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向世界最重要的传媒王国迈进

向世界最重要的传媒王国迈进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向世界最重要的传媒王国迈进随着公司综合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1980年,新闻控股公司正式改名为新闻集团。它创刊于1785年,一向以消息准确、社论严肃而闻名,是英国历史最长、最为权威的报纸。更为重要的方针是大幅降价策略。在一篇封面故事中,《福布斯》杂志宣称他“正在创建世界有史以来没有过的传媒王国”并“将取得世界的领导权”。

六、向世界最重要的传媒王国迈进

随着公司综合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1980年,新闻控股公司正式改名为新闻集团。

(一)兼并《泰晤士报》

1981年2月,鲁伯特·默多克继他父亲的朋友诺思克里夫之后,成为伦敦《泰晤士报》的老板。《泰晤士报》及其《星期日泰晤士报》各有千秋,是英国最著名的报纸中的两家,这笔交易最终以1800万英镑成交。

默多克感到欢欣鼓舞。因为这份报纸太有象征意味了。它创刊于1785年,一向以消息准确、社论严肃而闻名,是英国历史最长、最为权威的报纸。特稿作者多为各方面的专家和权威人士,在言论上执行温和的社论政策,在报道上较好地保持新闻的独立性,以英国“统治者的幕后”而著称。默多克赶来兼并的时机至少有三方面千载难逢:

一是著名的《泰晤士报》长期以来形成了较为保守的传统,创新和突破的阻力重重,精神状态低迷,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好的人才进来,也没能为激励老员工的最好进取状态找到迅速有效的办法,大概在此30年前,报社从编辑方针方面进行过较为细致的改革,但也主要只是从微观方面努力使报纸增加具有活力和趣味,在此时报纸到了即将倒闭的边缘。鉴于此,确实需要外来者的彻底入侵,从根本上打破一潭死水般的局面。

二是当时英国的报业中心——伦敦舰队街,正处于劳资双方糟糕透顶的关系时期,双方弄得都是元气大伤,报纸发行量骤减,甚至严重亏损。这么紧张的报界劳资关系,在整个世界新闻发展史上都极为罕见。

三是广播电视业的迅速崛起和报业技术正在发生的重大革命(排版印刷技术正在走向电脑自动化的转变),使《泰晤士报》受到严重冲击。

几星期后,默多克向一家澳大利亚商业报纸透露,他认为这次收购干得漂亮极了:“我们付的钱还不到它的有形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半,因此哪怕我随时把它关闭都还有赢余。”

剩下的最后一道难关是,这笔交易有可能提交到垄断与兼并仲裁委员会。《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投票决定采取法律行动迫使这笔交易提交进行仲裁,他们雇佣律师,整理了一份默多克的档案并准备了一份财务说明书来说明《星期日泰晤士报》绝对是一家成功的报纸。经过与默多克会面,经过痛苦的争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最后集体投票决定接受默多克为该报的新老板。在场的个别记者几乎是流着泪据理力争,强烈表示不甘屈服,然而,最后记者们投票集体决定接受默多克。

成功收购《泰晤士报》后,默多克的主要指导方针是:在政治倾向上走中间路线,主要依靠报纸的高质量新闻报道赢得读者,更好地照顾到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

更为重要的方针是大幅降价策略。先是从每份45便士降至30便士,后来又降至20便士,这种降价策略有效打击了《每日电讯报》等竞争对手,使发行量增加,这样虽然每份报纸的利润下降,但是发行量的增加有效地使发行总收入得到了保证,特别是这种发行量的增加,又很快吸引了广告客户的注意力,使广告投放量很快增长到原来的三倍。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降价策略并不是随便可以使用的,降价需要实力的保证,在这种价格战中,一定意义上看谁能撑到最后,价格战是一种你来我往的回合战,撑不到最后就很可能成为价格战的牺牲品。

(二)购买路透社的55%股份

除了《泰晤士报》系外,默多克还购买了一座“金矿”的55%的股份,这座金矿就是英国路透社,一家世界太知名的新闻通讯社。默多克说:“路透社是了解信息革命的一个关键,一个真正的关键。”

路透社不仅是20世纪70~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文化帝国主义”和“信息主权”争论不可替代的战场,更是默多克内心渴望的报纸经营所需的关键力量。路透社成立于1851年,以及时、准确、公正的报道享誉世界。Reuters源于一个德语词,意为“马背上的人”、“强者”。创始人路透经常深夜出现在编辑室里,轻轻叩醒打瞌睡的值班编辑后,再和颜悦色地离去。年年圣诞节,他总要把职工及其家属请去设宴招待,这种人文氛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路透集团的总裁,在这个意义上它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力的扩张也是一种文化力的扩张,也是媒体在竞争的环境中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

(三)兼并《美国先驱报》和《芝加哥太阳时报》

《美国先驱报》出现严重亏损,1981年就估计亏损了1000万美元,赫斯特公司开始削减成本,这似乎表明想甩掉这家报纸。1982年10月,默多克向赫斯特集团出价100万美元购买,如果报纸将来出现赢利的话,再付给700万美元。既然仅仅报社大楼据认为就值800万美元,默多克相信他又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买卖。11月,赫斯特集团宣布了默多克为“最终买主”。默多克向报社投资约1600万美元,并大量裁员,同时把报纸名称改回到绝大多数读者所叫的《波士顿先驱报》。

默多克在谈判购买《波士顿先驱报》的同时,1983年11月,默多克还做了一笔划算的交易。他花9000万美元,买下了芝加哥的第二大报纸《芝加哥太阳时报》及其辛迪加新闻与通讯的服务机构,11月1日默多克签署了购买意向书。这一媒介资产立即给他带来一年大约2亿美元的收入,其建筑物就值3000万美元。

(四)兼并福克斯公司和都市传媒公司

此时的默多克也开始涉足卫星通讯领域。1983年11月,美洲卫星电视公司共出资7500万美元,向卫星商用公司租借了五个节目转播器,期间为6年,默多克买进了这家电视公司的股份,成了股东。它开通了1个电影频道和1个体育频道,默多克把这家公司叫做天空频道公司。

对默多克来说,卫星广播比有线电视更加令人兴奋不已。但此时新一代功率更大的卫星和体积更小的卫星接收器还正在研发之中。1983年底,他亏损了2000万美元后退出天空频道。同时,他又涉足克拉克卫星轨道的欧洲部分,首付1000万英镑,购买了天空电视台的股份,成了它的主要股东。该天空电视台在以后的若干年里差点儿拖垮了整个默多克新闻集团,也是它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默多克作为卫星电视先锋驰骋卫星电视领域提供了广阔舞台。

1984年,默多克在美国引起了公众的广泛注意。在一篇封面故事中,《福布斯》杂志宣称他“正在创建世界有史以来没有过的传媒王国”并“将取得世界的领导权”。美国的学者专家开始拿他与美国新闻史上最伟大的报业经营者普利策和赫斯特相比较。

托马斯·奥汉朗是发现默多克媒介王国抱负和商业天才密切相连的第一位美国记者,由他撰稿的福布斯杂志封面故事的标题问:“这个人想要什么?”答案是:“许多。”奥汉朗赞扬说:“当今绝大多数的传媒公司都是由一些比较缺乏个性、唯利是图的商人来经营,而唯独鲁伯特·默多克……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对他的媒介产品充满兴趣和感情,以及对公司盈亏有着极其精明的感觉。”

正如默多克非常清醒地看到的那样,娱乐正越来越成为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地球村”里,电视的魅力正在取代每一家那块诱人的绿地,视觉形象正在取代思想论辩,信息正被表现为娱乐。正如《经济学人》所言,美国对于娱乐业,就像沙特阿拉伯对于石油业一样重要。

默多克在1984年已经意识到,对于他的媒介集团来说,娱乐业和电子媒介将比新闻和出版更为重要,新闻业本身从商业上讲是难以生存的,它必须仰仗娱乐业的支持。

默多克非常急切地希望得到一家好莱坞的重要电影制片厂。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福克斯电影制片厂曾经成功挫败了默多克的兼并野心。1983--1984年间,又利用短期信贷资金投入9800万美元购买了华纳公司股票总值的6.7%,引起了华纳公司的高度警觉,最后华纳公司不得不以每股31美元让默多克满意的价格,收回了默多克持有的全部股票,默多克带着4000万美元的收益悻悻而去。公平地说,华纳公司有点儿神经过敏,默多克此举本意不一定在于控制华纳公司,而主要是因为迷恋华纳有一家重要的电影厂和一家庞大的电影资料馆。

此举未成,默多克又盯上了股价急剧下跌的圣·雷吉斯公司,一家大型的纸张和建材经营公司,默多克用大约6500万美元购买了这家公司6%的股票。默多克表示对于议价收购这家公司没有兴趣,但对方还是又担心又害怕,急忙和别的公司联起了手,默多克只好凭借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净赚3700万美元然后收兵。

这两次本意在于投资的生意未能做成,却赚了两笔,默多克一时被一些人误以为是股市投机家。这完全是误会吗?其实不一定,不一定只是像《默多克传》的作者肖克罗斯所言的那样完全是一种误会。作为精明无比的默多克,不会只是出于单纯的某一目的,他最重要的是对利益的追求,能成为具有经营权的股东当然好,如若不能也要挣钱,最好是购买到公司,如果购买不到公司就要通过购买股票挣钱,如果两者都得不到他就不会投资。

投资好莱坞的受挫是暂时的。这一年的机会终于又来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要再次被拍卖!

20世纪福克斯公司是一家典型好莱坞式的充满兴衰不定历史的公司。匈牙利出生的创始人威廉·福克斯,在20世纪初,以一台投5分钱硬币即可收听的电唱机起家创立了公司。后来开始制作无声电影和新闻短片。二战后,出品的最著名的影片有《外套》、《绅士喜欢金发女郎》、《克利奥帕特拉》、《音乐之声》、《星球大战》等。到1980年,公司经营状况很好,总资产远远超过它当时在股市每股35美元的价值。董事会有人认为可以大赚一笔,劝服采取全部购回市场股票的一揽子方案,但交易没做成,福克斯公司反倒背上了冒险“赌一把”的坏名声。

1981年4月,福克斯公司被石油大王马文·戴维斯与搭档马克·里奇以每股70美元总计7.0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两人各占50%的股份。但是,戴维斯的搭档马克·里奇不太清白,因为逃税以及非法贸易受到司法部调查,逃亡国外,美国政府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包括福克斯公司那50%的股票。福克斯公司在1984年债台高筑。

1985年初,石油大王马文·戴维斯说服司法部,他以1.16亿美元的低价买下搭档在逃犯的全部股票,然后想再转卖出去。默多克非常明白将新闻、电影、娱乐业结合起来的潜力和好处,这是一种媒介整合优势,他愿意付给戴维斯2.5亿美元的高价。他们成交了。

戴维斯显然大赚了一笔,但是默多克更因此获得了一个发展的绝佳机会,他因此拥有福克斯公司一半的股票,对他来说就是拥有了福克斯公司及其重要的电影资料馆。他可以以此为基础,建设他梦想中的美国第四大电视网,而且还可以为他在国外的电视企业提供节目。

对默多克而言,买下福克斯公司是自己的一场伟大胜利,是朝着创建一个世界性的传播和娱乐帝国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的下一步是拥有一座电视台,在几个星期之后,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使他如愿以偿。

1985年感恩节后的那个周末,默多克从中国回去后,中途在他刚买下的福克斯制片厂停留,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个多年前认识的朋友,一家名叫都市传媒公司的老板——约翰·维尔纳·克卢格。都市传媒公司在全国重要城市拥有辛迪加式的独立电视台,在福克斯公司租了演播室制作财经节目。两人交谈了一会儿,默多克已决心要买下都市传媒公司。

在福克斯公司演播室和默多克交谈的时候,以及随后和福克斯公司首席执行官巴厘·迪勒(Barry Diller)的会见,克卢格已经表白了自己一个心迹,打算甩开电视业,集中精力开发诸如蜂窝电话、分页排版设备等新技术产品。他告诉默多克和迪勒,他可以出售都市传媒公司的一些电视台,只是纽约的那一座除外。

克卢格说,他打算以10.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设在洛杉矶、芝加哥、达拉斯--沃思堡、休斯顿和华盛顿特区的电视台。设在波士顿的电视台已答应卖给赫斯特公司,此外想自己保留设在纽约的电视台。

这个报价太离谱了,但默多克看出得到设在美国大城市的一批电视台意味着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意识到这是新闻集团大发展的关键时刻。他需要使美国电视台成为他的媒介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他告诉克卢格,如果得不到纽约那座电视台,这笔交易就只有告吹,克卢格最后做出了让步。

1985年5月6日这一交易正式公布,交易的实际价格为18.5亿美元,其中包括所有的酬金和交易费用。默多克和迪勒专门组建了一家公司——福克斯电视公司——来具体运作这笔交易。与此同时,默多克还组建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作为福克斯电视公司的母公司。

这笔交易标志着默多克的媒介经营战略重心的大转移,标志着在美国放松他所钟爱的报业而转向电视业的扩张。

为了筹集这笔交易的费用,默多克开始出售那些他认为与他正在创建的传媒帝国关系不大的资产。首先是把《乡村之声》杂志以5500万美元卖了。然后是《芝加哥太阳时报》,1984年1月默多克买进这家报纸时花了9000万美元,仅仅过了两年,他以1.45亿美元的价格将它卖了出去。与此同时,他还把自己拥有的路透社股权的一部分转让了出去。

这笔交易中他得到了纽约那座电视台,这意味着他得宣布放弃《纽约邮报》,因为按当时有关规定,禁止同一个人或同一家公司在同一城市同时交叉拥有电视台和报纸。但是,纽约这座城市作为世界传媒的中心,默多克对拥有《纽约邮报》也非常迷恋,怎舍得轻言抛弃或脱手呢?其次,他必须放弃澳大利亚国籍,成为一位正式的美国公民,因为按照美国联邦通信法的传统规定:任何一家公司,只要其高级职员或董事中有外国身份的人,将不能得到广播许可证。

1985年9月4日,纽约时间上午10:55,纽约曼哈顿南部的地区法院,鲁伯特·默多克把手放在胸口,宣誓效忠美国国旗和美利坚合众国,从而成为一位美国公民,同时他放弃了澳大利亚国籍——1931年他出生在这个国家。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改变国籍取得美国国籍是让别人羡慕的。可是对于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默多克来说就不一样了,一些人愤怒了,认为默多克不是始终如一的男子汉,而是“一个证据确凿的忘恩负义的人”。专栏作家威廉·萨菲尔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默多克“是美国想引进来的那种企业家——他能创造就业机会、纳税并向权贵挑战”。同时质问:“他加入美国国籍的主要原因是贪婪和权力欲,这难道不是真的吗?”

反过来看,默多克的这一举动受到了里根政府的赞许和欢迎。尤其是美国政府的行业最高管理机构联邦通信委员会,其主席马克·福勒的态度更为主动热情。福勒与默多克两人在意识形态上几乎志同道合,都热爱自由的市场经济,他赞赏默多克的海盗哲学,鼓励默多克实现建立一个新的美国电视网的愿望。他的确尽其所能为默多克的行动大开方便之门。默多克后来称福勒是“通信革命最伟大的先驱之一”,“可能是里根任命的政府官员中最富有成就和远见的人”。

(五)进入一个利润滚滚的“银色世界”

到1985年底,因为兼并和接管福克斯公司和都市传媒公司而欠下的债务,迫使默多克采取措施,他要从英国报业金牛身上挤出更多的奶来。果然,欠得越多的时期事实上也成为赚得越快的时期。

他知道,如果《太阳报》、《世界新闻》、《星期日泰晤士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比目前更多的价值来。1985年2月,默多克与阿泰克斯公司秘密签署协议,要在伦敦东郊一个叫韦平(Wapping)的地方,安装一套至少能够同时排印4份报纸的生产线。然后默多克把自己拥有的4家报纸从伦敦舰队街迁往韦平。有人估计,就凭这一举动,默多克报业创造的价值一年之内就从3亿美元增加到10亿美元。到1986年底,韦平和格拉斯哥的印刷厂每周生产大约3300万份报纸。默多克将印刷工人从2200人裁减到570人,在印厂打包的工人只留下132人,而之前这项工作要有1469人来做。

一时默多克新闻集团在英国获取的利润占其总利润的85%以上。世界各地的银行家都佩服他的冷酷无情,又羡慕他所取得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成就。默多克也公开地宣布,韦平将把英国新闻业带入一个新的“银色世界”。

1986年12月3日上午,鲁伯特·默多克再次回到澳大利亚,走进他父亲当年创办的《墨尔本先驱报》的办公室,向这家报社的老板约翰·达尔森公开宣布他再次报价,希望买下这家公司。夜幕降临之前,《墨尔本先驱报》董事会向股东建议,希望接受默多克的报价。《墨尔本先驱报》当天出了最后一期特刊,用头号标题宣布了这一消息。这笔交易完成后,默多克控制澳大利亚报纸的数量已超过全国所有报纸的2/3。默多克任命约翰·达西担任先驱报集团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任命他的姐姐珍妮特·琼斯为总经理。

1986年底,默多克出高价竞购出版《金融时报》的皮尔森出版有限公司,同时还以2.6亿澳元的价格买下香港《南华早报》。这家报纸是香港最赚钱的报纸,也是亚洲最好的报纸之一。

默多克还一直想拥有一家美国的出版社。这样,他就可以使之成为澳大利亚安古斯和罗伯逊出版社以及英国威廉·柯林斯出版社的伙伴。自1981年以来,他就一直持有威廉·柯林斯公司40%以上的股份,这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家族出版社之一。柯林斯出版社代理董事长伊恩·查普曼一直希望购买一家美国出版社作为分部,1987年年初,哈珀·罗出版社进入他的视线。

哈珀·罗出版社创建于1817年,曾出版过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等人的著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是纽约很少的几家独立出版社之一。1987年3月9日,该出版社最大股东提出欲以1.9亿美元的报价收购哈珀·罗出版社,随后又有股东紧接着提出欲以2.2亿美元报价收购。默多克马上打电话给柯林斯的伊恩·查普曼。经过哈珀·罗、柯林斯和新闻集团三方磋商,达成一致意见:新闻集团出资3亿美元成交,三四个月以后柯林斯将有权购买其中50%的股份。

柯林斯和哈珀·罗联手后,默多克就创建了一个历史上最大而且实力最强的英语读物出版社。

1987年春天,作为默多克多年竞争对手的马克斯韦尔已经跟英国《今日报》谈妥了购买手续。马克斯韦尔然后高兴地给默多克打了个电话,当电话里双方还在侃侃而谈时,默多克心里已意识到这笔交易并没有最终在协议上签字,既然协议还没有签字,自己就还有希望。于是,默多克一放下电话,就发起突然攻击,把马克斯韦尔即将到手的生意抢走了,以800万英镑的现金买走了这家英国《今日报》。这笔交易的成功使默多克拥有了第五份英国全国性报纸,把英国报业的1/3控制在自己手中。

有一得也许必有一失。《今日报》是从别人胃口里抢来的。可就在第二年,也就是1988年,美国参议院强迫默多克出售他非常迷恋的《纽约邮报》。这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失败之一。这一失败,曾一度使默多克陷入非常沮丧的情绪中,他知道摆脱自己这种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进行更为“猛烈的扩张”。

就资产而言,到1988年底,新闻集团的总资产已经是1985年的6倍,达到大约130亿美元。这三年的功夫施展,绩效最为可观,集团就像进入一个利润滚滚的银色世界。

(六)天价购买《电视指南》

财大就会气粗,财大就会有更为猛烈的扩张!

默多克决意要从他的朋友沃尔特·安润伯格那里买下三角集团属下的《电视指南》及其产业。安润伯格开出了一个天价:30亿美元现金成交。默多克居然答应了。这笔交易一时成为全美各家媒体的头条新闻。

默多克本人说,这笔交易的成功使他成为美国最大的消费者出版商。

电视制片人兼行业杂志《频道》的出版商诺曼·科尔语言说:“这一事件让我想到,最后一次世界大战不会在两个国家之间展开,而只会在已经吞并了所有国家的两大企业巨头之间展开。”

默多克强调:《电视指南》是一家独一无二的周刊杂志,当时它每周进入1700万个家庭,带来1200万美元的总收入,除去超级市场和其他销售单位所得,还能剩下大约600万美元的收入,此外,每周的广告收入还能再拿下600万美元……其资料库中存储了20000部电影和150000个电视节目。

虽然不少人甚至包括默多克的财务顾问都认为这一笔交易付出的太多,但是《电视指南》确实是一块好招牌。当时在美国每销售的五份杂志中就有一份《电视指南》,定价75美分,作为周刊,每周的发行量在1700万份,一年的广告收入达到3亿多美元,而总收入中70%来自发行,可见当时就这一份杂志一年的收入就在10亿美元以上,更何况旗下还有《十七岁》、《赛马消息报》(它是打赌者的圣经)等相关产业,《赛马消息报》在利润最高的时候达到惊人的50%。

默多克购买了《电视指南》以后,不仅继续了《电视指南》周刊,而且创办了世界电视的“门户”——《电视指南》频道。

(七)福克斯电视的经营

1985年,默多克买下了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继而买下都市媒介电视台(Metromedia TV),这笔买卖花去了默多克新闻集团26亿美元,而这笔交易也为他的福克斯广播电视网(FOX Broadcasting)奠定了基础。

1987年福克斯电视网开始播出节目。开播不久,经过不到两个星期的谈判,默多克投资5亿美元给新世界传播集团(New World Communications Group),作为交换,新世界传播集团把自己12个附属于三大电视网的城市电视台(主要分布在达拉斯、底特律、亚特兰大等地)转为福克斯电视网的附属台。当时这笔买卖实在没有引起行业内人士的过多注意。然而10天后,一位纽约的媒介经纪人保罗·斯卡尔曼(Paul Schulman)在《新闻周刊》(Newsweek)撰文说:“今后,人们将不能再说‘三大电视网和福克斯’了,而是说‘四大电视网’”。

为了争夺美国三大电视网的受众市场,福克斯电视通过精确的市场调查,进一步细分受众构成,把福克斯电视网的节目定位主要确立在年轻的都市男性受众上。节目非常感性和刺激,投年轻都市观众所好。这种定位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辛普森一家》。

20世纪80年代末,福克斯电视公司制作、播出了著名的电视系列剧《辛普森一家》,一部生动的触动美国人心灵的电视剧。剧中可怜的霍姆·辛普森和他那不幸的、孤独的家庭打动了所有的美国人。霍姆·辛普森是斯普林菲尔德核电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每天清晨5点就得赶去上班,不修边幅。核电厂离本市的有毒废料垃圾站和监狱不远。他的妻子马吉性格温柔,头上扎着别具一格的头巾。他们有三个性格不同的孩子:莉萨忧郁寡欢,头脑实际;小马吉还是一个依恋母亲的幼儿;巴特是与众不同的小伙子,脾气不好,但他的意志坚定,是个有进取心的年轻人……《辛普森一家》使福克斯电视节目在尼尔森电视调查公司的收视率排行榜中上升到第一位。《辛普森一家》使福克斯电视变得越来越红火,使电视同行们非常羡慕。这部电视剧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某种玩世不恭的心态,也体现了福克斯电视的大胆创新,这种所谓创新的核心在于开发刺激性、制作富有刺激性的电视节目以吸引年轻观众。

福克斯电视的理念是一定要吸引年轻人的理念,这和默多克的朋友伦纳德·戈登森在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广播公司当董事长时期的做法一样。1955年戈登森就为年轻人提供了《沙伊家人》等系列电视剧。他后来说:“我们在每一部电视剧里都用有阳刚之气的年轻男人和漂亮的年轻女人来吸引美国的年轻观众。”

在新闻集团兼并福克斯公司以后的五六年时间里,巴厘·迪勒作为福克斯电视的首席执行官就像默多克的化身,这是一位真正的电视行家。他深知电视要有浓重的电视品位,要最好地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一大批富有刺激性的影视剧应运而生,如《结婚生子》、《大亨》、《上班的女孩》、《大难不死》、《年轻枪手》等。人们说默多克手下的人有极高的捕捉热点新闻的能力,1986年就创办了“热点问题”栏目,不仅报道借腹生子等敏感话题,而且直接展示可怕的被谋杀现场场面。“热点问题”播放后,紧接着又推出了更现实的节目“美国最大的通缉犯”,电视的纪实风格在这里得到了极端的发挥:穷凶极恶的罪犯成了福克斯电视黄金时间的大明星。

1989年又推出另一个节目“警察”,用真实的警察当明星,让人们看到真实的警察追捕真实的犯罪嫌疑人。这些被追捕的对象有扒手、妓女、交通肇事者、下流的窥视者、殴打妻子者、虐待儿童者。在这个节目里,没有演员,没有脚本,有的是扣人心弦的追捕,场景从美国的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是著名的史蒂夫·邓利维,他不仅受到警察的喜爱,也得到其他新闻记者一些同行的尊敬。邓利维部下的多数年轻人,认为邓利维是一个英雄,他的经历是一种传奇。

当然也有批评家对邓利维嗤之以鼻。《华盛顿邮报》的批评家汤姆·谢尔斯曾评论道:“邓利维是个俗不可耐的小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小人也上电视主持节目。”《纽约时报》也有相似的评论:“福克斯的‘热点问题’播放的内容粗鄙不堪。”

然而,不管是赞扬也好,批评也好,电视在这里创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事实:在专家眼里是‘俗不可耐’与‘粗俗不堪’的内容,却创造了福克斯电视的高收视率,吸引了众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目光。

有了关注者的目光,也就吸引了大量的广告。1989年福克斯的电视广告收入比1988年几乎增长了3倍,达到3.25亿美元,仅仅开播四年后的1990年,达到5.5亿美元。

在福克斯电视发展的初期,透过福克斯电视,突显了新闻集团走向综合性、国际化媒介集团过程中的观念冲突。

1989年秋,新闻集团的精英阶层聚集美国落基山脉的阿斯平度假胜地,讨论新闻集团全球性和地区性的有关事务。会议围绕国际性多媒体集团协同增效作用、新技术的影响、新闻集团的形象以及新闻道德等问题展开。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典型的是,作为已经开始产生巨大影响的福克斯电视的代言人巴里·迪勒(Barry Diller),在会议上对通俗性报纸比如《太阳报》、《世界新闻》的做法提出质疑,对这些报纸的通俗小报心态感到愤慨。富有才气的迪勒发了一通脾气之后,赌着气开着一辆摩托轰响着上山了,结果是把自己的脚给崴了。

img23

巴里·迪勒

但是,事实上,又正是这些引起最多问题的通俗性报纸,往往为新闻集团提供了最多的利润。到20世纪90年代初,默多克的《太阳报》已是全世界销售量最大的英文报纸,20多年以来《太阳报》一直是默多克生产神话和财富的地方,它的社论简明有力,标题有新意,新闻涵盖面广,被不少读者认为是一份富有智慧、思想性强的报纸。凯尔文·麦金齐是《太阳报》的杰出主编,麦金齐从来没有想到要去“教育”读者,他为读者提供的一切都是他们想要的,包括:色情、丑闻、肥皂剧、王室秘闻。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独创性,但其内容的刺激性和包装这些内容的高超技巧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块奇怪的领地,往往最怪僻的人能够大显身手,在这里,精品与劣品、色情新闻与严肃新闻同时并存。默多克既讨厌它,又总是为它进行某种辩护。

在闭幕式上,默多克的顾问、《星期日泰晤士报》专栏主笔欧文·斯特尔泽做了总结发言。他明确指出:新闻集团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几乎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看作是冒险家和先驱,认为自己能对竞争对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认为自己身处一个非常自由的、雄心勃勃的、不断进取的组织之中。”

两年后也就是1991年,新闻集团再次来到这里举行大型集会,商讨发展大计。在会上出现了一个戏剧性插曲。当时的福克斯电视台台长史蒂芬·赵是一位哈佛大学的毕业生,36岁,才高气傲,20世纪福克斯公司开会,他常常假装打瞌睡,事业上春风得意,平日生活肆无忌惮。他把一块显得十分肮脏的假尿布和一堆假粪便作为装饰品挂在自己的台长办公室。在他的心目中,大便小便这些最难堪的、最难看的东西都能改造成艺术,是一种艺术无处不在、艺术需要慧眼独具的思想。

在这次大型集会上,安排他做一个演讲。他事先秘密安排好,在他说话时,一位年轻的男模特走到舞台上,开始脱光所有的衣服,在场观众感到了非常的震惊和尴尬,在座的有当时美国国防部长切尼等重要人物,就坐在模特附近,只好转过脸去。史蒂芬说请大家不要看模特,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我讲话,又特别对在场的默多克的妻子安娜说:“安娜,不要看模特,请听我说。”还接着安排了一位蒙面持枪人从门外破门而入,用一支假枪射杀台上的赤裸模特,不过这一步骤被及时取消。这位福克斯电视台台长本想用“性、严肃内容、暴力”的比较,说明不同内容对新闻轰动性的不同影响力。但默多克认为做得实在有些过火,大为恼火,当天就解雇了这位台长,并说,看见一位年轻有为的职业人自毁前程,实在是很痛心。

1993年12月,福克斯电视网付出16亿美元的代价,夺得全美橄榄球联盟比赛4年的转播权。虽然代价高昂,但这次史无前例的高额竞标的直接结果是:美国50家城市电视台加入福克斯的联盟,这使得福克斯电视网的成员达到188家电视台,使福克斯电视网足以和传统的三大电视网平起平坐:当时CBS拥有215个电视台、NBC有214个电视台、ANC有225个电视台。

1996年,默多克终于建立起他的“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成为美国与CNN、MSNBC抗衡的第三家全天候新闻频道。

1997年福克斯新闻网覆盖率达34.8%,超越其他所有的电视网,实现全美第一。福克斯电视网的竞争策略是:充分发挥所属地方电视台的强势,以地方新闻联合应对三大电视网的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