二)用于引出和阐述话题的形态。与前一形态相比较,这一形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音响论据多置于评论的开头部分;二是据之引出的中心思想以或“显”或“隐”的方式贯穿于评论的始终。所谓“显”,指从音响中引出明确的特定论断,然后以之统率全文的所有论述。例如:

经济学家、原《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认为,对一个地区,名牌数量并不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绝对标准。

[音响]我相信比例会继续减少,如果你永远占那么大的比例,我想那不是你青岛的光荣,而是中国的悲哀。……

……经济学家们的观点,让我们想到老虎和羊的关系:老虎,有几只就可以称雄于山林;而羊,即使成群也不足为惧。在对待名牌的问题上,我们更应该要的,是强!是培养能够在国际市场纵横驰骋的老虎。(47)

在这一例子中,评论不仅据专家的见解引出“名牌要强”的特定论断,而且拿它作为概括立论思想或总论点的评论标题。

所谓“隐”,指评论虽然没有从具体音响中引出相应的论断,但这些音响实际上却成为连贯全文的主线。且看下面这三段音响:

①平阳县委书记戴祝水向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汇报工作时说:

我们宁可当一届没有政绩的领导,也要把这个污水治理好!

②吕祖善当即接上话题说:“治理好污水就是最大的政绩!”评论在交代治污情况后,又引用他的讲话录音:

浙江变成什么呢?守得一湖污水,相当(多)地方是垃圾堆满的地方,酸雨全省覆盖。我们这样的增长,浙江绝对不会是山川秀美的地方。发展硬道理必须要发展,我们现在到了必须下大决心研究如何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怎么转变增长方式。

③评论在结尾部分,再次引用戴祝水的一段话: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五年可能还出不了成果,产值还增不上去。我们这一任就是打基础的,出不了政绩的。对污水治理我现在是非常痛苦的,但痛苦是现在治理的过程,但是我为下一任能够打好基础。(48)这三段录自同一汇报会现场的音响都没直接引出特定论点或论断,然而它们却以相反相成(①②)和前后承接(①③)的方式,把三段音响组织成支持评论话题或中心思想的论据链。其中②这一段,在整个论据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也是评论藉以引出和阐述话题或中心思想的主要依据。也许正是为了凸显这一关节点,评论在引述吕祖善旨在矫正戴祝水说法的论断之后,又引用他的讲话录音,从而形成了一段融引述(说话人的论断)和音响(说话人对自己论断的申述)于一体、颇为特殊的音响论据。

比较一下这两个例子,不难发现音响论据与话题联系的“显”、“隐”两种方式各有长短。显性的方式由音响论据引出概括评论中心思想的论断,便于听众在“听”的条件下确切理解,却也可能有碍听众作由此及彼的联想;而隐性的方式,则有利于激发听众的思考,却不一定能为所有听众完全理解。明确它们各自的长短,在“扬长”的同时着力“补短”,如前一例中的老虎与羊的比喻、后一例中除吕祖善的谈话外还引述其他谈话,(49)看来都可以收到一定的“补短”效果。

(三)正视音响的“不能”。音响如同其他符号一样,在表现内容方面既有“所能”又有“所不能”。而且由于它先记录、后表达,从表达的角度说实际上属于“二次符号”,因而它的“所不能”比其他符号更直接地制约其“所能”的发挥,也更需要正视“所不能”,谨防“强不能为能”的现象。从音响评论的现状看,以下两种“所不能”尤须正视:

——音响不能表现论点。记录事实发生、发展动态的音响,固然如此;就是记录说话人对于相关事物见解的音响,也只能为论点提供理论性论据,而不能直接表现论点。后一类音响多包含明确的论断,有的甚至还有相当完整的论证过程,其外部形态与评论中的论点、论断的表达方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它们之所以不能表现论点,主要基于主体的差别,即音响的主体是说话人,而评论的论述主体是媒体或评论作者。音响中的说话人,无论他们以什么社会身份说话,是一般公民还是专家、学者、决策人,都与评论主体判然有别;因此他们所表达的见解无论多么中肯,即使是颠扑不破的系统理论观点,也不过是为评论阐述自己的话题或论点、论断提供有雄辩说服力的论据。这样说决非贬低这类音响自身的认识价值,而恰恰是充分发挥其论据功能。如果混淆两个不同的主体,其结果必将是既削弱乃至断送音响提供理论性论据的功能,也将使评论陷于只有专家、学者怎么说而没有评论主体自己看法的所谓“以引代论”的覆辙。何况音响论据与评论的话题及论点、论断的关系还有同向与异向之分,如果混淆二者的关系,忽视对于异向的论据的必要分析或批驳,则可能导致是非不分之类的严重后果。不妨琢磨琢磨《大瓷盘为什么走俏》中的那段饭店经理的谈话:如果在引用音响之后,适当点出他的唯利是图的“生意经”实际上助长了“公款吃喝风”的实质,是否可以更好地发挥音响的反证作用、揭示此风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呢?

——音响不能独立表现论据。音响能够再现伴随事物发生的声音和访谈的话语,却不可能充分表现这些声音或话语发生的特定环境、背景,也未必能够详尽、确切表达相关内容。也就是说,音响再现的其实只是事物或访谈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事物或访谈的“全景”。这就可能影响音响内涵的确定性,从而也限制了音响论据功能。所以,能否充分发挥音响的论据功能,除了提高音响素质之外,还需要善于调动论述语言,恰如其分地交代音响的来源、发生的背景和环境,以及适当解释、揭示它的确切含意。否则听众就未必能够理解音响及其所支持的论断,例如:如果不交代“吉粮赛力事达”的背景,怎么可能让听众充分以理解“项目之痛”“痛”在哪里。如果离开老虎和羊的比喻,又怎能让听众领略艾丰谈话音响的认识意义和论据价值呢。

评论音响的取向及“少而精”原则

在新闻广播中运用音响,经常需要面对如何选择、配置和处理量与质的矛盾等问题,音响评论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下面将说明的原因,更需要精心处理,否则音响就不仅不能为音响评论增色,还可能坠入“音响陷阱”,使音响评论沦于名不副实的境地。

音响的取向 从音响的表现功能出发做些比较考察,不难发现音响报道中的音响,基于发挥配合主体叙述话语反映或再现事物、事件发展变化的需要,特别注重“进行时”音响,采录范围则侧重于现场和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评论中的音响作为论据,主要讲究能不能合乎逻辑地引出话题、雄辩地支持论点或论断,较少受时态和空间的限制。比如,以往录存的音响,跨地域的音响,只要能够发挥上述作用,同样可以成为有价值的音响论据。这本来是一种优势,意味着音响评论可以享有较广阔的取材范围,获取更多的音响素材;但如果忽视评论对音响的特定要求,没有形成明确取向,那就可能导致选择、配置不当,从而影响音响论据功能的发挥,乃至使音响评论不成其为“评论”。下面且比较两个例子。

例一:

在日前的一次会议上,平阳县委书记戴祝水向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汇报工作时,介绍了该县一年来治理水头镇制革污染的情况。当说到全县经济发展时,列出的一系列数据让人听了大跌眼镜:今年1至9月,平阳县实现GDP70.4亿元,比去年同期仅增长2.8%;财政总收入5.36亿元,比去年下降2.2%,经济增长居全省末位。面对这样的政绩,戴祝水显示了他的勇气:

[音响]我们宁可当一届没有政绩的领导,也要把这个污水治理好!

省长吕祖善当即接上话题说:治理好污水就是最大的政绩!……

在这一例子中,从引言看,音响可以有两种取向:一是取叙述污染情况或让人“大跌眼镜”的音响,那么听众听到的将是一则颇能引人关注的报道;一是现在取向,音响同引述吕祖善的论断相配合,以相反相成的方式构成了引出话题、支持论点的有力论据。

例二:

今年9月18日……媒体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广告用套红美术字标明“9.18是一个开心的日子”。

广告登出以后,一时舆论哗然,百姓震怒,一位姓贾的市民甚至一纸诉状将该公司告上了法庭,谈起为什么要打这一宗表面上看起来与自己没有关系的官司时,原告的代理律师说:

[音响]这则广告我认为,首先是不符合人们公认的道德规范,9.18是日本侵略中国人的日子,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国耻日,这个广告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爱国是每一个人应有的公德。

……几乎所有的市民都认为这个广告是不妥的。

[音响]如果说他记得9.18这样的事件,而打这样的广告词,那么他就太没良心了,因为这个爱国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的起码的道德。

[音响]我认为这个广告伤害了我们每个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既然有人主动出来告他,当然我们会支持他。

在强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有关)公司在报纸上刊登声明,公开向市民赔礼道歉,公司的负责人也从中受到了教训。

[音响]我觉得这个事情也应该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个教训,作为商家也不能只顾得自己做生意,也要有一定的社会的责任感,特别是对公众的道德规范应该要自觉地遵守。

这是一则音响评论的片段,包含四段音响。作者显然想藉音响反映社会舆论、把话题建立在坚实的舆论基础上,这一意图当然无可厚非。可是,过犹不及,这样叠床架屋堆砌内容类似的谈话音响,恐怕不免给人仿佛在收听一则音响报道的感觉。虽然紧接着还有多段专家分析话语的音响,但似乎未能改变近似报道的整体状态。

就这两例略加比较,可见评论音响如何选择、配置音响,以能否充分发挥论据功能,有效支持话题和论点、论断为转移。违背这一取向,任何努力都可能落空,甚至导致体裁性质的改变。

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近些年来由于“音响热”,类似后一例子那样叠床架屋引用音响的情况并不罕见。因此,对于音响评论来说,除了明确体裁性质决定音响取向外,还需要自觉地抵制音响的诱惑,坚持按“少而精”的原则处理音响的量与质这一对矛盾。

那么,怎样理解和实践“少而精”的原则呢?

——辩证看待两个“量”。音响的“量”,有两个含义:一指音响素材,这个“量”要求“多”,而且“多多益善”;另一个指实际运用于播出文本中的“量”,这个“量”讲求在“精”的前提下尽量“少”,因为多了就可能喧宾夺主、冲淡论点或论断的鲜明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套用成语说,其实就是“十以当一”和“一以当十”的关系,而以前者为基础。素材多了才能对比、才能鉴别,才有选择的余地,才有实现“少而精”的可能;如果没拥有大量的音响素材,运用时捉襟见肘、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可能因“少”而不精、失却表现功能,岂不是变成“少而滥”了吗?所以,音响评论的音响取材较少受时态和空间的限制是一大优势,它为“少而精”运用音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这样,有经验的广播工作者不仅时刻准备采录音响,而且高度重视精心选择、保存音响素材。

——“精”的相对性。“少而精”原则落脚于“精”。这个“精”有“表”与“里”两方面要求:“表”即音响的“外包装”,如清晰度、语言规范程度、音高、节奏等;“里”即音响的内容,主要要求具有强有力的论据表现功能。这两方面虽然都有某些基于经验的不成文“规范”,实际上却经常为实践所突破。这是因为任何音响都是具体存在的,它们本身固然有精粗的分别;但用在播出文本之中,究竟精不精,却以能否充分支持评论的话题或论点、论断为标准。也就是说,具体音响精不精因作品表现内容的需要而异,它的检验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如上引足球赛观众席上的那段噪音,就音响本身看显然毫无“清晰度”可言,但用在这则批评观众不文明行为的评论中,却收到了既自然引出话题又有力支持论点的双重效果,也许还堪称“精当”。又如《莫教孩子当“看客”》的那一长段访谈音响,就音响本身看,双方问答有条不紊,与论点接合也称得上“榫卯相应”,乍看相当精当;但仔细一推敲,这一记者与儿童之间问答如此条分缕析,是否会让听众产生不无“诱导”、“摆布”的感觉呢?可见音响精不精,虽然从内容到包装都有些不成文的要求,但归根到底要由是否适合文本内容的需求和社会效果来检验。

——求精的关键。音响求“精”虽说是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往复过程,但新闻评论讲求“言当其时”,即在听众最需要的时候提供中肯的见解,这个过程其实是相当短暂的。所以,能否实现求精的目标,关键在于评论主体:(1)树立全过程观念,在随时采录、积累音响素材的基础上,作“沙里淘金”式的筛选;(2)树立全局观念,从播出文本的整体需要出发取舍音响,甚至舍得“割爱”那些看似精彩而于话题无补的素材。两相比较,后者更能体现求“精”的自觉性,尤其值得重视。上面所举的《治理污水也是政绩》和批评拿“9.18”做广告这两则评论运用音响的得失,即使不能全部,至少可以部分归因于舍不舍得“割爱”。它们所用的音响可能都是“真金”,可是前者舍得割爱,凸显其中的“高品位”部分,让“真金”焕发了光彩;后者不加取舍地堆砌在一起,其客观效果恐怕就难说了。

不过,“少而精”原则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割的。以上分列三个问题,只是出于说明的方便,希望大家联系起来理解。

论述语言的特殊功能

音响评论同时运用音响和论述语言两种表意符号。论述语言作为评论主体的话语,其实是所有广播评论的共用符号,主要要求以合乎口语传播的方式(如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内容,以便于口说耳听的话语表达内容,运用直接、简易的逻辑推理方法,等等),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地揭示相关事物的实质,阐述自己(媒体或作者)的见解。但由于同音响共处于一则评论之中,论述语言也肩负着利用适当的语言手段协调两种符号的关系,把它们整合为可以发挥互补效应的有机整体的使命,从而逐渐形成自身的特殊功能。这种特殊功能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

(一)交代音响背景:了解背景是确切理解音响内涵的必要条件,而音响本身却难以有效地提供这个条件,于是交代音响的相关背景成为论述语言一项经常性的任务。从上面引用的具体例子看,论述语言可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为确切理解音响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如前置、后置(50)、插叙、混播,必要时还可以用播前提示或加导语的方式。总之,只要有利于理解音响,只要同整体论述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尽可以“八仙过海”地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组接方式和语言手段为交代音响背景服务。

(二)诠释音响:随着访谈音响,尤其是对专家、学者的访谈增多,音响中时常包含着一些非“行里人”不易理解的专业用语、中外缩略语和新理论、新观点。前者需要适当解释;后者则需对理论或观点的核心内容作必要揭示乃至引申性阐释,以便为评论基本见解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持。可惜,这种必要的诠释往往被忽视了。像GDP、CPI这样的缩略语,说话人用时或许没有考虑到要面对众多听众,引用时如不加解释,甚至在论述中照用不误,恐怕不免有听众观念薄弱之嫌吧。至于一些含有像“粉丝”、“网痴”、“靓女”之类的时髦用语、方言的音响,如果非用不可,也需作相应的解释。诠释音响,是充分利用音响论据功能的前提性条件,切莫掉以轻心。

(三)补充、完善音响:音响的论据素质,主要取决于它的本源——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声音和受访人的话语。前者由于只能反映事物的局部或瞬间状态,通常不能成为完整的事实性论据;后者则往往有说话人自己的关注重点或倾向性,并非都能全方位地支持论点或论断。况且音响一经采录,就像“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一样,评论主体一般只能根据需要适当选择、配置,而不能任意增添、切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某一非用不可却又有所欠缺的音响,就需要在引用的同时运用论述语言或其他方式予以适当补充、完善。如或以引述其他材料补充既有音响的不足(如引述习近平的话,强化吕祖善的论断),或针对某一倾向借论述点出问题的另一面(如吕祖善矫正戴祝水的说法),当然也可以引用其他音响包括原说话人自己的另外话语来完善音响的论据功能。后者如《名牌,要的是强》前后引用艾丰的两段音响,前一段立足于全国讲名牌质与量(比例是相对的量)的关系,评论主要用来引出话题;后一段用于评论的结尾部分:

[音响]自然生态光是老虎也活不成,实际上企业也类似,光是孤立的强势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受到局限。最终名牌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但是那么多企业,并不是和名牌无关,而是以利用生态关系,把名牌的优势延伸。

实施名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建立起这样一个良好的“企业生态”,发挥好老虎在这个生态中的作用,让优势企业与中小企业形成以名牌为中心的产业链,这对于拉动全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这样以同论述相结合、前后呼应的方式引用同一说话人的音响,既避免了割裂说话人的本意,又增强了音响的论据功能,可谓一举两得。不过,以其他音响补充、完善某一音响,也可能出现音响叠床架屋或说话人之间“打嘴仗”之类的现象,需要特别慎重。

论述语言的特殊功能可能还有其他表现,但主要是上述三项。紧紧围绕这三项,能动地运用论述语言的多种多样语言手段,增强音响论据的表现力,实际上也就是论述语言特殊功能的实现,即为协调音响与论述语言的关系、强化二者之间的互补效应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思考题:

1.何谓音响评论?迄今经历了哪些发育阶段?

2.如何界定新闻广播中的音响概念?为什么说音响的表现功能因体裁的性质而异?

3.略述音响论据功能的基本表现形态。

4.为什么运用音响论据要坚持“少而精”原则?如何理解这个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