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电视剧的不解之缘 辜建刚
电视剧这一新型的艺术样式,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被称为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如今,电视剧已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观看电视剧成了现代家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名电视剧的创作者与生产者,我深感自豪。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想想自己亲身经历的我台电视剧充满艰辛但又卓有成绩的发展历程,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1986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江西电视台宣传办公室。两年后,也就是1988年,我正式调入我台电视剧部,参加电视剧《躁动》的拍摄,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电视剧的拍摄,从此,我与电视剧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与电视剧事业患难与共、相依为命的艺术之旅。掐指算来,自1988年至今,我从事电视剧的拍摄工作已达22年。
江西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地下地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我台第一部获“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剧《京九情》
22年间,我从电视剧行当里最底层的“剧务”和“场务”做起,接着担任“摄像助理”、“道具”、“拟音”、“制片”、“制片主任”,一直到今天的“编剧”、“制片人”,我几乎经历过电视剧创作的所有部门,从事过电视剧拍摄过程中的所有工种。我非常感恩这段经历,它为我走上领导岗位、主持电视剧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年间,我参与拍摄的电视剧一共有八部作品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八部作品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飞天奖”。自1993年起,我就开始主抓“五个一工程”电视剧,算是“五个一工程”阵营里的一名老“工程兵”了,而且今后我还将继续创作下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江西电视台,乃至全江西省创作“五个一工程”电视剧时间最长的人,同时也是获奖最多的人。
22年间,我从一个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青年,逐渐步入到历经风霜、厚重沉稳的中年。很多事情都在改变,但对我而言,唯一不变的是创作的激情、工作的热情和我对电视剧事业由衷的感情。可以说,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我所挚爱的电视剧事业。然而,在鲜花与荣誉的背后,却有几件事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令我终生难忘。或许,这就是我与电视剧之间的不解之缘,这份缘,今生今世都不会改变。
第一件令我难忘的事是关于我的妻子和女儿。1992年我和妻子结婚的时候,《娟女》剧组正好也在筹备当中。为了不影响这部剧的正常拍摄,我连婚假都没来得及休,在新婚后的第五天,我就把她一个人丢下,带着剧组去了井冈山的拍摄现场。虽然妻子当时只是默默地送我出门,一句话也没说,但我知道,她内心里有太多的委屈、不舍和眷恋。那天她就一个人站在门口,强忍着眼里的泪水,看着我的身影在清晨里越走越远。
转眼到了1993年,我的女儿刚出生六七个月,正处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阶段。正在这个时候,由我担任制片主任的电视剧《京九情》开机了。大局面前,我只得再度抛下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带着剧组大部队出征。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京九情》顺利关机。当我拍完戏回到家的时候,却惊喜地发现女儿已经会走路了!她小小的身子站在门口,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陌生”的我。我一阵激动,三个月的思念和牵挂促使我快步走过去,一把抱起她,就想好好地看看她,亲亲她。可女儿却挣扎着、哭闹着不肯让我抱——两个月没见,她已经不认得我了。在女儿跨出她人生第一步的时候,做父亲的却没能在她身边陪着她。那一刻,我心如刀绞,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妻子和女儿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可我却不论数九寒冬,还是酷热三伏,时常抛家别女,出差在外。为了事业,这么多年我对家庭实在是照顾得太少。我非常感谢我的妻子和我那可爱的女儿,她们都很能理解我,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让我可以全心全力地投入到电视剧的生产与创作当中。有句歌词唱得好,“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第二件令我难忘的事是关于一只“狗”。在我全身心投入电视剧创作的同时,电视剧也在很多方面改变着我。很多朋友都知道,我不吃狗肉。其实,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先我也是吃狗肉的,这一生活习惯的改变,缘于我拍摄的一部电视剧《茂密的森林静悄悄》,这是一部单本剧,当时拍摄这部剧的时候,剧组里有一名特殊的“演员”——一只威猛的警犬。
这只警犬在刚开始拍摄的时候,对我们很凶,只要我们在它身边走路过快,或是动作幅度过大,它都会嗷嗷叫着,不顾一切地朝你冲过来。随着一段时间的拍摄,这只警犬竟然跟我们成了好朋友,它和我们一起玩耍,一起“工作”,彼此间相处的亲密无间。这只很通人性的警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于对这位“老朋友”的尊重与怀念,从此之后,我再也不吃狗肉。
第三件令我难忘的事发生在我正式走上电视剧制作中心领导岗位的时候。2002年9月,我被任命为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30日正式上任。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曾经风光无限的各大电视台电视剧部,在市场化无情的摧毁下出现大面积缩水,其在电视剧制作领域的领头羊地位早已名存实亡。上任之初,面对“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况,我倍感压力重重,要实现“剧中心”平稳较快的发展,首先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品牌。可在江西这样一个影视“边缘化”的地区,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又谈何容易?
在局、台领导的关心下,我通过对电视剧市场的充分研究,在一段时间的苦苦思索之后,终于豁然开朗:江西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民对于解放军具有浓厚的情谊,英雄城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江西突出的红色资源正是自己的特色,这一点绝对不能丢!
想到这里,我心中的“蓝图”已然成竹在胸:“剧中心”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于本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军旅题材为主打,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着力打造自身的品牌特色,向全国的电视剧市场发起冲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连续策划、运作了一系列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如《红领章》《沙场点兵》《井冈山》《天下兄弟》《地下地上》等,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这些作品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而且在商业发行上也赢得了良好的利润回报,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特别是在2007年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和2009年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中,我连续两届有两部作品双双荣获“优秀作品奖”(分别为《红领章》、《沙场点兵》和《地下地上》、《井冈山》),实现了我台、我省“五个一工程”电视剧创作的历史性突破,得到了中宣部、总政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的高度评价,称赞江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已成为全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生产基地之一”。天道酬勤,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剧中心”的品牌形象已然树立,接下来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这一品牌,使品牌价值最大化!
第四件令我难忘的事则是江西电视剧制作有限公司的诞生。2010年4月22日,无论是对于“剧中心”还是对于我个人,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局、台领导的周密部署,江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实现转企改制,正式挂牌成立江西电视剧制作有限公司,组织上任命我担任总经理一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在百忙之中亲自出席挂牌仪式并作重要讲话,对江西电视剧制作有限公司的未来提出了殷切期望。
2007年12月,作者在《天下兄弟》外景地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剧中心”之所以能顺应时势,快速反应,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和局、台领导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与要求,勇敢地去做市场的弄潮儿,这是和我们前些年一直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化探索分不开的。多年的艰辛探索为一朝的凤凰涅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上任之初,也就是2002年的时候,我就决意在“剧中心”大胆推行改革,通过借鉴民营公司的市场运作经验,大力引进走市场所必须的策划和营销类人才,将“剧中心”的人才结构由原先大而全的“枣核型”转化为有所侧重的“哑铃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剧中心”基本上完成了重策划、重营销的外向型专业团队的建设。这就为大刀阔斧地进行市场化运作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电视剧项目的运营过程中,自2007年开始,我就在战略上做出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不再“为做五个一而做五个一,为做主旋律而做主旋律”,而是将“五个一工程”电视剧和商业电视剧合二为一,拿既弘扬了主旋律,又在市场竞争中大获全胜的电视剧作品去参评“五个一工程”奖。因此,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的评奖过程中,我果断地将《地下地上》《天下兄弟》这两部市场反响十分热烈的电视剧拿去角逐“五个一工程”。尽管我知道这样做,我个人将承担很大的风险,毕竟“五个一工程”电视剧的评判标准和商业电视剧的评判标准不尽相同,但探索既已起步,岂可半途而止?结果《地下地上》果然不负众望,和《井冈山》一起荣膺“优秀作品奖”。
江西电视剧制作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和我的团队将迈开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新公司挂牌成立后的第一部大剧《兄弟英雄》正在山东临沂、江苏无锡、常熟沙家浜、北京怀柔等地紧锣密鼓地拍摄着。这是一部为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创作、精心拍摄的精品力作,将在2011年为观众奉献出一道精美的荧屏大餐。
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今后,我将带领我的团队,继续奋勇拼搏,在市场的舞台上翩跹起舞,进一步做强品牌,做大产业,力争将电视剧产业打造成我台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为江西电视台的发展再立新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