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弘扬“五四”精神,高扬为人民服务大旗的新闻阵地

弘扬“五四”精神,高扬为人民服务大旗的新闻阵地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弘扬“五四”精神,高扬为人民服务大旗的新闻阵地(一)“特别报道”栏目的核心表征及其五大支点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五四”精神和为人民服务大旗分别在栏目的血管里欢快地流淌和在天空中飘扬。这恰恰是“五四”精神和为人民服务大旗早已内化为栏目灵魂的必然乃至情不自禁地发散。

二、《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弘扬“五四”精神,高扬为人民服务大旗的新闻阵地

(一)“特别报道”栏目的核心表征及其五大支点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办媒体不缺独门秘籍,就容易走得长远,活得风光。这个独门秘籍,用行话讲,大体相当于核心竞争力。那么,《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概而言之,即以简洁明快的调查性报道为主,贯之以“五四”精神,衬之以为人民服务大旗。

着力于简洁明快的调查性报道,是“特别报道”栏目的核心表征。“特别报道”栏目创办于《中国青年报》扩版的2004年,最初为周一至周五,每周5期,到2005年已经减至每周对开3个版面。纵观整个栏目,除了《谁导演了追星悲剧》(2007年4月4日)等少量解释性报道外,“特别报道”所刊发的新闻稿多在调查性报道范围之内。

“特别报道”栏目的核心表征大体由五大支点撑起。先说其三:一是犀利而勇敢,逼近真相,以负面,起码也是非正面的新闻信息为主;二是以公共利益为终极诉求;三是努力克服遮蔽,讲求新闻资讯传播的独家或新闻资源再度开发的独家角度。这三大支点主要表现在栏目的内容选取上。《阜阳“白宫”举报人蹊跷死亡调查》(2008年4月22日)、《一个家庭的十年变迁》(2007年11月9日)、《曝光公费出游网友:不能让个税被考察团糟蹋》(2008年12月8日)、《黄石一民警被辞退事件调查》(2007年4月5日)、《警方解救“窑奴”,临西县政府让黑窑遣送丢了人》(2008年1月11日)、《一个农民工不堪回首的一天》(2007年12月7日)、《万州盗伐林场现场目击》(2009年10月9日)、《目击无锡水危机》(2007年6月12日)、《一家小公司是怎样垄断山西疫苗市场的》(2007年12月3日)、《镍铬烤瓷牙致病悬疑》(2009年3月20日)等篇,均致力于突破重重阻力,逼近真相,揭露真相,努力弄清弄准弄全黑幕底里。“特别报道”是一个勇于冲锋陷阵的年轻斗士。这些报道的题材各不相同,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或包括民生在内的百姓日常生活,但报道的出发点无一不是为了播撒社会公正的阳光。而《渔船没有见死不救,打捞公司敲诈勒索》(2009年11月8日)在报道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大学生救人罹难事件时,并不为一时的舆情汹汹所动,而是求真、冷静。独家的报道终于和其他媒体的报道互动互补,信息平衡中构成对事实真相的再度逼近,为深度报道的理性、冷静与独立做了一次高标准的示范。“特别报道”栏目核心表征的另外两个支点是简洁、素朴和快捷,以及注意报道的连续性,主要与报道的形式相接。与同报的“冰点”、岭南的《南方周末》不同,“特别报道”不是一周一报。2004年《中国青年报》扩版时,酝酿新辟“焦点新闻”版。这一最后更名为“特别报道”的栏目或版面是“具有日报特色,体现日报优势,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重大新闻报道专题版”,以加强综合性日报的深度报道。其一周多报自便于栏目运作连续报道,揭丑密度大。同时,“特别报道”以硬新闻为主,版面有限,要求稿件篇幅相对短小,善于依托新闻信息本身的魅力而不是辞章修饰的光华来吸引受众。

(二)“特别报道”的灵魂

“特别报道”栏目是有精气神的。“五四”精神和为人民服务大旗分别在栏目的血管里欢快地流淌和在天空中飘扬。什么是“五四”精神?其精华是科学、民主和爱国,即追求真理,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有机会自我管理,让人民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园健康美好。这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即为人民服务之所在。纵观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尤其是工业革命勃兴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难发现唯有社会公正才有资格位居社会主义的核心。当然,为人民服务的对象,既包括社会下层、中间层,如“特别报道”所维护的绝大多数人群,也包括社会上层。但不论哪个阶层,共产党人为之提供的服务都必须意在社会公正。即便来自社会下层的利益诉求,若有悖于社会公正则同样不在为人民服务的范围之内。比如,普通的硕士研究生,无论来自东北财经大学的袁某,华中师范大学的贾某,湖北工业大学的胡某,只要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属实,那么“特别报道”《“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调查》(2009年6月1日)的曝光就无可指责。而女开发商虽然手握奥迪A6汽车方向盘,身穿两万多元的貂皮衣服,属于社会上层,但其合法权益遭损害,“特别报道”栏目同样挺身而出,及时刊出《女开发商举报市委书记的前前后后》(2007年7月28日)。只要社会公正遇损,尤其是严重损失,“特别报道”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恰恰是“五四”精神和为人民服务大旗早已内化为栏目灵魂的必然乃至情不自禁地发散。

(三)“特别报道”的社会价值

“特别报道”栏目的出现与存在,在当今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

首先,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平稳转型。共和国的前30年与后30多年间存在变化,有社会主义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跨世纪的当下中国,正处在艰难的社会转型之中。在社会阶层大分化与社会利益大调整的时代变迁中,社会各个阶层在各自利益的维护与诉求上所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很不一样。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凸显期。被剥感较强烈的社会下层尤其是弱势群体有着更为强烈的变革本能与诉求。而所谓的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指权能处于一种相对不对等的劣势地位的人群。它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是对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人的概称,在现阶段的中国主要包括贫困的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这个本能和诉求不容忽视。处理不好,这就是一个糟糕的时代;处理得好,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对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合理合法的利益,全社会,尤其是主流社会必须自觉、主动而理性地予以维护和伸张。这既是社会主义之必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成功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要想让那些盼望中国崩溃的人失望,就必须安然渡过这一关。作为社会的重要政治工具和社会的“排气阀”,新闻传媒在这一历史时期就不能不扮演特殊的角色。社会管理层当前对互联网的严格管理有其内在逻辑。而传统媒体因采编权在握反在中国现代化艰难前行的今天无形中被赋予了特别重大的社会责任。毫无疑义,“特别报道”栏目因其坚决维护社会主义主旨而响应了时代的呼唤。它尽力维护社会公正,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殚精竭虑,给整个社会,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以体制内解决问题的希望。不回避矛盾,本身是自信和强大的表现。这个栏目物理空间有限,但精神空间无限,是一方让人民群众舒展精神肌肉的舞蹈空间,并因其稀少而弥足珍贵。

其次,“特别报道”建构社会公正有其特殊的条件。它背靠团中央,面向敢想敢说敢干的青年人,社会人脉深厚,有一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采编队伍。这些新闻工作者看上去似乎有点傻乎乎,但傻得可爱、可贵。中国,需要这样的“傻子”。因此,面对报道中的有些困难,唯有“特别报道”才能冲过去、挺过来就不难理解了。“特别报道”严肃而拒绝娱乐,更拒绝麻痹民众。对于其他媒体,“特别报道”的成功既有难以拷贝的地方,又有值得认真思考之处。

(四)“特别报道”栏目的媒介位置

“特别报道”栏目在当今中国的新闻舆论舞台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首先,在报刊、电视、网络百舸争流的今日,深度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中的调查性报道是一种特别优质的社会稀缺性新闻资源,也是主流新闻媒体和报刊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用力处。纵观我国内地,北京、广州两城市一北一南,高高耸立,已经成为新闻资讯的两大全方位制造基地。其中,在调查性报道生产的先天条件上,北京、广州各有短长。“特别报道”栏目因内容别具一格,不仅有别于广州的《南方人物周刊》、《南方都市报》,而且有别于同城的《光明日报》的“观察”栏目、《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并常和南方的《南方周末》、北方的新华社的“新华视点”栏目互补互动,相辅相成,合力推动一个健康的主流新闻舆论场的成长。同时,在《中国青年报》的内部,“特别报道”和“冰点”特别有缘。前者是硬新闻硬着陆,后者现在着重于硬新闻软着陆;前者虽属后生,但又称得上是“冰点”的接力棒。“冰点”精神不灭,一阳刚,一阴柔,相得益彰,推动《中国青年报》的深度报道走向丰满、生动、多元和有力。两个栏目都是《中国青年报》中深受读者喜爱,有着强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而离开《中国青年报》这片特殊精神沃土的滋养,“特别报道”栏目是难以生存甚至出现的。

其次,“特别报道”所选取的生存、发展空间属于我国内地最富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矿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公正关系着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最高的结构性利益,构成最重要的硬新闻的核心。因此,由社会公正而引发的新闻,是我国内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富矿。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只要这个社会转型期不结束,中国社会所具有的这一最宏伟的新闻富矿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最具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素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报道”紧紧抓取以社会公正为核心,以调查性报道为主的重大经脉,审时度势,持之以恒,其实又体现出编辑部特别的智慧和胆量。

(五)“特别报道”栏目的再上层楼空间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至2012年问世不过8年的“特别报道”栏目,未来的路还很长,可供编辑部再上层楼的设想和促进其他新闻传媒新闻工作者思考的思想如下。

第一,抓新闻精品,再狠些。“特别报道”栏目稿件总体齐整,水平不俗,部分稿件相当优秀。不过,从更高层次的社会影响力要求看,栏目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在“冰点”栏目的《北京最后的粪桶》(1995年1月6日)、《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2005年5月18日)这些特别精彩稿件面前,“特别报道”不能不稍逊风骚。如此新闻精品的诞生,需要耐心、机会,也需要更加努力。在抓新闻报道的特别重头的稿件上,能否一周一篇?若达不到则能否退而求其次,一个月一篇?两个月一篇?一个季度一篇?半年一篇乃至一年一篇?常抓不懈,坚持下去。

第二,立足于触及社会游戏规则乃至社会结构抓新闻精品。衡量新闻稿件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报道对国家管理、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的触动。《南方都市报》关于孙志刚(2003年4月25日),《财经》周刊关于银广夏(2001年8月5日),“新华视点”关于龙胆泻肝丸(2003年2月23日),《三联生活周刊》关于领导干部秘书(2002年第24期),以及《大众日报》关于找个好钳工比研究生都难(2001年10月11日)等报道,莫不因此而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冰点”栏目对退休高官生意经的报道也是这样。该稿见刊后,最终推动我国刑法将“已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在职时形成的影响力受贿……纳入刑法”。

第三,立足于触及民族精神的建构抓新闻精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民族精神的流变值得高度关注。新时期出生的“80后”、“90后”的价值观较之前代已出现重大变化。有的大学生仅仅因为不满于课堂教学效果而高叫要剥老师们的皮,全无感恩之心,没有对他人劳动的起码尊重。我们从中看不到一丝人文精神的灯火。有女嘉宾在电视荧屏上公开鼓吹“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有的年轻人当面讲:名利名利,先有名后有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所体现的不过是对此岸金钱、权力的疯狂追逐。说其疯狂,在于这样的追求仅有物欲而没有彼岸,只漂浮在动物层面。这样的观念是不健全的,这样的追逐是病态的。政治革命可以为经济革命铺平道路。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大革命的胜利为漠视工人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扫清了社会障碍。19世纪,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马克·吐温这些有识之士所痛心疾首,起码也是深深恐惧的“镀金时代”。转型时期的中国,鲁迅先生“救救孩子”(何止于孩子)的呼声需要再次响起。一个脱离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社会,是阴暗、潮湿的非人道的世界。《南方周末》的《被鸡头改变的村庄》(200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关于武汉市汉正街第一代富翁沉沦(2000年8月1日)的报道都是对精神救赎的神圣呐喊。

第四,酌情而适当地配加言论写手。新闻报道着重于报道新闻事实,但深度报道所刊发的新闻事实、新闻现象有不少异常复杂,一般不能以二元对立思维视之。因此,对这一类报道在终篇时若相机适当点评三言两语,应该有助于拓展读者的视野,强化读者认识的准确性和理性。同时,老马识途,配加言论写手,以有一定阅历、智慧和善于理解他人的中年等年长者为上。毕竟情绪鼓动易,理性平复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