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息落地渠道的畅通
党报群众工作信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到达广大群众手中,这就必须解决信息落地渠道的问题。
(一)党报发行渠道不畅
目前,群众接触党报信息的主渠道是报纸,但是党报发行又存在渠道不畅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党报发行存在无效效应,影响群众工作信息传播效果
在党报发行中,我们一直追求的是量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利润的增加,很少考虑这些发行会产生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党报发行中的无效效应长期被忽视。
无效效应表现之一是无效到达中的无效效应。尽管很多报社建立了自己的发行队伍,绝大部分家庭订户征订的报纸能够直接到达读者手中,但是对于单位订户而言,无论是邮发还是自办发行,都普遍存在报纸被积压或延迟的情况。一些单位的报纸到了收发室或者资料室就算到达了终点,相当一部分报纸要么在收发室积压得不到及时分发,要么在图书馆或者资料室存放一段时间之后就被当成旧报纸卖掉,或者没有再向下分发,或者大部分读者没时间去资料室阅读,相当部分报纸根本就没有到达读者手中。可以说,报纸的这部分发行是无效发行,不能产生预期效果。
无效效应表现之二是无效阅读中的无效效应。一份报纸发行出去,也到达了目标读者手中,但如果不能被阅读,或者得不到有效阅读,同样不能产生预期效果。因此,有效阅读率应成为评估报纸发行的重要指标。对于阅读率,除《广州日报》等少数报纸之外,可以说我国报纸对这项指标普遍没有引起重视。不重视阅读率的直接后果是:一些阅读率不高的报纸、版面及栏目,积习难改。
无效效应表现之三是正价发行中的无效效应。大多数党报都是正价发行,发行量越多发行收入越大,利润也就越高。在西部一个地区调研时,笔者发现一个非农业人口不到7万的贫困县,当地县级报纸的期发行量竟然高达1.7万份之多。一家贫困县的县级报纸为什么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发行量?据了解,当地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县报的发行,曾发文要求所有财政拨款单位职工每人订阅一份县报,订报经费直接从单位的财政账户里面扣除。应该说,如此重视县报发行,在全国都是少见的。不过,其中存在的报纸阅读空白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譬如一个五口之家,除上小学的孩子外,婆婆、爷爷、爸爸、妈妈都是财政拨款单位职工,按规定每人订阅一份县报,全家共有4份一模一样的报纸,通常只看1份就行了,其他3份要么用来包东西,要么用来遮灰尘。可以说,这3份没人读的报纸一样是废报纸。像这样超出读者阅读需要的发行,一样是无效发行,不能产生实际效应。[2]
党报发行无效效应这一事实说明,党报的发行还不够精准,应该在有效到达方面多下工夫;党报内容有待改进,群众工作内容更有“三贴近”的优势,应该以提高有效阅读率为目标,从内容到形式满足群众的需要;靠行政手段维系的发行量有水分,有必要挤挤水分,把挤出来的资金和发行量用来满足那些真正需要党报的群众。
2.党报发行呈现干部化、都市化、机关化倾向,普通群众接触党报比较困难
尽管部分党报在市场化路子上走出了党报的特色和优势,但是就党报这一报纸种类而言,借助行政手段的公费订阅,依然是党报发行的主要方式。行政手段最有约束力的是机关事业单位,这些单位每年都要承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报党刊订阅的计划指标,其经费也可以从财政经费中列支。这样一来,党报的主要发行量分布在各级党政机关及享受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机关化色彩很浓。就是订阅党报的机关事业单位,报纸也主要分发到中高层干部办公室,干部化色彩比较浓。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学校机关各处室、图书馆、院系资料室都订有当地省级党报,可是要看这家党报则不太容易,一般先到系上资料室,资料室分发报纸不及时,而且由于管理不善报纸缺期缺页现象比较严重,根本没法查询到完整的报纸;只得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这里有一份这家党报,全校师生都可以看,轮到我看的时候很难得,再说也不可能天天为了看这份报纸往学校图书馆跑;学校没有阅报栏,报纸分布最集中的是机关各处室,也不至于为了看报纸经常往领导办公室跑,即使自己不烦,领导也会烦的。剩下就一个途径,每天在网上看这家党报。可是对于那些不能上网或者没有时间上网的人来说,要从这家党报了解信息就很难了。又如大中城市的一些社区往往有数万居民,而党报往往只在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才有,普通居民要看党报十分困难。如果说城市居民接触党报难还可以通过上网来弥补的话,那么农村群众就只能是遗憾了。公费订阅背景下的党报发行本来就主要集中在经济状况较好的中心城区,城市化色彩很浓,分发到乡镇村社的党报数量很有限。笔者在西部地区的一些农村调研时发现,地市级党报通常订阅到村委会一级,许多行政村幅员广阔,从这个农业合作社到另一个农业合作社要走几小时的山路,普通农民没法看党报。事实表明,许多普通群众并不是不愿看党报,而是根本就看不到党报。
3.党报发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减弱,党报发行量下滑,其影响面随之受到影响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党报的发行量近年来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就省级党报而言,1992年的平均发行量为34.29万份,随后总体逐年下滑,1999年的年均发行量跌至23.91万份。[3]有关资料反映,2000年,全国地市级党报共有326种,数量约占全国党报的二分之一以上,发行量占全国公开发行报纸的七分之一。2000年前地市级党报发行量在5万份以上80家。2001年,发行量5万份以上的地市级党报不足50家。[4]2003年报刊整顿前,我们可以把党报发行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都市报、专业报、行业报的发展挤占了党报的市场空间,特别是专业报、行业报利用上下级之间的刚性管理关系搞摊派挤占了党报公费发行份额。在2003年报刊整顿中,纳入这次治理范围的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报刊共1452种,其中,已停办709种,划转(即由党政部门主办划转到非党政部门主办)325种,实行管办分离310种,改为免费赠阅62种,保留了46种涉及老年、民族、农林工作的报刊。根据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初步统计,停办的报纸减少发行约12亿份,停办的期刊加上实行免费赠阅的公报政报,减少发行3.4亿份,停办报刊直接减少全国基层和农民年报刊征订费用18亿元。[5]就党报这一块而言,在2003年报刊整顿中,全国310家有公开刊号的县级党报中就有262家停办,保留下来的48家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少量县级党报外,其他县级党报都被省级、地市级党报(报业集团)有偿兼并。应该说,2003年报刊整顿对于党报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之后,有关部门纳入行政发行的党报党刊只有中央的一报一刊(《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省级一报一刊(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和机关刊)及地市党报(地、市、州、盟党委机关报)共5种,既减轻了基层的负担,又确保了这5种党报党刊的发行。
按理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家党报的发行量应该稳中有升。据笔者了解,2003年以来,不少党报的发行量仍在下降,其中主要原因正是政策支持力度在减弱。应该说,上级部门的政策还是明确的,可是到了下面就很难执行,下级部门往往以办公经费紧张等原因完不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党报征订任务。西部一家省级党报,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市州都能完成征订任务,而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省会城市却连续几年完不成任务。究竟办公经费是不是真的紧张到订一份党报都困难的地步,笔者在该市的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公费订阅了2-3份都市报,可就是对订阅党报很有意见。不要说增加办公经费,就是适当压缩订阅其他报刊的经费,对于确保党报稳定发行也是大有裨益的。为了确保《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的稳定发行,湖南省委曾经做出了调减省内重点党报党刊发行量的决定,以上年发行量为基数,调减省委机关报《湖南日报》发行量的7%;调减省委理论刊物《学习导报》发行量的10%至20%;调减全省14个市、州的党委机关报发行量10%至20%。[6]不过,这种做法并非长远之计。笔者认为,党报公费发行市场还应该充分挖掘。
对于党报是否应当依靠行政手段推行公费订阅,学术界反对之声不减,认为党报应该靠市场求生存。市场化固然是党报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市场化并不是把党报完全推向市场,由市场来决定党报的生死。由于党报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党报要承担市场类报纸不能承担或者不必承担的宣传任务,也不能完全按市场类报纸来要求。广东是中国报业最发达的地区,笔者曾经同《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党报的朋友交流,他们也认为党报发行离不开政策支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经理钟广明更是撰文指出:“党委机关报的发行还必须有政策支持”,“党委机关报的工作做得怎样,一个直接的指标就是发行数量,如果不能维持基本发行量,党委机关报工作的开展、巩固将无从谈起。党委机关报发行‘存量靠动员,增量靠市场’,大势是必须走市场,靠市场打拼去发展。但是,党委机关报在市场的发展毕竟是个艰难的过程,当前必须有措施先巩固阵脚。由各级相关部门发文要求依然是比较有效的办法,这样,基本的发行数就能维持。建议若干年内,文件照发,而且要根据各省的人口、经济等情况把‘存量’确定下来。增量则要看各家报社在市场上的本事。”[7]
(二)巩固主渠道并着力拓展辅渠道
报纸发行作为党报信息落地的主渠道,必须得到巩固,而当前巩固这一主渠道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政策支持。为使党报信息能够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除主渠道之外,我们还应该开辟其他渠道。结合党报群众工作信息的传播特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党报信息落地渠道。
第一,广泛建立公众阅报栏。党报一般在12个版左右,跟动辄几十个版的都市类报纸相比,党报更适合在阅报栏展出。阅报栏能够提高党报的重复使用率,扩大党报的影响面,而且还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建议在学校、医院、居民住宅小区、城市休闲广场、公交车站、飞机场、火车站、码头及其他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广泛建立灯光阅报栏,以展示各级党报为主。阅报栏可下半部展示报纸,上半部发布灯箱广告,通过广告收入来贴补阅报栏的日常维护开支。除中心城区外,还应该在乡镇集市等建立公众阅报栏,方便广大农民群众阅读党报。
第二,免费党报进农家书屋。据媒体报道,到2010年,我国农村将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以解决农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农家书屋”是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民自助读书场所,按照“政府规划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运行机制”的思路建设与运作。[8]农家书屋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而且农家书屋也是很好的信息传播平台,党报进农家书屋有利于扩大党报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建议省级党报进村一级农家书屋,地市级党报还可以延伸到社一级,这些报纸订报费用可采用社会捐助、党费订阅、财政订阅等形式来解决,让农民群众免费看党报。
第三,免费开放党报数字报。如今不少党报都开通了数字报,而且大多数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只有少数党报对其数字报实行收费阅读。传统党报通过网络提供增值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大多数党报和都市类报纸的数字报都免费开放的背景下,少数党报实行数字报收费阅读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我们想想,在党报传统报纸大部分发行量都要靠行政手段来维持的情况下,谁会为内容并无二致的数字报买单?在搜索某家省级党报数字报相关信息的时候,查询到某高校统计学院《关于学院订阅的〈××日报〉纸质版改订为电子版的通知》,《通知》已明确指出:“按上级文件精神,学校将我院订阅的《××日报》纸质版调整改订为电子版。”看来,这家党报相当一部分数字报订户不过是纸质版订户转换而来的,并没有使报纸的读者群发生实质性变化。党报数字报实行免费开放,既能通过互联网扩大传统党报的影响力、提升党报的品牌价值,又能吸引部分不看传统党报的青年网民阅读党报、利于党报从网民中争取受众。因此,免费开通数字报是拓展党报信息落地渠道的有效途径。
第四,把实用新闻信息编辑成图书,延长党报信息的使用寿命。与都市类报纸的快餐新闻相比,党报的不少新闻信息都具备重复使用价值,特别是群众工作新闻信息大多涉及政策法规,对于同类问题的解决有借鉴意义;即便对那些没有遇到类似问题的群众,也能起到普及政策法规的功效。报纸不易保存,也不方便查询,建议党报群工部把一年或者几年刊发的稿件分门别类编辑成册,或跟随报纸发行,或公开出版,既能满足部分群众的需要,也可以为报社赚取一笔收入。
【注释】
[1]《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2007xmsb/2007ktzn_xw.doc
[2]张春林:《报纸“有效发行”中的无效效应》,《新闻前哨》2008年第4期。
[3]杨磊、孙业:《我国省级党报的现状与走势——全国省级党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上)》,《新闻记者》2001年第8期。
[4]郑浩:《试论党报发行萎缩的客观因素与宏观对策》,《新闻前哨》2001年第7期。
[5]曲志红:《中国报刊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直接减负达18亿元》,来源: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4-03-15/12192053682s.shtml.
[6]吴兴华:《湖南:调减省内重点党报党刊发行量》,《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日第4版。
[7]钟广明:《党报发行“四个必须”》,《中国报业》2006年第11期。
[8]曾华锋:《我国将建二十万个“农家书屋”》,《人民日报》2006年7月19日第1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