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体育新闻的兴起与发展
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的诞生带来了大众传播史上的革命,也带来了人类文明中宏伟而壮丽的文化景观。
一、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
无线电广播发明之后,人类受其启发,开始研制电视广播。1929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了电视试播。
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11月2日,以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节目的国家。
之后,前苏联于1937年,法国于1938年,都开始了正式的电视广播。美国正式开办电视的时间较晚,到1941年7月1日,美国一家商业电视台才经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第一个正式营业开播。
二、电视和体育的结缘
从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诞生至今已有70多年,虽然70多年的历史无法与人类体育的历史相比,但电视从问世起,就从不间断、持续地发挥着自己在体育传播方面的影响力。电视在视像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体育运动的强烈动感相得益彰。
电视的产生把体育比赛现场带入了寻常百姓家,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拳击比赛是第一项由电视定期转播的运动项目。1936的柏林奥运会便出现了闭路电视转播,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收看到奥运会的比赛盛况,这是电视转播技术在体育界应用的开始。20世纪40年代后期,世界电视体育报道主要集中在拳击、篮球、保龄球等项目。到了1950年,世界职业棒球联赛和高尔夫球巡回赛也成为电视台的报道项目。棒球、橄榄球、拳击等运动项目在电视上频频亮相,非常受观众的欢迎。
三、我国电视体育新闻节目的发展
1.体育栏目的发展
我国电视和体育的亲密接触始于1958年。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成立,开播后不久就有了体育报道,并在同年开办了第一个体育专栏节目《体育爱好者》,初为不定期播出,从1960年起开始在固定的时间播出,即隔周的周二、周五播出。《体育爱好者》十分注重报道群众性体育活动,着重宣传介绍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和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方法,播出的专题节目主要有《怎样做广播体操》《怎样练滑冰》《怎样学游泳》《怎样练长跑》《怎样打太极拳》《怎样下象棋》《怎样打桥牌》等,为广大观众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体育爱好者》栏目中出现较多的还有少数民族体育、中国武术和国防体育等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当时体育发展的状况。之后,上海等地方电视台也开办了一些体育节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爱好者》因故中断了播出。“文革”结束后,1978年4月,中央电视台为了适应观众需要,重新恢复了专门的体育栏目,开办了《体育之窗》,设有《体坛人物》《体坛漫画》《佳作欣赏》《问与答》等小栏目。主要是普及体育知识,向观众介绍运动员、教练员的训练生活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成就、体育科研动态等,也向观众报道当时为数不多的国内外赛事和体育交流的消息。随后,中央电视台又相继开办了《世界体育》《体坛纵横》两档栏目,每周各播出一次。
开地方电视台体育栏目之先河的是1979年12月30日开播的广东电视台的《体坛内外》栏目。随后,北京、上海、广东等许多地方电视台都设立了专门机构或者确定了专人负责体育节目。到1984年,全国大多数电视台普遍开设了体育栏目。
1984年我国运动员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骄人战绩使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体育热。同时,电视转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善,使许多比赛都可以进行现场直播,观众可以在比赛的同一时刻在家中欣赏激烈的比赛过程。但随着观众对体育休闲性节目需求的提高和对体育内涵理解的加深,单纯报道赛事的专题节目已无法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欣赏要求,于是,中央电视台在《世界体育》《体坛纵横》两个栏目中播出了不少国外的体育节目,受到观众青睐。
1985年以后,《体育之窗》栏目不再仅仅以单纯的赛事作为主要内容,而是寻找赛场外的有价值的、观众又期待的内容,更多地把镜头延伸到运动员的身边和运动队里,让观众能够看到一些在现场直播里看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大型运动会开始的前几个月,《体育之窗》节目中就开始播出介绍这个运动会的历史、主办地、各参赛队情况、中国代表团的准备等内容,为比赛期间的报道做了很好的铺垫,既帮助观众了解了赛事,又为观众继续收看以后的节目打下了基础。
1989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体育新闻》栏目,每周播出六次,以“在第一时间为体育爱好者提供最权威、最全面、最准确、最客观、最专业的体育消息”为宗旨,为国内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国内、国际体坛的最新动态,进一步丰富了电视荧屏上的体育内容。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和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对电视体育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体育报道方式和体育栏目已不能适应观众的需求。1991年5月,中央电视台取消了播出长达十年之久的《体育之窗》《世界体育》《体坛纵横》,开办了新的杂志性栏目《体育大世界》和展示激烈比赛现场的《赛场纵横》栏目。从此,除体育新闻和赛事直播外,中央电视台每周有140分钟的自办体育节目。
《体育大世界》于1991年5月6日播出第一期后,很快得到了电视观众和同行的好评,当年就被评为全国电视专题节目一等奖。这一改革的成功,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的体育专题节目有了较大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少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观众体育信息需求较高的地方电视台的体育栏目也有显著发展。在各地屏幕上,陆续涌现出像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中国体育报道》和四川电视台制作的《体坛追击》、上海电视台制作的《体育大看台》、山东电视台制作的《侃球评球》等一大批受观众欢迎的体育专栏节目。其中,《中国体育报道》的综合性、包容性强,集消息、评论、专题于一体,资源丰富,依托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丰富的体育赛事资源,广泛报道国内重大体育消息,见证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国际比赛中的动态,及时反映了中国体育的热点、焦点,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省市电视台先后设立了200多个名称各异的体育专栏,每周播出体育节目超过300小时。
2.体育赛事转播的发展
电视转播创造了全球化时代的真正魔术——让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村落。体育的普及离不开电视的转播,正是电视转播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才使体育运动获得更多人的青睐。1936年柏林奥运会是人类运动会历史上第一次采用电视直播的方式转播的比赛。
1958年,优良的照明系统在体育界得到更多的应用,法国马赛维洛德罗姆球场看台上安装了聚光灯,使体育场可以举行夜间比赛了。同年,电视转播权被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宪章,而奥运会越来越高的电视转播权价格,也给组委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体育赛事转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电视转播体育比赛零的突破
1958年6月19日,刚刚成立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转播了“八一”男女篮球队和北京男女篮球队的友谊比赛。篮球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可以称之为第一运动,部队、机关、厂矿都有自己的篮球队,周末许多年轻人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篮球场上度过的。因此体育工作者选择了这场篮球比赛作为中国体育电视史上也是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次实况转播。这次转播使用了日本在北京举办展览时留下的一辆两讯道转播车。
电视转播综合体育赛事始于1959年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5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后对中国体育的一次大检阅。北京电视台转播了运动会开幕式及足球、篮球、排球等重要场次的比赛实况,在新闻节目中报道了比赛的消息,还在全运会结束后播放了电视纪录片。
(2)1978年,中国体育电视转播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1978年6月25日、26日和7月2日,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直播了在阿根廷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的两场半决赛和决赛,这是中国电视第一次通过国际通讯卫星传送国际体育比赛的实况。也是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高水平的国际足球比赛实况。世界杯足球赛的精彩画面和激荡人心的声音经由太平洋国际通讯卫星传到北京,播音员看着屏幕配加普通话解说向全国播出。
1978年12月4日至22日,第八届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我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比赛,我国电视机构也是第一次派专人在海外进行现场直播,体育评论员宋世雄在曼谷为我国观众现场解说了开幕式和女排、男篮决赛的实况。
中央电视台对第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和第八届亚运会的转播,是中国电视体育报道“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始。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夺得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这是中国篮、足、排三大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比赛过程中,中央电视台转播了中日、中美、中苏、中古等重要比赛的实况,许多观众通过电视见证了中国女排的夺冠历程。中央电视台先后接到4000多封观众电报、信件和大量电话,对中国女排表示由衷的祝贺以及对电视转播充分的肯定。这是中国电视同步报道中国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辉煌成绩的初次尝试。
(3)与香港地区和海外电视机构联合直播
1981年9月27日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央电视台出动近200人,动用16台摄像机、30多辆车,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联合直播了比赛实况。
1982年夏天,中央电视台第一次通过购买报道权的方式,从“亚广联”获得了在西班牙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报道权,并派出了四人报道小组到香港通过卫星收录了52场比赛。收录的同时对画面配加解说,转播了其中的24场,另编辑制作了19部每集一小时的特辑。对这次足球赛的转播,为中国电视此后的重大国际赛事的报道探索了一条路子,即派编辑和解说员到香港,借助香港的电视力量现场转播在各大洲举行的重要比赛。同时,每天将赛事编辑成特辑,由民航机组带回北京播出。此方式一直沿用到1992年奥运会。
(4)电视技术日趋成熟,艺术质量节节高升
1984年7月,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开幕,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派出五人电视报道组,与在香港工作的报道组密切合作,成功转播了开幕式、闭幕式、体操、游泳、跳水、举重、击剑、手球、篮球、排球、足球、柔道等精彩比赛,并播出了每集一小时、共30集的专题报道《洛杉矶奥运会》,播出新闻53条,发表评论三篇,总计约播出70多小时的节目。这次奥运会的实况转播和所有有关奥运会的新闻及专栏节目,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电视报道,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中央电视台建立了后方演播室,开设了早间专题,每天6∶30至7∶00直播,比赛高潮期间不间断播出,观众的收视热情也非常高涨,开创了中国电视连续播出90小时的纪录。运动会期间共播出各类奥运节目250小时,充分体现了电视传媒的优势。
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蒙特卡罗开会,决定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地。北京是有力的角逐者之一,举国关注此事。中央电视台首次使用国际通信卫星多点双向传送申办情况,同时,派出多个报道组分赴有关地点组织报道,所有报道组采制的信号、素材汇集台内,统一经中心演播室处理播出,并与事先制作好的节目相穿插,形成了一个以事件报道为主线,新闻、文艺、体育相结合的大型直播节目。尽管北京这次未能申办成功,但中央电视台通过申奥报道锻炼了队伍,检验了由新技术设备组建的节目制作系统,为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报道做了一次成功的预演。
1994年10月4日,第十二届亚洲运动会在日本广岛举行。中央电视台派出了由53人组成的报道队伍在广岛亚运会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租用了250平方米的工作用房。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海外设立了自己单独的播出制作中心,租用了一条单独的卫星通道,所有广岛亚运会的节目都从这里直接播出。它标志着中国电视技术日趋成熟。16天时间里,中央电视台从广岛向全国成功播出了240小时亚运会报道节目。
1995年5月1日至14日,对在天津举办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转播可以说是技术力量和艺术质量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这届世乒赛的国际公用电视信号由天津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提供,并向全国播出。美国的ESPN有线电视网购买了全球报道权,全球电视覆盖人口为20亿。在世乒赛期间,天津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转播了开幕式、闭幕式及男女团体、单打、双打和混合双打的各项比赛共68场,播出105个小时。这是我国首次向世界如此多的国家和地区传送世乒赛实况,国外电视同行对此次转播信号的技术和艺术两项指标均打了满分。美国ESPN公司经理评价说:电视图像清晰,构思美妙,切换流畅合理,具有国际水平。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我国在新闻报道上首次实现了卫星双向直播,前方报道人员59人,全天候24小时播出,CCTV-1、CCTV-2、CCTV-5并机播出精彩比赛,夜里看直播,白天看重播使观众重新安排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央电视台派出由108人组成的报道队伍,在国外采用“注入点”记者现场直播报道,采用主演播室、分演播室配合报道。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悉尼、北京两个演播室架起了五彩缤纷的奥林匹克彩虹。整体报道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包括了中国参加奥运会回顾、奥运知识百问、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纵览、赛事分析和展望、历届奥运会简介、悉尼奥运会当日新闻、奥运当日赛场、金牌运动员做客演播室与观众对话等,报道内容可谓异彩纷呈。
2002年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央电视台在韩国汉城IBC内设立了CCTV前方报道中心,报道中心设有演播室、配音室、评论室(集中设置)、电子编辑、卫星传送、信号收录、多路信号调配等功能。这次转播,将评论席设到了比赛现场,在七场重要的比赛中,评论都是在现场完成的。前方报道团及时准确地完成了所有比赛场次的实况报道,现场记者与北京大本营演播室的实况对接和赛中、赛后闪电式现场采访的单边信号的及时传回,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在本届世界杯转播中还首次在赛前实现了异地三方三视窗对接现场直播,在20个比赛现场既有实况又有编辑重放,报道形式多样化,光缆和卫星线路使用调度频繁。中央电视台还为大赛组委会提供了赛后采访的公用信号。中央电视台派出了九个独立作战的ENG报道小组,往返于日韩两个国家的20个比赛现场。在40天的时间里,前方九个ENG小组给CCTV-5传回205条新闻专题,还协助CCTV-1完成了50次《明日看点》节目的制作,并协助《电视你我他》及经济部拍摄了部分专题。北京后方设立了三个演播室(800平方米、100平方米、35平方米),《我爱世界杯》《球迷世界杯》均在800平方米演播室制作。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央电视台在雅典的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租用了400平方米作为工作空间,在里面搭建配置了两套播出室,还有两个演播室,一个收录室,15套ENG,12台直编机,四个配音间。两套播出室中,有一个专门服务于CCTV-5北京时间14∶00至凌晨2∶00的节目。播出室不但负责节目的播出,还负责节目的传送。整个播出系统不仅负责体育频道16个小时的节目和奥林匹克专题,还要负责第一套每天上午和晚上11点以后的直播以及第二套晚11点以后的直播,另外还有两套收费频道的内容。两个演播室中,有一个是虚拟演播室。虚拟演播室用于整个CCTV-5的体育节目和CCTV-1的节目播出,还有特别节目《奥林匹克回到故乡》以及一些访谈节目。演播室同时还要为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服务。
收录室用来收录比赛信号。奥运会一共有28个大项、301个小项,所有的比赛场次一共是2200场,所有提供的播出信号是3000小时,系统共有40台收录机收录这3000小时的比赛信号。在15套ENG中,有专门做羽毛球、乒乓球、体操、射击、跳水、游泳、举重这七大项的现场直播和现场的采访,另外八套在其他的比赛场地做采访拍摄。前方节目的配音和直播解说在四个配音间中进行,一共有12台直编机做编辑。另外,他们还用15台笔记本电脑组成了一个远程新闻处理系统,负责新闻文稿的处理,并用一套蓝光新闻远程传送系统负责新闻的传送。这次在前方从事报道的工作人员达160多人,除了充分利用奥运会广播电视中心提供的公共信号,做好各项精彩赛事的直播、录播之外,还有十几个采访组将摄像机镜头深入各个赛场,向观众提供更加鲜活的独家奥运新闻。
雅典奥运会的报道第一次采用了远程网络编辑制作系统。前方记者使用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采集记录比赛的场景,在第一时间进行节目素材的高速传输与编辑,并与中央电视台已有的新闻共享系统互通互联,在实际应用中使“全程非线性”的崭新理念得以实现。这项新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体育转播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丰富了节目内容,保证了播出的可靠性,为央视的节目制播流程的最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2)
2005年10月12日开始的第十届全运会是2008年奥运会之前的唯一一次全国运动会,不仅是各路选手练兵的绝佳机会,更是对我国承办奥运会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为此中央电视台把“十运会”定位为“模拟奥运会”,也就是说将完全以奥运会标准进行报道。为此,央视共有300多人组成了大型报道团奔赴南京,规模丝毫不逊色于雅典奥运会。在节目播出上,体育中心启动了24小时的“十运频道”,并且成功地使用了全新的蓝光盘网络制播系统,大大加快了采访素材传输的速度。除足球、拳击、F1等赛事保留原时间外,取消其他传统赛事报道,每天8∶00至23∶30这一时段全部留给十运会赛事。这次全运会对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台的体育频道来说也是一次大练兵,这两个电视台联合制作了64集的十运会全国公共版节目《联合十运》,总计时长1920分钟,在全国30家电视台播出,受到了普遍的好评。
(5)新技术的运用让北京奥运会的转播载入史册
北京奥运会是奥运史上第一次全程高清转播的夏季奥运会。由于高清信号采用最新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提高快速移动画面的清晰度,同时,高清信号的亮度控制和色彩还原能力可以高精度显示精彩的画面内容,所以,奥运会期间,从国外来的57辆高清转播车和国内各电视台租赁的高清转播车辆组成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高清转播车阵容,为全球电视媒体提供了一份高清晰电视图像和5.1声道环绕立体声的奥运转播“大餐”。
北京奥运会上另一个新技术的运用是超高速摄像机的运用。体育比赛瞬息万变,并且对局部特写、细节拍摄要求非常高,因此对摄像机的要求也很高。北京奥运会的许多比赛中第一次用新型高速摄像机,为不能到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提供超越现场的感受。跳水运动员的慢动作回放、飞碟被准确射中后的碎裂瞬间、游泳比赛最后的触壁瞬间等,这些精细传神的画面正是源于高速摄像机的精湛技术。“这种技术的采用,使得人们从过去观摩比赛的方式进入到把比赛看成一种讲故事,用一种特写的方式来进行报道,比如一个运动员的汗珠流下来,运动员的表情你能看得非常逼真。这样人物就活了,就像某种电影的手法都可以进来。然后去通过镜头来获取一种感动。”(3)
除了超高速摄像机之外,为跳水比赛准备的高清自由落地高速摄像机,为田径赛场准备的电兔子摄像机,为游泳比赛准备的水下摄像机等,这些顶级摄像器材在奥运会上大展身手,让观众享受到了新技术引领下的一顿真正的奥运饕餮大餐。
3.专业体育频道的成立和发展
1975年12月,美国发射的“通讯卫星一号”开创了有线电视时代。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电视报道的革命,使得电视频道资源被释放出来,直接导致了大量体育专业频道的出现。1979年ESPN(美国娱乐与体育电视台)问世,宣告有线体育电视频道的诞生。这家电视台的前身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篮球队的一个报道组,到20世纪末,它已经成长为全球影响最大的体育有线电视网。目前ESPN向全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播放体育电视节目,它同时拥有全球最大的体育网站www.espn.com以及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杂志之一的《ESPN杂志》。ESPN不仅报道新闻,同时介入体育比赛的过程,导致了体育比赛规则和运动员行为方式的变化,它还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运动项目——极限运动(XGame)。
美国有线电视的专业化非常明显,专业的电视体育频道有ESPN、Classic Sports、Golf(高尔夫频道)、Outdoor Life(户外活动频道)、飞行、航行、Speed(赛车运动频道)等。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观众日益增长的对体育节目的兴趣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体育节目时间有限的矛盾。尽管1992年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中的固定体育节目时间已经增长到每周295分钟,1993年又增加了周六“美国NBA篮球”和周日“国内赛事”的240分钟固定节目,加上大量的非固定的现场直播,平均每周播出的体育节目超过十小时,但还是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为此,1994年初,中央电视台决定开设专门的体育频道。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的ESPN和黄金时间体育网(PRIME)及香港卫视体育台三家设有专门的体育频道,香港卫视体育台还是与ESPN合办的。经过几个月的工作,中国第一个自办的体育频道于1995年1月1日如期播出。体育频道开播之后,为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中央电视台采取了不少措施,诸如设立众多单项栏目(开播不久就设立了48个)为观众提供定向服务;加大国内赛事的报道,增加节目来源;采用制片人负责制,使其在本栏目中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利用社会上的制作力量,弥补体育部人员的不足等。
1995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通过卫星向全国播出,每天播出16小时(首播节目十小时)。这一专业电视体育频道的出现给体育新闻报道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标志着中国的体育电视也从先前的零散自由状态发展到有相当影响和规模的体育频道。经过1996年和1997年两年的努力,体育频道拥有了一批质量高、有影响的栏目。例如《体育新闻》经常播出独家报道,人们常常可以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读到“据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的字样;《足球之夜》成了球迷每周的节目;《世界体育报道》被观众称为最有文化的体育报道;周末的体育栏目更是琳琅满目,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象棋、围棋从早到晚,至少有五场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现场直播。
随之,专业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风起云涌,出于抢占市场份额的需要出现了频道数量的扩张,一些地方台的有线电视也开办了体育频道。2000年集团化改革之后,无线和有线合并,成立专业频道成为合并后的省级电视台的改革重点。频道的专业化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北京、上海、湖南、浙江、山东等地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数量不等的专业频道。无独有偶,一些省市电视台的频道专业化也是从体育频道开始的。如2001年10月8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首个对外播出的专业电视频道就是体育频道,它以“全新的团队,更高的起点,更新的目标”闪亮登场,由此奏响了上海电视传媒业向频道专业化进军的序曲。
地方台体育频道的开办,体现了各省市电视人给予体育的满腔热情,客观上也带来了我国体育频道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局面。截至2003年年底,全国共有42个体育频道,但其中就有十六七个是省会城市和地市级电视台开办的。体育频道的开设呈现一种力量分散、规模小、实力薄弱的状态,有的定位也不明确。(4)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历练,地方电视台的发展也并不均衡,有的在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已在同类媒体和观众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如上海台体育频道、广东台体育频道、北京台体育频道等,而有的则改弦易辙,或不得不归入其他频道。
中国传媒大学柯惠新教授认为由于频道本身资源和影响力以及目前的政策环境,我国体育频道形成了三个等级,占据第一等级的无疑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它掌握着90%的资源,在全国影响最大;第二等级由北京、上海、广东三家电视台组成,这三家电视台位于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三个地区,它们的发展和联合引起了广告商的关注;其他的省市级的体育频道为第三等级。(5)排在第二梯队的上海体育频道、北京体育频道和广东体育频道由于有着较厚实的经济基础、广告支撑、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员储备,使其转播赛事成为可能,体育节目的报道经验也较丰富,这些台已具有或经过联合具有转播大型赛事的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凭借上海丰富的体育节目资源和良好的体育氛围,用自己骄人的体育赛事转播和体育节目制作战绩让上海观众保持了对体育及上海体育频道的忠诚度。上海文广下属的SMG体育传媒已购买了中超、CBA、NBA、英超、意甲等千余场重要赛事的全部和部分电视转播权,关于日韩世界杯等重大赛事的转播和报道,奠定了其在体育的报道和转播领域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他一些地方台体育频道虽说都被归入第三等级,但也都在积极找准定位,锻炼队伍,精心策划栏目,以取得良好的生存空间。如2004年成立的江苏电视台体育频道在2005年第十届全国体育运动会上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成长了起来,在2006年世界杯报道中也表现出了上乘的水平。另外,山东、湖北、天津等体育频道也都在根据自身的特点量体裁衣,扩大报道空间,提高报道质量,不断扩大自己在观众中的影响。
中国体育电视起步较晚,节目制作水平与电视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自制节目能力薄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在奥运新闻传播上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但在最近十年,也就是在体育频道成立以后,尤其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后,自制节目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央电视台有关奥运的自制节目,一方面是自制赛事转播节目、奥运新闻节目,另一方面是自制有关奥运的专栏、专题节目。中央电视台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出的专栏、专题节目有《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直通悉尼》《奥运点睛》《中国骄傲》《奥运健儿西部行》《奥运特别节目:凯旋、瞬间、传奇、希望、永恒、幕后、拼搏、感受悉尼、辉煌》《五环夜话》《北京2008》。这些专题与专栏,都连续多期播出,或以常规定期播出的形式,分别在CCTV-1和CCTV-5的重要时段与观众见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