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宁夏演艺业发展报告
秦发生 曾 钰[1]
根据中央和自治区有关精神,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演出市场体系的目标要求,2011年,自治区各级文化部门、单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组建宁夏演艺集团、进行演艺业管理体制改革、进行演出市场制度建设、加大打造文化精品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等等,有力地推动了宁夏演艺业的改革和发展。
一、发展现状
宁夏现有国办艺术表演团体11个,民间职业表演团体33个。据估计,截至2010年底,全区演艺业从业人员近2000人,新创排上演剧目20余个,全年演出5460场,观众达460万人次,演出收入7300万元。
2011年,全区各文化部门、各文艺院团围绕繁荣艺术创作生产,大力组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积极创作排演新剧目,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演出活动。
(一)2011年演艺界精品生产情况
2011年,宁夏大力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列入计划新创剧目8部。目前,已完成大型音乐、舞蹈、诗歌朗诵晚会“花儿红遍宁夏川”,大型晚会“腾飞吧,宁夏”,话剧《中宁谈判》,回族歌舞剧《曼苏尔》,交响音乐会“黄河金岸”交响组曲,专场演出《清风明月》等6部剧目创排任务,话剧《红色堡垒》、秦腔剧《勾魂的花儿》、京剧《萧关道》等目前正在创排中,电影《庄稼汉》已完成剧本创作,电影《西海固纪事之铁杆庄稼》正式开拍,这是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自治区文化厅以及改制后的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拍摄的系列高清电影《西海固纪事系列剧》之一。根据合作计划,自治区文化厅与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将在3年内,把自改革开放以来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以反映西海固地区各个重要历史阶段所取得成就的《女村长》《农机站长》《铁杆庄稼》《梅家小院》《村医》等7部话剧拍成西海固纪事系列剧。
(二)2011年宁夏演出情况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宁夏现有区级注册演出经纪机构28家,从业人数达到200余人,全年演出为180余场次。艺术表演场馆17个(国有10个,其他7个),另外宁夏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备最先进的地标性文化建筑——宁夏大剧院正在建设之中,预计明年年底投入使用。
2011年宁夏演出情况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文化事业型演出,主要指政府主办和支持的一些大型活动或公益性演出。演艺团体依靠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参加一些大型公益性文艺演出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第二种是产业性演出,即演艺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演出以及纯商业运营演出。
1.公益性演出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话剧公司进行的“财政法规政策宣传周”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诗歌朗诵晚会“花儿红遍宁夏川”;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综艺晚会;文博会举办期间上演的包括文化部“春雨工程边疆行”演出、区内外“文华奖”及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展演、美国曼迪斯青年流行乐团演出、朝鲜国立艺术团演出、“黄河大合唱”首届全国合唱邀请赛、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大型说唱剧《解放》、陕西省“梅花奖演员塞上行”专场演出等;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在银川举办,宁夏歌舞剧院表演的《金色汤瓶》获群舞组表演奖一等奖;中阿经贸论坛大型文艺晚会“腾飞吧,朋友”,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称赞这是一台具有“鼎级水平”的晚会。
2.产业性演出
由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创排演出的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先后捧回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化部“文华奖特别奖”、自治区“文化精品‘走出去’工程奖”,已成为宁夏的精品剧目。2011年先后到内蒙古乌海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巡回演出,出访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和法国;大型原创回族花儿风情剧《回乡婚礼》入驻国家5A级景区沙湖景区。“文艺精品剧目进景区”既顺应了旅游业与文化演艺业结合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使中外游客在饱览沙湖美景的同时,有机会感受独特的回族穆斯林文化。截至2011年10月,《回乡婚礼》在沙湖景区演了356场,创利100万元;由宁夏演艺经纪机构组织策划举办了多场著名艺术家、港台明星的音乐演唱会和商业演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玟、任贤齐演唱会,总收益为424万;张学友银川演唱会,总票房收益为930万;美国曼迪斯青年流行乐团时尚音乐会,总收益为35万。
(三)演艺团体体制改革情况
宁夏有13个国有文艺院团,2009年开展宁夏话剧团转企改制试点,2010年银川市整合3个院团组建银川艺术剧院,2011年将转企的宁夏话剧公司和宁夏歌舞团、京剧团、秦腔剧团3个自治区直属院团,1个同城化的银川市秦腔剧团,2个演出剧院,1个从事演艺经营的服务中心8个单位整合,组建了宁夏演艺集团,实现了全区国有骨干文艺院团的全部转企改制。同时,通过转制、整合、撤销、划转等方式,积极协调推进市、县其余5个规模较小院团的改革,基本完成了院团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宁夏演艺集团为自治区政府全额出资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将构建以艺术创作、生产、销售为主,兼营舞台美术制作、演出服装设计制作、演艺活动策划、演出设备租赁、各类艺术培训、艺术资质认定考级、广告设计制作等演艺产业链,全力打造宁夏文化演艺业的支柱性企业。
在宁夏各艺术院团转企改制的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寻找改革的突破点,确保改制后的文艺院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加大发展,干部职工的利益不受损失,使体制改革能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拥护和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支持还不到位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意见,对宁夏演艺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相关细节上的体制、机制及其利益划分等因素,政策执行没有完全到位。如关于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中对于演出补贴制度和文艺精品演出效益奖励制度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区内财政没有建立演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因此,用于扶持各类演艺团体艺术产品生产、演出场所建设、外出文化交流等资金就无法落实。有些政策针对性不强,还需改进,如对改制后的国有艺术院团走市场化道路的相应扶持演出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还应加大。譬如宁夏演艺集团成立之后,下属各院团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缺少资金,从艺术精品创作到演出场所建设,都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更为详细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以促进其演艺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
宁夏演艺集团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机制创新,经过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有一些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由于国有艺术院团长期以来一直在以事业为重点的管理体制下运行,初改管理机制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合并后的各院团文化产业资源分散,条块分割,利益多元,无法形成整体发展合力,需要尽快进行有效的资源优化整合。其次,演艺集团内部体制改革在向纵深推进时,事企分离、资产划转核销、职工身份转换、财政和社保政策落实等方面还有很多遗留问题。
(三)人才队伍断档问题凸显
由于机构编制、待遇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区内各文艺院团好演员引不进来,现有条件较好的演员留不住,加之近年来新进人员较少,在职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人员老化,流失现象、断档问题非常严重。各院团所需要的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管理经营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遇到重要的排练演出活动,常需临时聘请,时间上没有保障,还增加了排练演出成本。
三、思考和建议
(一)大胆探索,深化改革,是演艺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肯定没有出路。加快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演艺业发展繁荣的重要环节。
(二)繁荣发展演艺业必须依托人才队伍的支撑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演艺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撑。演艺产业不仅需要名导演、名作家、名演员等名艺术家,也需要知识型、智慧型、创意型的高端人才,更需要懂文化、善经营、通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对民间艺术家和地方艺术人才的培养、挖掘,更需要引进知名艺术家、文化名人来对演艺产品进行指导、策划、包装、排演,形成名人效应,共同推动演艺业的市场化发展。
(三)繁荣发展演艺业必须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走市场化道路,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渗透在旅游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的全过程,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构成,旅游是文化实现产业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加强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振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区经济重要增长点,自治区政府给予了重点发展、重点扶持。根据宁夏经济发展形势,推进演艺业和旅游业携手并进,共同开发演艺旅游项目,已成为当前我区演艺业与旅游业共需互联、合作共赢、蓬勃发展的必然。引导、鼓励各文艺院团每年送戏进景区(景点),推进文艺人才进景区活动,与景区共同推进各种文化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采取联合办学、集中培训、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景区(景点)培养一批文化艺术人才。
【注释】
[1]秦发生,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副研究员;曾钰,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艺术处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