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评论的选题

电视评论的选题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与其他媒介的新闻评论大同小异。广播、电视评论选题的前提广播、电视评论的内容选择性,表现在选题方面,就是既有特别善于论述的论题,也有不善于表现的领域。如果切入角度大、论述范围宽,无论广播评论或电视评论论述起来恐怕都难免力不从心。

第二节 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

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与其他媒介的新闻评论大同小异。不过,“小异”虽小,却是广播、电视评论个性特征的体现,是它区别于其他评论选题的质的规定,所以本节着重探讨“小异”。而为了准确把握这个“小异”,却又需要首先明确“大同”,即新闻评论在选题方面的共同点。

选题的共同点

新闻评论选题的共同点,除上一节所说的以外,还包括共同的选题目标、选题根据和基本要求。

(一)选题目标

选题目标关系着论题的价值。一篇评论拿什么作为评论对象,放在什么范围内论述,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随心所欲。该评论的问题而不予置评,或囫囵吞枣、敷衍了事,那等于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则可能干扰中心工作,干扰人们的注意力。所以,新闻评论无不以论题切合客观实际,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作为追求的目标。所谓现实意义,有三个基本标准,即:(1)论题所接触到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问题;(2)是与当前社会的注意重心(主要矛盾)方向一致的,而不是逆向的问题;(3)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而不是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问题。一般的说,合乎这些标准,尤其是避免了那些“不是”的论题,对受众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引导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选题的根据

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论题是从哪里来的呢?辩证唯物主义的回答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既不能“唯书”,也不能“唯上”,而只能“唯实”。邓拓在讲到《人民日报》社论的选题时,曾经提出“五个方面的根据”:(1)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和指示;(2)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的情况和意见;(3)从主管部门了解到的情况和意见;(4)记者提出的报道题目和线索;(5)读者来信反映的情况。(15)以后,有的同志又概括为从来自“上面的精神”和来自“下面的呼声”选题。(16)这两种说法其实是一致的,就是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选题。不过,这里需要强调两点:首先,“上头”、“下头”,重点是“下头”。这是因为“上头的精神”是“下头的情况”的正确反映和概括,离开下头的情况就难以透彻理解、领会来自上头的精神;同时也因为“下头的情况”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常常因此而闹出“歪嘴和尚念错经”的事情来。其次,“吃透两头”关键是“吃透”,即经过自己的头脑,把它们联系起来,作一番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思考,作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提炼,否则即使“两头”都摆在面前,也不可能自动转化为有实现意义的选题。

(三)基本要求

新闻评论的具体选题千差万别,论题的现实意义也可以因时、因地、因新闻单位的性质和地位而异,自然不能用一条等高线去衡量具体选题。但是,凡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选题,事实上又都包含着一些基本的因素,它们也就成为检验具体选题的基本要求。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1)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精神;(2)与时代、社会的脉搏相吻合,与党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的注意重心保持一致的方向;(3)从全局、大局出发,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4)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或能够引起他们的关心;(5)有一定的新鲜度和启发性。这些要求实际上都包含在选题的根据之中,也是实现选题目标的保证。

以上这些共同点,决定着新闻评论选题的方向和价值,是任何媒介的评论都不可忽视的。广播、电视评论当然也不例外。

广播、电视评论选题的前提

广播、电视评论的内容选择性,表现在选题方面,就是既有特别善于论述的论题,也有不善于表现的领域。就常见的情况看,大致可以概括为“四长四短”:

(一)长于小,短于大 这里的大小,指论题的角度和论述范围,而不是意义和重要程度。论题的角度小,接触面窄,自然比较容易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运用声音、图像符号和相应的表现手段,作既深入中肯又具体生动的论述。像《微笑的美》、《致富不能“鸡啄米”》、《桐乡粪桶事件留给我们的启示》,都以切入角度小,取得或比较精致巧妙、或颇为新颖独到、或较为深刻中肯的表现效果。如果切入角度大、论述范围宽,无论广播评论或电视评论论述起来恐怕都难免力不从心。如《保护耕地,刻不容缓》这则电视述评,虽然费了很大的气力,却仍然给人以深度不足的感觉,恐怕与涉及面太宽不无关系。比较地说,电视评论对于角度的大小更敏感些,因为只有角度小,才可能拥有典型事实和场景,才有画面驰骋其表现优势的天地。

(二)长于广,短于专 “广”指广大受众共同关心的论题,如影响面宽的新闻事件,社会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群众休戚相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等等。这类论题不仅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而且都便于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论述;一般只要与群众的关心点联系起来,就不难捕捉到引人注目的焦点,从而也比较容易作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能够引起受众共鸣、形成某种交流感的论述。像《让我们伸出双手》、《“三国四方”何时拆除篱笆墙》、《惜哉文化》和《学习安珂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精神》、《拜金主义要不得》这些评论获得较好的播出效果,都直接得益于论题,尤其是作为评论对象的事实本身具有的扣动社会神经、为人深切关注的震撼力和吸引力。“专”指专业性、业务性强的论题;这类论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关心或感兴趣”(17),主要面向具有相当文化水平、而且为读者提供可以反复推敲条件的报纸评论尚且要避免,何况广播、电视评论?这当然不是说不能评论专业、业务领域的问题,而是说要尽量避免这类论题的专业性、业务性,否则就必然陷于专业人士“不过瘾”、一般受众“懂不了”的境地。

(三)长于动态型,短于长过程 “中广”的短评《理应嘉勉》(18),“国际台”的新闻分析《美国决定退出教科文组织说明了什么》,都是论述动态型论题比较成功的例子。在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台湾“新闻局”始而禁播大陆选手的镜头,继而开禁,嗣后发函嘉勉“华视”的转播工作。《理应嘉勉》这篇短评及时抓住这一最新动态,一方面对台湾“新闻局”嘉勉“华视”表示赞赏,一方面含蓄批评它曾经禁播大陆选手镜头的不得人心的做法,准确地体现了国家的对台政策。这些评论的成功说明,广播、电视在论述动态型论题方面,的确拥有不可忽视的优势;但需要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把握社会注意重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种优势。而某些需要作长过程或多侧面、多层次分析的论题,则往往是在广播、电视媒介的传播条件下,难以得心应手处理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处理这类论题,多采取跟踪评论的方式,但由于忽视为受众提供集零为整的条件,播出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好。

(四)长于鼓动,短于推理 这一“长”一“短”,反映了声音、图像符号的内在矛盾。声音和图像,都拥有直接感染和移情的表现能力,特别适合于表现鼓动性的内容;而声音稍纵即逝和图像拙于表现抽象的弱点,又使广播、电视评论难以作严密的逻辑推理。请琢磨下面这两个片段:

①各位听众,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大树死去吗?请你想一想,城市一旦失去绿色的生命,人类一旦失去大树的庇护,我们自己还剩下什么呢?我们呼吁,杭州市民赶快走出家门,一齐动手,抢救我们的大树,以实际行动报答大树的恩情。(19)

②(同期声:“卡拉OK厅出租问题”)

观众朋友,吉林市博物馆的火灾原因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据说是银都夜总会的业主利欲熏心,无视消防法规,才酿成大祸。但是,假如我们撇开直接的火灾原因,我们还会发现,从吉林市、辽宁阜新市,到新疆克拉玛依市连续三起震惊中外的大火无一例外都发生在文化场所,这难道是一种偶然吗?

上海自然博物馆火灾隐患严重,但真要使它转危为安,相信也不会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拿出钱来,维修改造就能解决问题,但是,要扭转人们对文化的轻视,对博物馆事业的轻视,光有钱能解决问题吗?

也许大家还记得:面对吉林市博物馆的废墟,吉林市的一位出租车司机说了一句动情的话:“再穷,也不能不要文化”。看到博物馆的今天处境,我们也想说一句:请重视文化,请善待文化。(20)

1988年8月8日的7号台风,把杭州的许多参天大树连根拔起;①是浙江电台于当天播出的评论,它以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号召居民参加抢救大树的活动,据说收到了很好的动员效果。②是上海电视台关于上海博物馆存在着严重火灾隐患的评论,也主要运用鼓动的手段,激发人们关注并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命运。鼓动主要诉诸情感、情绪,恰当的鼓动可以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思考,它的作用丝毫不亚于理性的推理。这是广播、电视评论的“长项”,何乐而不为。

广播、电视评论在选题方面的这些“长”、“短”,根源于广播、电视传播方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正因为这样,正视这些“长”、“短”,注意“量体裁衣”,是正视内容选择性的应有之义,也是广播、电视评论恰当选题不可忽视的前提。

广播、电视评论选题的特殊课题

正视“长”、“短”,重点在“短”。但不是消极地弃短就长,而是在正视的基础上积极地补短扬长。这意味着广播、电视评论在选题方面,必须更加自觉地着力解决两个相互联系的特殊问题:(1)如何扩大选题范围?(2)如何突破自己不善于论述的论题?关键是后一个问题,因为只要能够克服自己之所“短”,把不善于论述的论题变得能够得心应手地论述,扩大选题范围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突破原来不善于论述的论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立论和论述等环节的配合。在选题范围内,核心问题是设法改变哪些不善于论述而又非论述不可的论题题型。为此,有必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从小处着手”

这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这个选题原则的一个侧面;作为一种方法,它对于广播、电视评论改变某些不善于论述的论题题型,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从小处着手”的“小处”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把重大的论题与具体的典型事例联系起来,即通常所说的“因小见大”;一是缩小“突破口”,甚至把“突破口”集中在一点上。前者如《早稻种了不收引出的思考》(21)。这则电视述评接触到粮食生产中的一个方向性问题:如何适应市场的需要,改变忽视效益、单纯追求高产的偏向,引导农民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它从一个对比强烈的典型事例切入:

[解说]观众朋友,我现在站在绍兴县鉴湖镇和平村的田头。这几天,我们在这里采访时,发现了这么一桩怪事,请看:在我的左边,是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一派丰收景象,承包主也在收割他的晚稻了。在我的右边这块地呢,连早稻还没收割!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早稻谷上长出的秧苗。这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和平村,我们找到了承包人孟爱珍。

[访谈]记者:你有多少责任田?

孟:四亩五分。

记者:你为什么不割早稻?

孟:收进来还不如付出的多。

[解说]农民不愿收种的早稻,在市场里同样受到了冷落。

[访谈]胡东辉(字幕:杭州市粮油批发市场经理):那些在市场没有出路的早稻谷只好堆积在粮库中。据了解,我省库存粮中,早稻品种已占了70%以上,粮食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看来,早稻确实到了农民不愿种又不得不种,粮食部门不愿收又不得不收,消费者不要吃又不得不吃的地步。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缺乏自主经营的环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粮食品种粗劣,结构失调,使弃耕抛荒的现象愈演愈烈,高产低效的矛盾日益突出。

[解说]现在要解决粮食生产高产低效的矛盾,唯一的出路是放手把粮食生产推向市场。那么,粮食生产又如何走向市场呢?

在给予观众强烈视觉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一步步向前推进,以访谈的方式作简明扼要分析。这样处理,是不是把一个比较抽象的、不便于电视表现的论题,变成由具体而抽象、能够发挥图像的表现优势的论题了呢?在这里,发掘画面再现效果好的典型事例,显然是激活整个论题的关键因素。后者如“中广”的《开展批评与贯彻“双百”方针》(22)。这个论题涉及两个涵盖范围广泛的根本方针,如果直接从这两个方针入手,那就像“横看庐山”,不仅有限的篇幅容纳不了,而且难免面面俱到、四平八稳。这则评论员文章从这两个方针的关系入手,而且与当时的实际结合起来,把论述重点集中在开展批评会不会妨碍思想文化领域贯彻“双百”方针上头。“突破口”经过这样一缩再缩之后,论题就发生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变化,由“面”变成了“点”,也就比较便于在广播的条件下深入论述了。

事实上,许多评论对象比较宽泛或比较抽象的论题,经过“从小处着手”的处理之后,题型都可以发生类似的变化,或是由宽题变窄题、由泛题变实题,或是由大题变小题、由繁题变简题,从而成为广播、电视评论可以得心应手论述的论题。当然,“从小处着手”也不能忽视“从大处着眼”。“从大处着眼”也就是从客观实际、社会需要出发,它关系着选题的方向;如果忽视这一侧面,“因小见大”就可能沦于“因小见小”、就事论事,缩小“突破口”也可能导致片面性和绝对化。所以,“从小处着手”务必同“从大处着眼”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恰当地解决从哪里着手的问题,也才能保证论题的普遍现实意义。

(二)善于从群众的角度审视论题

广播、电视评论面向广大受众,从群众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形成相应的论题,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这里所以需要再次强调,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盲目性,同时也是为了把某些专业性、业务性很强的论题变成受众感兴趣、而且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论题。

同其他媒介的评论一样,广播、电视评论不免要接触实际工作和业务、专业领域的问题,而且还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渐增多。这类问题往往是受众陌生的,有时不容易引起许多人的接收兴趣,但如果因此而采取简单回避的态度,则可能导致论题狭隘,影响以至于削弱自己的舆论作用。面对这类问题,如何把它们变成多数受众感兴趣、又便于作深入浅出论述论题,关键就在于调整看问题的视角:究竟从领导机关、业务部门还是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角度不同,论题的性质、类型,以至于立论和论述的方式都将随之发生变化,播出效果也将有所不同。比如,农村工作中的如何处理继续坚持联产承包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问题,调整经济结构和种植结构的问题,产、供、销服务社会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本来都关系着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都可以引起农村受众的普遍关心和兴趣。但如果单纯从领导机关、业务部门角度论述这些问题,那就可能专门在政策界限、具体工作和业务措施上打转转,那样就未必能够赢得多数农村受众;如果换个角度,认真地琢磨琢磨农民关心这些问题,究竟主要关心什么,有什么没有解开的疙瘩,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论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述,那么评论就可能真正成为“开心的钥匙”。总之,广播、电视评论要在推动实际工作方面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就必须转换视角,学会从群众的角度去审视工作、业务问题和处理有关论题。

(三)密切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转折点

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转折点,通过观察、研究事物的转折点抓问题、抓矛盾,是新闻评论选题的重要方法。而对于广播、电视评论,则同时也是改变某些不善于论述的论题题型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事物的转折状态,一般都具有下列特点,从而为改变论题的题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1)事物的转折状态,无不代表事物的现状。把握这个特点,就可以把某些需要作长过程分析的论题,或者转变为动态型论题,或者从分析当前状态的典型事例作为驾驭论题的突破口。上面提到过的《理应嘉勉》,就是利用事物的转折状态,形成动态型论题的一例。台湾“新闻局”从禁播祖国大陆选手的镜头到嘉勉做这种转播的电视台,这是一种转变。然而这种转变究竟是政策上的改弦易辙,还是迫于民心所向呢?评论以“转变”这一表面现象为基础形成具有强烈时效性的论题,作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分析论述:

台湾新闻当局,能正视现实,从不准播到准许播,并致函嘉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尽管这种进步很被动,是出于被迫,但仍不失是好事。

希望(台湾)新闻当局能从这次的电视转播中得到启示:民心是违反不得的。

事物的转折状态,在这里既是论题赖以形成的基础,也是能够这么简洁明快、恰到好处地处理论题的必要条件。而《拜金主义要不得》(23),则可以说是从抓事物的现状入手突破重大论题的成功例子。拜金主义这种腐朽的思潮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如“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弄钱,迷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金钱万能论”,斗富摆阔的“暴发户心态”,以奢靡淫逸为荣、勤俭节约为耻,等等。全面地分析、批判拜金主义这种社会思潮,显然是一则篇幅有限的广播评论难以胜任的,这就需要找到一个适当的“突破口”。然而究竟从哪里入手,可以中肯地触及这一问题的实质呢?这则述评所以引起那么强烈的社会反应,就在于它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把笔墨集中用于揭露和抨击拜金主义在当前的典型表现——斗富摆阔、挥霍浪费。由于这一表现人们最容易感受到,着重从这一角度入手,不仅能够在较短的篇幅里(就这则述评说,篇幅还是长了些)作比较具体、深入的分析论述,而且能够在引发共鸣的基础上唤起人们思考拜金主义的另外一些表现和更深层次的问题。

(2)事物的转折点是连结事物过去和未来的关键环节。抓住这一环,等于掌握了控制整个论题的主动权,既可以追溯过去,通过分析当前状态的实质及其形成的原因,寻求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也可以展望未来,确切地指明事物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和农民朋友谈免费》(24)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例。这则广播评论,旨在提醒人们警惕新形势下的平均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一论题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如果说作者能够捕捉到这个既重要又新鲜的论题,是观察正走向富裕的农村面临新问题的结果,那么能够把这个论题论述得这么中肯而又浅显明白,恐怕就要归因于敏锐地把有些富裕起来的村庄纷纷搞这免费那免费的新现象,与农村一度存在过的“大锅饭”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在这里,抓住不分青红皂白乱免费这一似是而非、容易使人迷惑的现象,着重分析它的不合理性,无疑是能动驾驭论题的关键。这个例子说明,把握转折点这一关键环节,等于作者把握了理纷弃繁、突出矛盾症结的钥匙,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可以具体而真切地认识事物的条件。

这里说的是具体事物的转折点。至于宏观实际的转折点(如经济领域里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则是正确认识事物不可忽视的社会背景,它对于正确确定论题当然是重要的,不过它主要决定选题的方向。前面已从不同角度讲过这个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3)事物的转折点也是各种现象和矛盾的交汇点,是多方位观察、研究事物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典型材料,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矛盾的症结,从而也为广播、电视评论扩大选题范围和改变不善于论述的论题题型,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当然,注视和研究事物的转折点只是提供了改变题型的可能性,并不等于一定能够恰当转换题型。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有个立足点恰当与否,是不是善于处理整体与局部、全过程和转折点的关系问题。只有立足于党的政策的高度,立足于全局的高度,把转折点与全过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转折点的典型表现和本质特点,也才能更好地为实现扩大选题、恰当变换论题题型的目标服务。当然也要坚持从适应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体现新闻评论体裁特征出发,否则即使把握了转折点,也未必能够恰当得体地处理好选题的特殊课题。

以上围绕怎样改变不善于论述的论题题型、扩大选题范围这个特殊课题,大致讲了“从小处着手”、转换视角和注视转折点三个问题。它们其实都是新闻评论选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广播、电视传播条件下的具体运用。所以特别予以强调,主要是因为它们对于广播、电视评论克服自身的传播劣势,突破某些自己不善于论述的重大论题、扩大选题范围,具有特殊的意义。明确这一点是重要的,否则把它们与共同的选题原则和方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那就难免失之偏颇。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在选题方面,广播、电视评论与其他媒介的评论“大同小异”?所谓“大同”,主要指什么?

2.试述广播、电视评论在选题方面的“四长四短”;为什么说它们是广播、电视评论选题必须正视的前提?

3.广播、电视评论怎样突破不善于论述的重大论题?你怎么看待教材提供的三种可行的办法?你有些什么想法和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