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象信息的电视化转化
——以中国气象频道为例
杨雪,1983年生,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同年,进入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工作,目前担任中国气象频道新闻资讯类节目主编。
摘 要:气象信息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普通老百姓最普遍的信息需求之一,同时气象电视节目也蓬勃发展。但气象信息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如何能够实现这种专业性的电视化转化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以中国气象频道为例,探讨气象信息如何转化为为普通受众易于接受的电视化语言和表达方式。
关键词:气象信息 电视化 电视媒介观众化 中国气象频道
随着电视传媒业的不断发展,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目前,专业性的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多,常见的有体育类、动画类、自然探奇类、电影类、家居生活类等。而这其中,不乏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频道和节目,这对于受众来说,无疑具有一定挑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专业性强的频道和节目中,也分为两类——大众化节目和小众化节目。而气象节目、气象频道又是这其中为数不多的大众化节目、大众化频道,也就是说,气象信息的接收者是具有最普遍性,但我们知道第一手气象信息的发布者却是专业性极强的一些人,因此这中间就需要电视媒介以及控制电视媒介传播效果的电视人作为转化,讲专业性转化为普遍性,即实现气象信息的电视化转化。
一、气象信息对于接收者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从气象信息的分类开始。
在第一手气象信息的发布者(气象部门)那里,气象信息总体可以分为预报信息和实况信息两类。
其中预报类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气象灾害预警,包括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预警和地方各级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
(2)短期天气预报,即1~3天气预报。
(3)高温预报、高温中暑气象预报。
(4)雾霾预报。
(5)降温大风沙尘预报。
(6)台风预报。
(7)中期天气预报,即未来10天左右天气预报。
(8)城市天气预报。
(9)农业气象,包括农用天气预报、夏收夏种天气预报、干旱监测预报、土壤水分监测预报、生态监测气象评估等等。
(10)海洋气象,包括近海海区预报、海事公报、海洋天气公报等等。
(11)公路气象预报。
(12)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
(13)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预报。
(14)环境气象预报。
实况类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天气要素的实况观测,如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
(2)雷达实况监测。
(3)卫星云图等。
但是对于接收者来说,所有的气象信息并没有如此细致的分类,当然也不需要有如此细致的分类。他们关心的只是与己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说“我或者我的亲人朋友会收到不良天气的影响吗”?
因此,气象信息从本质上来说,是服务性质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指导性。那么对于电视媒介来说,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服务性、指导性和科学性的气象信息很好的通过电视语言展现出来,并且对于接受者来说没有出现“转手”的损耗。
二、气象信息电视化转化——电视媒介“观众化”意识的确立
目前,很多电视节目都存在先入为主的理念,即我说什么你就要听什么。而实际上,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应该是“按需供应”,即你需要什么我就说什么。因此首先,作为气象频道这个电视媒介来说,改进服务意识,转变节目理念,提升节目的实用性是第一要务。要达到以气象资讯立足的基础上,以“有用的”气象服务制胜。
要实现以“有用的”气象服务制胜,即实现节目理念和服务意识的转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给观众关注节目的“理由”,这本质上是一种身份角度的转变。从符合电视人、气象人标准的服务内容到符合老百姓、符合“自我”标准的新闻、服务的转变。抛开现在大多节目中“高高在上”的天气预报信息或新闻资讯,通过筛选提炼出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在我身边”;“我可能碰到”;“和我的利益密切相关”“生命安全”的信息,提供给受众,这才是取胜的根本。
第二,做到信息的“为我所用”。
这里的“我”是指受众。要做到信息的“为我所用”就必然要增加气象信息的附加值。就是说,现在我们提供的是天气服务不仅仅是天气,要把天气信息从“天”落到“地”上来。比如我们节目常说,气温下降了5度或者下降了10度,但是这样的变化到底会给百姓的穿衣出游带来怎样不同程度的影响呢?这就是气象新的附加值,也就说要一步到位的告诉受众,面对天气变化你需要做些什么。
第三,从关注“重大”到同时走向“生活”。
“重大”是一种社会性的群体关注;“生活”才是个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关注。改变传统的天气预报节目形态和服务惯性思维,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天气”,更是“生活”。为观众提供真正有用的服务信息,目的就是要帮助观众认识天气对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随时应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降低损失和坏影响,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增加时间段意识。
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在进行时段需求区别化分析基础上的。比如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对于同类天气信息我们关注的服务点有哪些不同,再比如双休日与工作日,公众假期等人们的状态和关注点都是不同的,要鲜明的体现在节目中。
第五,有广度也不乏深度。
气象专业信息的电视化转化并不意味着天气预报节目抛弃了深度。而恰恰是要把握住深度,进而把深度的话题变得深入浅出。也就是说既要让我们的信息和服务有广泛性,又能够深入到受天气影响的每个行业和角落,挖掘天气在某一行业、某一事件中的影响、作用,来体现天气服务的价值。
第六,由点带面的信息发布模式。
传统的天气预报节目几乎都是以面为主,而这种信息发布模式其实并不符合人类接受信息的习惯,人总是关注自己或自己身边的。要做到有用的信息传播,就是必要改变这种信息发布模式。大多数情况下具体的点,具体的事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这种信息发布模式才能确实能够起到服务的作用。
三、气象信息电视化转化——电视媒介“观众化”意识的内容实现
目前中国气象频道现有天气类节目主要包括《天气快报》《公路天气预报》《航空天气预报》《天气瞭望》《气象今日谈》《气象万千》等。
这其中,《天气快报》是一档综合类天气预报节目;《公路天气预报》《航空天气预报》为专项天气预报节目;《天气瞭望》为中长期天气预报节目;《气象今日谈》《气象万千》分别属于深度访谈类和专题类节目。在这里,笔者着重以《天气快报》《公路天气预报》《航空天气预报》这三档与一般接收者关系最为密切的天气预报节目,分别从其信息发布内容的设置,接收对象的寻找和产品功能阐述来论述不断实现着的中国气象频道的气象信息“观众化”过程。
(一)《天气快报》
(二)《公路天气预报》
(三)《航空天气预报》
综上三个栏目的产品介绍,可以看出,所有的产品也就是气象信息都一一找到了对应的收视人群,并从收视人群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产品功能和内容的设计。
四、气象信息电视化转化——电视媒介“观众化”意识的表达
当然,根据观众需求找到了内容这仅仅是基础的第一步,电视作为一种声画传播的媒体,如何将信息传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因此,通俗易懂的语言就成为气象信息电视化转化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一,视主要信息的明确化传达。多使用“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信息”这类提示性语言。
第二,地理信息指向性表达——重视语言与形象化图形的结合。
第三,感受式的语言。天气变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就是冷暖变化,那么语言上不如就多一些人性化的感受式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仅接受起来更容易,实际效果也要更形象和直观,传播效果良好。
电视传媒在不断发展,气象媒体也在蓬勃发展,观众对于气象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因此气象信息的电视化转化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它势必随着时代和媒体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细化。
【参考文献】
[1]宋英杰.气象节目主持纵论.气象出版社,1999
[2]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气象影视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