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英双语节目的分类

汉英双语节目的分类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英双语节目的分类赵 琳在《播音主持艺术》第四期,我们已经对汉英双语播音价值、概念、原则和特征做了探讨,双语播音存在于各类双语节目之中,现在我们跟踪梳理一下日新月异的汉英双语节目,对目前已经出现的双语节目进行分类,以此作为研究双语播音的一个索引。

汉英双语节目的分类

赵 琳

在《播音主持艺术》第四期,我们已经对汉英双语播音价值、概念、原则和特征做了探讨,双语播音存在于各类双语节目之中,现在我们跟踪梳理一下日新月异的汉英双语节目,对目前已经出现的双语节目进行分类,以此作为研究双语播音的一个索引。

广义的汉英双语节目是指广播电台或电视台通过汉、英两种必不可少的规范语言(文字或有声语言)播出内容及其安排形式和播出形式。从狭义上看,汉英双语节目是指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及其有声媒体通过播音员主持人运用汉英两种必不可少的规范的有声语言创作播出的内容及其安排形式和播出形式。

一、按信息功能划分

目前出现的汉英双语节目可以分为:社教类、文艺类、新闻类等。

1.社教类。目前社教类双语节目中最多的是教学节目。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年》,就可以纵观我国汉英双语节目的历史。双语最初是从教学节目开始的,传授知识是它的主要功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学习英语的呼声越来越高,从1980年12月1日起就出现了早期汉英双语教学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出《英语讲座》,每期半小时,历时两年三个月;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星期日广播英语》,由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申葆青任节目主持人,通过选播外国报刊杂志文章和英语教学节目,介绍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社会问题,节目形式多样化,有座谈会、配乐朗诵、短剧、报导、音乐、文学故事等,深受听众欢迎。如果把课堂的教学模式照搬到屏幕上,就显得手法单一,而借助电视手段的双语教学节目始于1982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开办的《跟我学》节目。《跟我学》是从国外引进的,但是节目从实际场景入手,形象生动,教观众在不同环境中如何交谈,掌握对话技巧和语法,既新颖又实用。当时,中国的电视普及率低,许多人都按时守候在单位的电视机前收看。节目不断回放,与节目的配套教材也多次再版,供不应求,收视率之高可见一斑。《跟我学》的成功为电视双语教学节目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1990年中央电视台把英国引进动画片《玛泽的故事》改编成适合中国儿童学习的游戏性较强的教学节目,儿童听众很喜欢学。现在中央电视台已经有了自己独立制作播出的Outlook(《希望英语》)。当北京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竞争愈演愈烈之时,十年的品牌媒体北京音乐台于2004年做出了节目调整,也加设一档双语教学节目,请吴大维主持,以灵活、幽默的方式教大家学英语。还有广东电视台开办了English Mag-azine(《英语杂志》),北京电视台播出了《双语杂志30′》……尽管这些节目一直被称为英语教学节目,但主持人运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有声语言创作应属于汉英双语播音范畴,从播出内容和播出方式来看,它们都属于教学类双语节目。

2.文艺类。文艺类双语节目多见于大型国际文艺晚会和音乐节目。

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中央电视台每年现场直播一场极富特色的“元旦双语晚会”,我们知道世界上不论哪个国家哪种宗教,只要它以公历纪年,元月一日这天就在举行庆典。源于对元旦这一世界性节日的理解,央视元旦晚会主持人语言脱离政治化语境,晚会的亮点和最大区别就在于主持人汉英双语的灵活运用,使中国的元旦晚会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完美结合,在中国观众心目中元旦晚会不再是“CCTV春节联欢晚会”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在2005年,央视播出“中秋晚会”,主持人双语的结合达到了时尚感、民族性、国际化的效果。

较有影响的还有2001年中央电视台转播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由中方主持人赵忠祥和外方主持人连袂主持。一般而言,具备双语能力的主持人,可以更主动地调动现场中外观众的参与,活跃现场气氛。不具备双语主持能力的主持人只能按照既定的稿件进行单语主持,很难与外方主持人双向交流,单语主持人发挥不了主动性,晚会也因此失去生机和活力。

3.新闻类双语节目。当前新闻类双语节目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有的节目起点很高,在最具魅力的双语电视直播访谈中,如2001年2月11日,沙龙当选以色列新总理之际,中央电视台《世界》栏目快速反应,主持人水均益在演播室通过“双视窗”双语采访,题为《问题沙龙》。主持人通过卫星异地传输、双窗口、多窗口,在演播室与说英语的访谈对象面对面交流。主持人双语访谈克服了语言障碍,不需翻译转述,双向沟通,直接反馈,保证了谈话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双方语气口吻表情态度切实可感,交流的信息更为直接、准确、丰富,主持人开掘信息也更为深透。主持人英语访谈,汉语评述,汉英双语非常生动、贴切地实现了节目意图,传播效果极佳。由于《世界》这个栏目的主要受众群体是中国人,所以主持人常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

二、按双语表现形式划分

基于汉英双语节目的广义概念进行分类,依据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表现形式,双语节目可分为两种:

1.有声无声并存类双语节目。

有声语言(播音)和文字符号分别为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形式组成的节目。电视的视听兼容优势使得这种形式在电视节目中非常普遍,双语同步进行,传达同一信息,方便中外观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这类双语节目中播音员只是在进行单语播音,如北京电视台《英语新闻》在进行英语播音的同时出现汉语字幕同步翻译。由此看来,双语节目与双语播音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双语节目中的播音不一定是双语播音;有双语播音的节目一定是双语节目(比如下面谈到的对话式双语节目和独白式双语节目)。

2.有声语言类:对话式、独白式。

对话式双语节目。一般指两位主持之间对话时或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对话时,主持人采用汉英双语交谈的播音表达方式的节目。199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播了一档音乐节目JOY FM(《欢乐调频》),主要播放中外音乐歌曲,由中方主持人王璐和外国专家李柯(RICK)双语主持,双向交流,两位主持人英汉串联,衔接自然,配合默契,尤其是中方主持人王璐在用英语流利地与外方主持人李柯对话的同时,穿插汉语做一些简要复述和解释,使整个节目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的双语氛围。如今,JOY FM(《欢乐调频》)已成为一档深受中外听众欢迎的名牌栏目。主持人之间双语对话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过程,双方互为补充,营造双语环境、活跃气氛,具有很强的交流感、亲切感。

独白式双语节目。独白式双语节目一般指一位播音员(主持人)采用拟双向交流的双语活动方式的节目。播音员(主持人)面向不在场的观众、面对话筒镜头进行人对机器的模拟双向交流,用英语和汉语普通话交替传达信息,此时,“言语的支持物只是自己说话的主题和自己吐露的词句”。目前教学节目和音乐节目采用双语独白形式较为普遍。如:CHANNEL V正在播出吴大维主持的GO WEST,节目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主持人谙熟汉英两种语言状态的差别,双语转换灵活贴切,引领观众愉快地学习英语、轻松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

由于没有真实的交流对象,独白式双语播音(主持)需要有很强的话筒前交流意识,尤其在语种转换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交流的空白点,在电视节目中有时可以借助副语言满足表达的需要,填补交流的空白,但更多的时候要凭借双语思维的快速反应,语言和思维环环相扣,以避免语种转换时出现的交流感突然中断。

汉英双语在节目中表现形式并不是互不相融的三种形式,而是有交叉的可能。北京电视台的大型国际谈话节目COMMON GROUND(《国际双行线》)就融合了三种形式,由于这档节目主要收视群体是中国观众,必不可少地在屏幕上滚动着汉语字幕;当女主持人运用双语分别与男主持人和现场的中外嘉宾和观众双向交流时,中英文转换自如;不时地穿插着与电视机前观众独白式双语交流,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当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在同一节目里,就产生了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传播效果。

三、按制作手段划分

汉英双语节目可分为录播、转播和直播。汉英双语节目采用录播和转播制作手段较早,汉英双语直播因操作受限,起步较晚。目前双语直播在国际性文艺晚会等文艺类节目中运用较为普遍,但随着新闻直播日常化、中外受众扩大化,双语直播已不再局限于文艺类节目。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仅1997年就分别成功地用英语和汉语对“邓小平同志逝世追悼大会”、“两会”、“香港回归”、“十五大”、“中国艺术节”和“长江三峡截流”等重大新闻事件进行了19场次现场直播,汉英双语结合的直播条件开始成熟。终于,在2000年元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采风》成功地运用双语结合,异地直播西亚、非洲、欧洲、南美洲许多国家的新年庆典,娱乐性、教育性兼顾,动态报导和风土人情并重,形式活泼,引人入胜,中外听众好评如潮。凤凰卫视9.11新闻直播、2003年美伊战争新闻直播都大胆启用双语主持,赢得报道第一时间,表现不俗。有时主持人赴新闻现场进行双语播报、双语采访、即兴双语评述,更有利于方便、及时地处理现场新闻信息。

由于直播状态下的双语播音员主持人处于动态的可变的环境中,随时可能面临突发事件出现,所以,双语播音员主持人除了具备外交家战略家的睿智头脑、高度的责任感和新闻敏感之外,还要求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即兴口语生成能力上,语种转换的适应能力上更具有优势,以便随时采集英文讯息,并根据事态发展变化机动灵活地做出快速处理。

四、按宣传功能划分

汉英双语节目按宣传功能可分为:对内双语节目和对外双语节目。

对内双语节目是以中国人和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为主要受众的。对内双语节目肩负重要宣传任务,也就是让中国了解世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984年开办对内双语节目,发展至今,JOY FM(《欢乐调频》)、NOKIA THINKING TIME(《诺基亚思维时间》)以及北京电视台的COMMON GROUND(《国际双行线》)等汉英双语节目在对内宣传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中国听众学习英语,从中了解外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领略外国文化、风土人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内双语节目在一定范围内已成为与某些外国电台争夺听众的一块重要阵地。许多大学生说,他们为学习语言,了解世界,已经开始冷落曾经偏爱过的英国广播(BBC)和美国之音(VOA)。

对外双语节目是以外国人、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指已加入所在国国籍的原华侨及其后裔和已取得所在国国籍的新移民)、华侨(指在国外定居的中国公民,包括原在外定居保留中国国籍的旅外侨民,也包括近年来从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迁移海外定居谋生并保持中国国籍的新移民)作为目标受众的双语节目;海外,泛指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以外世界五大洲的广大地区。中央电视台《让世界了解你》双语冲破高山大海阻隔,主持人顾宜凡、诸葛红云促成了中国和美国城市之间的对话。对外双语节目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中间告知事实,伸张正义,播撒友谊,收获真情,其宣传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承担着向海外受众介绍中国的外宣任务。

宣传功能不同的对外双语节目,指向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不同的目标受众,这将对汉英双语播音创作提出更高要求。双语播音创作主体在明确了宣传任务的基础上,表达外部技巧应有所变化。比如,当我们说到这样一条消息:“中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活动”,我们对内宣传任务就是要告诉国内受众: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中央打击刑事犯罪是有坚定决心的,所以汉语表达时,在重音处理上可以突出“严厉”两字,语气要坚定,义正词严,很有分量,具有威慑力。同一条消息转换成英语表达进行对外宣传时,我们主导意识在于只传递信息,就要在语气、基调和重音的运用上做适当的调整,就要心平气和、内刚外柔地把这条消息告诉外国朋友。

五、按节目形态划分

汉英双语节目可分为:杂志类、谈话类。

杂志类双语节目是由节目主持人用双语把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小栏目串联起来在固定栏目时间播出的节目样式。中央电视台OUTLOOK(《希望英语》),包含了小专题《我看世界》、谈话节目《你说我说》、新闻快讯《点点滴滴》等几个双语小栏目,两位总主持人英汉双语转换自如,风格轻松活泼。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双语广播杂志节目《英语广场》,由主持人用双语将各小栏目GAMES AND FUN(《快乐直通站》)、ANIMAL AND MAN(《忠实伙伴》)、MUSIC(《金曲》)、WORLD KALEIDOSCOPE(《世界万象》)等串联而成,很受学生听众欢迎。杂志类双语节目主持人必须了解子栏目内容,双语串联新颖,构思巧妙,起到引领受众饶有兴趣地收听、收看的作用。

中国的谈话节目现在有近180个,节目竞争非常激烈。《实话实说》可以说是中国内地资格最老影响最广泛的谈话节目,不过,当家主持人崔永元一遇到国际话题和外国嘉宾,就不得不遗憾自己不会英语,得依靠同声传译把节目做完,在需要双语谈话的现场,观众很快察觉到小崔“临场发挥”不灵了。

2000年,北京电视台大型国际谈话节目COMMON GROUND《国际双行线》凭借双语为节目的一个卖点,在中国众多谈话节目中脱颖而出。《国际双行线》称得上是目前电视屏幕上没有借鉴他人形式的一个原创性栏目,它最早体现出双语的特点,将原先仅用于国际会议上的同声传译搬到了电视谈话节目里,虽然技术手段创新了,现场中外观众和嘉宾都配有同声传译耳机,似乎不存在语言障碍,但是主持人陈晓薇、张蔚无需耳机,总是能在第一时间里获得嘉宾的英语反馈,比依赖耳机听到的同声传译的时间有将近五到十秒的提前量,别小看这几秒,它可以使主持人驾驭节目更主动,提问更及时、到位,临场应变洒脱自如。

此节目每期一个话题,邀请中外嘉宾与中外观众一起参与,主持人用汉语与中国嘉宾或观众交流,当和说英语的嘉宾观众对话时又立刻转换成英语,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交汇在一起,在节目构筑的双语环境里,在主持人鲜活流利的双语交流中,大家忘却了国界,没有了语言障碍,畅谈着共同的话题,最终在情感共鸣中延伸了主题。和单语谈话节目相比,它使中外观众达到了更大范围的沟通和理解。

随后2001年,中央电视台也推出类似的谈话节目《对话》,主持人用双语交流,为国内外新闻人物、企业巨头、政府官员、左右经济的权威人士和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被誉为“2001年中国电视界最大惊艳”。双语谈话节目以其多元开放性、平等参与性成为当下热门的节目样式。双语谈话节目首先具有谈话节目(“Talk Show”)的所有特征,但不同的是,节目整个过程中,主持人通过双语可以更灵活更主动地组织和引导话题,积极主动地和场内的中外嘉宾、观众直接交流,虽然现场中外观众和嘉宾配有同声传译耳机,但作为谈话的现场组织者,谈话现场的中心——主持人不能依赖“耳机”,必须具备驾驭双语节目的两种语言工具,双语转换迅速到位,才能建立真正交流意义上的谈话。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