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政治进程感受新闻改革变化——参加党代会和全国“两会”报道回望 刘能发
每五年一届的党代会是党的最高会议,是制定中国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集中民智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走向的大会,因此党代会和全国“两会”都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备受国内外各大媒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这样的盛会也是传媒界的大聚会,仅2009年和2010年,采访全国“两会”的国内外记者就多达3000名。因此党代会和全国“两会”也是各大媒体比拼实力、展示水平的大舞台。
笔者从2005年开始,连续6年作为江西电视台报道组的成员之一,赴北京采访报道“两会”,并有幸参加了2007年党的十七大的报道,对近几年全国“两会”以及党代会报道的变化有着较深的感受和体会。这些变化折射出我国政治改革在不断深化,其中也可窥见我国新闻改革的足迹。
2005年,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这一年,“两会”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取消农业税等重要内容,令世人瞩目。这一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最为突出的就是务实之风。把概念化的措施具体化,把具体的事情细节化。细节是最动人的,坚国家之磐石,亮九鼎之重器,有时恰恰就在这琐碎、实在而又温馨的细节里。
“两会”备受人们关注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与时代共鸣。
在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我感受到了代表和委员热议话题中蕴含的激动和全国人民的欢欣鼓舞。因为这一年,终结了2600多年来农民种地交“皇粮国税”的历史。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止了《农业税条例》。
这一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这一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以2815票的高赞成票通过!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紧张、忙碌的审片现场
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召开。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事,举国关注、举世瞩目。这一年,我和20多位同事两赴北京,继3月报道全国“两会”后,又在金秋十月,参加了党的十七大的报道活动,感到非常的幸运和激动!
参加党的十七大报道活动,让人感受最深的,是贯穿于十七大报告中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
十七大报告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也是党中央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
两会年年开,今年不寻常。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更为特殊的是,这一年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这一年的“两会”报道,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民生议题成为“两会”焦点话题。“两会”对民生的高度关注,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升华。
时间匆匆,步履匆匆,转眼到了2010年,行走在全国“两会”会场内外,笔者真切感受到,网络、手机等多媒体形式的广泛运用,“网络问政”、“博客”等词汇的“风行走俏”,使这次盛会呈现出鲜明的“E两会”特色。
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近几年全国“两会”和党代会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政治发展历程的轨迹,看到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脉络。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通过参加这样高规格的全国性报道,我更感觉到了媒体的变革和进步。表现在:
一、“两会”报道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不断增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两会”报道开始逐步走向透明和开放。近两年的“两会”,会内会外基本上同步报道,电视开始现场直播,允许大量境外媒体采访报道,网络媒体也同时开始介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报道平台,而且所涉及的范围也在逐年扩大。
在增强公开性的同时,“两会”报道的范围在逐年扩大。从程序性报道到领导同志活动报道,再到代表委员的讨论发言;从大会安排召开新闻发布会到各代表团举行新闻发布会,再到个别政协委员根据媒体记者要求举行新闻发布会;从有限开放记者对各代表团集体讨论和政协委员按界别分组讨论的采访,到近几年逐步全面开放记者对人大各代表团和政协各界别的采访。如3月5日下午江西代表团全体会议向中外媒体开放,记者人数是代表团人数的2倍多,其关注重点是围绕江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方面,所有这些变化,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新闻改革的缕缕春风。
二、“两会”报道更加关注民生、关注基层、贴近群众
每年一次的全国“两会”,其主要任务是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工作报告、国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两院”工作报告,以及审议通过国家重要的法律法规等。这些都是老百姓所关注的、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媒体首先要关注和报道的重要新闻。把国家大事与普通百姓所关心的切身“小事”有机地融合起来报道,及时反映民声、民意、民愿、民情、民事,是近年来全国“两会”报道的另一重大变化。如围绕2010年全国“两会”的重点,尤其是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以及住房、教育、医疗、“三农”等话题,结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进位赶超等相关话题,我们的报道组织了一些“两会”程序外的报道,像《代表“赶大集”》《教育改革成为热点话题》《江西山西代表共话中部崛起》《代表关注进军京城的“江西绿茶”》;此外,还大量报道了江西省与中央相关部委、央企协商会谈签署合作意向等消息,形成会外报道与会内报道彼此互动、相得益彰的效果。
作者(左)在北京“两会”报道演播室工作
三、“两会”报道在新闻改革和策划中不断创新
全国“两会”是一个新闻和信息集中凸现和爆炸的信息场。参加“两会”报道的媒体记者几乎都有相同的感觉:在短短的10多天内,似乎每天都有捕捉不完的新闻、写不完的话题。如何在有限的节目时段和新闻版面内,把最有价值的“两会”新闻奉献给受众,便成为各新闻媒体在“两会”报道上探讨和实践的课题。于是乎,“新闻策划”、“新闻创新”也便通过“新闻大战”在“两会”期间集中地表现了出来,形成了我国新闻发展史上一种独特的新闻报道现象。
新闻贵新,不仅内容要新,报道的形式也要创新。在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各大新闻媒体都在突出各自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加大策划力度,创新报道形式,丰富报道内容。江西台的全国“两会”报道每年都有新的提高和进步。“两会”速递,快速报道会议程序、领导活动;“两会”特写,对主体新闻进行补充、延伸和深化,形式生动活泼;“代表委员同期声”,用简短的语言、精炼的同期声来传达基层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声音;“两会”新视点选择那些新颖的、有启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报道内容有突破:在保证程序性报道的同时,重点做好热点话题的报道。在形式上,节目包装水平有提高:总片头喜气、大气;北京、南昌两个演播室之间的主持人连线对话衔接自然。技术设备有了更新升级:演播室新增了等离子电视机、提示器、反打镜头机位,编辑机房新增了非线性编辑设备等,使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一名普通新闻工作者,能连续参加党和国家这样高规格会议的报道活动,直接倾听到决策层的声音,见证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和历史大事,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的职责和荣耀。这份光荣归于新闻工作者这个神圣的职业,归于我所从业的江西电视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