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帮百姓排忧解难——立体化的媒介功能
2003年入夏以来,《特别关注》还开办了一叫做“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栏目,进一步强调一直坚持的特色,即专门反映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一些交通危险隐患、楼房居住问题、供电供水问题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特别关注》不仅仅是报道新闻的一个节目,更是连接百姓和有关部门的一个纽带,无形之中使电视新闻单一的传播功能得到了拓展。从节目的制作方来说,找准定位,打造特色、出发点是为了让节目更精彩,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进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但是,从客观上来讲,这样的尝试正在悄悄改变着传统媒介的社会功能。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收看者和宣传接受者,同时还可以主动投入到节目中,成为节目的参与者和信息提供者。
对于《特别关注》来说,百姓热线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平均每天能够收到几百个热线电话,《特别关注》的报道内容很多都是从百姓热线所提供的线索中来,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过,在节目的建立之初,线索问题是编辑、记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每天30分钟的节目,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填充,如何获得符合自己特色的新闻,是节目成败的关键。记者、编辑只能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去挖掘和寻找。对于经历过的困难,艾东云没有强调太多,始终都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确实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时间长了,老百姓就看得多了。那么看的人越多,他们对节目的反馈或者说互动也就越多。这种东西慢慢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他们反馈给我们,我们做了,我们还会反馈给他们。这样的话,有的可能就是觉得我们的节目做的东西很有意思,所以看;也有的可能就是觉得这个节目真的能帮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大家就互相传着看。所以说困难也是有,但我们坚持这个宗旨,慢慢就把困难变成优势了。”近些年,DV成了年轻人喜爱的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特别关注》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除了通过热线的方式吸引观众参与节目外,还开办了有奖征集DV的栏目,多了一个与观众交流的窗口。这也是吸引年轻受众的有效方式。
2003年1月1日,《特别关注》从BTV-5调整到BTV-1,时间上也从晚上7:40调整到中午12:30分。晚上7:40恰好与中央电视台名牌节目《焦点访谈》以及北京台的《今日话题》同一时间,但是《特别关注》在这么有实力的竞争对手面前并不示弱。BTV-1能够通过卫星传送到全国各地,使《特别关注》拥有了不少异地观众。每天都有不少外地观众播打百姓热线或者写信到节目组,反映当地的问题,希望得到《特别关注》的帮助。针对这样的变化,《特别关注》从2003年开始更加重视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头条报道,以此来展示节目的整体实力和编辑水平。同时,坚持自己的特色,选取适合自身特点的角度和观点。比如,两会期间,《特别关注》将政协委员请到节目中来,直接接听百姓热线,还组织热心观众见面会,与节目的编导、主持人面对面交流。除此之外,他们还走出节目自身,配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相关的活动,如与环保专家一起在街头发送公益手绢等,突破了演播室的局限,走出电视,走进社会,让节目作为社会的一员,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虽然《特别关注》有着相当不错的发展历程,但对于节目的未来,艾东云倒是有几分谨慎:“目前《特别关注》不能算是新生婴儿,但是也在成长。任何栏目都有自己的周期,并且现在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受众的一些需求,包括网络等方方面面这么多东西,使他们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会不断变化,不可能几年都一个面孔不变。我们现在的栏目也是常变常新的。在主持人的整体包装上,包括我们在某些方面的报道,过去这样做可能行,现在这样做可能就不能满足观众的口味了。我们也要不断地想一些办法来满足观众需求的变化。”
客观地说,《特别关注》称不上是一档十分完美、十分出色的栏目,但是它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并坚持打造自身的特色,从而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此外,《特别关注》在观众交流、互动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尝试也反映了今天的媒体在自身功能上的悄然转变,观众与电视节目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是单一的宣传功能和被动的收看行为。随着信息过剩时代的来临和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几十年的时间,电视就已经从新兴媒体步入了传统媒体的行列,也免不了要接受新时代的洗礼,只要从形式到功能,不断地进行调整,找准自己的方向和行动的步伐,成功的机遇并不难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