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语言传播创作主体与创作依据的矛盾中探寻语言传播的本质

在语言传播创作主体与创作依据的矛盾中探寻语言传播的本质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在语言传播创作主体与创作依据的矛盾中探寻语言传播的本质语言传播创作主体指播音主持专业人员。语言传播的创作依据,指节目、栏目、稿件、话题、播讲提纲,甚至编导的创作意图等,概括起来就是文字稿件和内部语言。

一、在语言传播创作主体与创作依据的矛盾中探寻语言传播的本质

语言传播创作主体指播音主持专业人员。语言传播的创作依据,指节目、栏目、稿件、话题、播讲提纲,甚至编导的创作意图等,概括起来就是文字稿件和内部语言。语言传播是一种创造活动。在语言传播中,创作主体与创作依据的矛盾体现为“他人酒杯"的差异性与“自己心中之块垒”的独特性以及传播目的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于创作主体要把创作依据所提供的、所指定的、所限定的人、事、理、物、景、情变成创作主体“要说的话”。这对矛盾焦点就是创作主体的“非说不可”状态与感觉的取得。

语言传播中“非说不可”的状态是“指话语出口前要求说出口的愿望,必须说的内容和说给听者的目的、效果。‘说’首先在于内心的一种冲动,一种感觉。有了这种内心冲动和感觉,便有了满足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基点和起点。”[17]“非说不可”首先是一种个体心理需要,但它更是一种社会需要。要只是“说”的起点,而社会的需要才是创作活动的指归。在成熟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个体心理欲求和社会需要是融为一体的。在语言传播活动中,“目的是统帅”。而语言传播的目的是“以事醒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里所说的“目的”就是指语言传播的社会需要。因此,语言传播的创作活动就是以社会需要引导、规范、提升个体心理欲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求得个人名利的杂念都会成为取得正确创作状态的障碍。

创作主体要取得“非说不可”的感觉和状态,就必须通过对创作依据的“深入理解”、“具体感受”而“形之于声”,最终要“及于受众”。而语言传播中创作主体创作状态的结果是“我就在”的感觉的取得——讲述事件时,我就是事件的亲历者;介绍人物的时候,我就是他的知心朋友或者见证人。这时候,创作主体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向受众倾诉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悟、所得。而创作主体只有对他所要说的人、事、理、物、景、情具有发自内心的关注和关心,从而产生一种“我特别想把它告诉你、传递给你”的不可遏止的创作的冲动,才能够做到身临其境,感人所欲感、发人所欲发。而这种对人以及与人紧密关联的事、物、情、景的发自内心关注和关心正是人文关怀的基点。

在创作主体与创作依据这对矛盾对立统一体中,创作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这一对矛盾的彻底解决要以创作主体对自身内部矛盾的解决为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