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化背景下媒介边界的消失和生存形态的混一

网络化背景下媒介边界的消失和生存形态的混一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网络化背景下媒介边界的消失和生存形态的混一网络化背景下,传统媒介的生存形态和传播形态都发生了改变,呈现出融合的态势。

一、网络化背景下媒介边界的消失和生存形态的混一

网络化背景下,传统媒介的生存形态和传播形态都发生了改变,呈现出融合的态势。报纸的数字化之路,电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广播媒体的数字广播等,网络媒体表现出跨媒体平台属性的特质,进而影响和加速了传统大众媒体媒介边界的消失和生存形态的混一,呈现大众媒体的数字化融合之路。

媒介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态势,直接加速了媒介融合的进程。从最初组织的简单融合,尤其是政府行政力量介入形成的共同体逐渐演变为资本融合,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有实力的大型媒介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完成对其他媒介或媒介集团的收购或者两个媒介组织之间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合并。

这些都是规模上的融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只有从媒介形态方面的融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而网络媒体的跨媒体属性恰恰给予媒介形态融合的最佳平台,将在未来产生一种与今天媒介形态完全不同的新媒介。这种媒介有可能融合了几种甚至全部媒体的优点,改变过去传统大众媒体的单一属性,表现出传统大众媒体媒介边界的消失和生存形态的混一,最终消融在一个网络化的跨媒体平台。

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和制约媒介形态融合与混一的动因是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而媒介形态融合与混一并不是一维空间,而是包括了基础技术融合、网络融合、跨媒体融合和管制融合4个维度。

首先,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共同促进或制约着媒介形态融合与混一的广度和深度。

第一,技术决定媒介形态融合的可能性。报纸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正在进行网络化改造,从纸质信息内容的传播转变为数字信息内容的传播,虽然报媒传播载体发生改变,但是内容资源却依然是报媒的竞争优势所在,依托传统内容优势向视听多媒体终端进化,而改变的只是报媒传播的单一属性而已。

第二,市场需求决定媒介形态融合与混一的必要性。在技术解决了媒介形态融合的可能性后,我们就要考虑受众是否需要媒介形态融合与混一后提供的多媒体信息服务。从消费者角度考虑,媒介受众的需求一直在变化,并且由单一转化为多元,由迎合转化为选择。黄升民教授认为社会阶层的碎片“使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性化倾向明显”,传媒的“大众时代”正过渡为“分众时代”。同时,消费者从免费走向收费时代,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他组织,消费者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但是这些都需要海量内容来支撑,媒介经营者必须重视受众,深度挖掘用户价值。

第三,产业需求是媒介形态融合与混一的壁垒或助力。媒介融合涉及多个产业,各个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媒介融合主要涉及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这两个产业控制着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及受众和用户。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政策和法规出台,或促进,或制约,对媒介形态融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其次,媒介形态融合与混一包括基础技术融合、网络融合、跨媒体融合和管制融合四个维度。基础技术融合脱胎于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在报业媒体的运用,报网互动则是报业媒体实施技术融合的典型,传统纸质媒体摇身一变为数字媒体;网络融合是传统报业媒体依托网络进行信息内容的传播,把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融合;跨媒体融合是未来传媒的发展态势,而网络平台则为跨媒体融合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都在进行网络化的拓展,跨媒体融合将在不远的将来加以实施;管制融合是基于跨媒体融合基础之上,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将归结于一个部门,对媒介形态融合与混一后的媒体进行管理,打破过去的行业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

媒介形态融合与混一的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传统媒体通过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信息服务平台,最终实现媒介形态融合与混一,在新的生存形态和传播方式下探究新的赢利模式和生存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