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符号的功能是靠讯息来传播观念

符号的功能是靠讯息来传播观念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信息与符号说到传播客体,信息与符号是绕不过去的两个基本概念。信息,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传播的客体。信息必须经过符号化的处理,获得一定的符号表现形式后,才能加以传播。其三,信息是关于事物存在状态的不确定性减少的表示。

第一节 信息与符号

说到传播客体,信息与符号是绕不过去的两个基本概念。传播的过程,正是信息流动的过程。信息,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传播的客体。然而,我们在传播中并非直接地接触信息,与我们实际打交道的其实是信息的载体——符号。信息必须经过符号化的处理,获得一定的符号表现形式后,才能加以传播。因此,与信息如影随形的符号,也是一种传播客体。下面,就介绍这两个密切相连的传播要素。

一、信息与符号构成传播内容

“新鲜资讯一小时,健康时尚每一天”,这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名牌节目《第一时间》响亮的宣传口号。这里的“资讯”,正是经过符号包装的信息。专业的传媒机构也好,普通的百姓也罢,他们参与到各种传播活动中,做的都是传播信息的事情,而且几乎怀着同样的期待,希望自己传播的信息是新的——其他人还没传播过的、对方还不知道的;是好的——对方需要的、对其有用的、信息量大的。信息,是传播内容之本。

信息,现在已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会碰到、耳熟能详的名词。依据研究者的概括,我们现在生存于其中的,正是一个“信息社会”。放到人类社会的演进史中,“信息社会”可是个非同一般的概念,它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并列的重要概念。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美国的一些学者就注意到人类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以及由之引发的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巨大转变。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就对此有所预见。依他的概括,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将以服务业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将不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一般认为,信息社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信息和知识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劳动力主体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③贸易突破国界,跨国贸易、全球贸易成为主流。[1]

令“信息社会”之说名副其实的是,社会信息总量的快速增长。这离不开技术上的硬件支持,包括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出现与迅速发展、各种媒介之间日益明显深入的融合……

信息固然重要,但若是离开其寄身的符号,也会变得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信息,必须借助符号,才能得以显现。拿一个电视节目做例子吧。《天天向上》是湖南卫视颇受欢迎的一档综艺节目,每一期都会邀请不同背景的嘉宾参与,比如大学里的机器人设计团队、航空公司的空姐空少,展示他们的特别经历,带来很多新鲜有趣的信息。不过,若是具体分解,我们实际接触的其实不过是一些符号。主持人和嘉宾、现场观众互动的画面符号,他们发出的声音符号,以及镜头有时展示全景有时切换到近景、特写的镜头符号。通过它们的组合,我们方真切把握到了传播的内容。

二、“信息”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如前所述,信息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每个人对它都略知一二,对这个词频频使用,但真要对信息作出科学严谨的界定、分类,说出它的主要特点,却并非易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个概念。

1.信息的概念

先来看看中英权威词典中对“信息”一词的解释,它们归纳了该词在中、英文世界中的通常用法。《现代汉语词典》对“信息”的解释是:①音信;消息;②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2]“信息”在英文中对应的是“information”,《韦氏词典》(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里如此解释:“①知识或智力的传播或接收;②经由探索、学习或指导获取的知识;新闻、事实、数据;③通知他人的行为等等。”由此,我们已可以初步感受到“信息”一词的多义性。

而在不同学科中,由于研究角度、重点的不同,学者们也分别提出了它们对于“信息”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3]

其一,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表述,是一切消息、讯号、知识的总称。比如,2010年春,我国西南大部分省区严重干旱,这一客观状态本身就是信息。而对旱情的描述,无论是你身处西南的朋友给你发送的一条文字短信,还是你在报纸上看到的当地土地龟裂的照片,或是电视中长达数十分钟的专题报道,都是信息。

其二,信息与物质、能量并列,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这一说法,我们常会听到。它和对于信息的第一种理解密切相关,两者之间能相互补充。可以说,正因为信息是事物(物质、能量)的表征、表述,人类必须通过信息认识事物,借以生存、发展,它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这样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三,信息是关于事物存在状态的不确定性减少的表示。这是对于信息的一种操作性定义,与信息论的创立者——美国科学家香农的研究密切相关。1948年、1949年,香农连续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噪音中的通讯》等重要论文,它们被视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香农在其中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信息的客观度量及传递、变换规律。依据他提出的信息量计算公式,每一则信息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减少得越多,信息量越大。

在本书中,我们采取第一种理解,即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表述。这一定义较好体现了信息的本质,也显现出信息涵盖的宽广范围,消息、知识、情报资料等都是信息。

2.信息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将信息划分为不同类型,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信息分类方法。

(1)依照信息的不同生成方式,可将它分为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自然信息由事物自身传达出来,比如夏天的清晨,一朵栀子花的绽放。人工信息,顾名思义,是经由人类加工后形成的信息。比如看到花朵的小孩,兴奋地拉着妈妈大叫:“栀子花开啦!”其中,自然信息又可称为直接信息、原始信息,可以带给人们对事物状态的直接感知;而人工信息,则是间接信息,人们需通过他人的转述来了解事物的状态。

(2)从人们对于信息的不同认知程度,可将它分为冗余信息与未知信息。冗余信息是信息中人们已经知道、确定的部分。这个不难理解,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从大家已知的、熟悉的东西讲起,再由此过渡到新知识的传授。如果信息中全是大家未知的内容,难免感到云山雾障,而且理解难度大。而加入的冗余信息,可以起到多方辅助理解的作用。比如对特定信息一再强调,看似冗余,实则可以强化记忆。如果一连接受了不少未知信息,精神往往处于高度紧张、应接不暇的状态,这时也可以加入冗余信息做一定的调节。

(3)按照信息不同的存在方式,可将其分为外化信息与内储信息。外化信息往往通过特定的物理形式(如某些文字、声音、图像等)外在显现出来。与之相对,内储信息的存在则隐秘不彰。比如人们在头脑中默默地思索,生物体内携带的遗传密码,等等。

对于信息,还有林林总总其他的分类方式。比如按照信息的不同主题,可将信息划分为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军事信息等。每当人们新增加一种认识信息、把握信息的方式,相应又会有新的信息分类方法出现。

3.信息的主要特点

尽管信息的定义与分类纷繁复杂,但总括起来,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第一,可共享性。与很多物品只能被某个人独自消费不同,信息可以为许多人共享。而且,传播的范围越大,共享的程度越深,信息的价值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汶川地震发生的消息,作为紧急插播的电视新闻,一下子就能引起成千上万的观众关心与牵挂。近年来人们热捧的微博,也是共享各种信息的利器。

第二,可加工性。一方面,对于某一事物的特定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可以依据需要演绎出信息的各种表现形态。同一种信息,能够通过形形色色的符号(组合)加以表现,从而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如申雪与赵宏博在冬奥会上夺冠的信息,可以通过文字传播,也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图像传播。两人在比赛中优异的表现,通过图片、图像能够得到直观的传播,更好地感染观众。另一方面,在一则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既可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也可以在形式上经常有所创新。常见的例子是,网友们在转发网上的热点内容时,并不一定是原样照搬,而经常在原帖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观点、评论,有时还会附上自己处理过的图片、创作的相关歌曲等,对于原初信息进行丰富多彩的加工、扩充。

第三,可理解性。这是站在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说的,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信息能够被接受者识别、接收,人们既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等)直接感知信息,也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如大众传媒)来间接获取信息。二是接受者会站在自己的特定立场上,依据自己独特的经验基础,对信息作出解读。即使是形式、内容完全相同的信息,不同人对其理解也可能大相径庭。例如某年夏天的平均气温较往年高出了1℃。普通民众叫苦不迭,巴望着炎炎苦夏早日终结。供电、供水等市政服务部门也是绷紧了神经,担心不能满足需求。而消暑产品、场所的经营者、生产者,如空调生产厂家、游泳池经营者,却会摩拳擦掌,为迎来销售高峰而兴奋。

此外,信息还具备其他一些特征,如可贮存性,人们会将有价值的信息以印刷物、磁带、光盘等多种形式存储下来。还有比较重要的“模糊性”,尽管信息可以降低事物的不确定性,却并不能保证我们对事物获得完全透彻的了解。对于信息的收集、探索、利用,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符号”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和“信息”类似,“符号”也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概念,研究者给它下的定义不胜枚举。接下来,我们将试图对它作出删繁就简的把握。

1.符号的概念

说起符号,在我们的头脑中可能会立即浮现出“X”、“Y”、“Z”这样的一连串字母,甚至是“:-)”、“囧”这样的网络符号。没错,它们都是符号,但只是符号中极小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符号家族庞大无比、五花八门。无论是书本上印刷的一字一词,还是人们脸上的一颦一笑;无论是憨态可掬的米老鼠,还是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甚至是一个人物,都能成为符号。比如姚明、刘翔、李娜这样的著名运动员,人们对他们的关注、理解早已突破了单一的体育领域,三人被视为崛起中的中国的化身,代表着中国的高度、速度与力量。

什么能成为符号?只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它必须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符号使用与承认”[4],一丛菊花有它的物理形态,通常情况下它就是这么一些花与叶的组合。但当陶渊明将一丛菊花种到自家的东篱之下,它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代表了它自身之外的东西:主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陶渊明是有意种菊来抒发情怀,某些看到菊花(无论是实际看到还是从陶的诗作中看到)的人能读出这一用意、寄托,菊花被人们作为某种符号使用着、承认着。

符号学奠基人皮尔斯给出的符号定义,即抓住了符号的这些基本特征,常被引用。他提出:“一个符号,或者说象征是某人用来从某一个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5]

符号学另一位研究先驱索绪尔对于符号构成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符号概念的理解。索绪尔的论述虽主要是针对符号中的特定一类——语言符号,但也可以扩展应用到其他符号上。在他看来,所有符号都由“能指”与“所指”两部分组成。其中,“能指”主要是符号存在的形式,“所指”则是符号指向的内容。对语言符号来说,其“能指”是“音响形象”,即语言符号的读音、拼写方式等,“所指”则是人们心中的概念。比如中文中的“海”,其能指是“海—hǎi”这一音响形象,其所指不是具体的某片海域,而是“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这一概念。就拿我们现在探讨的符号概念来说,它正是中文里“符号”、英文里“sign/symbol”的所指。

对于一个符号来说,其“能指”与“所指”之间常常并无必然关联,而是被“强行”指定到了一块儿。这样的结合,虽然一开始看,有其随意性。比如同样是“海”的概念,在英文中有完全不同的能指“sea”;但一旦约定俗成、被人们认可之后,相互的关系就变得密不可分,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综上所述,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人们用以指代某种事物(意义)的中介。它同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符号的形式方面,是文字形态、读音、图案样式等可被感知的物理特征,称为符号的“能指”。二是符号的内容方面,是其指向的概念、意义,称为符号的“所指”。

2.符号的类型

对于符号,有着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下面我们来看其中最为常见的几种。

第一种是按照人们对符号的感知方式,将符号分为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两大类。捷克语言学家雅各布森就曾经做过这样的论断,“人类社会中最社会化、最丰富和最贴切的符号系统显然以视觉和听觉为基础”[6]。我们的口头语言,就是一种大家经常使用的听觉符号,还有各种音乐旋律和其他有意义的声响。视觉符号更是种类繁多,每天大家触目所及,几乎是应接不暇,文字、图片、实物、空间、人们的表情动作……听觉符号还常常和视觉符号相互配合,一道出现。

第二种是按照代表对象的不同,将符号分为信号(signal)与象征符(symbol)两大类。德国哲学家E.卡西尔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曾有一个简略概括,可供我们参考。他认为,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信号,往往只能代表具体的事物,且常与其代表对象之间拥有因果联系,比如古语云“石出润而雨”,石头上出“汗”就是个湿度大要下雨的信号。象征符,则不仅可以代表具体的事物,还能代表抽象的思想、观念等。作为人类的创造物,象征符与其代表对象之间无须具备必定关联,这种代表关系是人为指定的。比如,在中文世界中,人们创造了“爱”这一象征符,代表人与人之间喜欢、关怀、珍惜的美妙情感。

第三种分类方法十分普遍,突显了语言符号的重要地位,以它为基准将所有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3.符号的主要特点

总体看来,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符号家族共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中介性

符号最重要的特征无疑是其中介性。符号可以通过自身相对简明的形式,指向复杂的对象。经由符号的中介,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才得以实现。比如一个中国人到西班牙旅游,他并不会说西班牙语,但借助一些符号他还是能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如果他想在晚餐吃到鱼,可以指向菜单上鱼肉的图片,甚至是画出一个鱼的图形拿给服务员。这只是一个运用符号传播简单信息的例子。符号能够胜任难度更高的传递工作。当我们观赏精彩的现代舞剧时,演员们的肢体动作构成一个个符号,传递出的是剧中人物丰富的经历、情感、思想。通过符号,我们能了解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东西,比如“龙”),“到达”从未去过的地方;对他人的感觉产生共鸣,与他人的观念发生碰撞。著名符号学研究者莫里斯的感叹并非虚言:“人是突出的应用符号的动物。人以外的动物诚然能对作为别的事物的符号的某些事物作出反应,但是,这样的符号却没有达到人类的言语、写作、艺术、检验方法、医学诊断和信号工具所具有的复杂性与精致性……人类文明是依赖于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并且,人类的心灵和符号的作用是不能分离的。”[7]

2)约定俗成性

在探讨符号概念时,我们已经谈论过符号的这一特点,符号的两个层面——(物理)形式和指代对象之间,经历了约定俗成的过程,最终变得密不可分。约定,表明一个符号的形成,并非自然生成,而常常是人为指定的结果。近年来,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情报人员在符号运用上的智斗正是其中一大精彩看点。在一个情报系统内,并肩作战的同仁会彼此约定,发明一些特定符号来巧妙地传递信息。比如在接头地点的阳台上放一盆花,表示没有危险。经过他们的反复使用、共同确认,在小圈子内别具意味的符号即应运而生。在更大范围内使用的符号,形成的原理与之十分类似,只不过因为牵涉的人员更为众多。约定俗成一般须经历更长的时间,包括更加复杂的社会互动。“约定”,代表着一个符号的起源;“俗成”,才真正标志着一个符号的诞生。正是因为大家对符号代表的东西达成了共识,通过符号进行的沟通、交流才成为可能。

3)多义性与变动性

符号的多义性是指,同一符号有时能指向不同对象、拥有丰富的含义。比如同样是蓝色,有时象征着大海一般宽广的心胸,有时代表安静、平和的状态,还有时会与淡淡的忧郁联系在一起。又如麦当劳巨大的金色拱门标志,对有的人意味着便捷、美味的食物,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食品,可谓截然相反,还有一些人会从那个“M”中看到麦当劳式标准化、工业化、全球化的生产方式。由此,我们对符号意义的解读,必须与使用它的具体情境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把握。

伴随社会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使用的符号、使用符号的方式都会不断发生变动。新的符号层出不穷,一些原有符号会被淘汰,或是被赋予新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