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简介
罗明,河北省宁晋县人,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副书记、副台长、高级编辑。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同年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新闻联播组任编辑。1982年底任新闻联播组副组长。1984年任新闻部地方组组长。1989年9月任新闻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9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1991年底任新闻编辑部主任。1993年被聘为主任编辑。与人合著出版《你怎样制作电视节目》一书。1995年10月调任总编室代主任,同年任总编室主任。1996年2月任台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访谈导航:
宣传改革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新:原生态直播报道,连续跟进实时报道,采用现场直播、卫星连线、同声传译、专家访谈、新闻综述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方式进行报道。
调查结果显示,83.8%的观众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会在第一时间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相关报道。
83.8%和88.8%
记 者:您认为目前中央电视台的宣传效果是否与它的国家级大台的地位相匹配?
罗明:中央电视台通过宣传报道的改革与创新,确立了在国内媒体中的绝对权威主导地位,成为最具品牌竞争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国内媒体之一。
从2002年至今,中央电视台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各项重大宣传报道活动中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两会”报道、“建党80周年”、“北京申奥”、“十六大”、“伊拉克战争”、“非典”、“神舟五号发射”、“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雅典奥运会”、“新中国成立55周年”、“澳门回归5周年”、“印度洋海啸”、“中日关系”、“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等重大事件和活动的宣传报道中,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并尝试多种新的报道手法,增强了报道的实际效果。2003年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在当时占据了全国48.80%的收视份额,近期的“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报道的收视率也高达1.6%。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中央电视台的宣传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为国家级大台,它的确在努力做好各项宣传工作。
记 者:您刚才提到了几次重大事件的报道,有关评论说中央电视台在伊拉克报道中采用的传播手法及其实际的宣传效果可谓是中国电视对世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对此,您怎么看?
罗明: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报道,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迅捷及时、全程同步介入世界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第一套、第四套、第九套节目全面及时介入对战事的报道,这是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争夺话语权的有力出击,提升了中央电视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伊拉克战争报道的传播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伊拉克战争报道期间,我台各频道的收视份额也都有所提升。伊拉克战事期间,全国人均每天收视时间增加了13分钟。
记 者:海湾战争成就了CNN,“9.11”成就了凤凰,您认为是伊拉克事件成就了中央电视台的国际声誉吗?中央电视台之所以在宣传上取得越来越大的收效是源于其特殊地位所赋予的资源优势,还是自身的能力?
罗明:中央电视台无论从人力、物力资源还是技术、管理创新上都可以说处在国内传媒界的前端。而且,随着我台事业的稳步发展、技术手段的逐渐增强、频道资源的不断扩大,我台不断拓展新的宣传方式和手段,运用大型直播强化宣传效果,由以往单一形式报道向规模化、系列化转变。宣传报道的方式、手段的改革和报道领域的拓展等创新举措是让我们的宣传深入人心的关键因素所在。
从2003年起,我台“两会”报道,开始尝试系列化的原生态直播报道;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的十多天里,连续跟进实时报道,采用现场直播、卫星连线、同声传译、专家访谈、新闻综述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方式进行报道;“非典”期间,我台直播特别报道连续11天递进播出,共进行了八十多场直播节目。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报道,我台第一套、二套、四套、五套、九套节目及新闻频道的节目播出总量达到1474小时28分钟,是上届悉尼奥运会报道总量的2倍多,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奥运会开幕式的收视份额达到了90%以上。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频道总体收视份额38.71%,比去年平均水平(29.37%)提升了9.34个百分点。
通过近年来的宣传改革与创新,中央电视台在观众心目中的认可程度和满意度逐渐提高,中央电视台已经成为广大观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83.8%的观众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会在第一时间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相关报道;当同一事件出现了不同说法时,88.8%的观众更相信中央电视台的说法,在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上,中央电视台远远超过国内其他电视媒体。
讲宣传,更要讲宣传效果
记 者:无论频道设置得多么专业,没有观众,宣传效果也无从谈起。传而不达是没有任何效果可言的。中央电视台怎样做到既履行其国家“喉舌”的宣传职责来让领导满意,又吸引广大民众的眼球,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传播效果?
罗明:中央电视台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改革重大宣传报道方式以实现理想的宣传效果。具体来讲,我们主要从这样几点来抓宣传的创新工作:第一,就是要紧扣主题,精心设计,起点高,落点实。如《新闻联播》挂标相继播出的系列节目有《“三个代表”在基层》、《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典型人物报道系列、科学发展观系列。第二点,要做符合传播规律的“三贴近”宣传报道。在做典型人物宣传时克服以往典型宣传中容易出现的简单重复、强行灌输等问题,激发观众的情感,用真情震撼观众心灵,刻画了可敬、可爱、可亲、可信的典型形象,使宣传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人情味。
记 者:这些宣传改革收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吗?
罗明:不同类型的节目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对新闻节目,我们要做到快速及时,特别节目注重人文关怀。现在,中央电视台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及有影响事件的直播能力增强,数量不断增加,使广大观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及时地了解事件发展进程。同时,还通过《感动中国》等品牌节目注重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倡导积极向上的事业和人生追求。经济节目注重推陈出新,品牌特征日渐突出。科教节目精编细作,倡导高雅文化品位。文艺节目雅俗共赏,彰显大台风范。体育节目进一步拓展空间,确立了国内绝对优势。少儿节目寓教于乐,旨在引领成长塑造未来,为广大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
编排策略的技巧
记 者:如您所说现在央视的节目越办越丰富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经常听到观众抱怨说拿着遥控器搜索不到想看的节目,想看的某类型节目又会在不同频道的同一时段同时播出,让观众的收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比如,看完《开心词典》,还想看《幸运52》,或者就喜欢看《幸运52》这类的节目,可是观众却时常不得不接受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遗憾。作为电视机构本身也会因此失去部分受众,降低了该节目实际应有的收视率。对此,中央电视台采取了哪些应对策略?
罗明:这涉及到节目编排的策略问题。其中,创新长假整体编排是目前做得比较有特色的一点。1999年10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长假制度。此前,创办多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对假期节目安排的最早尝试。2001年“十一”期间,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首次推出假日节目编排,2002年元旦,第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假日节目进行宣传推广;2002年“十一”期间第一套节目进行的整体大板块节目连续性编排,得到观众和同业的积极肯定。在第一套节目长假编排带动下,各专业频道先后开始进行长假节目编排。
记 者:业内人士对这种长假整体编排策略怎么看?实际的宣传效果如何?
罗明: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中央电视台假日节目采用“横向(节目)贯通、纵向(观众流)流畅”的编排模式,其主要特点:统筹安排,强调品质;特别节目,突出个性;品牌栏目,相互呼应;资源整合,发挥优势。长假编排提升了中央电视台的整体竞争实力,今年“五一”的长假编排,我台整体收视份额达到37.44%,创历史新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理念更新,各级电视台纷纷效仿,长假编排已成为业内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鱼和熊掌兼得的目标
记 者:目前,理论界认为电视媒体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政治属性,一是经济属性。您怎么看舆论宣传和市场运作两者的关系?
罗明: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和喉舌,贯彻落实中央宣传精神,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是我台的主要工作任务。但在当前电视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台的电视宣传工作计划性显得过于强,制播分离等市场化运作的步伐还不够快,如何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台的综合竞争实力,适应电视宣传事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每年都在稳步攀升。2000年广告收入是52.9亿元人民币, 2004年达到80.0268亿元人民币。其中,三套、五套和八套三个频道的广告收入增长较快。面对激烈的竞争,能否把握市场的主导权、主动权事关宣传的实效。所以,我们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期在履行社会、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争取最佳的宣传效果。
附录:受访者相关文章
搞活主题宣传 更新报道理念
抓住突发事件 造就媒体亮点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罗 明
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中有两类报道工作最突出,一是主题宣传报道,二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它们的报道量大,报道手法新,播出效果好,影响很大。我就这两类报道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做个介绍,与全国电视新闻界的同仁们交流、共享。
一、主题宣传:新任务 新思路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党中央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新阶段各个领域改革开放全局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指导思想的转变、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调整等,给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表现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工作中,就是任务性、指令性的主题宣传报道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这是新闻事业的中国特色。比如,今年1~7月份《新闻联播》中主题报道的数量增长了164%,主题报道的时长增长了177%;2005年1~8月份《焦点访谈》上级指派的选题占到了总选题的48%;2005年1~8月份《新闻会客厅》上级指派的选题占到了总选题的40%。一周五期节目,起码两期节目是“命题作文”。
这充分说明了主题报道在我们新闻报道工作中的重要性,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做好主题宣传报道。要在主题报道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的情况下,要把我们节目做得更好看、更能抓住观众,提高我们的收视率和满意度,争取更多的收视市场份额,保证宣传报道的真实效果,保证新的改革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总结今年主题宣传报道的经验,我认为有这样三个问题比较重要,是主题宣传报道必须要处理好的。
1.科学:遵从传播规律 有效:满足多元需求
从2005年上半年的主题宣传报道中,我们得出的第一条经验就是:主题宣传报道要科学有效。要使主题宣传报道科学有效,就必须要正视公众多元化的需求和社会思潮、文化多样化的现实,创造性地实践“三贴近”原则,根据有效传播规律,用新闻的方式作节目,媒体才能真正发挥舆论导向和喉舌作用。
(1)正视文化多样化的现实 贴近公众多元化的需求
在新的形势下,要做好主题宣传报道,首先要考虑到公众对新闻需求多元化的现状,把弘扬主流文化与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思潮的把握联系起来。我们身处的社会,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社会,除了主流思想文化以外,还存在其他形态和层次的思想文化,比如,娱乐文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等等,这些多元文化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都是为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的需求所必需的。
对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不仅不能排斥其他形态和层次的思想文化,还必须要研究这些思想文化流行的原因和特点,及其对观众收视心理的影响和冲击,及时把握观众的需求和收视心理的变化,才能使我们的主题报道更好地把握观众的思想状态,让观众爱看我们的节目,并为他们所接受和认同。只有让大部分观众去看了、认同了主题报道的基本事实和思想倾向,才能真正起到主导舆论,引导观众的作用,这样才能达到主题报道的宣传效果。因此,我们的主题报道要好看,让观众来看、爱看,才是最大的导向。
(2)创造性地实践“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原则是党一贯倡导和要求的基本新闻原则。“三贴近”原则讲了多年,但是在实践中,特别是在主题报道中,还是存在大量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报道。比如某些会议报道套路化、一般化。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深入采访,发现会议内容与公众利益和需求最紧密的切合点,发现观众关注点,所以做不出亮点,缺少贴近性。
这说明,如何落实“三贴近”原则,仍然是我们主题报道中亟需解决的课题。针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年上半年的主题报道中,中央电视台进行许多有创造性的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中央和观众两方面的认同。
2005年上半年,时政新闻改进比较大,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鲜活,贴近性强。比如,今年1月初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到铜川慰问遇难者的家属,我们选择了他直接慰问遇难家属的同期声,同时拍摄了总理面貌的一些表情和一些神情的特写镜头,力图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镜头和同期声来感动我们的观众。温总理的真情流露,在这个节目当中打动了很多人,很多人看了这条新闻以后对这一段印象比较深,里面还有一些温总理流眼泪的特写,包括哽咽等等,抓拍得都很好。
2005年上半年,典型报道也有许多创新,其中表较显著的变化就是采访报道更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而增强了典型报道的三贴近。在实际的采访活动中,我们创新了跟拍和体验式采访,找到了更好地深入生活、深入采访对象内心世界的采访方式,所以能够抓住那些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生活细节,使报道具有了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比如上半年做的王顺友的报道,他是一个乡村的邮递员,这个邮递员非常不容易,记者跟着他大概走了几百公里,也非常艰难,但是拍摄到王顺友在走乡路的过程中,最能体现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工作能够打动人的最精粹的部分。
2.求实:还原生活本质 鲜活:强化新闻特性
(1)捕捉闪亮细节 展现人性光辉
要让主题报道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就必须在节目中还原典型人物的生活本质,从普通人能理解的生活状态中,去捕捉和发现那些闪光的细节,把主题报道作出亮点、热点来。还原典型人物作为常人所具有的那些喜怒哀乐、人情世故和生活需求,这样的报道更容易为广大观众接受和理解。
这就要求在报道上,采取低视角的报道手法;在细节的捕捉上,抓住那些典型细节来表现典型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的光辉。
通过2005年上半年的一系列实践,这些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比如《新闻联播》推出的“任长霞系列报道”中,就开掘出了许多典型的有表现力的细节。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她帮助群众解决了困难后,群众感谢她,为她戴上红头巾。戴上红头巾后,她问大家好不好看,这个细节,反映了女人爱美的天性,很真实。再比如,今年在典型人物报道当中,江苏做了一个张云泉的报道。张云泉是一个信访局长,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特殊光辉的一面,而且是他的工作状态的真实记录,这些细节恰恰是最能打动人的。播放这个节目以后,有的观众反映说,他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他在处理信访事件和疑难问题上怎么样,而是节目中另外两个细节:
一个是他跟有关单位交流的时候,希望对方能协助他解决问题,而且告诉对方,我现在是求你,你有事的时候也可以来求我。其实咱们在生活当中,这种处理事件是经常有的,但是这一段确实打动人了。
还有一段就是他回家以后,晚上有一件必做的事情,就是一定要陪小孙子玩一个小时,晚上9点多的时候,他跟他的孙子谈一个恐龙的故事。对这个细节,我们是充分进行了报道的,所以特别得打动人。两件事情看起来不是特别有关系,但的确是最能打动人的。
(2)用事实说话 以新闻表意
主题报道要求实,要实事求是。求实就是要求我们要按照新闻的规律做主题报道,要强化主题报道的新闻性,用事实说话,并挖掘和展现那些典型事例中具有的时代气息。要把抽象的理念转化成可感、可思考的具体事实。
所谓新闻的规律就是要是报道用事实来说话,以事实为报道的主体,并且要有新意,富有时代气息,反映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和满足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记录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实际过程,张扬其中我们倡导的思想理念,揭露批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违法的和非道德的丑恶现象和习俗。
在2005年上半年的主题宣传当中,中央电视台比较注意突出事实的发现。像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新闻联播》制作了一个子栏目——《节约在你我身边》。这个子栏目对节约的理念尽管也做了一些,但是更突出了具体有效的节约措施的介绍。这个节目每期只有30秒的时间,恰恰是只有30秒的这个节目,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关注和认可。
比如,现在大家在我们的平时生活当中,空调最佳温度设定是26度,这个概念就是从《节约在你我身边》最先提出来的。这个30秒的节目播了以后,现在全社会基本上空调都调到26度。像这样的节目,有什么意义?说来说去,更多的是注重非常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改变,在节约型社会当中,要注意的话,你就能够处处做到节省,效果反而更好。
这是以小见大,把重大的事件具象化,引导和指导我们民众的日常生活,这是用事实说话的一个方面。
(3)关注人的利益 满足人的需要
经济新闻的报道应关注普通人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正当愿望,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改革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所以,在主题宣传和成就报道中,应该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关注的中心点,才能取得最好的收视效果和宣传效果。今年推出的许多主题系列宣传在这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科学发展观的系列报道,重点突出了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很具体,具体到了个人的工作、生活的一个方面、一个片段;“人民西藏四十年”这组报道从8月底开播,报道的主体、主要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具体的人的工作、生活状况的变化、改善和提高。报道通过具体的人的生活环境和命运的变化来折射西藏和西藏人民生活四十年来的变化,很具体、很直观地表现了那些比较抽象的理念和说教,结果效果很好,很多人都反映很好看、很真实;重点工程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从9月初开播,同样也重视了具体的人的利益与重点工程的关系,使观众能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建设的成就与他们个人的关系,从而更加关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更加关注有关报道。
3.严谨:新闻宣传规范 依法:主题报道生命
深入采访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要严谨,对每一个重要的事实、细节都要反复认真地核实,对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都要认真地了解、比对,保证主题报道的内容完全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我国法制化建设进程越来越快,越来越完善,法律种类划分越来越细,法律条文越来越多。各部门、各行业和各领域都在不断的法制化过程中,被要求依法行政、依法生产、依法经营、依法行事等等。这也要求我们在主题报道时,要详细地了解报道领域的法律法规,要严格地依法报道,这是我们进行主题报道的前提。
过去,主题性的报道涉及到批评的东西,可能会受到一些被采访单位的置疑,或者是告状,而正面的报道大家可能觉得比负面的报道好做,难度小。但实际上有的时候一些正面的东西,把握不好,同样也引来投诉,因为这个投诉,不是被采访单位本身,而是关注采访单位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方行政单位,这是一个新的情况。
比如,我们曾有离休老红军为群众看病的报道,原来他是非法行医,而且这个老红军现在被查处了,本来是一个好事情,但是最后闹得很别扭。包括宗教的、涉外的、涉内的特别要小心,不要引起相关法律的纠纷,也不要危及到国家企业的安全,也不要因为提法不当,最后产生其他的误会。
主题报道和正面报道有可能出现和我们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违背的情况,我们在主题报道当中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小 结
在2005年上半年的主题报道中,有许多值得总结和改进的地方。
2005年主题报道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采取了“挂标”播出,报道系列化,形成一定规模。统一标题、统一套路,在固定位置、固定时间、固定栏目播出同一主题的系列宣传报道,培育固定的收视点,形成一定的报道规模和收视效应,另一方面,套路化可能损害系列主题报道的鲜活性和生动性,特别有些系列报道的“挂标”活泼不足、严肃有余,可能会“吓”跑部分观众。
2005年上半年主题宣传任务的加重,激励了我们去思考、去创新我们的采访报道方式和视角,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应该说上半年主题宣传任务完成的情况是不错的,收视效果也很好,得到中央和观众两个方面的赞扬。最重要的是,2005年上半年的主题宣传报道的一系列创造性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加以认真总结会成为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的一个良好基础。
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新责任 新亮点
近年来各种重大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比如大海啸、SARS、禽流感、伊拉克战争、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往往蕴藏很多危机,容易引起民众较大的心理波动,以及获得重大突发事件新闻信息的欲望。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大众传播成为引导民众心理和新闻欲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也就成为了新闻报道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作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怎么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我们新闻报道工作必须要面对,必须要做好的一个课题。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不存在能不能报道的问题,只存在怎么报道,怎么报道好的问题。
因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传播呈现多渠道传播特征。网络的兴起、日益开放的传播环境和传递信息的快捷、便利,使得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竞争非常激烈,也是的回避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变得毫无意义,相反可能失去观众。
总结中央台在今年对重大事件的成功报道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则是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关键环节。
1.以准确信息引导舆论 以公正报道树立品牌
时效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抢时效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报道的准确性,在发稿前,一定要认真核实有关事实的准确性。报道的准确性是新闻工作的生命,只有保证准确性,才能实现媒体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谣言总是在信息渠道无法畅通或者是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发生的,就比如非典发生初期时的情况。突发公共事件中,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全社会告知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谣言的产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大众比起平常时期,此时也更加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以作出相应的行为调整与应对。
2.以积极的态度消弭危机心理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呈现多渠道传播特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是大众传播媒介,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获得关心的信息,如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突发事件关系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公众急需了解事件的情况,相互之间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速度、数量等等就会急剧攀升,利用的传播工具种类也会大大增加,会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突发事件发生后,大众传媒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中介作用比平常时期更加突显出来。政府要采取应急措施,公众需要了解政府、社会的应急措施情况,同时,公众的心里也需要舒缓和稳定,这些都需要大众传媒很好地履行中介职责,把政府有关应对措施的情况告诉公众,把公众的需要和对事件的态度传递给政府,形成整个社会上下的互动,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共同应对突发事件。把政府有关应对的措施告诉给公众,把公众的需要和对事件的态度,传递给政府,我们要把危机情况和政府措施告诉民众,我们刊登了以后,把民意通过屏幕告诉给政府,以便于政府作出更好的应对、更准确的措施。这是媒体本身传播的规律途径之一,这个途径我们不能忽视。
3.理性导引信息选择 积极带领公众突围
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在以及时、准确的报道充分满足公众对于相关信息的需求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度,把握好报道的方向:既要及时充分,又要适度。不能传播不利于公众对于政府和社会制度的信任的信息,从而导致怀疑社会基本制度的社会情绪的产生。
每次突发事件发生,都会带来海量信息席卷社会公众。当公众迷失在相关信息汪洋中的时候,大众传媒有责任用理性的眼光敏锐发现事件当中蕴含的积极因素,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事件结束之后的改革、应对、完善的问题,从而配合政府引导突发事件走向解决、走出危机。这样才能树立媒体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有助于提高它的社会公信力。
比如非典的后期,像我们各个省台都深入到第一线,像柴静这样的记者都深入第一线采访,直接面对非典病人,甚至面对死亡。我们在报道当中,也报道了一些非典病人死亡的画面。恰恰这种报道,不能让民众知道全部,全知道就会产生危机,就在他们一知半解的时候,他们虽然害怕,但是后来整个民众的害怕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抑制,实际上这是传媒的力量和传媒的作用。非典时期的报道,是值得我们去考虑和研究的。所以后面我们在应对禽流感等等之类,都是影响产生在局部,公众都能够得到相对比较多的信息通畅的地方,整个社会危机的产生的概率大大地降低。
4.重视突发事件报道 抢占新闻传播高点
(1)打造高度
突发事件激发起公众的新闻与和信息需求比平常时期成倍增加,因此,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最能展现媒体的影响力的时候。
合理利用突发事件提升媒介形象与水平,塑造品牌形象,已经成为当下传媒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之一。凤凰卫视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利用突发事件塑造媒介形象的大众媒体。在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后,凤凰卫视及时进行24小时不间断报道,成为当时香港地区和祖国大陆内地民众及时了解事件的首选传媒,成功地将自己的形象扎根在广大受众的心目当中。美国的CNN新闻频道,也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成功地树立了形象,得到受众的认同。每次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都能形成新闻频道收视高点。有重大突发事件看新闻频道,逐渐成为观众的收视定势。
(2)引领舆论
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最能展现媒体的影响力,发挥舆论导向和喉舌作用的时候。
突发事件发生后,会使社会上各种利益和观点的冲突迅速激化和表面化,甚至会出现有些用心不良的人利用这些机会来制造矛盾和混乱,这种时期的舆论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和民众,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脆弱,行为也容易产生偏激,此时大众传媒舆论引导一旦失误,其后果就会被几倍地放大,甚至会酿成灾难。
在传媒业发达的美国、日本,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早已成为社会危机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输方式。电视肩负的媒体责任就是将相关信息实时传达给公众,使突发事件报道“为民所用”。
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也有一些成功的范例,像江苏南京有一年出现食物中毒事件,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利用《新闻联播》在第一时间连续三天报道南京的少数公众中毒死亡的现象,第一时间在《新闻联播》公布死亡数字,报道非常充分,很快消除了网上的一些不实议论。
(3)中央台与地方台:加强合作 共谋发展
做好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需要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之间加强合作,有效统合新闻资源和报道力量,才能保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及时、准确地对突发事件进行动态跟踪报道。
地方电视台处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地,距离第一现场最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最方便。中央台记者得到消息,跟随有关方面处理小组到现场一般有半天到一天的时滞。要以最快的时效报道事件,捷径就是充分加强中央台和地方台的合作。目前我们对自然灾害的报道处理得很不错,像“麦莎”台风,很多地方台参与我们新闻频道的直播,最多时达到22个直播点,最长时间为16分钟,许多地方台的出镜记者在直播中表现非常出色:出镜情绪饱满,讲话逻辑层次非常清晰。
结 束 语
随着形势的发展,主题宣传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在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中越来越重要,我们要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创造性地实践“三贴近”为改革和创新的原则和方向,加强对做好这两类报道的研究和实践,实现时代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根据作者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年会上的讲话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