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如何进行资源的整合?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的“公司管理不是单一从电影去做的管理。”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已经有这么多家公司,那么这些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或者说,如何处理好这些公司之间的关系,使公司之间形成集团合力的?
王中军先生说,他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利润最大化的问题,直率地说,公司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他的电影公司拍每一部电影,觉得有一家广告公司会对拍电影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公司要求在做剧本的期间就应该跟广告公司进行配合。广告公司在这里面会给电影公司带来多大的收入,起码解决了一个部分收入的问题,同时电影公司的每一部电影又帮助广告公司多了一个广告媒体。在基本的意义上说,华谊兄弟旗下的各个公司之间就是这么一个相互合作的关系。
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的盈利确实是以电影为主,以电影产品为主要载体,在发展中再开辟其他的行业,这应该是没问题的。
西影华谊发行公司也是主要靠华谊兄弟集团自己的戏来支持,来锻炼这支发行团队。这个发行团队原来是一个国有公司,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股份发行公司。被华谊收购过来以后,在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之间的经营思路还是不太一样的,正好用华谊公司的几部大戏来锻炼这个发行团队,锤炼市场经验。通过这两三年的锻炼,它也已经是一个蛮不错的公司。
华谊兄弟的各公司之间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整合关系。
至于整合社会资源,则在上面谈到的私募资金,实际上就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除此以外,就是收购公司、吸收好导演、吸收好的制片人等各种手段。
王中军先生认为他们2004年为什么能够很轻松地收购一家音乐公司?那也是因为他们电影的影响力、号召力大,品牌强。收购别的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看你可不可以居高临下,对方认识到你有优势,才能吸引他们来你这儿。2004年华谊收购的一家音乐公司叫战国音乐,2005年上半年收购了四川的天音传媒。这两次成功的收购都和“华谊兄弟”这四个字有很大关系。华谊跟这些公司谈判的时候,起码需要让对方感到整合他们,会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好处。
至于好处是什么样、好处是多大,那在于双方谈判期间对原来股东有什么样的好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一种艰难妥协。王中军先生在谈判中最希望表达的是:一个事业不可能是由一个人来做的,合在一起这个事业才能做得更大。
2005年下半年华谊兄弟希望再次谈得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希望能再次合进来一家电视剧公司,这样旗下就有两家专门的电视剧公司,使电视剧制作团队的力量更大一些。这样,一年完成300集电视剧的压力分摊给两三个制作公司,而不是由华谊兄弟影视公司一家直接去做。直接由一家华谊影视公司去一年做300集的风险是蛮大的,如果放到三个制作公司去做,每一个制作公司只有一百集的任务之后,这样完成的质量会更精致,且盈利能力会更强。
300集任务分担到3家公司以后,对集团来说还是一样的,还是做了300集,所以这是华谊的一个简单的并购模式构想,但成不成功,还在于看不同的机会和谈判的结果。
王先生还专门谈到收购上面说的四川天音传媒一事,他为此感到非常自豪。四川天音传媒合过来后,拍了第一部戏,这第一部戏马上要关机了,叫《湘西往事》。王先生看到他们给公司的报告写得非常好,新的总经理是个四川人,王先生非常喜欢这个很职业的人。其实原来这个人并不职业,他只是一个文化人,学中文的,很喜欢文学,做过的剧本有《尘埃落定》、《王保长传奇》,都很文化,都带着西部文化,而华谊刚好就看中这个。通过半年多来天音传媒给华谊每个月写的报告的层次感,华谊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管理者。这个公司在2005年10月初还会拍第二部戏《我在天堂等你》。看来这家公司一年可以拍100集戏,有能力,而且拍的都是精品。
这样对华谊收购下一个公司也带来很大的信心。那下一步再收购一家公司的时候,还是会以这个经验和方式来运作。
当然为了完成电视剧的任务,不一定只是收购制作公司,华谊兄弟认识到其实也可以走和冯小刚合作的道路,吸收好导演。像黄磊是拍电视剧的专职导演,到公司已经拍了《夜半歌声》等,正在筹备《白玫瑰,红玫瑰》。这位导演的特点也非常明显:他是那种文人气质的文艺电视剧导演。这就是在收购公司的同时,也可以吸收个体人才资源。
收购公司是一种模式,吸收一些好的导演又是一种模式。另外,还可以再发现一个模式:吸收好制片人。比如张纪中,其实他在中国电视剧领域很独特,既不是编剧,也不是一个文化人,也不是导演出身,他为什么是这么强势的一个制片人?张纪中这样有实力的独立制片人,如果华谊兄弟把他吸收进来,这就是吸收好制片人的模式。王先生说,他常常想的就是这些事。在跟张纪中谈的是他的利益是什么,他在公司是什么角色,他的任务是什么。
如果把张纪中吸引进华谊兄弟,华谊无疑又抢了一个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