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的现状及改革
张政,籍贯山东烟台,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2002年开始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工作,2009年9月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进行新闻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的学习。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迅猛发展,不断壮大的都市类报纸和各类专业性报纸,对传统党报(这里主要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机关报)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党报如何应对这场挑战?党报的优势和出路在哪里?……这些问题和困惑,亟待正视和解决。
关键词:党报 权威性 主流媒体 改革
近几年来,党报的改版行动表现出党报为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作出的不懈努力,党报的读者定位和资源优势决定了党报能够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新形势下的党报有新的工作任务,也当有新的工作方法,从报道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党报的改革从未停止过,而且改革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当然,就党报的现状来说,改革尚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对市场经济还不太适应。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体制改革不到位、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新闻生产流程管理水平不高、党报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配置等妨碍了党报的发展。
一、对党报权威地位的认识
党报,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形式,是传播党和人民声音的主要渠道。早在1942年中央宣传部发出的《中共中央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就指出:“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要这样做才是名副其实的党报。”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首次将新闻传媒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在一起。党报作为中国新闻传媒的排头兵,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定位和拓展功能,如何发挥党的重要执政资源的作用,如何引领新闻传媒朝着更加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党报改革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不论是从“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到强调“党的报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的新中国,甚至到“在坚持党性原则上,不允许有任何的含糊和动摇”的今天,党报一路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无可置疑的政治优势,相当可观的资源优势以及普遍公认的人才优势使得党报能在一定时期内坐拥天下,高枕无忧。
党报的权威性就是党报所报道的信息真实、全面、可信,表达了党和政府的立场和观点。权威性是党报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党报之所以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是由其性质和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党报是党所属的一个特殊机构,是全党的舆论工具。党报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要阐述党的政治纲领,体现党的意愿和要求,表达党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换句话说,它要充当党的喉舌和代言人,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发言工具。应该说,这是党报有别于其他类型报纸的最大特点。
党报的这种地位和作用,成就了党报先天的、绝对的、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其他任何媒体只能望其项背。在新闻实践中,党报的这种绝对权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向权威。党委政府的重要政策、重大决策和重要措施,往往通过党报来发布,所以,读者通常把党报的报道看作是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和声音。不论是对政治、经济形势的报道,还是对群众工作、生活的报道,甚至是新知识的传播,党报代表的方向、传达的观念,在受众心目中都有着无可争议的导向作用。第二,信息权威。党报的信息来自最权威的机构,同时党报自身还是最权威的信息发布机构,党报的阅读人群也是社会的主流人群,在信息的一次传播中党报发挥着“舆论领袖”的作用。同时,由于党报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肩负的重要使命,也使党报成为了掌握信息最全面的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而且权威。第三,评判权威。党报的“身份”和性质、地位和影响,决定了党报对新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态度必须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从最根本的、最大局的、最长远的角度出发,激浊扬清,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党报的立场和态度、评判和选择,也就成了这个社会和时代最权威的价值观。实践证明,党报对事件、人物的评论和倾向往往能左右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变化。第四,监督权威。对于党报来说,舆论监督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利,党报的监督是代表党和人民说话、代表党和人民监督,最有客观性、公正性和倾向性,也更具有威慑力,这是其他监督方式不能取代的。
二、主流媒体的优势与弊端
党报的核心读者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关注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党报的新闻传播必须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主流意识形态展开。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定位,使得党报具备主流媒体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
(一)主流媒体独具优势
众所周知,世纪更迭前后,几乎所有的党报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版。2001年,《人民日报》按照党中央机关报性质、任务、要求和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了版面调整,形成重要新闻、深度报道和专版、周刊三大板块。这种调整显然基于对报纸定位的重新认识,其读者目标指向了全国各地的干部和关心国内外大事的、有相当文化水平的群众。1~4版为新闻版,实行采编分开,形成新闻优势。5~8版为深度报道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国际各方面,实行编采合一,形成深度报道热点引导的优势。9~12版为各种专版和周刊,形成知识性、服务性、贴近性的优势。改版后,人民日报全年可增加144个新闻版,面貌焕然一新。
省级机关报的纷纷改版同样引人注目。2002年8月,《南方日报》在经过8个月的考察论证后进行改版。改版后,重新确定《南方日报》的市场定位为:办高端报纸,抓高端读者,占高端市场,把南方日报办成一份以高端读者为诉求的权威政经大报、主流严肃大报。新一轮改版的所针对的目标受众为:各级领导者、决策者、各层面的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和研究者;是公务员、商人和专业人士。他们是整个报业市场中的高端读者,他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走势具有高度的影响力。
党报的改版行动向我们证明,影响主流人群、代表主流意识形态,正是这类报纸执著追求的目标。当然,党报是否能真正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还有待于今后长期的努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党报具有以下成为主流媒体的条件和优势。
1.人才资源优势。中国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使得一大批优秀的办报人才聚集在党报中,尽管这几年出现了一部分人才流失的情况,但总体上看,党报采编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较高,他们大多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与社会各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的办报经验。
2.信息资源优势。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报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尤其是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相比其他媒介的同行,党报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能得到更多的便利和支持,他们的报道也能得到更多的重视。体制因素对传统党报的支持和保护至少在现阶段是这类媒介的一种独有优势。
3.品牌资源优势。长期以来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在社会上产生了其他报纸所难以具有的威信。激烈的报业竞争虽然使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能够以内容的拓展和创新吸引读者,但虚假新闻和不负责任的炒作往往又使这些报纸的公信度受到损害,党报的信誉显然是其安身立命的一个重要支点。
4.政策资源优势。党和政府对于机关报的政策支持,是这类报纸发展的一大优势。这种支持体现在新闻生产、报纸发行等有形的方面,还体现在由于报纸的特殊身份而潜在的广告及其他经营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便利上。但我们也应看到,这方面的优势处理不好,也可能反过来成为前进的包袱,对报纸发展产生束缚和妨碍。
据此,我们可以说:在中国这样特殊的国情下,党报应该努力作为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行政摊派导致弊端
作为部门或行业的机关报出版的,党政部门报刊通常是由党政部门出资创办,为党政部门的工作服务。由于国家对报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政策,这类报刊可以通过发行和广告等形式实现部门和单位创收。
这种“国家投入、集体收入”的情况,刺激了许多党政部门的办报积极性。由于在宏观上缺乏有效的调控和规范,这类报刊存在过散过滥的现象。许多党政部门报刊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热衷于经营创收,但却不注意按市场规则办事,而是依靠行政职权搞摊派发行,因此大大增加了基层和农民的负担,对此,社会与公众反映十分强烈。
这种行政摊派的结果导致了许多弊端。
1.增加了基层和农民的负担。据新华社报道,在某省,进入农村的报刊多达106种,全省村级组织平均报刊订阅费为2729元,其中最高的行政村大于12515元,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实在难以承担此重负。
2.衍生了部门腐败现象。借助行政摊派,一些部门报刊将订报款纳入单位的“小金库”作为部门收入,有的还运用行政职权摊派广告,造成税源的流失,其结果不但会诱发腐败现象,而且也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加剧了报业市场的无序竞争。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报刊的发行和广告不能按市场法则进行规范,这使得一些党政部门报刊在进入市场时拥有了别的报刊所不可能拥有的特殊权力,导致了竞争中的不平等、不公平现象,从而加剧了报刊发行、广告市场和运作中的无序现象,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竞争原则。
4.损害了党政部门的形象。行政摊派增加了基层和农民的负担,而且一部分靠行政手段取得的报刊发行和广告收入被一些部门变为小集体的收入,侵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因而引发了群众的不满,使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害,同群众的关系也受到影响。
消除这些弊端,减轻基层和农民的负担,防止新闻领域的腐败现象,促进报业市场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今后党报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党报改革的困境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和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必然使当今时代的社会矛盾和舆情趋于复杂。因此,当前中国社会的舆论特征就呈现出了“分散化”的倾向,人们的利益诉求也日趋多元。
目前我国党报的报道水平还不能令人满意,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对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视不够,对新闻生产的管理也有欠缺。而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反映出党报目前所处的困境。
首先是体制改革的难以到位。由于党报一方面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另一方面又大都是自负盈亏的文化实体,因此其组织机制既不同于党政部门,又不同于一般企业。尽管这几年党报的改版与“改制”往往是配套进行的,但由于“改制”的根子在于人事制度和干部制度,并不是报社内部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其次是党报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与上述体制原因相关,党报在用人机制、干部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不如那些真正企业化经营的都市类报纸灵活,这一方面对党报人才队伍的稳定形成威胁,使得一些优秀人才流向其他媒介甚至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对后续人才的补充也造成妨碍,如名牌高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过去一直以进入大报党报为荣,近几年却越来越多地应聘加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介。长此以往,党报将难以拥有一流的办报人才,竞争力还会进一步受到损害。最后是新闻生产流程管理不够专业化。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网络、手机短信这类新传媒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传统新闻传媒的固有优势正在“信息过载”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中被削弱。
四、党报改革与突破
今天我们所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国内体制外媒体出现与国外媒体在国内落地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及时获得想获得的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层,观念形态多元化,读者也不再是“大一统”的局面,对内容的要求与以前相比也呈现明显的不同。那么今天的机关报如何改革,路在何方?
(一)从渠道建设上看,多渠道信息传播已经存在,建立公平的媒介竞争环境呼声日高,建立科学的传播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多渠道传播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在政府刚性控制下的新闻媒介是我国公众获得时事性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同时它也只是传播渠道中的一部分。信息从一条渠道无法传播,可以从其他渠道传播,在政府控制的新闻媒介上不能传播,就通过人际传播、非语言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以及其他途径传播。这点在SARS报道中看得很清楚,以前只要控制住新闻媒介就等于控制住了信息源,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已经不合时宜。
不同性质媒体的出现和存在给管理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建立一个公平的媒介竞争环境。那么就政府而言,信息公开成为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公共信息是指与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相关的信息类公共产品,公共信息及时、真实地公开,有利于公众了解并配合政府部门工作,有利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在一些非常时刻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机关报独自发布公共信息的优势将逐渐失去。对于我国单一媒介体制来说,机关报的改革的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公共信息发布时选择媒体,必然出现一些媒体的正常报道权遭到侵害,这意味着该媒体所拥有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读者对公共政策的知情权被剥夺。
建立科学的传播管理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政府要从宏观上对传播体系、大众传播体系进行依法管理。就报纸媒介而言要关注报刊结构、报刊创办、报刊质量、报刊退出等管理层面的问题。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机关报以外多层次报纸的出现,在机关报体制内一方面实行管办分离,给媒介操作者更大的自主办报的空间。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变行政干预为制度管理。允许机关报在法律和法规的规范下办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机关报的活力,使这条信息渠道更好的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二)从内容生产角度来说,按照新闻规律办报,增加事实性新闻信息,以满足人们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是机关报坚守主流媒体阵地、不被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今天国家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革,受众观念的多元化、利益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分层的出现和信息渠道多样化都表明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更为复杂的政治经济与信息环境中,机关报在内容生产上依然固守原来的工作思路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结果只能是读者的流失与报纸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日渐衰微。
只有按照新闻思路办机关报才能确保机关报主流媒体阵地。首先,要增加事实性新闻信息。其次,要以满足人们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不要办成工作报。从报道内容来说,与社会公共问题相关度越高关心的人就越多,关心的强度就越高。
从媒体来说,报道是为了让受众了解信息,报纸是一种以时政信息为主要和重要内容的新闻纸。在报道中就不能只报道各级各类工作单位和领导干部,而是无论何人只要他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公众利益相关都可以成为报道对象。任何信息的发布都要遵循真实、及时、客观、公正、平衡等新闻基本规律,否则将影响媒介的公信力。
(三)改革可以从机关报的外延入手,建立多样化多种类的机关报体系
从理论上看,报纸按照读者对象来分,可以办为精英报、市民报;按照报道内容来分,可以分综合性报纸和专业性报纸;按照报道内容的侧重点来分可分为以新闻为主的报纸、以信息为主的报纸、以宣传为主的报纸等;按照发行区域来分可以分为国际性报纸、全国性报纸、地区性报纸、都市报、社区报;按照文化水准分可以分为高质量报纸、一般报纸和通俗报纸;按照赢利情况可分为公益性报纸和赢利性报纸。
机关报可以有多种选择,多种组合,办成多种报纸,建立多样化多种类的机关报体系。单一信息功能的报纸和单一宣传功能的报纸应该办成免费的机关报。与投资者和公民有关的政府信息可以采取信息公报的形式予以公布,免费派送,这类报纸不必每一条信息都是新近发出,但必须面向大众定期、连续公布。
宣传报担负着宣传政治主张与方针政策,以期影响社会舆论,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作用,可以采取内外有别的做法,对内制度订阅,对外免费赠送。
自愿购买或订阅的报纸可以分为专业报和新闻纸。专业报与产业相伴相生,并随着该产业的规模与发展趋势呈现不同发展状态,只要中国产业进一步发展,专业报就有市场发展空间,就有存在的市场基础。落实到具体的专业报,要看这一产业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态势。目前计算机类报纸和汽车类报纸的发行与广告正增长就与这两个行业发展良好有关。
新闻纸可以分为以满足市民生活信息需要为主要内容的都市报、社区报和以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相关内容为主要报道对象的国际性综合报纸、全国性综合报纸、地区性综合报纸。社区报和都市报一样是市民报的一种,与都市报不同的是它更强调新闻的接近性,强调地理的接近和心理的接近,以服务社区群众为宗旨。
以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相关内容为主要报道对象的综合性报纸,由于其报道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份报纸是精英报,而不是市民报,是高水准的报纸,而不是通俗报纸,同时由于其报道对象的重要性也决定了这份报纸必然为那些不仅仅关注自身利益也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公众所看好。它的影响力将会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祝建华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郑保卫.论传媒改革与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9
[3]赵中颉.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77
[4]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王欣.人民日报推出改版举措[J].新闻知识,2001(5)
[6]万仕同.主报突围——南方日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省级党报发展之路[J].新闻战线,2004(10)
[7]李启瑞.宣传使命与自我发展的要求——关于壮大主流舆论、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认识和实践[J].新闻战线,2006(10)
[8]项友炜.论党报发行的与时俱进[J].新闻战线,2003(1)
[9]朗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