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简介
何宗就,广西东兴市人,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台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在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学习。1975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1998年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班毕业。
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电视技术工作,参加过第一套彩色电视节目中心系统和计算机控制播出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组织完成了彩电中心播出系统工艺设计、第一套数字压缩频道的设计、卫星全球覆盖、数字电视、网络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及广播电视标准化建设工作。1996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访谈导航:
在当代电视传媒业,电视技术已由技术保障功能提升到技术先导的高度,技术走多远,我们的事业发展空间就拓展多远。我台高新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共享系统、中国音像资料馆、全流程综合业务管理网络系统、多通道硬盘播出系统、数字总控系统、全台光纤通道网络系统、数字电视同密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全台节目生产管理系统等等。数字化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台总体数字化率为93.58%。
“总事故率由1999年的22.17秒/百小时下降到2.52秒/百小时”
记 者:中央电视台是一个庞大的电视机构,这么大的电视机构是由怎样的技术规模在支持呢?
何宗就:目前,我台有数字录像机机械手自动播出系统17套,硬盘服务器数字播出系统24套,播出文件能自动上传至中国电视音像资料馆归档;有演播室29个,全部为数字系统;有转播车8辆(含高清车1辆),箱载式EEP系统6套,全部为数字化系统;摄录设备总数为672套,数字化率为82.74%;还有现代化的录(放)像设备、非线编辑机、新闻共享网络系统等;有直升飞机1架,数字卫星采集设备(DSNG)5套,海事卫星传送系统4套,水下摄像机2套等。
记 者:那么如此多的技术设备设施,它们的运转状况怎样呢?
何宗就:我们始终坚持为宣传中心服务的原则,坚持安全播出第一的原则,不断加强技术管理,加大技术创新,确保事业发展平稳推进。目前,我台租用9颗卫星的13个转发器,将19套节目覆盖全球98%的地区。2004年,我台公共频道(19套)播出120376小时,事故率为百小时2.52秒;付费频道(9套)播出46556小时,事故率为百小时0.17秒。总事故率由1999年的22.17秒/百小时下降到2.52秒/百小时。
先进的技术保障:非编、高清、无纸动画……
记 者: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频道资源和节目资源在不断地扩充,要满足这种增长,技术部门是如何进行相应的建设呢?
何宗就:我台正在建设的技术项目包括:体育节目制作系统、广告经济节目制作系统、新闻频道节目包装系统、非编后期制作网络系统、付费频道网络制作系统、800平米高清演播室系统、节目生产管理系统。
为适应宣传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我台将要建设的技术项目包括:十讯道高清转播车、高清后期制作系统、直播卫星平台、非编合成系统、无纸动画制作系统、外场主控系统、音像资料馆扩充、VOD内容配发系统、20套硬盘播出系统。
领先的科技在拓展我们事业发展的空间
记 者: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中央电视台如何应用最新的高新技术呢?
何宗就:我台高新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共享系统、中国音像资料馆、全流程综合业务管理网络系统、多通道硬盘播出系统、数字总控系统、400平米高清演播室、全台光纤通道网络系统、两车光纤集联系统、数字电视同密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全台节目管理系统、体育节目制作系统、广告经济节目制作系统。数字化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台总体数字化率为93.58%。
记 者:高新的技术要求由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来应用,中央电视台的技术人才和技术实力现状如何?
何宗就:目前,我台共有技术人员1848人,其中,有博士1人,硕士21人,大学本科毕业生621人,大学专科毕业生755人,中专毕业生450人;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6人,高级工程师219人,工程师321人,助理工程师74人,技工128人。
我台技术系统规模比较大,设备质量等级为一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应用网络技术方面在国内属于首创,在国际上也是领先水平,从2000年起,获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一等奖7个、二等奖3个;节目技术质量优良,从2000~2004年连续5年获得广电总局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金帆奖”)综合总分第一名,并获65块奖牌,设备完好率在96%以上。
相应的,我台技术队伍研究、开发、应用新技术能力较强,实施大型、高精尖技术项目水平比较高,组织大型活动直播能力强。当然,我台技术管理工作,尤其是设备利用率、使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记 者:您所说的在技术管理工作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指的是在哪些方面呢?
何宗就:我们要注重挖潜增效。首先要加强管理,改进制作工艺流程。节目生产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要对全台技术设备设施进行统一调度;要与总编室、财经办一起,按成本核算要求,制定合理的设备收费标准,明码标价;要制定出台舞美、制景管理办法。然后,要全面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加快新技术应用步伐,实现新闻共享,发挥音像资料馆作用;针对上午、晚上设备利用率低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办法;全面推广中小型演播室,采用轻型景片的经验,提高演播室的使用效率。还有就是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制作能力。
目前,我们还要努力处理好台新址与原址的工艺关系,减少原址投入,支持新址建设。
附录:受访者相关文章
中央电视台技术现状与发展思考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何宗就
当前,广播电视这一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正向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飞速发展,技术革命赋予了广播电视新的生命,也给广电技术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迎接数字化和网络化带来的挑战,是摆在全国广电技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下面谈谈中央电视台在数字化、网络化方面的一些工作和设想。
应该说,数字化是网络化的基础,网络化是数字化的更高发展。数字化提升了广播电视生产各环节的质量,给广播电视带来了一系列新工艺和新方法。网络化将广播电视系统中的一个个“数字岛”联接在一起,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广播电视的生产流程,创造了许多新的生产模式和手段,使广播电视生产的效率和功能都有了巨大提高,将广播电视代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一、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获得突出的成绩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数字化方面下了很大力气。经过几年的建设,基本上全面实现了制播数字化。进入21世纪,中央电视台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已完成的数字化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选择了若干关键方向,逐步开始了网络化的探索和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绩。2003年我台共有5个高新技术项目荣获全国广播电视科技创新奖一二等奖,它们是:新闻共享系统、数字总控系统、数字电视同密系统、两车光纤集联系统和光纤通道网络系统。2003年11月8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上述5个项目的技术鉴定会。来自总局科技司、总局科技委、广播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和北京电视台等单位的专家在听取项目研制报告、技术报告、测试报告和用户使用报告后,对各项目在数字化、网络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
二、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战略的具体举措
在完成上述5个高新技术项目的同时,我们还选择了全台计算机网络系统、硬盘播出、影视资料馆等几个重点方向,作为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战略的具体举措:
(一)计算机应用系统整合
中央电视台系统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建设始于1995年的“中央电视台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系统工程”,目前共有大小应用系统19个,连入系统的服务器共60多台,连入系统的计算机共2300多台,网络系统有60台交换机,4000多端口。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系统中信息和资源分散,综合利用率低,不便于统一管理,形成了信息壁垒。为此,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决定对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整合,目标是通过整合加强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实现集中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构建合理灵活的系统架构,支撑未来新台的运行模式;为台内用户提供统一友好的用户界面,方便获得各种信息。整合方案于2003年2月完成,2003年7月开始投入试运行。整合后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实现了以下4个方面的服务功能:
1.构建企业信息门户,实现统一的信息入口和统一的业务工作流程入口。
2.提供全台信息综合查询。在综合查询系统中,可提供三类信息:(1)台领导关注的全局性数据,如人事信息、财务信息、物资信息、节目评价信息、广告信息,节目制作和播出情况、机房设备使用情况等;(2)部门业务运行数据,如部门业务情况、部门人员情况,部门财务、成本情况,部门物资情况,节目部门磁带情况,机房预订和费用情况等;(3)台内员工综合信息服务,如个人日常业务操作、工作日程安排、办公助手、参考咨询查询,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本身相关人、财、物等信息,台内宣传、员工培训、员工协作、交流工具等。
3.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和集中存储。
4.构建安全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
计算机应用系统整合对中央电视台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合,全台应用系统具有了统一入口,可以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方便了全台职工的使用;打破了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使全台应用系统能够在统一的框架内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建立起全台统一的应用开发规范,实现统一用户管理与身份认证;建立起全台中心数据库,统一标准、减少冗余、实现交换;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利用。
(二)硬盘播出系统
硬盘播出是当前国际上的一个热点。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开始了硬盘播出的尝试。我台新开播的付费频道全部采用了硬盘播出。通过半年多的试运行,我们对硬盘服务器的架构形式、维护特点、迁移策略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和试验,有了一些了解和经验。
为满足未来频道发展和系统升级的要求,我们将整个系统按功能设计成分级模式。分级模式是根据功能将服务器分成多个不同的集群。录制集群专门负责录制,播出集群专门负责播出,存储集群专门负责缓冲存储以及与其他系统的连接,如近线存储系统、非线性节目编辑系统等。采用分级模式,大大方便了维护工作的实施,每个集群可分别进行,不会影响正常的播出。
在方案设计时,我们特别考虑了与其他相关媒体资源系统进行素材交换的问题。我们的硬盘播出系统在播出节目的同时还向音像资料馆存储系统传送节目码流,这样节目的播出与存储可一次完成。
目前,硬盘播出在国际上还在不断的探索中,硬盘技术、网络技术、编解码技术发展加快,我们将不断跟进世界前沿技术,认真总结已有经验,使全台制作、播出网络化的进程更上一层楼。
(三)音像资料馆工艺系统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是我们与广电总局共同建设的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的现代音像资料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它集音像资料收集整理、存储编目、检索交换和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采用先进的手段进行管理。对内,系统为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播出提供音像资料信息支持与服务,对外为广大媒体受众提供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的查询检索服务、视听服务和信息服务。同时,系统也为音像资料的有效保存、科学管理和市场经营业务的开展提供环境基础和条件保障。
音像资料馆一期设计规划总存储容量为:在线总存储量42TB,近线最大存储量1100TB,采用数据流磁带存储方式,传统磁带存储量最大30万盘。音像资料馆一期目标存储数字化视音频节目超过10万小时,设计总存储容量超过100万小时。另外,音像资料馆提供大规模的数字化加工生产能力,每天处理节目量超过200小时,每天通过远程传输的节目超过80小时。对于节目再利用来说,音像资料馆能够提供60小时/天的节目下载量(不含远程传输以及资料馆内的视听审看)。
音像资料馆的检索系统能够支持1500以上的馆内、台内用户进行在线浏览和检索访问,最大提供50个并发流的在线浏览,并通过远程系统将资料馆数据通过广域网发布。
音像资料馆从2003年10月份开始试运行,经过半年左右的试运行,整个系统已经进入正式起用阶段。目前已经生产完成近1000小时的数字化节目,可以用于检索和下载应用。另外,资料馆还启动了三条生产线用于进行节目编目标引等工作,以加快节目资料的数字化。
(四)有线电视系统数字化
中央电视台有线电视系统从1986年开始建设,由最初的闭路电视系统发展成为现在的有线电视系统,面向台办公区和家属区,传送电视信号。2003年初开始传送数字有线电视节目,实现了模拟和数字节目混合播出,可以大幅增加节目容量,目前已有116个数字节目和50多个模拟节目同时播出。
中央电视台有线电视系统实现数字、模拟节目混合播出为我们在总局领导下开展数字电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数字电视在中国的应用时间比较短,与国外相比,国内在运行、管理、技术方面经验比较欠缺。通过数字化改造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合国情的数字有线电视技术体系、系统运营方法和用户管理系统模式。有线电视实现数字、模拟混合播出后,还可进一步在有线电视网络上进行标准清晰度电视节目和交互电视节目的试验,并将逐步实现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播出。
为了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络资源,2003年底我们将台家属区原单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为双向有限电视网络。中央电视台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工程入户后,用户在收看有线数字电视的同时还能通过有线电视系统浏览Internet网及具备拨打IP电话等多项功能。
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工程为开展增值业务(如视频点播、交互电视等)奠定了基础,并为将来实现电视、通讯、数据三网合一进行了大胆尝试。
三、继续在数字化、网络化战略方面不断深化和发展
2003年的工作为全台数字化、网络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中央电视台将继续在数字化、网络化战略方面不断深化和发展,并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建设项目全面升级到有系统地规划和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战略。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的根本目标在于为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开创一条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途径,为广播电视迈向以效率为基础的产业化服务。本着这个原则,我台在2004年将在三个方向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战略:
(一)信息化应用
电视台是以节目生产为核心,以安全播出为基础的特殊机构,因此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重点应紧密围绕这两个方面。2004年我们将充分利用网络化带来的巨大技术进步,加强节目生产的管理和上下游的协作,实现低成本的节目制作;建立联网的监控检测系统,实现自动化的安全播出体系。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和频道的不断增加,制作成本正成为电视台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而网络制作技术的日益成熟,特别是国产化的网络制作技术的发展,使低成本制作成为可能。但是,低成本制作是以牺牲节目艺术效果和降低节目技术质量为代价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制定最恰当的工艺制作流程,采用最合适的制作方法,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和广播级的技术质量。为此,需要根据节目制作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制作设备和设施,大制作和精品制作采用高投入,一般制作采用低投入。总之,低成本制作是由综合因素构成的,要在节目制作的每个环节都控制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网络制作系统是必由之路。
(二)高新技术应用
存储技术是实现网络化的重要基础。今年,我们将着重开展存储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1.体育中心综合业务系统
数字压缩技术使电视频道资源得到极大释放。频道的专业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导致节目制作量大幅度增加,资源共享和素材利用的最大化是所有电视台面临的同样问题。传统的制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发展趋势的需要。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媒体资产管理为核心,建立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流程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
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承担着CCTV-5综合体育频道、付费足球频道和付费城市体育频道以及正在试播的交互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任务。节目内容包括新闻、专题、演播室直播等,几乎涵盖了除文艺节目以外的所有节目形态。我们以体育节目为试点,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流程。
索尼专业光盘技术将非线性引入采、编、播、存、管等各个环节,形成顺畅、高效的工作流程。上载前移、编辑前移以及编目前移打破了传统流程中无法克服的瓶颈,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全程非线性。中央电视台与索尼和索贝一道,联合开发了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综合业务系统。这一系统将支持体育频道的日常节目制作,同时作为中央电视台新址系统的试验工程,将平滑地移入新台,并为2008年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提供支持。
体育中心综合业务系统是以媒体资产管理为基础,以节目制播系统为核心,提供业务运行管理和节目制播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系统建设将借鉴新闻共享系统和音像资料馆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电视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对体育中心业务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流程的优化与完善,将节目制播、媒体资产管理、行政管理、日常业务运行等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形成高效协调面向流程的、全新的、标准化业务模型。
体育中心综合业务系统采用全程非线性的解决方案,对媒体资产管理的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课题,对基于文件形式的媒体资料的传输、存储、交换的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因此通过体育中心综合业务系统项目的建设,进行实际的探索和尝试,为我台的媒体资产管理标准制定和今后的系统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奥运会远程节目制作系统是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综合业务系统的子系统。它以前方中央存储为核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媒体资产管理的优势,支持前后方素材共享,收录素材的实时场记和归档管理,部分节目的现场制作;并通过国际传输链路,支持后方对前方低码率素材的远程浏览、编辑,以IP和IPOVE RD V B两种方式实现高码率节目的回传和高码率素材的选择性回传,真正实现前后方资源共享和制播一体,为大型体育报道建立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
目前传统的节目制作方式正在向网络化制播方式转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制作方式依然会占据一定的比例。体育中心综合业务系统将利用媒体网关技术探索在传统的线性节目制作系统和网络制播系统间架起一座桥。通过磁带与网络素材的混合编辑,实现资源共享,保护现有投资,实现平稳过渡。
技审作为节目安全播出的保证,是节目制播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实现节目流和文件级技审,建立适合网络制作环境下的节目技术质量控制体系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中心综合业务系统将继续探索和建立相应的节目技术审查手段,以确保网络制播模式下的节目技术质量与播出安全。
2.基于P2技术的经济频道制作系统
2003年底,中央电视台与松下公司、大洋公司开始联合开发基于P2半导体存储技术的制作系统,首先应用于经济频道,目标是建立一套全新的面向频道多业务流程综合制作业务系统,范围包括了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除广告部以外的所有经济频道的节目制作系统,重点是节目制作的五个工作室以及整个中心的节目制作流程。
广告经济信息中心承担着CCTV-2经济频道的节目制作,主要涉及财经和经济发展的节目,包括新闻类、专题类以及王牌的益智类节目。在中心建立全新的节目制作流程,对中央电视台今后整体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P2半导体存储技术是松下公司开发的一种先进的固态存储器技术。P2半导体存储卡可以几乎无限次再使用,一块卡可重写多达10万次。半导体存储卡可直接插入计算机PCMCIA卡槽,提供即时的现场编辑或往视频服务器的高速文件传送。即时存取和PC网络兼容性为用户提供巨大的工作流程改进。
摄像机采用半导体存储卡进行记录,可充分适应采集所遇到的各种环境,适应性强、抗震动性好、功耗低、噪音低、操作成本低。在编辑方面,由于P 2存储卡与计算机良好的连接性,无论是对现场快速编辑还是对电视台内部网络编辑,都可实现快速上载,不需要等待时间就可迅速进入非线性编辑网络进行加工处理。
新一代的记录媒体P2卡,给电视台、媒体的工作流程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汤姆逊将在他们的服务器上面,加装P2卡的驱动装置和配套支持;品尼高和Avid也将在板卡方面提供支持P2卡的技术。国内的大洋公司已经表示其全系列产品都将支持P2卡,将在松下推出P2卡产品的同时,推出基于P2卡应用的单机方案和网络系统。P2技术不仅能更好地适应电视台现有的数字网络系统,还能对电视台的新工作流程提出整体的解决方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新业务、新服务
2004年,我们发展广播电视新业务、新服务的重点是高清晰度电视和立体声节目的制作。
1.高清晰度电视制作
中央电视台的高清晰度电视自1999年开始,国庆五十周年庆典盛况时采用高清晰度电视进行了实况转播,开创了我国高清晰度电视在重大活动中实际应用的先河。根据几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结合我台的特点,我们将发展高清晰度电视的重点放在了节目制作方面。我台在1999年装备了六讯道高清晰度转播车、ENG采录和自编设备。2002年,400平米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转播室和后期定编合成,非线性编辑制作机房也投入使用,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高清晰度节目制作系统。2003年,我台技术制作部门积极开展高清与标清兼容性制作的实践,已经制作积累了《中国日记》、《2003年春节晚会》、《奥林匹克文化节闭幕式》、《2003中韩歌会》、《红梅礼赞》和《快乐非洲》等数十部集高清晰度电视节目。我台中视股份也制作了《大宅门》、《天下粮仓》、《好爹好娘》等高清电视剧10部共226集;《巧巧》等数字电影两部;45分钟专题片《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等7部。2003年使用高清制作工艺拍摄了《林海雪原》、《纽约丽人》等电视剧7部共176集。
2004年我们将加大高清节目制作力度,完成以下目标:
(1)落实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规划,完成高清节目制作任务。精选部分精品栏目采用高清录制、播出,充分利用高清转播车和400平米高清演播室等制作设备,录制有高清重播价值的高清节目;组织京剧、芭蕾等专场录像,积极支持高清电视剧录制。
(2)继续开展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工艺研究。充分发挥高清摄录设备的艺术创造力。研究确定高清与标清兼容性节目制作流程。建立规范,开展双声道、5.1声道环绕声制作实践。探索摄像、舞美、灯光、化妆、服装、道具诸方面对高清节目制作质量的影响。探索高清在节目包装制作工艺中的应用。培训高清节目制作队伍。
(3)继续完成“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示范工程”建设。以新建800平米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和后期制作系统为中心,按照低成本高效率原则继续扩大节目制作规模,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清晰度电视节目采集、录制、编辑、转播和播出的电视节目生产播出链。达到每年900小时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能力,能够支撑每天3小时首播量的高清晰度电视频道的实验播出。
(4)积极推进高清晰度电视实验频道播出。适时开办高清晰度电视实验频道播出是让高清晰度电视从研究实验阶段走向实践发展阶段的关键环节。只有高清晰度电视节目达到相当数量,质量达到精品水准,才能适时推出高清频道。加大高清节目制作力度的主要措施是推广高清与标清兼容性节目制作。我台相关部门要作好高清节目入库储备管理工作。建立全国高清节目目录,探索建立高清节目市场化交流机制。研究收费电视的高清有线接入体制、市场运营和管理体系。
2.立体声制作
目前,我台数字电视的发展已经提供了立体声节目制作的技术条件,我们将利用音乐频道开播的契机适时推出立体声节目的艺术欣赏。它更能体现音乐频道特色,是提高节目收视率的重要尝试,对提高我台节目技术制作水平,跟上国际电视节目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摘自作者在2004北京国际电视技术研讨会的主题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