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丁声树的故事

丁声树的故事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丁声树的故事绒衣送暖秋风一起,落叶萧萧;又经几场秋雨,天就变凉了。丁声树和他还有一段交情呢!丁声树以往常揣个字典去求教他。第二天中午,丁声树又一反常态,提早到食堂买午饭。丁声树故意大声地说。事隔数年,直到老张去世,也不知道这件绒衣是丁声树特意为他买的。这事也传到丁声树的耳朵里。丁声树知道,所图书馆里存有《五方元音》这部书。

丁声树的故事

绒衣送暖

秋风一起,落叶萧萧;又经几场秋雨,天就变凉了。

中午时分,丁声树最后一个到食堂买饭菜。一进门,只见食堂老张穿着单衣在边上干活,心头一震,暗暗地自问道:“他怎么穿得这么少,能挡住寒吗?”

老张原来在传达室看门,现任食堂管理员。丁声树和他还有一段交情呢!

丁声树研究语言学,对方言很重视。老张是个老北京,新中国成立前又踏过三轮车,见多识广,十分熟悉北京的土语。丁声树以往常揣个字典去求教他。丁声树治学严谨,喜寻根究底,问个没完,老张有求必应,常尽其所知,仔细答复。这样,你一来我一往,两个人就成了朋友。

丁声树对老张深有了解:这同志工资低,家庭负担重,经济常拮据,但脾气很倔强。他不轻易向组织申请补助,也不愿向朋友求援……唉,多好的同志啊!

丁声树一边吃饭,一边思量。他乐于帮助别人,但最怕别人感激自己。正当他无计可施的时候,忽然急中生智。他暗暗地打量着老张的身材,盘算着下一步的行动……

这天晚上,丁声树进了王府井百货商店。几十年来,他只有一个嗜好:逛书店。至于逛百货商店,在他的生活日程表中是很少出现的,这一次却一反常态。他向售货员比划半天身材,终于买了一件大号绒衣。

第二天中午,丁声树又一反常态,提早到食堂买午饭。在饭桌旁坐定以后,他特地打开提包,取出那件新买的绒衣来,说:

“我昨天买了一件绒衣,太大了,穿不得,搁在家里还占地方,大家试试看,谁穿合身!”

几个小青年拿起绒衣一比划,惊讶地说:“太大了,穿不得!”

正说话间,丁声树一眼瞅见老张,就招呼说:

“老张也来试试,也许你正合身呢!”

老张笑着走过来,接过绒衣一试,果然长短合适,胖瘦得体。他刚要把绒衣脱下来,丁声树赶忙拉住他说:“你合身,你就穿着吧。”

老张不同意,说:“这哪行?”

“怎么不行!我不合身,放着也是浪费,你就穿吧。”丁声树故意大声地说。

“好吧,这件绒衣多少钱,就由我给吧。”

“老张,我买的衣服不合身,倒让你给钱,这成什么话?”

老张拗不过丁声树,只好把绒衣穿上了。事隔数年,直到老张去世,也不知道这件绒衣是丁声树特意为他买的。

丁声树资助别人,常想办法不让人知道是有意做的。日子久了,人们才理会他的心意。到了那个时候,语言所里才多了一个“绒衣送暖”的故事。

三访琉璃厂

丁声树在北京学习、工作和生活40年,最喜欢去的地方莫过于琉璃厂。那里有一家古旧书店,深深地吸引着他。

这个故事就从他三访琉璃厂古旧书店谈起。故事发生在1979年——

丁声树历来关心青年研究人员的成长。他常常利用星期日到所里为青年同志讲治学之道,还时时留心他们的急需。这一年,语言所词典室的同志正在加紧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有一些同志很想读读《五方元音》这部书。这事也传到丁声树的耳朵里。丁声树嘴里不说什么,心里可有主意呢:为了给汉字注音,有些人想钻研《广韵》和《集韵》两部书。这当然很好了。但是,《广韵》、《集韵》的写作年代离我们相当久远,不大容易读,而《五方元音》一书虽薄,却离我们的年代近一点,是一部启蒙的书啊。丁声树知道,所图书馆里存有《五方元音》这部书。然而,要是许多人都去借,就不易周转了。怎么办呢?他心里不断地合计着……

此后,有三个星期天,丁声树从三里河住处赶到琉璃厂,探访古旧书店:

第一次,书店的人说:“十年动乱之中,这些书都被当做‘封资修’的‘大杂烩’,乱堆在书库里,现在不好找。”

第二个星期天,丁声树又到书店去查问,书店的人答复说:“书库正在整理,还没有查到《五方元音》。估计有这本书……”

第三次,丁声树才看到这部书,一下子买了好几本。

当丁声树把《五方元音》送到一些同志手里时,有的同志问:“这是你家里的书吧?”答:“不,这是专门给你买的。”又问:“你怎么知道我们要看这部书呢?”当人们得知丁声树为此书三访琉璃厂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他们忽然觉得,手上的这部书特别沉呢!

这些年,丁声树带过两名研究生,除此之外,他还把周围的同志当做研究生,时时关心他们、指导他们。他从来不要稿费,把钱存在词典室里,供大家随时买书用。他给室里20多个同志每人买了一套《辞海(词语分册)》、《四角号码新词典》以及其他工作学习参考书籍。他说:“我要向一些老科学家学习,发扬做人梯的精神。”送书,就是他的一个具体行动。

丁声树常常热心地为别人准备资料,修改论文。论文定稿时,他却不肯署上自己的名字。他说,为别人搜集资料、提供资料和参考意见,多年来已成习惯,很乐意做。

“不逐名,不求利。”几十年前,丁声树写在笔记本上的话,一直指导着他的实践。

(写于1988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