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身皆靠致命细节
在播出的节目中,记者抓拍的细节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鸡屎遍地、污水横流的扒鸡加工厂让人连步都迈不开,锅台上积存着厚厚的鸡毛,烫鸡、拔毛、炸鸡竟然在同一口锅里操作;回收的葡萄酒瓶在一缸死水里涮一涮后就直接上了生产线;火腿厂工人称脚丫子的味道进入火腿后,火腿的香味就出来了;饮料厂的老板说,喝不死人就是好东西……一个个真实的细节、一个个完整的镜头,无一不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从而大大加强了批判和揭露的力度。
制假过程中的细节是《每周质量报告》追求的,但这还不是栏目追求的全部。“其实从电视里看到的画面,不过只是调查事件里的三分之一,有更恶心和更令人发指的东西不适宜做,怕引起巨大的反感,怕起负面的作用。”吴光秋告诉记者,为了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每周质量报告》大多删掉了许多冒着风险拍回来的惊人内容。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调查水饺的过程中,工人甚至将鼻涕都揉在水饺馅里,像这样的镜头虽然能说明问题,但考虑到观众的收视心理,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
类似的细节在《每周质量报告》栏目里比比皆是。例如为了在节目制作和内容深度上精益求精,改版后的《每周质量报告》保留了原“记者调查”、“权威访谈”、“质量警示”三大板块,撤消了“专家解读”,加大了权威访谈的深度,注重往期节目的反馈,专门设置了“调查追踪”环节。虽然只是一个微调,但是增加了互动的机会。“现在观众看我们的节目,不光是能看到造假企业是如何坑害老百姓的,消费者也完全可以从节目中学会鉴别真假产品的方法。”吴光秋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栏目的努力让假冒伪劣产品失去市场,用全社会的力量来阻止假冒伪劣产品的蔓延。
“我希望我们的节目像一只啄木鸟,把树里的蛀虫啄出来,更好地保护树木的成长。”吴光秋在谈到《每周质量报告》的暗访让一些名牌企业、产业播出之后倍受打击的问题时,认为这些企业遭遇短痛是正常的。没有短痛,企业便不会自动停止牟取不义之财的做法,百姓便不可能吃到真正放心的食品。记者也发现,在近期播出的浙江黄酒造假等选题时,节目已经开始肯定大多数企业是守法的。
再如对记者的保护方面,栏目组不仅为记者配备了全台最好的暗访设备,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证记者的人身安全,如栏目中的记者都采用笔名,对外联络也都由专人负责,采访中尽量不直接使用线人,后方一般不给记者打电话,如果超过24小时前方记者与后方失去联系,栏目将立刻下现场进行调查等。另外,栏目组每隔一段时间还会组织记者进行业务交流,探讨如何与采访对象沟通、如何取得对方信任、如何化解危机、如何逃生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