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关人”理论
新闻机构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无限丰富的社会信息的一部分。新闻机构通常会提供哪些信息?是怎样提供信息的?为什么选择这些信息而不是另外的信息?这就提出“把关人”问题。
“把关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所提出的有关传播者的理论。他在1947年出版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某些“门区”的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意见,对信息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他认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布满了把关人,在一切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处理中,传播者都起着把关、过滤的作用。
传播者之所以被称为“把关人”,是因为他们不是机械地传播信息,不是简单地对事实信息照搬照录,而是从自身阶级利益出发,再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信息搜集、选择和制作。信息是否发布、什么时间发布、以什么方式发布都要经过记者、编辑和媒体主管的审核,受众获得的信息是经过“把关人”过滤过的“纯净”信息。只有通过“把关”的信息才能最终流向受众,这在线型传播模式中清晰可见。线型传播模式的传播流程是:新闻事实——职业传播者(记者)——新闻信息——职业传播者(编辑)——受众。在这一传播流程中,记者、编辑处于至关重要的“把关”地位。
有人认为,“把关人”理论只适用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适用于互联网络,理由是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个人网站发布消息。这样的认识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在我国,由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有着个人网站难以与之竞争的资金、设备和从业人员,它们在与个人网站的竞争中占有强大的资源,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中居于主导地位。
诚然,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而言,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是较难实现的,网络传播确实给传统的监控体制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代表新闻信息的选择把关就不存在了。事实上无论互联网提供多么大的自由选择信息的可能性,人们也只能在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内容中作出选择。只是更多有传播能力的组织或个人的出现,使选择和把关的标准在一定时期多样化,把关权在一定程度上分散。
“把关人”的存在,可以阻止虚假、色情等有害信息发布和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