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古典文学元素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浅析古典文学元素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析古典文学元素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孟有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学士,1995~2002年在山东济宁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因此,古典文学元素在现代新闻传播的文本写作及口语交流中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典文学元素与现代新闻传播相结合,不仅增添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更营造出良好的新闻审美意境。

浅析古典文学元素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img30

孟有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学士,1995~2002年在山东济宁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播音主持工作。1999年创办信息杂志《丽人剪报》发行至今。现攻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摘 要:新闻传播不仅在传递着信息,同时也在传播着文化。现代新闻传播业不仅注重新闻传播的速度、效果,同时也更加注重新闻文化审美的提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在现代新闻传播的文本写作及口语交流中根据传播内容的需要恰当融入古典文学元素,不仅能够提高新闻传播效果、深化表达内涵,而且能增强新闻文化审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现代新闻传播文本写作及口语交流融入古典文学元素时应注意媒介差别、适用文体、受众层次、新闻体裁、伦理道德等诸多问题。新闻传播工作者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古典文学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现代新闻传播 融入 古典文学元素

现代新闻传播不仅在传递信息,同时也在传播着文化。随着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受众新闻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现代新闻传播业不仅注重新闻传播的速度、效果,同时也更加注重新闻文化审美的提高,以满足受众更深层次的需求。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让各国新闻传播工作者更加注重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加大本国文化传播的力度。因此,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增强新闻文化审美、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新时期对新闻传播工作的新要求。

我国现代新闻传播的文本写作及口语交流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我国古典文学时期历经了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到《诗经》与先秦散文、楚辞汉赋、魏晋文学与南朝文论、唐宋元明清文学等多个时期。古典文学流传久远,写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在现代新闻传播中根据传播内容的需要,恰当的融入一些古典文学元素不仅能提高新闻传播效果、深化表达内涵,而且能增强新闻文化审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所谓古典文学元素,是指古典文学节选、片段、古诗词名句、谚语、典故、古代名人名言等古典文学的组成部分,小到一词一句,大到一段、一章、一篇。古典文学元素融入现代新闻传播的方式:是在新闻传播的文本写作或口语交流时,根据传播内容的需要,原文引用古典文学元素,以达到举例、论证说理或深化表达意境的目的。由于引用的一般都是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名句或名段,因此融入古典文学元素的传播效果往往比较显著。因此,古典文学元素在现代新闻传播的文本写作及口语交流中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古典文学元素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一)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古典文学在经历过几千年的文化过滤和沉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底蕴,寓意深远,容易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在现代新闻传播中,合理恰当的融入古典文学元素,不仅能丰富传播的语境、延伸传播的内涵,而且能增强新闻传播的表达力、提高传播效果,同时也使传播的品位得到升华。

2010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社论,社论深入分析了当前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论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历史使命催人奋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源自清末诗人赵翼《论诗》的名句,原文是:“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篇社论通过融入古典文学元素揭示了历史向前发展,代有才人的客观规律,说明了未来中国必定会人才辈出。这两句诗的引用,既体现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也通过诗句原有的意境,让人们似乎已经隐隐看到未来中国人才如潮的盛景,提高了社论的传播效果。

2010年6月30日《京华时报》发表署名白岭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教改就应从小升初抓起》。文章引用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来表明“先学做人再学知识”的道理。这段话的引用是作为论据出现的。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大教育家,引用孔子的名句不仅说理性强,而且让读者重温经典接受了一次再教育。这种引用提高了评论的说理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传播效果。

以上两例,《论诗》名句的引用气势高亢,富有智慧和远见;《论语》的引用用字凝练、掷地有声、富有韵律、说理性强。这些古典文学元素的融入,提高了文章表现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新闻传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促进新闻文化审美

新闻传播工作者不仅要按照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做好新闻传播工作,还要促进新闻文化审美。童兵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在总结新闻传播效果构成的八个方面时,其中一个方面强调的就是“审美感受”。杨健《新闻审美》一书曾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比喻新闻的形式美,用“言外之味,玄外之响”比喻新闻的意境美。也就是说新闻传播不仅给我们传递信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典文学元素与现代新闻传播相结合,不仅增添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更营造出良好的新闻审美意境。

2010年7月3日,在南非世界杯德国与阿根廷的1/4决赛中,德国21岁小将托马斯·穆勒开场3分钟就踢进一球,打开了阿根廷的球门,《北京日报》在当日的新闻报道中以“穆勒青春作伴好还乡”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这篇报道的标题“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句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篇新闻报道引用这句诗做新闻标题,非常形象的刻画了穆勒进球后意气风发、蓬勃豪迈的精神状态。让读者深切体会到穆勒的兴奋与自豪,以及家乡亲人对穆勒荣归故里的期盼。穆勒衣锦还乡的场面跃然纸上。正是古典文学元素的融入增强了文章的情感张力。实现了新闻文化的审美升华。

(三)增加受众知识,提升受众文化水平

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除了实现其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外,还承担着知识传承,提高受众文化修养,改善受众知识水平结构的功能。

2010年7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支点’——写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的通讯。通讯描述了在党的英明领导下,贫瘠的西部取得了巨大发展的历程。为了增加读者对西部历史的了解,该文有这样一段描写:西部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的经济中心。秦汉时期,“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即使到唐朝前期,依然是“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璀璨的先秦文化、强盛的汉唐气象离不开西部热土的滋养。这篇通讯的主题是反映西部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同时也向我们描述了西部由早期的富庶到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再到新中国西部大开发新时期的再富庶的曲折发展历程。本文通过引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叙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以及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结论:“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肯定了西部曾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段古典文学元素的融入增加了读者对西部的了解,不仅增强了感染力而且让受众扩大了知识面,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西部。

在新闻传播的风貌通讯文体中,在展现当地的发展变化、风土人情的过程中,恰当穿插有关的古文典籍、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古典文学元素,不仅能使文章富于情趣,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让受众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提升了受众的文化水平。

(四)有利于塑造新闻传播者的形象

新闻传播者的形象对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十分重要。而新闻传播者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又是影响新闻传播者形象的直接因素。能对古典文学元素信手拈来,并能灵活运用,这种能力体现了新闻传播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塑造新闻传播者的形象。

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温家宝总理应邀出席中外记者见面会。在回答德新社记者关于工作风格的提问时,温总理说:“在我当总理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林则徐是清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在禁烟抗英的斗争中,林则徐遭到投降派的诬陷,被革职发配伊犁。发配途中,林则徐不为个人遭遇而难过,依然忧国忧民,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其中两句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首诗既表现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感,也深刻反映了诗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和内涵,回头再看温总理的回答,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温总理以林则徐为楷模,为了国家利益,不避福祸、甘当生死的崇高精神。这种表达效果既生动感人,又具有强烈的人格震撼力。

温家宝总理在多次中外记者见面会答记者问中都曾引用古典文学元素,“行百里者半九十”“华山再高,顶有过路”“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人或加讪心无疵兮”都是温家宝总理曾经引用过的经典名句。温家宝总理在新闻传播的口语交流中广泛融入古典文学元素,给人们树立起一个大国总理博学深邃、果敢坚定、心胸豁达、目光远大的光辉形象。

二、现代新闻传播融入古典文学元素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作为传播的主体,要熟悉现代新闻传播的媒介特点和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要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基本功,能够掌握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发布会等不同传播介质的特点。对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的各种文体要熟悉,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比如同样是评论,报纸评论和电视评论的文本写作就不同;社论和短评因评论分量的不同,评论的措辞也会不同。了解以上新闻传播媒介的区别和不同文体的区别,才能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在现代新闻传播中融入古典文学元素。

第二,对于引用的古典文学元素,在引用前,要认真查阅引文的出处、历史背景和深刻含义,认真分析该句的适用语境,把引文的含义与当前新闻事件以及引用该句的意图进行深入思考,看看此引用是否有利于增强新闻传播效果、提高新闻文化审美。古典文学元素的融入是为了促进新闻表达,而不是要舍本逐末,单纯追求形式美。应避免华而不实,画蛇添足。在引用过程中,还应遵循新闻传播内容的规律性标准、规范性标准和其他标准,更要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第三,要考虑新闻传播的目标受众的文化修养和智力水平。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传者的文化修养和智力水平表现在对编码的识别和理解上。不同的受众,由于文化修养和智力水平不同,对新闻传播内容编码的解码也会不同。如果目标受众整体文化修养层次不高,应尽量减少古典文学元素的融入,避免增加受众对编码识别和理解的难度,即使引用也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受众耳熟能详的元素,比如民俗谚语、传说典故等。

第四,现代新闻传播中融入古典文学元素应讲究新闻伦理道德,避免利用此种手法对新闻当事人发表歧视性、侮辱性或攻击性言论,每个新闻传播工作者都有义务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新闻传播环境。

三、如何提升传播者的古典文学应用能力

首先,要多读古典文学名著。读书方法有三点要注意:第一,读原著。很多古典文学名著有众多现代白话文译本,有时读者为了方便理解,选择阅读现代白话文版的名著,虽然有些现代白话文译本的名著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整体风貌,但从整体来说其文章布局结构、情境韵味仍无法与原著相媲美。所以我们应尽可能读原著。第二,古典文学书籍浩如烟海,全部读完是不可能的,具体阅读书目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但尽可能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来阅读。比如阅读古典小说,可以先读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阅读儒家作品,可以先读《论语》《孟子》;阅读史学作品,可以先看《史记》等。第三,想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学水平,还有一条捷径,那就是多读一些名篇名句集锦类的书籍,比如《古文观止》《菜根谭》《唐诗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文选》《二十五史名句赏析》《古代散文名句赏析》等。

其次,要养成做笔记和背诵的习惯。在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认为在以后可能会用到的词句篇章,就把它记下来经常诵读,以至于背诵。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背诵,我们会对古典文学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久而久之,我们的古典文学底蕴也会越来越深厚。掌握的词句篇章多了,在新闻传播文本的写作或口语交流时才能做到思如泉涌。

最后,要有意识地把古典文学元素和现代新闻传播文本写作及口语交流融会贯通起来,经常根据不同新闻事件或不同新闻体裁展开联想,尝试引用,多进行写作训练。平时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经典词句,也应习惯性的与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实进行联系,看这些经典词句与当前新闻事件或社会现实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如果有,应该怎样把这些词句融入到相关新闻文本的写作或口语交流中。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妙语连珠的引用也就轻松自然了。

四、让古典文学元素在现代新闻传播中散发出新的活力

古典文学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跨越了几千年,它所包含的智慧、哲理、精神以及高超的表达技巧不仅是当代,也是中华民族永久宝贵的财富。在现代新闻传播中有效融入古典文学元素,将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传播领域中散发出新的活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一个新闻传播工作者都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加强实践,努力学习,在新闻传播文本写作及口语交流的实践道路上更多更好地运用古典文学元素,使新闻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使新闻文化审美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杨健.新闻审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新华网.人民日报社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2010-05-26]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26/c_12145720.htm

[4]白岭.教改就应从小升初抓起[N].京华时报,2010-06-30

[5]王涛.穆勒青春作伴好还乡[N].北京日报,2010-07-03

[6]任仲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支点”——写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N].人民日报,2010-07-05

[7]新华网.温家宝: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记者会答问全文.2003-03-18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3/18/content_786692.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