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主持人要树立记者意识

新闻主持人要树立记者意识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主持人要树立记者意识陈骥,男,1983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如果我们的新闻主持人都能够树立起记者意识,那么他一定能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探索的乐趣,进而更好的达到传播效果。其实,那不是新闻主持人,仅仅是新闻播音员。

新闻主持人要树立记者意识

img2

陈骥,男,1983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宁波。2005年7月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同年进入海南省广播电视总台,任《直播海南》栏目主播。2006年来到北京,任旅游卫视《中国旅游报道》栏目出镜记者。现为旅游卫视《高尔夫》栏目编导。

摘 要:现在很多成功的主持人,他们的成功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编、播合一。这对主持人来说,是带有方向性和规律性的,尤其是对于一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更是如此。新闻主持人,相对来说是被动的、消极的、侧重于表现力的;而记者则往往是主动的、积极的、更具发现力的。如果我们的新闻主持人都能够树立起记者意识,那么他一定能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探索的乐趣,进而更好的达到传播效果。

关键词:主持人 记者 记者意识

一、记者型主持人是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一讲到名主持,我们的脑海里会马上出现水均益、白岩松、柴静、吴小莉……但成功的主持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各个国家媒体圈里都没有一个模式化的固定答案,许多业内人士还在不断地摸索、尝试和总结。

在美国,三大广播网也曾一度把娱乐界当红的明星作为节目主持人搬上荧屏,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直到长相并不漂亮的芭芭拉所主持的《今天》占据三大电视网新闻节目收视率之首,才渐渐地明白,观众所需要的并不是漂亮的外表,而是更深的内涵。芭芭拉本人也曾阐述过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源于生活,学会采访,善于提问。

被誉为西方节目主持人“鼻祖”的沃尔特·克朗凯特是一位经验丰富、资格颇老的记者。他曾五次被公众选为“美国十大最有影响的决策人物之一”。他多年保持诚实可靠的形象,形成了庄重稳健、沉着冷静的播报风格,从他身上能深切地让我们感受到,正是良好的记者素质和高度的新闻敏感造就了这位超级明星。

可以说,活跃在世界新闻舞台的许多名主持人,无一不具有记者的经历和新闻工作的经验,记者—名记者—主持—名主持的模型,也即是记者型主持人已备受传媒业界推崇。

传统观点认为,新闻是媒体的旗帜、号角,而主持人则是媒体的代表,是党和政府的化身。于是,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圆,观众感觉千人一面,自然拒评论于千里之外。其实,那不是新闻主持人,仅仅是新闻播音员。

我们知道,新闻的核心作用之一是舆论监督,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深度,节目必须能通过事件分析出事件的本质,使观众得到启迪。而这就必须通过主持人来表达。所以这些主持人除了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之外,还必须要有知识与智慧,有大量而丰富的采访经验。

新闻深度报道要想占领更多的领地,必须要办出特色和个性。个性化的深度报道栏目少不了个性化的主持人。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以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成为深度报道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爱屋及乌,也很可能被主持人的魅力所吸引而关注节目的内容。

这样看来,从新闻记者到节目主持人,有利的地方显而易见:从事一线采访多年,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良好的记者素质和高度的新闻敏感是其他职业不能相比的。

由此可见,记者型主持人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那么,对于大多数已经在岗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主持人将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呢?当务之急是要树立起记者意识。

二、创造人性化的新闻传播理念

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树立记者意识,他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应该是立体的、轻松、更符合人际传播的特征。他必须找到内在情感、事实的依托。只是一味地要求生活化、自然化,平实一些、放松一些是不够的。要使新闻传播达到最佳效果,首先要在意识上改变新闻主持人社会角色的定位,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一个新闻工作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现代传播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即突出人的作用和功能。人是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主体、基石和最终目的。这里的“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事新闻传播的播音员、主持人和记者,另一方面是指新闻的接受方——受众。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一档新闻节目要运作得顺利乃至成功,离不开主持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策划、采集、制作等一系列工作都要参与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工作运行中他们必须始终牢记一种理念,即尽可能地引起受众的注意,直至最终满足地接受讯息。为此,除了专业水平,主持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更是大众传媒运作成功的关键所在,抗震救灾时期的不畏艰险、不畏强权勇于揭露官场黑幕的调查性报道的盛行,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主持人、记者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

凤凰卫视的吴小莉能够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主持人,就是多年以来奉行以人为本的、追求亲切可信的风格得来的,即所谓的“观众缘”。而这种播音方式在陈鲁豫身上又明显地体现出来。

受众也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石。没有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新闻媒体传递的讯息就没有了接收对象,其存在就变得毫无意义;没有受众的反馈,媒体得不到来自受众的回应,其传播就容易偏离方向。因此,应该加强“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提高受众参与传播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以为“以人为本”,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人性化”,新闻主持人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社会民生百态,而这些,却恰恰是一个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这也就不难理解记者型主持人为何越来越受到业界的推崇和受众的欢迎。我们知道,新闻主持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播读稿件,虽然说新闻主持人可以通过自己对稿件内涵的理解来转述新闻事实,但是别人的东西始终还是别人的东西。同时我们也知道,新闻事件的社会意义价值,在作品中往往表现为某种倾向,并且往往采用议论、评述等理性的形式表达出来。正确揭示新闻事件的社会意义价值,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真正掌握新闻事件本质的人是谁?是记者,他直接面对社会来选择新闻事实,将新闻事实变成稿件。

三、新闻主持人的生命应该在提问和评论中

记者在采访中要“能说会道”,要善于提问,同样对于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能说会道”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而会提问则是最显示主持人整体素质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提问是主持人的看家本领。

现在人们之所以对许多记者、主持人颇有微词,就是有些主持人的提问过于普通,可有可无,那么主持人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在哪里?在抛开气质、状态、敬业精神、技巧等内容,由一个普通的主持人向电视新闻评论员、记者型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过渡,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提问在编辑时不能被轻易地删掉,这代表许多含义。第一,面对镜头做新闻类节目时,提问不只是仅仅提出一个问句,而应是带有提示性的,之所以有些主持人外出采访时提出的问题很容易被轻易的删掉,就是不具有这样的力量。第二,提问应是节目中心必备的线索和脉络。经常有这样的问题,记者或是主持人的提问在制作时被删掉并不影响观众对被采访者所说之话的理解。这一点还说明主持人或记者应该具备编导素质,有时需要大量的解说才能交代的内容,如果记者和主持人运用很好的话,都可以放在一个个问题里层层前进。第三,就是记者或主持人强烈的个性化的色彩。主持人个人的形象树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的提问,其中包括语言风格、而最重要的就是思考角度。个性化出来了,节目也就继续拥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曾任CBS总经理的威廉·伦纳德在谈到如何物色新闻节目主持人时,提出四个条件:第一,你必须能在电视上交流,必须能演播,能撰稿,看上去要顺眼。第二,你在荧屏后面作为新闻记者的能力。你是一位好到什么程度的记者?假若交给你一个工作班子,你玩得转吗?你对新闻敏感吗?第三,涉及危急时刻的反应能力。比如,当你正在现场报道,当你面临真刀真枪,比如选举、年会、太空发射以及像总统遇刺之类不知什么时候冒出来的事情而你毫无准备时,你能机智地即兴解说得头头是道吗?第四,一个人在公众面前以及私生活方面的品格。毕竟,新闻节目主持人是CBS新闻节目和公司本身向公众主张什么的最明显的象征。

我本人在大学毕业进入海南电视台的时候,曾在白岩松与我台同行进行现场交流时,听他是这样看待主持人:第一点,天赋。假如天生的条件就不太适合干这行,千万别硬努。具体来说就是没法出镜,声音特别不好听,说话感觉不对,包括身体素质不够,拼不起的,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事。第二点,知识。做这样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大多数情况下没别人伺候你,一个节目的选择、拍摄的点子、最后的结论等等,都得自己提出来,这些要是没有相当的知识背景,只靠人长得帅气漂亮,靠临场发挥表演,靠吹靠侃,全都没戏。干主持人的平时抛头露脸,再想得名得利都容易。关键是如何赖在这么个位子上别走,只惦记着这些,不去学习丰富自己,节目只能越做越臭,自己也该知趣地自己走了。第三点,品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位、自己的爱好,作为一个自然人就无所谓,别人无权指责。但是,如果在某个媒介的某个栏目中做主持人,要表现的就应该是那个媒介,那个栏目的品味和格调,不是自己的。

四、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特点

新闻主持人要树立“记者意识”,就要经常去采访、去写稿,尽可能地成为新闻事件的直接掌握者,再加上播音方面的基本功,这样树立起来的新闻形象不仅是权威的,也是专业的。我们还是以白岩松的主持来作解析。

1.语言特色。总体上,白岩松的语言沉稳、带有思辨色彩。在直播中,白岩松往往将其作为新闻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在平淡、略带哲理的语言中透射出媒介人所应有的人文关怀。这种风格与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的权威性相吻合,显示了一个媒体的品位、可信度与权威性。

2.氛围营造。播报风格对直播氛围的营造作用是很明显的。白岩松语速较慢、语调沉稳,他理性地点评、提问,与新闻现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在冷静旁观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疑点,他能够营造出某些事件下的反思氛围,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3.沟通能力。我记得在分析俄美关系时,白岩松请国际问题专家阮忠泽先生进行评述。阮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作了横向分析之后,白岩松又接着追问在过去十多年里俄美关系是否与俄罗斯领导人换届有关,阮又对此作了一个纵向的评述。通过对专家的引导,观众对俄美关系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相比之下,徐俐、鲁健等其他主持人的提问不能根据专家的发言及时跟进,致使专家发言时间往往较长,虽然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却难以吸引受众。

4.应变能力。面对瞬息万变的直播现场、前方记者、演播室嘉宾,主持人如何提供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新闻现场、广阔的新闻背景和相对明朗的事件发展前景,应变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至关重要。白岩松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现场报道经验的记者型主持人,在现场应变、连接与转换之间确实做到了环环相扣、游刃有余。我记得在美伊战争期间,某天的节目里,21:45的直播报道中,屏幕上飞过俄罗斯驻伊拉克使馆旁的贫民区遭到美军轰炸的字幕。21:46,白岩松立即对字幕进行了口播,然后连线驻俄记者刘传德请他讲述俄罗斯政府的反应,随之归结出目前美国对俄罗斯仍有人员在驻伊使馆工作表示不满这一观点(21:48),21:49他请专家对俄美关系作出评价,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就清清楚楚、浑然一体了。相比而言,CCTV-4的主持人就没有这么轻车熟路。

凤凰卫视行政总裁刘长乐曾经把华语媒体的主持人分成三个类别:第一个基本上是播音员,主要是照着念稿;第二个类别叫主播,在稿子编辑基础上有一些创造加工,在形象和语言上融进了一些个性化的东西;第三个类别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叫采、编、播一体,凤凰卫视就是这么做的。比如闾丘露薇,她不仅亲临新闻事件现场,在一线采访、编辑、甚至还带着电脑,亲手把节目传回电视台。操作一个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她对这个事件的理解就会深刻许多,凤凰新闻的含金量就体现在这里。

五、新闻主持人需要过硬的综合素质

综合各类电视新闻的直播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新闻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1.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语言素质。在现场直播这一特定传播情景中,要求主持人能够运用综合语言能力对事态发展做出审慎的报道与评论,并发挥个人特长,充分展现主持人的个性特色。

2.需要对节目具有较强的现场把控能力。现场直播节目由于与事件动态发展流程的一致性,无法在事发前进行预演。在给观众带来极大真实感、现场感的同时,也对主持人提出了更严格的考验。当导播现场交给白岩松时,面临复杂多变的状况,白岩松以自己多年来在记者、主持人岗位上的历练,合理把控现场,有效保证了节目流程和播出效果。

3.需要具有深厚的知识积淀。一个称职的现代主持人,需要拥有像传播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乃至军事武器、音乐服饰、民俗人文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储备,并时刻更新充实,唯此,才能做到对新闻报道的背景解释、专业“把关”和实效传播。

既然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向对主持人提出了这样更高、更新、更难的要求,那么作为一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又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未来的电视节目中展现新的形象呢?

第一,博览群书,具有丰富的知识。一个新闻主持人、记者,面对广大的观众,这其中有许多有成就的专门人才,而你主持节目的时候,连一些基本概念都搞不清,就很难与专门人士进行自如的探讨、切磋。

第二,精于观察,具备高超的思辨能力。思辨的过程是把方方面面的知识抽象组合的过程,是探求新闻事件、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果关系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主持人所提供给观众的只能是混沌一团的现象。

第三,贴近生活。我国目前的社会处在变革阶段,以人为主体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以渐进的方式进行调整,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利益结构也在以变换的方式进行调整。在变革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人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比如腐败行为滋生、权力商品化等等。那么,电视节目怎样才能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呢?

第四,富于技巧,具备很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至于怎样用语言表达,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我觉得,只要能做到以下几点就是比较成功的了:一是语言要规范,二是表达要有哲理,三是表达要抓住中心,四是表达要连贯,五是表达用词高雅。

总而言之,新闻主持人要找到自然贴切、真实可信、专业权威的感觉的最佳途径,就要适当参与采访,树立记者意识,以记者的眼光来看待新闻,分析稿件,不偏、不温、不火,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征.新闻采访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3]曾至.播音主持艺术新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芮必峰,姜红.新闻报道方式论.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6]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