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视当前新闻报道的不足
人们接触报纸、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络等新闻媒介,主要是想通过它们来得到自己未知、欲知和应知的各种新闻信息。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需要大量的新闻信息,新闻机构必须十分灵通地提供新闻信息。新闻信息量大的新闻机构,才能受到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欢迎,也才能在新闻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新闻报道不断改进,新闻的社会效果不断增强,这是当前的主流。但在前进的洪流中,新闻报道仍存在许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一)新闻少
新闻是新闻机构的主要产品,不以新闻为主,那就不是新闻机构。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一张报纸,如果缺少新闻,就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那就失去了报纸的基本作用。可见,新闻在报纸版面、广播电视节目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记者、通讯员却不愿写新闻,认为那些“豆腐块”没有生命力,显不出水平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写新闻并不见得比写通讯容易,通讯的价值也不见得比新闻的价值高。只要问题抓得好,新闻也可以具有很高的价值,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报道面窄
不少地方新闻机构只注意传递本地的新闻信息,不注意外地的新闻信息,更不注意国外的新闻信息。我们新闻机构所传播的大部分新闻信息,缺少研究、分析与预测,更谈不上分析、预测的权威性。没有权威性,就谈不上对社会生活的指导。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开放性,新闻传播要适应新形势,就必须从过去的固步自封、作茧自缚中跳出来,开拓报道领域,开发信息资源,从多方面提供信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三)时效性差
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快速多变,要求新闻信息的时效以时以分以秒计。新闻信息已经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条有用的新闻信息,由于传递速度慢,可能会贬值,甚至失效。而我们的许多新闻报道,仍然存在“决策慢”、“采制慢”、“刊播慢”等拖拉、疲沓现象,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外电外台早报道了,可还听不到我们的新闻机构的声音,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四)新鲜度差
这里的新鲜度差,主要指新闻信息彼此重复、类似、雷同,没有新鲜感。某一典型经验,今天发了一个,过几天,换一个单位又发一次。读者并没有得到什么新信息。对一些不易理解的理论问题,对重大的方针、政策,对一些重大的典型事件,为了扩大宣传效果,新闻机构应有一定的重复,也就是通过对受众的重复刺激,提高清晰度、覆盖面和理解深度。但要尽量避免单调、机械的重复。要做到整体上、宏观上有重复,微观上不重复;重复中有侧重和创新。主题重复应有新的事实,事实重复应有新的主题。
(五)实用性差
新闻信息的价值在于满足群众的普遍需要。如果一条新闻信息不为群众所需,就是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例如对一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如果仅仅交代会议和活动的一般程序,讲一些套话空话,就毫无实用价值;如果能突出会议和活动中的最新精神,并将其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学习、工作、生活等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就会大大增加其实用价值。
(六)信息污染
这是新闻“公害”之一。有些新闻机构搞“权稿交易”、“钱稿交易”,使“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登上新闻版面和新闻时段;有的新闻机构打着普法旗号,大肆散布凶杀、色情案件;还有一些新闻机构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刊登色情新闻,专门收集影视明星、歌星的隐私以吸引读者。要制止信息污染,必须加强社会监督与健全法制,从宏观上加强管理,就新闻机构自身而言,必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