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特点

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特点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书籍装帧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受到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每一个时期的出版物都反映出时代的特色。努力地在装帧设计中把握时代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装帧家艺术追求的大趋向,也是时代赋予书籍装帧艺术家的使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缺陷是重经验而轻理论。在中国古代,对装帧设计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前也是少之又少,直接导致了近现代我国装帧技术的落后。

三、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特点

1.时代性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它忠实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美与丑,理想与追求,永远随着时代的脉搏在跳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书籍装帧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受到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每一个时期的出版物都反映出时代的特色。特别是当代各种通信方式和技艺的进步,书籍装帧设计与过去相比,跟时代的结合更加紧密。它往往能更加迅速更加直接地反映时代的声音,而不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渗透。努力地在装帧设计中把握时代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装帧家艺术追求的大趋向,也是时代赋予书籍装帧艺术家的使命。

作品对时代精神的驾驭,集中体现在创意的时代感、设计手段的时代感、装帧材料的时代感、印制工艺的时代感四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把能体现前进的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看成是美的,人们从时代的进步中观照到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时代的审美观,书籍装帧艺术既能反映时代美感,又能引导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无论20世纪50年代庄重严肃的表现手法、火热的革命激情,60年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后“一片红色的海洋”,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对美的追求,对“书卷气”的讨论,对电脑技术的应用,这些书籍装帧的相关潮流都是时代的产儿,也是时代的代表。这种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特点,也正反映出了文化艺术的传承功能。

2.独立性

书籍装帧设计的独立性第一体现在装帧设计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形成,并且有了明确的专业分工和完善的队伍建设。在原来各个书局、书店、出版社的美术人员的基础上,一批从解放区来的美术干部和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充实到出版社,初步建立了新中国的装帧设计队伍,还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办了“书籍装帧专业”。各个出版社分别成立了美术编辑室、美术组或设计室,负责完成出版社内的书籍装帧设计任务,实行了社长、总编领导下配合文字编辑完成书籍装帧设计任务的体制。发展到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版社中将编辑分为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书籍装帧的任务被交给了美编。而后,随着工作室的增多,很多出版社从经济效益和办事效率出发,将书籍装帧设计任务交给工作室去做。这些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很多曾经是出版社的美编,他们以书籍装帧为业。比较有影响的比如“吕敬人设计工作室”、“红卫工作室”、“蒋宏工作室”等。

第二,书籍装帧的独立性表现在它已经被公认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具有与任何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征。著名文化人冯骥才说:“一个装帧家绝不只是为书包装,他们从事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具体表现在:艺术媒质与其他艺术不同,是以供人们阅读的书籍为载体的艺术;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方式;它的艺术性从属于它的功能性。1984年,丘陵先生的《书籍装帧艺术简史》正式出版了。它不仅填补了中国装帧史论的空白,而且标志着装帧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确立了学术地位。

独立性的第三个表现在于,装帧艺术形式与文字作品是互相对立、互相制约的。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从属性的艺术,但在当代的发展中,这种传统观念被重新审视。从哲学的观点看,艺术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与内容紧密相关的本质的内在形式,例如书稿的文体、情节、结构、语言等;另一种是和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非本质的外在形式。装帧设计属于后者,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个成功的装帧设计作品,也是一件反映设计家思想和情感的独立的艺术品。正因为如此,以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为龙头的一系列专门针对书籍装帧作品的展览和评奖活动才会越来越多,很多书评作者也将目光投向了对书籍装帧设计的评论,甚至还有讨论,要将设计者的装帧作品以著作权法或者商标法的形式予以法律上的保证。这些都是对书籍装帧拥有独立地位的肯定。

3.科学性

今天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各种艺术领域中来。以装帧设计而言,无论是专业属性、设计手段还是研究方式,都强烈地表现出科学性。

首先,装帧设计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它不可能像一般的美术作品那样仅仅凭借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可以任由情感进行天马行空的发挥,而不用太过于在意结构章法,它的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工艺流程,还要受制于相应的工艺条件。这些规律和条件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其次,从设计手段看,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设计的雄厚物质基础,好的装帧设计作品越来越多地利用了各种科技手段。如摄影处理、网点放大、底纹拼接、电脑绘画、技术拼图等。特别是电脑技术的大量运用,使得各式各样的构图,千姿百态的形象,绚丽斑斓的色彩,都可以在计算机的屏幕中映现。关于版式的设计,也不再是单纯凭感觉,而是对天头、地脚、订口、切口、字距、行距的空白部分等都做了科学而明确的数字说明。

最后,研究方式的科学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缺陷是重经验而轻理论。在中国古代,对装帧设计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前也是少之又少,直接导致了近现代我国装帧技术的落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装帧理论研究才真正受到重视。研究的人员从少到多,研究的成果从零散、偶然向系统化、规律化发展,研究的内容从对实践的总结到对实践的指导。

4.广告性

出版界有句流行的话:“读者买书,一看名,二看皮,三看内容。”可见封面设计在图书销售中的广告作用是很大的。现在的出版社大多实行企业制度,自负盈亏,其经济效益与书籍销售形势好坏有密切关系。所以书籍装帧的广告功能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装帧设计作品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功能。这与我国古代传统的“重农轻商”和现代片面强调“文化性”的思想相比是一个特色也是一个进步。

广告性所包含的是提供商品信息、反映产品性质,以引起购买欲望。据《华尔街日报》的一个调查,进入书店的读者注视封面的平均时间只有区区的8秒钟。如今的出版业年出书品种已达二十多万种,在浩如烟海的书堆中,以封面为主的书籍装帧设计是最先入读者法眼的,正如有人说:“当拿着一册封面装帧设计精美的书,总让人联想到里面的内容是丰富的,对你就产生了一种诱惑”。事实证明,那些形式感强烈,装帧精美,而书名清晰的设计是受读者欢迎的。

从出版工作重点来说,现在许多出版社都把选题与装帧看成是提升现代出版业竞争力的两大突破口,把装帧设计提到企业管理的战略高度上来,以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一些实力雄厚、在图书市场竞争上占得先机的名牌出版社,他们的图书不仅在选题和内在质量上具有优势,在图书装帧上也独具匠心。

中国青年出版社胡守文提出“两半球”理论,文编与美编齐头并进,共求圆满。董秀玉女士在香港三联书店工作期间,把得力的美编带到香港,她认为许多图书推向市场、推向海外,卖点往往就在装帧。当装帧成为出版社发展战略中重要一环的时候,内部外部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些出版社图书装帧设计精到,印制精致,往往采用上乘乃至特殊的加工工艺,他们的装帧在发展中也占得了先机。他们要求的装帧设计不只是表现书的内容,还要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眼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的宣传功能。对于出版企业而言,这种形式的广告不仅是免费的,而且还能提高书籍的品质,为书籍赢得更大的议价空间。当然,过分地强调书籍装帧设计的广告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装帧设计目的功利化、装帧设计思想浮躁、装帧的民族性淡漠等。

曹辛之先生说:“要写文章表彰苦求书卷气与民族个性的书与画,让读者接受。批评一些虽有才气却追求豪华而不顾读者负担,以繁琐纤弱为美的人;批评单纯模仿日本工艺,港台市民趣味,滥用美女照片的庸俗之作。”曹辛之先生一生设计的多为普通平装本,讲究画面安排,注重色彩的运用,设计中从不过分追求色彩,而是强调应多带一点“书”气。强调书籍的意境美、装饰美和韵律美,所有这些都要求同民族性、时代性结合,也蕴涵着他对装帧设计形式美的不断求索。时至今日,他所倡导的对于优秀书装理念的彰显以及对中国书装艺术特有之美的身体力行地追求,都值得推崇与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