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编辑活动基本要素
何金南先生曾用场强叠加原理和多元耦合强度模型定量分析编辑活动系统的增值与减值问题,其中提到“编辑活动场”与“编辑六元”。据此分析法可将编辑活动要素作进一步细分。
构成编辑活动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具有能动性的“三者”,即作者、编者、读者;二是“三者”工作对象——“三本”,即稿本、加工本、出版本。“三者”和“三本”构成编辑文化关系的六个基本元素。一切编辑活动都是在这“六元”基础上围绕着“四场”——即作者场、编辑场、读者场及社会文化产品定位场来展开的。[3]这种编辑活动场论源于奥裔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R.Poppe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第三世界即人类文化世界学说。
编辑活动围绕着“四场”、“六元”持续旋转,可用四环模型定量分析计算(见图2-1)。编辑活动场是作者、编者和读者以稿本、加工本、出版本为中心的共同参与的文化创造体系。
图2-1何金南先生的编辑活动场“六元”分析模型
1.作者
作者是具有较大创作自由的人。写作发自主观内心。围绕某一主题全面系统地发表见解、陈述观点、明确概念、自成体系。创作时以自己的观点学识、研究成果、思想感情为基础,提交的稿本是自己心目中的定本。
2.编者
编者是对作者稿本进行编辑的人。任何阐发都必须在作者作品的基础上进行,须兼顾读者心理,在综合各方欣赏、理解、阅读能力之后进行加工。
3.读者
读者是对作品进行最后评价的人,也是接受作品并使之产生效能的主体。
4.稿本
稿本是作者完成作品前的原始底本,具有史料性。它是寻找作者思想轨迹及作品形成的源地,是编辑工作的基础。
5.加工本
加工本是编辑工作的对象,为作品正式出版进行从内容到形式系列编辑的客体。它是最能体现编辑思想的作品。
6.出版本
出版本是进入市场正式流通的图书形式,是出版物的完整形态。
没有文化的作用,作者A、编者(辑)B和读者C分别静止地处于各自位置,并不发生联系。一旦参与文化活动,则A、B、C三种角色在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支配下,便各自发挥作用,形成各自的活动创造域,三点变成三个创造性的“圆场”。这样,A创造稿本X,B创造加工本Y,C能动地接受出版本Z,“若考虑社会文化积累和沉淀影响,即社会文化品味场中作品D的能动作用与导向作用,则形成以文化信息O为中心的四个圆场互为交叉的运动格局。在O、A、B、C文化信息活动场中,A、B、C三者的共同作用产生了X与Y、Y与Z、Z与X的交叉区(图中用不同灰度表示)。由此可见,在一个完整的编辑活动中,作者、编者和读者三种角色不仅共同介入,占据各自位置,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面体现社会文化产品形成的机制和条件”。[4]
值得说明的是,作者、编者和读者三种角色虽然共同介入社会文化创造性活动体系,但各自创造方式不同,能量大小也不同,所以上图中用等距、等径、等强度来表示编辑活动场中三方面创造作用的发挥不尽客观,只是用于解释三者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