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噪声作斗争——访声学所副所长马大猷
噪声可以杀人。
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一天上午,我去访问我国著名声学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所长马大猷同志。他特意拿出一张彩色照片给我看。这是一个叫做“高声强”实验的现场记录:
不久前,他们研究成功一种能产生160分贝以上高强度噪声的“高声强”。他们把活蹦乱跳的小白鼠放进腔内,在高噪声的刺激下,小白鼠只经过几分钟的时间就死去了。他们又给小白鼠做解剖,发现小白鼠致死的原因与肺部、心血管、脑血管的变异有极大关系。
马大猷指着这张照片,对我说:“高强度的噪声能把动物杀死,它对人体的危害也就可以想见了。”
马大猷的谈话,引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问:“是不是我们听到的噪声,都是高强度的噪声呢?”
他说:“不是!只有在实验室里,我们才能获得高强度的噪声。我们平时听到的噪声,一般很少有超过140分贝以上强度的,既不会杀死动物,也不会伤害人。”
我笑了起来。忽然,他话锋一转,说:“正因为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不是立刻表现出来的,人们对它往往掉以轻心。其实,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可大着呢!”
马大猷说,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总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个人要是生活在与声音相隔绝的环境里,长此下去,他就要呆傻,或者发疯。那么,什么叫做噪声呢?噪声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比如:你在写作的时候,强烈的汽车噪声会打乱你的思路,叫你心烦;当你准备休息的时候,机器的轰鸣会使你难以入睡,彻夜不眠;在工厂、车间,机械的强烈振动和碰击声,使工人感到震耳欲聋。据有关方面统计,一部分工人在超过90分贝强度的噪声下工作一二十年,耳朵就要变聋;人们长期在噪声环境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会得各种各样的慢性病,比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神经衰弱,等等。
在现代环境保护中,噪声、空气和水的污染是三大主要课题。噪声的危害,虽然不像空气、水的污染那样很快引起人们的疾病和死亡,但是它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干扰、威胁却是相当普遍的。科学的分析告诉我们:城市噪声是较大的,一般白天达70分贝以上;而农村却小得多,白天仅45分贝,晚上仅35分贝。
噪声强度在30分贝左右时,人们休息得最好;如果达到50分贝以上,人们则很难入眠,睡着的人至少有一半人会被惊醒。据美国调查,有1300万人居住在噪声强度70分贝以上地区,一亿人居住在55分贝以上地区,受到噪声的严重干扰。日本统计1975年公害告状信共有10.33万件,有关噪声、空气和水的占75%,其中有关噪声的最多,占48%。在我国,由于过去对噪声的危害认识不足,噪声污染更为严重。比如,北京机动车辆不及东京的1/10,但平均噪声强度却要高六、七分贝,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噪声城市。
讲到这里,马大猷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一定与噪声作斗争!因为控制噪声环境,对于保证人民的工作和健康,对于保证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任何噪声问题,在技术上也都是可以解决的。”
马大猷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声学家。他近半个世纪的科学生涯是同近代声学的发展一起前进的。他是声学简正波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对于噪声的控制也有卓越的贡献。从1959年起,他就开始从事噪声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20年来,他发表过《噪声控制》、《调制气流声源的原理》、《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原理与设计》等论文。特别是近几年,他还和他的学生李沛滋、戴根华、王宏玉等人一起开展小孔喷注噪声和小孔消声器,喷注湍流噪声的压力关系、多孔材料的出流和多孔扩散消声器、高压阻塞喷注的湍流噪声,阻塞喷注的冲击噪声等方面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声学界的注意。
当我向马大猷同志请教控制噪声的办法时,他欣然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要根据各地情况,严格规定环境噪声的标准。有了一定的标准,大家才好照着去办。比如工厂车间,一定要规定噪声强度在90分贝以下。对于新建的工厂,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控制噪声;对于已建的工厂,如噪声超过这个标准的,也要采取措施降低它。同样,对于城市环境,劳动者工作、学习和休息的环境,也要一一规定噪声的标准。这是控制噪声的第一步工作。
第二,有了噪声标准以后,还要成立管理机构。如果没有管理机构,标准也只是一纸空文。管理机构要负责检查各单位执行噪声标准的情况。对于执行得好的,要予以表扬;对于执行得不好的,要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或处分。只要管理得好,噪声污染的情况很快就会得到改善。
第三,控制噪声,要重视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上去了,控制噪声污染的工作才会有较大的进展。从事这方面科研工作的同志,要注意从我国的经济情况出发,要研究出既实用又省钱的新的控制措施。马大猷和他的学生们正在开展消声器方面的研究工作。
马大猷相信,只要大家重视与噪声作斗争,我们控制噪声的工作,一定能取得胜利。
(写于1980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