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同居中的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构建

网络同居中的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构建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同居中的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构建——以“爱情公寓”网站为例温海玲作者简介 温海玲,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鼓楼汉口路22号,E-mail:searing1943@gmail.com。研究者以“边缘成员式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即注册成为“爱情公寓”网站成员,但并不进行网络同居,如此为建构自己的有关理论提供具体的论证基础和背景脉络。

网络同居中的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构建——以“爱情公寓”网站为例

温海玲

作者简介 温海玲,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鼓楼汉口路22号,E-mail:searing1943@gmail.com。

摘 要 网络同居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经营的人际交往关系,势必对网络亲密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以网络同居为切入点,将现实人际传播中的社会渗透理论引入虚拟人际传播中的亲密关系发展步骤来进行分析,用以解释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的构建过程,从而得以检视社会资讯处理理论在网络同居主题下的适用性。

总体而言,在网络同居的主题下,亲密关系依循探索期、蜜月期、磨合期和家人期等阶段逐步构建起来,并且不同类型亲密关系的构建依赖不尽相同的呈现策略,总体表现为虚实之间的拉扯,而对发展不同类型亲密关系的期望又进一步影响了双方的揭露水平。

首先,网络同居者通过采取“部分或全部真实的呈现”、“文字呈现”、“图像呈现”、“主动形象的行动呈现”等策略来寻找同居对象。这符合Walther所说的选择性自我呈现的意涵,但当使用者意识到将与特定的交往对象有进一步互动时,选择性自我呈现则被抑制,趋向真实。其次,同居关系建立起来之后,进一步表现为三类发展路径:网络恋爱、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的爱、朋友之恋。前一阶段趋向抑制的自我呈现策略由此出现不同的变化:网络恋爱双方偏向于理想的自我呈现;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的恋爱双方呈现理想与真实自我的摆荡;朋友之恋双方则偏向于真实的自我呈现。

关键词 网络同居,自我呈现,亲密关系

网络恋爱是虚拟交友的进一步发展,而网络同居的诞生,则是把男女双方的关系更推进了一步,于是,在现实社会中被人们所不以为然的同居关系,因为网络所具有的隐匿性、互动性的特质,一方面满足了使用者的浪漫梦想,另一方面却也逃离了现实中约定俗成的规范。在交友网站中,单一的留言板、照片和日记功能已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居网站应运而生,以提供更多动画、图像符号、体验式游戏的多媒体服务来吸引网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具有“网络同居”平台功能的网站已经过百家,而每个网站上过着同居生活的人数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仅以本研究的研究场域“爱情公寓”为例,注册用户近2400万,其中每月活跃用户数为734万[7]

那么,网络同居作为网络交往的一种流行方式,这种亲密关系是如何构建的?网络同居者如何在这种空间中展示自己、吸引他人?对关系的发展又带来什么影响?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以网络同居为切入点探讨在可预期未来互动的网络交往中,自我呈现与构建亲密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希望对网络亲密关系的互动发展历程提供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如图1所示。

img18

图1 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发展

首先,从关系建立前到关系建立后的自我呈现策略如何变化?按照Walther的社会资讯处理理论,在计算机中介下的交往双方会进行“选择性自我呈现”(即彰显其正面特质,回避负面缺点),经由彼此的回馈,双方很快便能建立起亲密关系,亦即“超人际交往”。对于网络同居寻求者来说,“选择性自我呈现”确是吸引同居对象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同居关系建立之后,他们将面临更进一步的交流,甚至有可能走入现实生活,那么在这种可预期未来互动的情况下,个人的自我呈现是否有所改变?

其次,网络同居中的亲密关系是如何构建的?自我呈现策略如何与之相互影响?社会资讯处理观点中的亲密关系发展步骤为:预期未来互动→减少不确定性→自我揭露、寻求资讯→关系发展→关系延伸→亲密关系。这种观点被用来剖析各种网络关系主题,然而,在网络同居情境下,这种线性发展模式是否过于理想?根据社会渗透理论,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也是自我揭露程度的拉锯战,而自我揭露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自我呈现的策略,这就意味着从“自我呈现”到“关系发展”之间应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虚拟同居关系发展的历程上,将以社会资讯处理的观点来作为分析的基准,将现实人际传播中的社会渗透理论引入虚拟人际传播中的亲密关系发展步骤来进行分析,从而得以检视社会资讯处理理论在网络同居主题下的适用性。

1.研究个案

据《2008年4月份中国交友婚恋网站市场份额统计报告》[8]显示,交友婚恋网站前三名珍爱网、爱情公寓、9158互动家园共占市场份额53.60%。珍爱网的定位是专业性的婚配网站,使用者难以透过网站进行长期的互动交流;而爱情公寓的定位为“最受女生喜爱的温馨交友社区”,是国内最大的女性SNS交友社区,其特色在于提供虚拟同居服务,强调家的感觉,在关系发展的过程里夹杂了很多沉浸因素——包括拟人化图像、动画功能设置、心理上的想象等,这些均影响着使用者的自我呈现,进而影响关系的发展。这符合本研究的目的——在长期互动的过程中考量关系的发展。因此,研究选择iPart爱情公寓网站(www.ipart.cn)[9]为研究场域,它成立于2003年8月,截至2010年4月10日晚上11时,网站共有23,935,603位注册用户。爱情公寓针对白领女性及大学女生的需求来设计网站,创造虚拟同居的概念,让远端的朋友也能借由布置小屋、宠物饲养及灌溉花园等功能联系彼此感情。

2.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和非完全参与式观察法。首先,以深度访谈为主,通过半结构式的访谈大纲进行访谈、收集资料。因为通过访谈的方法可以进入受访者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其次,以非完全参与式观察为辅,收集一些客观资料,并借由研究者自身的经验去同理并理解其行为及意义。研究者以“边缘成员式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即注册成为“爱情公寓”网站成员,但并不进行网络同居,如此为建构自己的有关理论提供具体的论证基础和背景脉络。

根据网站资料,使用者年龄集中于18~35岁,男女人数分布比例平均。故依照研究目的,本研究采取立意取样,取样原则以有丰富网络同居经验的受访对象为优先,透过滚雪球取样以及公开征求的方式(在网站上虚拟同居天数前100名的留言板上征求自愿性样本),最后召集并甄选出10名受访者(男女各5名),年龄集中于18~35岁之间。他们的同居经验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亲密关系的三个特征):一是两个人有长时间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大。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描述

img19

三、研究发现与分析

1.为何网络同居?

网络空间可以是一个模拟的心理幻想世界,逃脱现实生活单调的状况;它可以扩大生活圈、超越真实环境的限制;网络空间让人能依自己的想象力来发展潜能和兴趣。通过对访谈以及对使用者自我介绍的分析,可将受访者的网络同居参与动机大致分为如下五类:游戏心理、交朋友、好奇心理、宣泄情感、现实生活的延展。其中,较多的受访者以“交朋友”为动机。

(1)交朋友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缺陷之一就是:你的好友圈是封闭的。而网络则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互联性,在这里可以没有国界、地域等具体的地理位置限制,它给了人们直奔交往主题的可能性。本研究亦验证了这一点。从访谈来看,男性访谈者会较为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意图:寻找异性朋友。受访者“白开水”和“骑着蚂蚁找你”均提到:“想多交几个异性朋友。”受访者“深邃的风景”则表示自己被公寓的定位——“最受女生喜爱的网站”所吸引。女性访谈者较为忌讳提到“异性”,但“多认识几个朋友”则被屡屡提及。

我喜欢在网络上认识朋友,因为平时上班也就是同事,平时在家时间多,也很少能接触到别人。(白开水)

(2)现实生活的延展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网络只是现实生活的延展。对他们而言,网络处于匿名性消逝或是半消逝的状态,比如开心网和校内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在网上重建现实中的熟人关系。对于网络同居者来说也是如此,受访者FRANK提到:“有着现实做基础,这种关系让人更踏实。……玩网络同居,我也会和现实中的熟人一起玩。或许有一天,会和我那一位在现实中确定某种关系了以后,再顺便玩玩网络同居吧。我觉得那个时候如果玩,应该就像我们平常用IM、SNS一样,只是现实生活的延展而已。”

可见,他们与现实中已认识的朋友网络同居,以网络亲密关系来补充现实关系。他们或许是对仅仅基于网络的关系存在着畏惧,又许是想通过此举来更好地发展现实亲密关系:

我跟我老公在现实中同居了几年后才发现爱情公寓,所以两个人就在网上也同居了,感觉还是不一样的,两个人一起浇浇花,养养狗,装修一下房子,还是蛮有情趣的。(牧野悠)

(3)游戏心理

施仁凤在阐述电玩游戏的虚幻实践研究中指出,电玩世界提供一个转换的空间,介于真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之间,玩家在“玩”电玩的过程中,会有自我重塑的认同建构,借由非自然的、刻意制造的虚拟物,让自身在虚拟与真实的交合中去体现幻想的快感。网络同居也提供了这样一种真实与幻想相结合的空间,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装扮房屋和人物形象,可以种花、养宠物,而这些源自于现实生活的虚拟物,可以让使用者体验角色扮演的快乐,获得游戏的快感。

随机点到的,就注册了。当时没什么东西玩,一直喜欢此类的游戏,比如模拟人生。以为这个也是这样的游戏,所以就注册了。(精武门樱木)

(4)好奇心理

各种类型的交友网站对于网络使用者来说已不足为奇,同居网站也让人跃跃欲试。“同居”向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暧昧的词语,那么,网络同居又为何物?以此为主题的爱情公寓难免让人好奇:

当时感觉这个网站名字挺怪,不过既然是爱情公寓,那就感觉理所当然里面都是没有结婚的年轻人,所以第一次,我没有进去。后来第二次看到,呵呵,忍不住想了解一下,就注册了。(白开水)

(5)宣泄情感

就像人们去唱KTV时所做的情绪宣泄,或是听音乐来释放自己工作上的压力,网络同居也具备这样的功能,它可以让人暂时逃避现实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不顺与痛苦,因此,人们将现实生活中所遭受到的压力和痛苦借由这个空间来宣泄,借由文字书写以及人际回应来寻求发泄。由此,在这个虚拟空间,有人得到了情绪的宣泄,有人则通过投入这样暂时性的活动领域,获得愉悦与满足:

我自己的生活没有了目标,不开心了才去爱情公寓走走的吧。(weng哥哥)

这里面没有人认识我,我觉得我不爱我老公,我想要另外一个家,虚拟的家。这样似乎也不算出轨。(爱落点)

使用者因为各种社会心理动机而上“爱情公寓”,有了发展关系的动机后,他们开始出现自我表露的讯息,经过一段时间相处而有固定的人际网络,最后可以发展出亲密与感情层面的关系,如友谊与爱情等。

2.自我呈现与同居关系如何建立?

使用者的呈现是通过展示自我以吸引人的注意,它可以直接针对特定的目标对象,但也可以不直接与目标对象遭遇,而是去建构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环境。若所揭露的信息较为丰富,那么往往有助于形成对对方的初步印象,并且可以探知对方的交友态度。不管是自己主动挑选合适的同居对象还是吸引对方向自己发出同居邀请,都离不开个人的呈现策略。

从访谈资料来看,呈现策略有多种。

(1)策略性欺骗vs真诚以待

受访者大多表示在与对方交流之前必定会先看其个人资料和照片。同样为了吸引人,不同受访者却有相反的呈现策略。“白开水”表示填写假信息是为了吸引人;而“爱落点”则认为真实才具吸引力。

虽说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网络欺骗持负面评价,但这种部分虚假的“策略性欺骗”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被接受,并可取得实质效果。白水表示自己并非全部保留,部分真实的欺骗反而是一种有弹性的交往方式,“我的居住地区写的是火星,大家都知道我是在骗人,吸引人进而建立起联系之后,若遇到心动的,我就会告知对方我是哪里人,若不想继续发展的,那就没必要了。”

爱落点则表示“虚假的资料交到的朋友也就不一定是真心”。可以肯定的是,在网络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与她想法相同,这与她的经历也有关系,“一开始我也把自己的资料虚假,但是当面对真诚想交友的对方时,我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其实,不管是策略性欺骗或是真诚以待的呈现方式,它们都有个前提:部分真实或是全部真实。这也部分反映出婚恋社交类SNS的主要作用——基于真实资料(不一定是姓名、性别等资料,也包括爱好、文化、价值观等)的社会交往的网络工具。虽然“白开水”将自己的人口统计资料进行虚化,但个性、兴趣爱好等资料却是真实的。因此用户在其中的自我展示既包含了现实社会中的特点,又产生了不同于现实的新特点。

(2)共同话题或是吸引眼球的文字呈现

日志通过直接的抒情,或者对事件较为详细的描述,能反映出个人的观点、性格、处事方式、价值观等等,由此,浏览者形成对这个人的评价,个体形象也就塑造起来。所以通过日记或是留言来制造共同话题或是吸引人气往往是使用者较常采用的呈现策略。

多数人在日记书写上所呈现的面貌较为片面,这可能不利于关系发展,也有受访者会采取系统性的方式来呈现自己,即所书写的日记主题是较为全面的。比如“霸气的宝贝”的日记分类为:心情故事、今天心情、人生哲理、音乐心情、同居心情、时尚心情。

有受访者(如“霸气的宝贝”、“漂亮猫”)在找寻同居对象时,会把自己的嗜好以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吸引那些具有同样志趣的人来进一步交往,旅游经验、美食经验、幽默笑话或是文学创作都可作为日记主题。通过制造共同话题,双方有了进一步交流的可能。

“白开水”的后三个同居对象都是主动对其“抛绣球”,他认为主要是因为她们看了他的日记。他表示写日记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MM”。为了加强效果,他在自我介绍中还写道:“我一共写了N篇日记,你都有看过吗?”从其日记内容来看,均为幽默的笑话或故事,并且多是引用与转帖。他认为这样能让观看者认为“自己是一个能为别人带来快乐的人”。但他同时也认为通过在日记中有感而发,可以认识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分享共同的感受。

(3)男女不同的图像呈现

不论日志、照片还是其他形式的展示,都是通过虚拟的网络符号为媒介,转化成社会中真实的“人”的形象,来给他人留下印象、塑造自我形象。同时从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自我形象。

不管照片“所表现的”自己如何,它无疑是显露相关自我信息的一种最为直观的方式。精武门樱木和骑着蚂蚁娶你都认为只有女性的照片才能吸引人,但他们基于明确的交友目的,为了呈现一个真诚的形象,仍倾向于主动公开的方式。但即使公开了外貌信息,对自己外貌较不自信者也会如Joinson所主张的,尽可能采取神秘的策略来整饰个人形象。“骑着蚂蚁娶你”对研究者表示“自己长得不好看”,观察他的相册,可以发现他的照片都是色调较暗或是模糊,并且以半侧面照为主。可见,他一方面想呈现真诚的交友形象,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完全展示自己的外貌。

但“牧野悠”却有不同的看法,她表示自己长得不漂亮,所以不愿意上传照片,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真诚,“若是有诚意交朋友,一定要在意对方长什么样吗?”但无疑从交友策略来说,上传照片能够呈现出一个较为积极主动的形象。这种图像信息或多或少会影响交往双方的判断。

此外,受访者在照片的挑选上会尽可能忠实呈现,但仍会以有印象加分效果为标准。

确实,照片可以好好挑,不同的照片效果真的差好远,就是说你应该挑一个看起来像本人,但又要比本人漂亮一些的照片。(漂亮猫)

一般来说,女性在呈现自我形象时,会比男性更注重,她们会选择上传看起来比较美丽的照片。受访者都不会太多使用艺术照,基本上都表示希望浏览网页者看到的是真实、自然的自我形象。此外,女性受访者“白开水”认为彼此留意的起点应该是日记,而男性受访者“骑着蚂蚁娶你”和“精武门樱木”都认为彼此留意的起点是照片。

(4)主动形象的行动呈现

这点主要是从男性访谈者的经历来看,这与现实情况类似,在关系的建立中,主动方为男性居多,而女性往往处于一个被动挑选的位置。受访者“白开水”在最初就是采取普遍撒网的策略来邀请同居对象,“精武门樱木”表示在公寓里留言一般是男人给女人留的。或许,网络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性别权力转化功能,人们仍旧将现实社会中的既定价值观带入网络空间中,网络仍多少再现了现实中不平等的性别价值。并且,看似选择权在女性手中,实则男性拥有更为广阔的选择范围。男性通过行动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主动的交友形象,可以给自己更多的选择机会。

第一个策略就是主动出击的留言。如“weng哥哥”的做法:“等着女孩子上门是不可能的,但若直接问人家可不可以交朋友似乎有些唐突。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给她的日记留言或是回复。”

第二个策略是参与论坛互动。“精武门樱木”的经历也可以说明主动呈现所带来的回报,他在论坛中从沉默者转变为积极发言者之后,对他表示青睐与欣赏的女性用户明显增多。

第三个策略则是升级为VIP会员。在众多免费的一般会员中,若愿意付费成为VIP会员,也会给人一种“我真的愿意为交友多付出一些努力和成本”的感觉,不论付出的金钱成本对此付费会员来说是高或低,但这付费行为已可解释诚意和主动积极性,对于经营自我形象也有帮助。

我看很多VIP会员的人物形象和公寓都很漂亮,若我的

房子空落落的白墙一片,那谁会来跟我做朋友?(公寓迷族)

可见,部分或全部真实的呈现、文字呈现、图像呈现、主动形象的行动呈现等策略都可以影响同居关系的建立。那么,同居关系建立之后,发展的情形如何?自我呈现策略有何变化?

3.自我呈现与同居关系如何发展?

网络同居关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亲密关系的建立,它只是亲密关系建立的第一步,而了解其后的发展过程,必须先对网络同居中的亲密关系类型进行区分。

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两个人有长时间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大。本研究所谓“亲密关系”则以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为准,结合受访者的同居经历,从而把网络同居中的亲密关系分为网络恋爱、朋友之恋、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的爱。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遵循的具体发展路径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它们在每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并不一样,自我揭露的方式与面向也不相同。而其中的不同点才是我们主要关注的,因为从中可以看到自我揭露与亲密关系的相互作用。

三种类型的亲密关系如图2所示,下文将分类型进行探讨。其实,网络同居关系还存在其他一些类型,比如肉体之爱、游戏式的同居等,但这些类型并不符合本研究对“亲密关系”的界定,故将之排除在外。

img20

图2 网络同居中的三类亲密关系

(1)网络恋爱与自我呈现

本研究中,网络恋爱指发生在网络上的爱情,双方在网络上陷入热恋,甚至称彼此为老公、老婆,但是却从不见面,不涉及现实生活,属于精神上的恋爱。同居双方对此达成一致,在网络上同居、恋爱,不走入现实生活。

“霸气的宝贝”与其同居对象(网名为“小宇”)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典型的网络恋爱。双方同居近一年,从认识到建立同居关系之间仅差一天,探索之后迅速进入同居蜜月期,其间有磨合,之后进入同居家人期,目前关系渐趋冷淡。

①探索期:涉及亲密话题

这个阶段是指探索式的情感交换。对于追求网络恋爱的人来说,在这一阶段就已经有较多的沟通,因为并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所以基本的个人情况并不是此阶段的主要话题,双方的表露可涉及亲密话题。他们往往一开始就进行大量的自我揭露,以心情或情感式揭露为主,并且很快切入到交往的主题,由此加速建立互赖关系。这与网络之恋的性质有关:无压力、无负担。

“霸气的宝贝”认识“小宇”的第一天,就“哭着”向对方倾诉了自己的害怕:“在我连接和他之间的那条网络传送带的时候,我对他说:我想哭,可以吗?”“哭诉”之后,两人随即建立了同居关系。Altman与Taylor指出自我揭露的深层次是透露个人的愿望和害怕,按照此解释,网络之恋的同居双方可在最短时间呈现较深层次的自我,以此迅速建立起亲密关系。

在这一阶段,“霸气的宝贝”还主动承担起了布置房间和饲养宠物的责任。她“用了两天的时间,终于把温馨的小家装修完毕。每一间都充满了爱情浪漫的色彩”。通过房子的布置来向对方表露自己的感情,向对方呈现自己对这份感情的期望,从而引发对方的表露;而共同的布置更是可以加强交流增进感情。这是众多网络同居者都会采取的表露方式。

网络互动的第一阶段很重要,如果互动不错,双方进展会非常快速。对于想从网络中寻得恋情的人来说,其实网络中的互动与交谈较为轻松与便利,不像现实生活中需要用约会的方式进行,面对面也容易因为有压力而不敢真正表现自我,反而要花费较多时间来探索彼此的喜好与心意,倒是透过网络,能使人先真正去认识这个人,亦可能较为轻松地表达个人意见,进展也比一般现实生活中的进展来得快。

②蜜月与磨合期:大量亲昵话语

在短暂的探索期之后,网恋双方迅速进入同居蜜月与磨合期。进入这一阶段的表现是双方出现较多亲昵的话语,并且大多谈论双方的事情。两个人互相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活近况、人生规划等话题,增进了解与发展关系,但如何从谈论个人的事扩展到两个人的事,则是爱情关系发展的重要过程。

我们说的话跟情人差不多。来,亲一下,啵一下。临睡了,两人还要亲亲半天,像恋爱的过程。(霸气的宝贝)

同居的第四天,“霸气的宝贝”还以“下辈子,我还要和你在一起”为题发表了日志。这一阶段,他们每天保持互动,共享共同的活动及兴趣,并且如现实中的恋人般进行虚拟的生活。

网络的立即性与跨时空特性,会使网络恋情者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互动沟通,例如一天可能有多次联系,或是数个小时的联系,而联系的时间越多,彼此自我揭露便更多,故能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亲密感。“霸气的宝贝”表示虽然不同一个空间,但是彼此的感情是真实的。在同居遇上的第一个中秋节,“小宇”没有上线,因此她一夜未睡。这种依赖感与现实生活并无二致。至此,亲密关系建立。

在这阶段,双方交流的话题开始扩展到除了感情以外的其他方面:“上大学时候发生的趣事与他去分享”、“也拐着他要听他以前的冷笑话”、“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悦,一起聆听对方的生活琐事”,亦即从情感式揭露扩展到生活主题的揭露。

同居双方也逐渐表现出彼此性格的差异,并互相适应。“小宇”对网络恋情不自信,一度情绪化的不辞而别,而“霸气的宝贝”并没有放弃,两人经过磨合,感情趋于稳定。从这段网恋的磨合经历来看,负面的自我揭露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③家人期:多层面的自我揭露

经过蜜月与磨合之后,双方开始稳定地交换感情,彼此坦率并揭露多层面的自我,步入同居家人期。经过之前的自我揭露,此时情感成为可预期且可理会,双方较能预测对方的行为,并视为家人:

虽然爸爸妈妈哥哥都不能在我身边,和小宇也相隔千山万水,但在我心情最无助最迷茫的时候,还能听到小宇温柔的声音……在工作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收到我的短信说我

出了意外,会急忙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受伤。(霸气的宝贝)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发现,双方能互相理解,可以表现迷茫、无助,可以展露深层次的自我知觉。在这一阶段,情感与关系因持续互动而稳定维持着,双方彼此信任,并可能给予承诺:

我们的公寓密码是相互知道的,但却不会去私看对方的留言;彼此有工作的应酬,只会短信说声去向,却不会追问对方和谁在一起去哪里。(霸气的宝贝)

在大幅度的互动后,在此阶段会慢慢变成小幅度的例行性互动。并不是代表关系已转淡,而是在同居生活的行为可能已经变成了习惯,而当初拟定的生活公约也可能变成了一种仪式。不过双方的互动与注意力还是持续存在,只是没有以往那样的频繁。换句话说,同居关系的发展若是没有断裂或重组,随着时间拉长,互动就会转变得像家人一样理所当然。小宇因为工作忙碌,只能偶尔抽空上站留言。但双方每天依然有电话联系,此时,公寓已完全由“霸气的宝贝”照顾。这也是网络同居的特别之处:虽然一方离开,但另一方仍可通过对公寓的照料来表达情感。但这段时间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双方各自的忙碌,联系越来越少,“就是生日或心情不好了,偶尔联系下”,不持续的互动,导致这段网络同居关系名存实亡。可见,网络之恋比现实关系更需要用心经营,纵使已经到了稳定交流期,双方已经互相了解,但因为互动的不持续,关系仍可断裂。

由此,我们看到了网络同居中精神恋爱的整个发展过程,在短暂的探索期之后,网恋双方迅速进入蜜月与磨合期,随后步入同居家人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双方揭露的内容以及所塑造的形象看出来其中的自我呈现特点:呈现表现为多个层次,并且自内而外展开。这与自我揭露的内容有关:自我揭露从心情或情感式揭露扩展到双方生活主题式揭露,再进一步揭露各层面的自我。而现实中交往双方的自我揭露一般是先从表面特质开始,再到期望和知觉,然后才是需求、感觉、价值观等。探索式的情感交换一般涉及的是友善而不亲密的话题,但在网络之恋中,探索期就已涉及亲密话题。

同居双方在关系建构时偏向于理想化的自我呈现。正如“霸气的宝贝”对同居经历的描述:“落难公主遇上骑士”。在她心目中,“小宇”就是完美“骑士”的形象;她所呈现的就是一个完美的“公主”形象。比如,在同居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由“霸气的宝贝”照看房子和宠物,她表示:“布置房子很累的,其实我不愿意,但是我希望他能感动,喜欢他夸我。”虽然能向“小宇”倾诉自己的心情,但在“小宇”面前她一直是体贴而温柔的,而现实生活中的她很霸气。正是因为网络之恋的无压力无负担,并且不必担心见面的落差,让同居双方可以尽情地扮演对方心目中理想的那个“他”或“她”。

(2)现实之恋与自我呈现

公寓中不乏从网络延伸至现实的爱情,即双方结成网络同居关系之后,经历一段时间的交流,然后见面步入现实生活。本研究的受访者“爱落点”、“牧野悠”、“漂亮猫”等均有发展现实之恋的网络同居经历。受访者白水表示自己也希望通过网络同居发展现实之恋,无奈找不到同城的女孩同居而作罢。

①探索期:大量而非亲密的揭露

“爱落点”的同居经历较为复杂,她在现实中已结婚生子,其同居对象亦是如此,但他们却也步入了现实——见面、约会,并继续保持网络同居关系。这可以和“白开水”的经历相比较,她们和各自的同居对象在现实生活中都已结婚生子,并且双方都有一定的年龄差距。但她们的参与动机不同:白开水希望在网上寻得可以交流的对象,以交友为目的;而“爱落点”则表示“因为家庭的原因,感情一直很空虚吧,也想找一份真爱”。这也就决定了她们各自的同居经历将有极大的不同:一个建立起知心朋友的关系;一个走向了现实恋爱,但却逾越了现实伦理。

“爱落点”在与对方浅层面的交流之后就步入了同居关系。之后双方开始进行探索式的情感交换,这个阶段的发展与追求网络恋爱的同居者来说可能较为类似,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均属于网恋,同居双方均为恋人关系。但对于明确追求精神恋爱的人来说,他们并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所以此阶段的表露可能较为大胆而亲密;而很多人一开始可能并不明确自己与对方有没有发展为现实恋爱关系的可能,所以此阶段的表露程度高于现实生活,可以进行大量的自我揭露,但却并不一定会迅速涉及亲密话题。

也就想到什么聊什么了,会问一些跟教育有关的问题,因为他是老师嘛。(爱落点)

“漂亮猫”则对自己想要的恋情较为明确,她认为网恋一定要发展至现实生活才有意义。所以对她来说,则需要了解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也会或多或少切入与“交往”有关的话题,从而大概了解彼此有无发展的可能。

②蜜月期:带着期待和想象的密集互动

在彼此有好感与希望更多了解的基础上,双方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密集互动。自我表露以情感和生活为主题,在相互揭露的推动下,双方的亲密度和信任感大为增加。

聊他的儿子,他很爱他的儿子;心情不好时,向对方倾诉。记得有一次他和他老婆吵架,被他老婆赶出家门,那天他没处去,找了个网吧,我陪他聊到凌晨3点。(爱落点)

如果这个阶段的信任基础没有建立好的话,关系通常会停滞不前,甚至衰退、恶化。比如,受访者认为对方虽然有知音的感觉,两人在一起也很快乐、有默契,但是不够了解对方的想法仍然阻碍着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双方可能就从网络恋人关系转为朋友关系。

有些人虽然很有话聊,但是总觉得不够真诚。这样的就还是网上聊聊就OK了,没必要见面。(漂亮猫)

因为渴望成为恋人关系,所以他们会有意凸显自我特质或较为理想的一面,以吸引对方;双方对彼此都有较多的想象与期待。但因为考虑到见面的可能性,彼此又怕给予对方太多的想象而导致见面的落差,所以理想恋人形象的呈现又会开始偏向真实的一面。于是,选择性自我呈现在虚与实之间摆荡。

两个人都抱着以后能见面的态度,就是异性相吸吧,感情上的事情也不是说欺骗,但会隐瞒复杂的经历。还有,我想到要见面,女孩子嘛,可能还是比较担心外貌问题,所以我会给他灌输,别以为我很漂亮哦……(漂亮猫)

其实从认识到见面的这个过程可长可短。部分使用者可能仅是在与对方简单了解的基础上就见面,暂且不论见面的感觉是否良好,之后可能还是会在公寓上同居。那么蜜月期将发生在见面之后。

③延伸期:见面为关键

对于追求现实恋爱的同居者来说,见面往往就成为同居双方关系持续或断裂的转折点,但对于彼此揭露较多的网络同居者来说这一点并不绝对。

吴姝蒨、简恒信分别指出,因为虚拟情境隐含了对另一方的想象和期待,一旦回到现实,若落差太大,虚拟世界的交往关系就会终止。本研究有相似的结果,比如,有受访者指出,原本在同居关系的互动中一直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但是见面一次就足以'毁之前的记忆。

当初也是她主动邀请我同居的,聊是聊得还不错,问题是她总说自己是美女,你不说就算了,唉,搞得我很期待地见面,见了面我就想死。回到家我就马上再注册了一个账号。以前那个就不用了。(迷族珍爱)

也有受访者的经历表明这一点在彼此揭露较多的网络同居关系中并非是绝对的。他们见面虽然有落差,但因为之前交流比较多,已经有相互依赖的感觉,纵使外貌有落差,无法成为恋人,但却能转为可以谈心、保持长期联系的朋友,双方的同居关系并不至于断裂,而是步入稳定交流的阶段,依然可以进行情绪性的揭露。

若见面没有落差,或者比想象的更满意,双方的恋情往往就能够延伸至现实生活中。比如“爱落点”的见面经历:“见面后就是了解一个真实的他了呀,以前的只是在自己的想象范围展开的联想。他与我想象中的没有区别。”

延伸至现实交往后,网络的使用率会大大降低,沟通渠道会发生转移,与现实中的恋爱发展路径趋于同路,两个人的相处落实在生活中。

④家人期:亲密性降低或仪式化同居

见面之后,若是双方不满意或是见面没有感觉,那么同居关系会日趋平淡,最后断裂,但碍于事先的交往,同居双方可能并不会快速断裂,而是继续维持网络交流模式,但当双方回去过两人的同居生活后,互动方式会发生改变,惯性的动作依旧存在,只是频率并非如往常一样多。关系处于一个渐趋冷淡的家人期,直至断裂、寻找新的对象。

后来我们还是上公寓的,我是想毕竟我们还养了猫猫狗狗的,而且之前一直上,就算见面没有感觉也不可能一下就

不上的呀,又不是网络征友,不满意就算了。呵呵。就这么持续了一段时间吧。(漂亮猫)

彼此的问候还是存在,闲扯一些无关紧要的日常琐事,这些交流的话题亲密性降低,自我揭露的深度也渐弱。于是反过来影响双方对彼此关系的定义。

还是会聊天,还是哥哥妹妹相称,但渐渐少了情话,像是老朋友般问候,老朋友般谈谈心情,或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反正就对同居没什么热情了。(漂亮猫)

另外一类是见面之后,双方彼此满意,步入现实交往。不过,虽然沟通渠道发生了转移,但同居行为依然存在,只是渐渐成为一种仪式或是象征。

虽然新鲜感已经没了,但我每天还会去看看,但他一直说我,每天20多条的短信,还用得着网上留言吗?因为现实的我们无法拥有。那是我们爱情的象征。(爱落点)

一般网络交友经验是:虽然容易认识,但也容易因为一些原因而结束或暂停往来。但网络同居则是介于普通网络交友和现实交友之间,因为网络同居情境为双方关系的维持创造了更多的联结点,由此增加了一种仪式化的涵义。浇花、照料宠物等行为日益发展为习惯性的仪式化行为。不少受访者表示在关系稳定之后,上站就会习惯性地浇浇花、看看留言、拜访邻居、照顾宠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双方揭露的内容以及所塑造的形象看出其中的自我呈现表现较为复杂:在未见面之前,因为渴望成为恋人关系,所以他们会有意凸显自我特质或较为理想的一面,以吸引对方、增加互动,双方对彼此都有较多的想象与期待。但随着互动的增加,考虑到见面的可能性,彼此又怕给予对方太多的想象而导致见面的落差,所以理想恋人形象的呈现又会开始偏向真实的一面。于是,选择性自我呈现在虚与实之间摆荡。

(3)朋友之恋与自我呈现

某种程度上,现实生活中的同居就意味着男女之爱,然而,网络同居却并非如此,公寓中双方的关系设定提供了10种选择就显示了这一点。比如“白开水”是已婚身份,她是抱着交友的心态而进行网络同居,其同居对象亦是如此;“精武门樱木”也表明从未想发展网络恋情,自己在现实中的爱情已经很稳定,只是希望能找到谈心的朋友同住,并保持长期的联系与交流。我们将这种以心灵沟通为目的的网络同居关系称为朋友之恋。它与前两种类型关系的发展过程均有相似点,这里将着重关注其中的不同之处。

①探索期:主题式的长时间探索

相比网络恋情,着重于交友的网络同居者在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受访者“白开水”与目前的同居对象就是在认识一年之后才建立起同居关系。网络同居双方初期接触交谈的内容不一定仅仅是本身的社会背景,会交换的反而是个人的想法与态度,省去了寒暄与自我介绍的尴尬,更快地进入更深一层的自我揭露与彼此试探。

一开始都是很平常一些话啊,问候啊,探讨一些话题吧。(白开水)

由于网络中缺乏社会线索,主题式的交谈成为沟通的方式,例如世界足球赛、明星八卦、星座血型、养宠物等等,两人都有谈得兴趣的话,话题便能开始延伸,否则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一方可能就会借故离线、终止对谈,也难有下一次再谈的机会。

如果有共同话题,聊的时间就会长一些,观点不同都没有关系。因为这样也比较开心嘛,下一次见着了就还会继续聊,但若是有一句没一句,又没什么想法的,那下次可能就装作没看见了。(精武门樱木)

若双方满意之前的互动,会开始扩张揭露的人格范围,且进行大量的沟通,揭露更多细节但不重要的部分,涉及友善但不亲密的对话,关系发展会朝向友善与轻松互动并开始产生亲密感。此外,重视心灵交流的人对外在吸引力的要求相对而言比较低。

和我室友,开始我都不知道他长啥样,是写信写了有一年多才看到他照片。(白开水)

根据受访者的经验,这一阶段聊的话题跟生活结合或是有共同关注的主题比较容易持续联系,包括日常生活、工作、流行的话题等。在了解的基础上,若双方认为可以继续交流,有某方面的共同语言,则会进入下一阶段。

②蜜月与磨合期:包括负面揭露的心情交流

对于同居双方来说,这是一个建立彼此信任基础的关键时期。开始将内心深处的情感部分揭露出来,甚至进行负面揭露,包括情绪性的感受等。因为自我表露程度越高,若是又能得到对方的了解的回应,在互动关系上就能够进入到较为密切深入的关系。

他会跟我谈他的家庭,他的生活,因为他父亲过世了,他会跟我谈一些对他父亲的依恋之情,他说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我有种很被信任的感觉,也就会用心听他倾诉,安慰他,其实觉得很感动。(白开水)

偶尔发生心情不好的时候,室友也是受访者抒发心中情绪的管道,最佳听众。除了话题的交流之外,两个人通过对公寓小屋的布置,加强感情的沟通与彼此的了解,比如白开水会在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并且视感情程度进行房间的布置,分工也较为明确。

③家人期:各层面的自我揭露

按照“精武门樱木”的说法,频繁互动时期两个人是“好朋友”关系,而这个阶段则是“老朋友”关系。“白开水”则用“家人”来形容目前的感觉。这个阶段双方关系仍然保持持续互动,但频率降低,慢慢变成小幅度的例行性互动。同居生活的行为已经变成习惯。

现在儿子上学了,交流比较少点。他给我写信差不多就一周1~2次左右,我大概就两周一次。但我还是有空就上站的,要照顾花园和宠物,还要拜访邻居。他还会换换公寓的对联。(白开水)

“精武门樱木”与同居对象则是不定时联系。但受访者表示这并不影响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已经很熟悉与信任,是平等的精神交流,但并不像网络恋爱那样成为精神依赖。彼此已不需要刻意找话题,较为随意而自然。

就像老朋友一样,比如不舒服啊,生病啊,家人吵架啊,上班路上啊。(精武门樱木)

我们也会谈各自的婚姻和感情。倾诉多少倾诉什么都可以。因为彼此已非常熟悉和信任了。(白开水)

在这个阶段,同居双方坦率并揭露各个层面的自我,在彼此面前是真实的自己。本来希望建立朋友之恋的人往往也是想找一个能交心能倾诉的人,所以当他们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之后,也就没必要扮演任何人。

“白开水”如此描述她与同居对象的关系:“朋友寓友笔友相同心”。这也反映了网络朋友之恋的性质——平等而自由的交流。同样地,我们可以从双方揭露的内容以及所塑造的形象看出来其中的自我呈现特点。

首先,自我呈现由外而内展开。从各个阶段来看:由话题、生活式的揭露逐步进入到心情、分享式的揭露。可见,呈现是由表面特质进入到知觉,再过渡到情绪、感觉的层面。因为这类同居者往往较重视彼此心灵的沟通,在探索期了解对方的时间较长,能够相互理解,所以关系较为稳定。

其次,双方在关系建构时偏向于真实的自我呈现。从受访者的经历来看,他们通常会聊一些生活周遭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感想,甚至是对时事的讨论等,透过意见的交换,可以了解对方的想法、与自己的差异性等。他们在彼此面前可进行负面情绪的表露。白开水与同居对象会手写书信往来,长时间累积起来这种信任感与依赖感,让他们没必要掩饰自己,从而呈现相对真实的自我,双方是“心灵同居”。

综合受访者的网络同居关系建立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大致看出网络同居关系的发展脉络:在网络同居的主题下,亲密关系在同居双方的呈现与互动下,依循观察和探索、频繁互动、稳定交流等阶段逐步构建起来。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路径仅是依据本研究的十位参与者的同居经历归纳总结而成,并非相同类型的网络同居关系都会依循相同路径发展,比如,有的使用者从关系建立可能直接跳至见面,或者因某种原因,关系到达某一阶段时互动突然中止。但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同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强调的是一段完整的亲密关系的构建,所以仅是提供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来简化同居双方的互动行为。

四、结果与讨论

社会资讯处理观点中的亲密关系发展步骤为:预期未来互动→减少不确定性→自我揭露、寻求资讯→关系发展→关系延伸→亲密关系,这种观点被用来剖析各种网络关系主题。然而,综合前文的研究分析结果,在网络同居情境下,这种线性发展模式是否过于理想?

具体而言,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网络同居的参与动机大致分为如下五类:交朋友、游戏心理、好奇心理、宣泄情感、现实生活的延展。其中,较多的受访者以“交朋友”为动机。有了这些发展关系的动机后,他们通过“部分或全部真实的呈现”、“共同话题或吸引眼球的文字呈现”、“图像呈现”、“主动形象的行动呈现”等策略来展现自我讯息。同居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因着不同的目的,这个过程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三类发展路径:网络恋爱、朋友之恋、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的爱。并且,双方的表露程度和互动频率随着关系的发展逐渐变化,我们依此将关系建构过程分为探索期——同居蜜月和磨合期——同居家人期。这符合社会渗透理论的解释,它将互动分为四阶段:定向、探索、情感交换、稳定地交换。

接下来综合网络同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自我呈现的变化,以对照本研究的主题,依研究发现提出理论上的相互讨论。

1.网络同居关系的发展:探索——蜜月与磨合——家人

网络同居中的互动有别于一般网络交友的互动模式,一旦两人决定一起同居,随即关系就会变成一对一模式,而这个模式可以让所有用户清楚地知道哪些用户已经同居或是仍处于单身中。虽然不同类型的亲密关系构建过程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遵循如下发展模式:

在探索阶段,互动双方会进行较多的沟通与揭露,关系发展会朝向友善的互动,并开始产生亲密感。对于快速进入建立同居关系的人来说,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因为他们可能在同居之前对彼此的认识非常少,本就打算在同居后再作进一步了解,因此需要交流和磨合的面向较多,比如兴趣爱好、个人经历、个性、交往习惯等等;而对于认真了解对方之后才决定同居与否的受访者来说,这个阶段可能就非常短,仅是探索网络同居生活需要达成的生活公约等。一般来说,此阶段同居双方会聊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话题或自己的看法等易于维持关系的自我揭露,而对于渴望发展精神恋爱的人来说,在此阶段已涉及亲密话题。除了话题的交流之外,两个人通过对公寓小屋的布置,加强感情的沟通与彼此的了解,比如,通过房子的布置来向对方表露自己的感情,向对方呈现自己对这份感情的期望,从而引发对方的表露。这种行为可以发生在整个同居过程中。

蜜月与磨合阶段属于情感交换阶段,也是网络同居中亲密关系较为关键的发展阶段,双方有密集的互动。网络同居双方可以将内心深处的情感部分揭露出来,包括情绪性的感受等。一般来说,此阶段双方的自我表露以情感、心情、生活为主题,在相互揭露的推动下,双方的亲密度和信任感大为增加。所以这也是一个建立彼此信任基础的关键时期。

在信任的基础稳固之后,彼此坦率并揭露各层面的公共自我或隐私部分的自我,此时情感成为可预期且可理会的,双方更了解对方并能解读、预测对方的感受和行为。由此进入同居家人期。这个阶段属于稳定的交换阶段,情感与关系因持续互动而稳定维持着,双方彼此信任,并可能给予承诺。在前一阶段大幅度互动后,会慢慢变成小幅度的例行性互动。但并不是代表关系已转淡,而是在同居生活的行为可能已经变成了习惯,而当初拟定的生活公约也可能变成了一种仪式。双方的互动与注意力还是持续存在,只是没有以往那样的频繁。换句话说,同居关系的发展若是没有断裂或重组,随着时间拉长,互动就会转变得像家人一样理所当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网络关系比现实关系更需要用心经营,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因为一方的消极而断裂,这也是依赖媒介的劣势之一——任何一方都可随时中断谈话。但对于网络同居来说又有其独特之处,因为网络同居提供了一个可供持续联系的环境,并且在共同生活公约的约束下,令关系不至于马上断裂。

2.关系建立:从选择性自我呈现到抑制型的选择性自我呈现

受访者会通过部分或全部真实的呈现、共同话题或吸引眼球的文字呈现、图像呈现以及主动形象的行动呈现等方式进行形象的塑造,但其实不管采取哪种呈现方式,其本质都是展现自己所欲呈现的形象。由于网络媒体的信息缩减、匿名性等特质,个人主动揭露的资讯有较多的自主性和可操控性,这符合Walther所说的选择性自我呈现的意涵,亦即使用者可在对方缺乏己身外貌或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去从事信息的编排与构建,选用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来控制对方心目中的人际印象。

但本研究也显示,在受访者寻找到可进一步交往的同居对象,即可预期未来互动的前提下,会表现为一种抑制型的选择性自我呈现。

一开始,选择性自我呈现面对的是所有公寓用户,但随着使用者意识到将与特定的交往对象有进一步互动时(比如建立同居关系),这种选择性自我呈现就会被抑制,趋向真实。“爱落点”就表示:“一开始我也把自己的资料虚假,但是当面对真诚交友的对方时,我会感到有点不好意思。”所以,虽然她一方面想要展现理想中的自己,但另一方面,面对可进一步发展的关系,她的呈现亦将取向真实。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无论未来互动与否,虚拟的自我并不会偏离真实中的自我太多。

可以这样总结:在有特定的交往对象的前提下,选择性自我呈现开始转向抑制性的选择性自我呈现。

3.关系发展:从抑制的选择性自我呈现到虚实摆荡的自我呈现

随着关系的发展,初期趋向抑制的选择性自我呈现依据关系类型的不同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变化。可以说,自我呈现在“尽可能展现完美”与“尽可能贴近现实”之间摆荡,处于虚拟与真实间的拉扯,如图3所示。

img21

图3 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的实际发展

以精神恋爱为目的的网络同居双方在关系建构时偏向于理想的自我呈现,网络之恋的无压力无负担,并且不必担心见面的落差,让同居双方可以尽情地扮演对方心目中理想的那个“他”或“她”,如受访者的描述——落难公主遇上骑士。

以朋友之恋为目的的网络同居双方在关系建构时偏向于真实的自我呈现,包括负面情绪的揭露,长时间累积起来这种信任感与依赖感,让他们没必要掩饰自己,从而呈现相对真实的自我,双方是“心灵同居”。

由网络步入现实的网络同居关系,双方的自我呈现表现较为复杂:见面前在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呈现之间摆荡,见面后则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趋于一致。因为渴望成为恋人关系,所以他们会凸显较为理想的一面吸引对方,双方对彼此都有较多的想象与期待,但考虑到见面的可能,又怕给予对方过多想象而导致见面的落差,理想恋人形象的呈现又开始偏向真实的一面。

总而言之,不同类型亲密关系的构建依赖不尽相同的呈现策略,不同的呈现策略又影响了亲密关系的发展。可见,超人际交往的“选择性自我呈现”观点并不足以解释这种亲密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

4.现实人际交往的社会渗透理论对Walther社会资讯处理理论的补充

各类亲密关系的构建在每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并不一样,而反映自我呈现策略的自我揭露行为,其方式与面向也不一样。

对于追求精神恋爱的同居双方来说,自我揭露从心情或情感式揭露扩展到双方生活主题式揭露,进而可以揭露各层面的自我。可见,各个层面的自我倾向于自内而外的展开,在探索期双方就已涉及亲密话题。同居双方可在最短的时间呈现较深层次的自我,以此影响双方对关系的定义,迅速建立起亲密关系。而按照社会渗透理论的解释,自我揭露的层次一般是自外而内的展开,即从表面特质逐渐深入到个人感觉、价值感等层面。但因为渗透理论所针对的是现实人际交往,而本研究将之扩展到网络中的人际交往,所以确实有其不适应性。

对于追求现实之恋的双方来说,“先同居后恋爱”是普遍的现象,很多人一开始可能并不明确自己与对方有没有发展为现实恋爱关系的可能,所以在探索阶段的表露程度高于现实生活,但却并不一定会迅速涉及亲密话题。在彼此有好感与希望更多了解的基础上,双方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密集互动,双方的自我表露以情感和生活为主题。

对于追求朋友之恋的双方来说,他们追求心灵的沟通,会在较长探索期的基础上再进入蜜月与磨合期。这种探索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层层深入,但又有异于现实生活——更容易透露内心的世界。自我揭露由话题、生活式的揭露逐步进入到心情、分享式的揭露。故自我呈现倾向于由外而内的展开。对他们来说,还可进行较多的负面揭露,这与追求心灵沟通的关系定位有关。

总的来说,通过对各种类型亲密关系构建过程中的自我表露与展现,我们可以看出由“表露引起表露”的行为推动了关系的发展,而双方关系的亲密性与交往深度,又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揭露,进而定义双方关系。

但Walther社会资讯处理理论并没有说明自我揭露与关系建立之间的具体作用过程,此理论对亲密关系发展的解释仅体现了从自我揭露到关系发展的线性步骤,而没有提到人际关系的本质也会改变自我揭露的意义与结果,但实质上,自我揭露在人际关系中是一种相互转变的过程。

根据社会渗透理论,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也是自我揭露程度的拉锯战,表露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到关系的亲密度。网络同居者在关系构建过程中,各个阶段自我揭露水平以及内容的变化体现了相应的自我呈现策略,而不同的呈现策略则对应了不同的关系发展,随着关系的发展,对关系的期望也决定了同居者的揭露水平。这一点补充了社会资讯处理理论中从“自我揭露、寻求资讯”到“关系发展”的具体作用过程(如图4所示)。揭露行为影响着两人对关系的定义,当人们进行自我揭露时,接受的一方被预期去对关系重新下定义,例如当关系中有一方表达出爱意时,另一方就必须对其揭露给予回应并对两人的关系重新给予定义,对关系的定义又反过来影响着揭露行为……

因此,自我揭露与关系定义在人际关系中是一种相互转变的过程——对发展不同类型亲密关系的期望决定了双方揭露的水平与程度,而不同类型亲密关系的建构又依赖不尽相同的呈现策略。

img22

图4 社会渗透理论对Walther社会资讯处理理论的补充

五、结 语

在《人间喜剧》中,莎士比亚写道:“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扮演着许多角色。”网络同居者在网络空间中的人际交往与自我重塑,从本质上来说,也是通过自我展演实现的。

根据受访者的同居经历,我们可以把网络同居中的亲密关系分为网络恋爱、朋友之恋、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的爱。总体而言,双方的表露程度和互动频率随着关系的发展在逐渐变化,依此将关系构建过程分为探索期——蜜月和磨合期——家人期。这符合社会渗透理论的解释,它将互动分为四阶段:定向、探索、情感交换、稳定地交换。

那么,从同居开始直至亲密关系建立,此过程中的自我呈现策略有何变化?具体而言,使用者在寻找同居对象时会采用“部分或全部真实的呈现”、“共同话题或吸引眼球的文字呈现”、“图像呈现”、“主动形象的行动呈现”等策略,可见“选择性自我呈现”确是初期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然而,步入同居后,他们将面临更进一步的交流,在可预期未来互动的情况下,选择性自我呈现趋向抑制,并且依据关系的不同出现变化:以精神恋爱为目的的网络同居双方在关系构建时偏向于理想的自我呈现;以朋友之恋为目的的同居双方在关系构建时偏向于真实的自我呈现;由网络步入现实的网络同居关系,双方的自我呈现表现较为复杂:见面前在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呈现之间摆荡,见面后则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趋于一致。

可见,网络同居者在关系构建的过程中,各个阶段自我揭露水平以及内容的变化体现了相应的自我呈现策略,而不同的策略则对应了不同的关系发展;随着关系的发展,对关系的期望也决定了同居者的揭露水平。这符合社会渗透理论的解释:自我揭露与关系定义在人际关系中是一种相互转变的过程。由此补充了社会资讯处理理论中从“自我揭露、寻求资讯”到“关系发展”的具体作用过程。

其实除了网络同居中的互动之外,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也会影响同居关系的变化。但本研究并未进一步深入去探讨线下的持续互动内容及其发展过程,或许在网络同居关系发展的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会有另外一层面貌,而其中的影响因素或许又有差别。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其中可延伸探讨的问题无数。比如,关系的构建是否亦应包括关系的解体?但因本研究着重探讨自我呈现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关系的解体只是略为提及,进一步的探讨只能留待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侯玉波(2002),《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简恒信(1998),《虚拟社群匿名行为模式研究——以网际网路电子布告栏为例》。台北: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提交时间:1998年。

[4]刘佳宁、王婷彬(2008),“大学生流行‘网络同居’,入住‘居民’情况数据调查”。《羊城晚报》,2008年8月25日。

[5]施仁凤(2005),“玩电玩游戏之虚幻实践”。《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第49期,2005年10月15日。

[6]吴姝蒨(1996),《电子中介传播人际情感亲密关系之研究——探访电子布告栏(BBS)中的“虚拟人际关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提交时间:1996年。

[7]余忆凤(2002),《网住e世情——网络恋情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因素之理论建构》。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提交时间:2002年。

[8]Altman,I., & Taylor,D.A.(1973),Social penetration: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9]Adler,P.A. & Adler,P.(1994),Observational Techniques.In N.K.Denzin & Y.S.Lincoln(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Sage.

[10]Joinson,A.N.(2003),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net Behaviour:Virtual Worlds,Real Live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11]Walther,J.B.(1994),Anticipated Ongoing Interaction Versus Channel Effects on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4),p.472-501.

[12]Walther,J.B.(1996),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Interpersonal,and Hypersonal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23.No.1,p.3-43.

Self Present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IntimateRelationship in Network CohabitationWen Hailing

Abstract:Network Cohabitation needs longterm interaction,and it is bound to affect the network intimate relationship.Through 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The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to explain the Self Present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 in Network Cohabitation.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and interaction,intimate relationship was established by exploring,honeymoon and running,and stable exchange in Network Cohabitation.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timacy depends on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Expect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imacy is further affected the level of both sides to expose.

First of all,the network cohabitants came into Network cohabitation for different purposes:friends,games,curiosity,emotional catharsis,extend the real life.They can use“some or all of the real show”,“the text show”,“image show”,“active image”to attract others.When the users awared of the specific contacts with the object of further interactions,such 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 was inhibited to the real trend.

Then,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onship,the path to further development went into three categories:network love,friends love,from the network extends to reality love.The degree of self-disclosure and frequency of interaction gradually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thus rendering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strategies:the network love in favor of the ideal of self-presentation;Friends love in favor of true self-expression;from the network ex-tends to reality love are showing the ideal and the real swing.

Keywords:Self Presentation,Establishment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Network Cohabita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