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征战美国,建立媒介霸业

征战美国,建立媒介霸业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征战美国,建立媒介霸业1973年,默多克采取了他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开始把公司重点目标有意地从英国转向美国,他认识到强大的传媒公司要是没有在美国产生强大影响力是无法真正建立起来的。默多克任命邓利维负责报道这个事件。6月26日,“萨姆小子”又一次出击,打伤两名青年男女。在库默费尔德的建议下,公司成立了一个财务委员会,并建立起一个处理公司所有外汇交易的电脑化系统。

五、征战美国,建立媒介霸业

1973年,默多克采取了他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开始把公司重点目标有意地从英国转向美国,他认识到强大的传媒公司要是没有在美国产生强大影响力是无法真正建立起来的。他以1970万美元在美国买下圣安东尼奥市的三家报纸——《圣安东尼奥快报》、《新闻报》以及它们的合刊《星期日报》。购买这三家报纸的资金主要来自在英国经营《太阳报》和《世界新闻》的现款收入。

购买到手后,经营的思路主要是让这些报纸变得更具有轰动效应、更注重细节、更具可读性和更加商业化。

在接管和改造圣安东尼奥市三家报纸的同时,默多克也着手准备在美国创办自己的全国性报纸——《国民星报》。1976年,去掉了报纸名称中“国民”一词,直接改为《星报》,但是有一个副题:“美国妇女周刊”。这份周报的大多数读者是劳动阶层的女性,默多克向她们提供大量有关生活设计、减肥、养颜、好莱坞以及性生活等的各色各样的内容。报纸终于火了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初,它成为默多克新闻集团中一度最赚钱的报纸,发行量达到400万份。

1976年底,默多克毅然进军纽约,买下了一家几乎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纽约邮报》,这家报纸当时也是处于经营不好的阶段。最后敲定的成交价格大概是3000万美元。这笔交易款有三个来源:通过出售投资物和借贷,他在澳大利亚筹措了所需资金的1/3;另外1/3来自伦敦,即《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的收益;剩下的1/3是欧美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无担保贷款,默多克及其财务顾问一直非常注重和银行保持良好关系。默多克希望对《纽约邮报》进行多方面的革新,从版面设置、报道风格、贴近生活都要改进,希望以此作为他进军美国、征服美国的总部。

为了在纽约站稳脚跟,立足长远发展,默多克接着又以惊人的魄力收购了美国纽约两本杂志《纽约》、《乡村之声》。一时,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争先恐后关注默多克这个入侵者,默多克上了这两份美国名刊的封面故事。这两家刊物同时报道一个人,在美国是一种了不起的象征。此时的默多克45岁,也正是人生往往进入巅峰的时期,世界上无数的伟人往往都在这个时期势不可挡,显示着坚定、智慧和勇气,显示着事业上的某种辉煌。默多克在这时的媒介经营生涯也已进入第23个年头,以自己的成熟经验显示着超人的魅力,《时代》周刊把他描写成一个金刚形象,一边爬着摩天大楼,一边巧取报业公司。

《纽约邮报》这块报业品牌,对默多克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很快,他就使纽约市感觉到了他的影响力,短短几个月时间,解雇了报社460名员工中的166名,而原来一潭死水般的报纸变成了翻滚喧嚣的新闻洪流。这滚滚新闻洪流中极具吸引力的莫过于1977年夏天《纽约邮报》有关萨姆小子的报道了。

一个嗜杀成性的杀人狂带着一把小手枪在纽约逍遥法外达一年之久,这其间人们的心是难以安宁的。事情还得从1976年7月29日说起,当天一个名叫唐娜·劳丽的18岁姑娘在她的汽车里被人开枪打死,与此同时,另外一名女孩也受了伤。到1977年3月,这个杀人狂又枪杀了两人,打伤三人。警察给他取了个绰号“萨姆小子”,媒体和杀人狂本人都非常自然地跟用了这个浑名。4月份,杀手又打死两人并在两具尸体旁留下一张签有“萨姆小子”的字条。显然杀手有点儿洋洋得意。默多克任命邓利维负责报道这个事件。

6月26日,“萨姆小子”又一次出击,打伤两名青年男女。随着他第一次杀死人周年纪念的临近,几乎所有报纸的记者都猜测,杀手可能会以杀人来庆祝这一天。《纽约邮报》刊登头版头条新闻:“枪手对‘萨姆小子’的追捕”,并讲述了警察在克罗斯岛公园道路上追捕一个人的故事。这仅仅是为了招揽读者而已。直到倒数第二段,该篇文章才透露“警察说被追捕的那个人肯定不是萨姆小子”。

7月31日,即“周年纪念”两天后,萨姆小子又杀死一名女子,打伤她的同伴。《纽约邮报》刊登头条新闻:“没有人能逃离萨姆小子的枪口”。默多克要求每天必须有新的报道角度。8月4日,《纽约邮报》没有任何证据地宣称,纽约的黑手党头目宣布‘萨姆小子’必须抓住,他们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追捕他。

当警察逮捕一名叫作戴维·贝科维茨的男子时,《纽约邮报》欢欣鼓舞地用鲜红的大字刊登醒目的头条新闻:“逮着了”。当天下午报纸销量从40万份猛升到100万份。

第二天,几家报纸,包括《纽约邮报》的记者因私自闯入贝科维茨的公寓而被捕。接着,《纽约邮报》刊登了这个案件最臭名昭著的头版头条:“我是怎样变成杀人狂的——戴维·贝科维茨”。后来默多克承认,这条消息是不准确的。

后来,《纽约邮报》刊登了一幅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戴维·贝科维茨在他的小监号里睡觉的照片。默多克坚持说,照片的获取与他无关。但到了这个时候,默多克的报纸已经激起了他的同行的怒火。《纽约人报》攻击《新闻报》和《纽约邮报》“把一个杀人犯变成了一个明星”。《纽约时报》则在头版刊登文章责问《纽约邮报》的这种做法到底是否妥当。

接着发生的一件事给默多克招来了同业经营者无尽的恼怒。在1978年的报业大罢工,由于此时美国许多报社处于技术变革的关口,纷纷引进新的计算机化的印刷排版技术代替过时的整行铸排系统,致使许多工人失业,资方和工会方关系紧张。本来《纽约邮报》和其他几家报社结成统一战线。然而1978年9月末默多克与他的同行们分道扬镳。他同意,如果工会愿意印刷《纽约邮报》,他最终会以他们和《纽约邮报》达成的协议进行和解。10月5日,《纽约邮报》重新出版,当日销售100万份。默多克把痛苦而又代价高昂的谈判留给了其他报业主,自己却已经在花心思劝诱和拉拢主要的广告客户。

也是在1978年,默多克聘请曾任美国纽约第一副市长和预算局长的唐纳德·库默费尔德,为新闻集团美国发行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有着丰富预算管理经验的库默费尔德,正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他的才能。此时,新闻集团的资产价值为3亿美元。在库默费尔德的建议下,公司成立了一个财务委员会,并建立起一个处理公司所有外汇交易的电脑化系统。

库默费尔德还致力于改善默多克的形象,争取到纽约最成功的公关奇才霍华德·鲁宾斯坦的加盟,两人同心协力把默多克变成一股美国人能接受的社会力量。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默多克被美国纽约新闻界的一些人当成了魔鬼。美国《每日新闻报》的总经理约瑟夫·巴利塔说:“我和我的同事们觉得好的行为是有一些规则的。在默多克的世界没有规则。他的世界无道德可言……既然他已经表明他的工作方式,我们也将这么做。假如他需要的话,我们愿意按照他的规则与他进行竞争。”《纽约时报》执行主编阿贝·罗森塔尔声称:默多克是个“坏分子,专门报道下流、丑恶和暴力的新闻”。

默多克也许希望舒缓一下在美国过分紧张的神经。1979年11月他回到澳大利亚老家,走进位于弗林德斯大街的《墨尔本先驱报》他父亲的旧办公室。是在这间办公室里,童年的他对报纸和父亲的工作有了直接认识,并且迷恋上了报纸的油墨香味。

默多克以每股4澳元的价格购买了《墨尔本先驱报》50%的股票。恐慌之中,《墨尔本先驱报》的资方投向了默多克的老对手。为了不让默多克获得他要的51%股权,他们开始大量买进股票。默多克碰到如此强烈的反对,于是秘密卖出股票。当对手恐慌地意识到自己竟在买进默多克卖出的股票时,默多克在很短时间盈利300多万澳元。

默多克放弃收购《墨尔本先驱报》之后,把注意力转向购并拥有澳大利亚安赛特航空公司和墨尔本电视台第10频道的安赛特运输工业公司。他与这家公司的另一位购买者彼得·艾贝尔斯爵士达成协议,双方各自购买50%的股份,两人联合出任公司总经理。艾贝尔斯爵士对默多克赞不绝口,称他是一个奇才,是如此的雷厉风行又是如此的细致,熟悉的领域非常广,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并购所需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伦敦《太阳报》获得的利润。它那独特而迅速报道新闻的方式、辛辣的社论和第三版袒露胸部的女郎继续赢得读者的青睐,这时的《太阳报》达到超过400万份的发行量,1979年,这份报纸的税前利润由700万英镑上升到2500万英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