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探索
程莉芸[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办专业艺术团体的改革,无疑是进行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之一。
一、银川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银川市现有市秦腔剧团、市杂技团、市说唱艺术团三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以下简称“三团”)。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三团”相继成立。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6年“三团”被撤销。1979年后,各团相继恢复成立,并同时从全国各地补充演员、学员,银川市专业文艺表演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截至2006年12月底,银川市“三团”在职人员192人,其中,秦腔剧团78人,说唱艺术团36人,市杂技团78人。但是,由于投入不足、经济效益低、基础设施差等因素一直困扰着“三团”的发展,目前“三团”共有固定资产总额120多万元,其中大多设施都已陈旧,成为劣质资产。
二、银川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探索历程
多年来,银川市政府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自治区有关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专业艺术团体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次改革
1983年,为了增强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经营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银川市政府开始对市直“三团”实行多种形式的演出承包责任制。演出承包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人员配置、报酬分配等方面进行了局部改革。这次改革使国办专业艺术团体长期以来实行的国家统包统管的体制有所改变。
(二)第二次改革
1989年,在不改变各专业艺术团体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以银川市秦腔剧团为试点,实行“团长承包、集体经营、经费包干、目标管理”的团长合同承包制。这次改革使秦腔剧团通过人员分流、消肿减负等办法,实现了人员优化组合,解决了剧团人员过多的问题。
(三)第三次改革
1993年,在市属3个专业艺术团体实行团长全面负责的目标责任制,改革专业艺术团体经营机制。文化主管部门与各团团长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提出演出场次、创收任务、奖惩措施等主要业务考核指标,明确团长的管理责任和全体演职人员的工作任务。这次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各团经营管理的自主性,提高了各团开拓演出市场的能力。
(四)第四次改革
2003年,银川市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为解决各团受编制限制、后备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以银川市杂技团为试点,实行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试行财政投入经费总额大包干,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分离,演职人员实际工资按照岗位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工作环境等因素确定。这次改革,进一步激发了银川市杂技团的活力,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
银川市对国办专业艺术团体的改革探索,尤其是近年来的一系列内部机制改革,使银川市国办专业艺术团体在困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银川市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市杂技团演出小分队常年在国外演出,演出足迹遍布亚欧美49个国家和地区,杂技节目荣获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杂技比赛“银狮奖”。市秦腔剧团近5年来新排演30多部优秀传统剧和现代剧,先后有30余名优秀演员在中国秦腔艺术节等交流及比赛演出活动中获奖,团长柳萍在荣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后,又于2005年名列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市说唱艺术团致力于艺术创新,创作表演的宁夏坐唱《白字经》《鱼奶奶回家来》分别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各团还积极主动与企业“联姻”,精心编排专题文艺节目,深入全区各地巡回演出。自2003年以来,“三团”参与各类演出3000多场次,在政府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慰问演出、接待演出等公益性演出活动中,始终发挥着骨干作用。
三、银川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重要启示
多年来,银川市专业艺术团体在改革探索中前进,在艰苦条件中发展,为银川市艺术事业增添了不少亮色,为今后的改革与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得到了重要的启示。
(一)党和政府的积极扶持是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
近年来,银川市委、政府更加重视文化建设,逐步增加对文化艺术事业经费、设施、人员等方面的投入,扶持专业艺术团体排演新剧(节)目,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和荣获全国重大奖项的文艺团体进行了表彰奖励。自2000年以来,市财政对市属3个专业艺术团体投入专项经费近200万元,对荣获全国大奖的团体和个人奖励48万元。
(二)文化主管部门稳步推进和创新机制是关键
银川市文化主管部门始终坚持“迈小步、不停步”的改革原则,始终坚持积极稳妥、逐步推开的改革思路,坚持试点先行、从点到面,不断推进专业艺术团体的人事、收入分配改革。2004年,银川市文广局以杂技团为试点,建立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目前杂技团的改革已试行一年,效果良好,职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促使各团主动走向市场、开拓市场。
(三)弘扬主旋律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银川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作为政府组织的公益性演出活动的骨干队伍,是繁荣银川市文化艺术事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银川市专业艺术团体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到首位,以弘扬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为使命。
四、对银川市专业艺术团体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第一,政府的投入要随市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递增。第二,改变政府的投入方式。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剧团实行经费包干式投入。包干经费包括财政部门核定的编制人员工资总额、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个人取暖费、公用采暖费。第三,政府应将一定的艺术生产创作奖励经费和公益演出补助经费列入每年的市财政预算。第四,制定专业艺术团体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努力营造让专业团体独立发展、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使艺术团体在文化基础设施、演出经营资源、后备人才充实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和标准,确保维系艺术团体生存和发展机制等正常有效地运转,提高和改善艺术团体应对市场的风险能力。按照政府招标采购的办法进行操作,具体由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全市中心工作提出并下达演出计划任务,并对各团进行考核监管,每年通过考核,按照完成任务情况,以奖代补。根据剧团事业发展的需要,政府财政为剧团适时拨付设备购置专项经费。此部分经费由剧团提出申请,文化主管部门审查,并向政府申请专项支付。
包干经费实行动态管理。包干经费一经确定原则保持不变,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但遇以下情况要增加投入。一是国家政策性调整工资,增资部分以及奖金、保险、福利待遇所需增加的费用在包干经费外由财政追加。二是对文化单位或个人获得全国重大奖项的,政府拨付专项经费进行奖励。三是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增长。妥善解决离退休人员问题。离退休人员到达退休年龄,按有关规定由财政供养(参加养老保险的交社保供养),不减少包干经费。
(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依法行政、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管理职能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运用市场手段组合各种要素,优化资源配置,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大型节庆文化活动,打造湖城文化品牌。强化文化管理部门的管理、指导、监督的职能,培育、指导艺术,使艺术从创作生产、演出、营销都处在市场机制下。采用政府补贴,艺校、剧团、社会联合办班的方式,为国办专业艺术团体培养后备人才。依据各团不同的特点、性质和任务,实施“一团一策”,确定各个专业艺术团体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
(三)对国办专业艺术团体实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
推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效益挂钩的激励机制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实行以岗定薪,按绩付酬,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实际工资与岗位、业绩挂钩,扩大内部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档案工资作为正常晋升工资、调动工作、退休时接转工资关系、计算退休金的依据,同时作为聘用人员办理社会保险、解聘后核定补偿费用的依据,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进行调整。
推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双向选择为基本特征的聘用制、签约制、实行艺术人才的自由流动,建立竞争上岗的机制。全面推行全员聘用,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单位班子成员面向全系统公开竞聘,其他人员按照自愿报名、严格审查资格、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集体研究的程序在本单位进行公开竞争。竞聘落选人员,由考核小组结合考核成绩和个人特长安排岗位,不服从安排的,按照《银川市未聘人员安置办法》办理。剧团可根据节目需要临时或根据项目聘用演员,签订临时或项目聘用合同,演出结束或项目完成即解除聘用合同。在临时聘用演员中实行人事代理,人事关系委托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国办专业艺术团体的改革,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随着政府宏观管理体系的日趋完善,银川市国办专业艺术团体的改革必将在市场搏击中成长,必将成为促进银川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注释】
[1]程莉芸,中共宁夏银川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