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的文化名片效应
郭正祥 李世锋 程莉芸[1]
2007年12月8~10日,由银川市和神华宁煤集团共同投资、银川艺术剧院排演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作为第五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展演剧目,在北京中国剧院的3场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得到北京各界观众的广泛赞誉和好评。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等十几家强势媒体对演出盛况相继进行了报道。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因一部舞剧在北京得到如此密集的关注和审视,这不但在宁夏、银川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回顾舞剧《月上贺兰》走过的道路,历经艰辛和喜悦,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体会与思考。
一、《月上贺兰》的创作背景
宁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与广西、云南、内蒙古和新疆相比,虽然同样拥有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但却缺乏丰富多样的艺术语汇。多年来,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制约,银川市在创作反映当地回族特色和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方面,显得缺乏精品力作。
自2004年以来,随着银川市建设“两个最适宜”(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居住)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确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提升银川乃至宁夏形象的文化名片、增强城市竞争的软实力愈发显得必要而迫切。尤其是面临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2008年奥运会以及参加国内国际文艺大赛,银川市迫切需要开发创作独具地方民族特色且拥有浓烈的艺术感染力、强劲的宣传张力的艺术精品。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银川市艺术资源匮乏、人才匮乏,创作与生产艺术精品可谓困难重重。但是,银川市拥有打造艺术精品的软实力,这就是:银川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创作文化精品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独特美誉,回、汉、满、蒙古等多民族共同聚集、共同生活的和谐景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历史渊源,东临黄河水、西靠贺兰山的雄浑地貌,塞上湖城、回乡风情、西夏古都的独特魅力,构成了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丰富的素材。自治区、银川市各级领导为实现“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宏伟目标,把打造艺术精品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银川、促进地方民族文化建设的高度,为创作艺术精品动员一切力量、提供各种保障,成为创作、生产艺术精品的坚强后盾。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长期以来对艺术事业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创作艺术精品的不竭动力。
二、《月上贺兰》的创作演出历程
舞剧《月上贺兰》以回族历史文化、宁夏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为背景,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演绎了千百年前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段传奇故事:“一支来自西域的商队到中原经商过程中历经艰险,在当地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帮助下,战胜各种困难,完成了穿越沙漠、东渡黄河的商旅行程。在这期间,来自西域的青年纳苏与当地姑娘海真相互爱慕,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也正是这种真爱,超越了民族、信仰、习俗的不同,使这一对恋人,在贺兰山下结为夫妇,繁衍生息……”
舞剧《月上贺兰》从创意到上演历时3年。2004年初,银川市开始筹划创作一台表现回族特色的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并全力打造宣传银川的文化名片。创意了名为《五彩传歌》(后改为《湖城寻梦》)的情景式歌舞剧之后,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创作一部大型原创回族舞剧,填补宁夏乃至我国回族舞剧的空白,以较高的艺术规格、艺术水平形成强势宣传效应。为此,银川市锁定“精品目标”,放开视野,邀请国内优秀的艺术创作和表演人才加盟剧组。2005年,邀请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剧赵大鸣、总政歌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张千一担任剧本和音乐创作,舞剧定名为《月上贺兰》。2006年10月,组建银川阳光民族艺术团(有限公司)同宁煤阳光艺术团联合实施舞剧排练,邀请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杨笑阳担任总编导,组成了以总编导、执行导演、舞美师、灯光师、服装师为核心的实力雄厚的创作编导组,特邀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青年舞蹈家山翀、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优秀舞蹈演员王磊等担任主演。在建制不全、演员招聘困难的情况下,先后与解放军96501部队文工团、西安邮政艺术团、内蒙古阿拉善盟民族歌舞团、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巴彦淖尔盟艺校等单位合作排演舞剧《月上贺兰》。
2007年1月30~31日,《月上贺兰》在宁夏人民会堂首演3场获得了成功。同年6月,银川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的舞剧领导小组,并将银川阳光民族艺术团与银川市说唱艺术团合并,组建银川艺术剧院,隶属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管理。为了确保舞剧复排、演出顺利实施,自治区、银川市领导多次亲临排演现场,指导舞剧修改复排工作,关怀鼓励演职人员。舞剧领导小组及市委宣传部实施坚强有力地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排演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人员、场地、资金、设备等实际困难。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举全系统之力投入舞剧修改、加工、复排和演出。
《月上贺兰》复排演出,在艺术加工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完善了对舞剧艺术特征的体现,调整了舞剧情节结构,加工锤炼了舞蹈编排,突出了对舞剧人物性格、情感的表现;二是对舞台综合美术进行了大量的加工提高,新制作了大部分场景美术,新添置了大量的服装、道具,加强了灯光配备,丰富了灯光表现手段,使舞剧的舞台展现形式更加新颖、时尚,大气磅礴;三是充实了演职人员队伍,使剧组人员向本土化迈进了一大步。在《月上贺兰》复排中,新招聘舞蹈演员60余名,配备了艺术剧院优秀舞蹈演员担任B组主演,原银川市说唱艺术团非舞蹈专业演员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舞剧舞美、灯光、服装、道具、化妆、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在自治区、银川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扶持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下,经过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2007年9月28日~10月9日,《月上贺兰》在宁夏人民会堂成功上演,开创了宁夏一部舞剧连演12场之先河。自治区、银川市四套班子领导及区内外各界观众近2万人观看了演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12月8~10日,《月上贺兰》在北京中国剧院演出3场,再次获得成功。党和国家领导人回良玉、刘云山,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以及在宁夏工作过的在京的领导同志,69个国家的300多名外交官员与首都新闻界、文艺界专家及各界观众4000余人观看了演出。
三、《月上贺兰》的文化名片效应
文化是城市名片,是城市形象代言人。《月上贺兰》作为第一部全景式史诗般反映回族风情的舞台艺术作品,不仅填补了宁夏集中展示回族历史文化表现形式的空白,还提供了展示回族地域文化全景式的平台,成为银川乃至宁夏的一张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流动文化名片,在银川和北京的成功演出,已使舞剧的社会效应得到强劲凸显。
(一)《月上贺兰》为外界了解宁夏、了解银川和回族开启了一扇窗口
丰富多彩的回族文化是多彩银川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银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市原创的大型舞剧,《月上贺兰》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该剧不仅拥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创新,同时还跨越了特定的地域民俗风情,以整个回回民族厚重的民族精神与历史变迁为更加宽阔的背景,展示了这部舞剧在人文境界上的独到与深邃之处,以全新的形式把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出来,培育和发展了民族文化产业。全剧充满了阳刚之气,体现了回汉群众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的勇气、奔向希望的决心、勇往前行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身背重负、奋力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形象。舞剧以艺术为载体,让外界通过《月上贺兰》,了解回族文化的背景,了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感人历史,了解东西方文化密切交流、共同繁荣的生活景况,从而了解回族诞生的历程。这对于弘扬具有极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回族文化,展示回族的精神风貌,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月上贺兰》为外界了解宁夏、了解银川的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品牌
该剧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视角,为观众提供了直观了解宁夏地域文化的一个品牌。舞剧《月上贺兰》在艺术造诣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主题精深。舞剧《月上贺兰》突出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这一重大现实主题,反映了中华儿女追求民族、社会和谐统一、面向未来的精神风貌和心理诉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是一曲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民族团结和文明交融的颂歌。
二是充分运用了宁夏地域文化符号。创作者突出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风情,并给予艺术上的浓墨重彩地表达,在运用和体现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元素方面,实现了全面的艺术创新和对传统表现手法的大胆突破,增强了吸引观众的亲和力。宁夏地域文化符号——贺兰山、黄河、沙漠、羊皮筏子、羊群、贺兰石、岩画、盖碗茶、枸杞等的运用和意象性的排列组合,艺术地彰显出浓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巍巍贺兰、滔滔黄河、金色沙海、碧绿湖泊和金色田园等塞上湖城美景,都被巧妙地融入舞台背景之中,加之灯光设计别具匠心、服装道具的独特新颖,与全剧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三是舞剧以情感人、以舞动人。舞剧故事情节生动跌宕,舞蹈编排精美,舞剧的音乐、舞蹈与地域风情吻合,充分体现出宁夏的独特景观、民族风情和人文内涵,古朴典雅的西部音乐风格贯穿作品始终,苍凉、雄浑、粗犷、柔美的主题旋律,恢弘磅礴与委婉抒情,雄浑的场面,遒劲优美的舞姿,使全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三)《月上贺兰》产生了“雪球效应”
该剧的演出,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观众对宁夏、银川的关注和了解,银川的知名度大大增加,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不断拓宽。舞剧全面展示了银川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形象,艺术地展现了银川市的旅游资源、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对宣传宁夏、宣传银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剧在北京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观众在感受着不同文化底蕴所带来的迥异的艺术气息的同时,都在关注和重新审视塞上江南这片生活着200万回族同胞的土地。观众反映,《月上贺兰》是精神大餐,震撼魂魄,展现了宁夏源远流长的传统人文历史。一位北京市民在留言簿上写道:《月上贺兰》音乐美、舞蹈美、剧情美,看完之后非常向往宁夏。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著名导演张继刚看完演出后说,作为国内第一部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的创作很成功,是一部非常壮丽的舞剧,看得出宁夏办大文化的魄力,《月上贺兰》是银川艺术事业的重大收获。中央及地方几十家新闻媒体对舞剧演出盛况相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均以大篇幅作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走进幕后》栏目制作并播放了舞剧专题片,北京电视台进行了现场报道。自治区、银川各级媒体开辟专栏、专版,全方位、多角度对《月上贺兰》进行宣传报道。随着《月上贺兰》今后在全国各地的巡演,作为宁夏开展文化交流的精品,该剧的城市文化名片效应将如同滚雪球,不断增强和扩大。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
《月上贺兰》的成功上演为该剧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实现将其打造成精品的目标,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文化艺术,充分发挥民族、地域文化这一城市文化名片效应,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优势,切实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就必须在文化名片的延伸经营上下工夫。
目前,舞剧在经营发展上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人才问题。排演一部精品舞剧,必须要有一支集专业艺术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为一体的人才队伍作为基本力量,目前舞剧演职人员还需要进一步补充、锻炼和提高。二是机制问题。舞剧演出团体对于演出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尚未完善起来,舞剧走向市场、发展提高的基础尚欠稳固。三是硬件设施问题。没有固定的演出剧场和合适的排练场地,缺乏必要的设施。四是成本问题。租用设备增加了运行成本,舞台美术系统过于庞杂,人工、运输成本高,影响演出时效。五是艺术加工问题。舞剧还需要从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等方面继续加工、修改、提高。六是经费问题。市场演出的运作能力有待增强,经费筹措相对困难。
为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了这张文化名片是有益的探索,是成功的尝试,但这仅仅是开始。要持久地发挥这张文化名片的效应,最关键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路,要让舞剧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跨越式发展的助跑器,采取切实可行的强有力的措施,推动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
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发挥《月上贺兰》的文化名片效应
大力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组织举办《月上贺兰》全国巡演,向国内外展示首府文化的多元之美、和谐之美;展示银川雄浑的魅力和多彩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社会生活、人文风情;展示宁夏银川的发展环境,迅速提升银川的知名度。把《月上贺兰》巡演与招商引资工作与商贸、旅游、会展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市场运作力度,选择与国内外有实力的文化公司进行商业合作和演出代理,利用其营销网络,力争打入国际市场,努力扩大银川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演职人员队伍
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是推进艺术剧院改革,保证舞剧《月上贺兰》生存发展、精品锻造、市场演出的根本保证。建立竞争上岗机制,以岗定薪,按绩付酬,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方式致力于培养、提高现有演职人员的技能水平,引进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灯光、音响、舞美、道具、宣传营销等专业技术人员,加快实现舞剧演职员队伍本土化。
(三)不断打造舞剧精品
在创作上使舞剧团结、和谐、发展的主题不断升华;使舞剧的地方民族文化内涵更加厚重,文化元素更加丰富,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更加突出;使舞剧结构更加合理,舞蹈编排更加精美,提高演员的表演技能水平。强化舞美的舞剧特性,合理调整舞台空间,增强舞美在舞剧巡演过程的操作便捷性。通过不断加工修改,力求使舞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更加统一,争取入选国家“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争取在国内艺术大赛上取得好成绩。
(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演艺与旅游的连接点和根基。发展旅游业是舞剧演出繁荣的催化剂,二者相得益彰、互利共赢。《月上贺兰》能够为宁夏旅游业发展增加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增强旅游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同样,旅游业发展能够为《月上贺兰》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拓宽市场,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要加快实施同区内文化公司协作项目,组织《月上贺兰》在旅游景区定点演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作为重要任务提出,首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创排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正是银川市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坚信,经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经过千锤百炼地打磨,《月上贺兰》作为宁夏、银川开展国内国际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必将成为打着“宁夏银川制造”鲜明标签的艺术品牌,必将成为在我国民族舞剧艺术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一部具有全国意义的标志性作品,必将成为最精美、最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画卷。
【注释】
[1]郭正祥,宁夏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李世锋,宁夏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调研员;程莉芸,中共宁夏银川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