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式的跨越——亲历《都市现场》扩版直播 肖 麟 雷 晴
数十位记者活跃在全省各地,关注重大事件,倾听民声传递民意,每天为百姓“烹制”90分钟互动直播的资讯大餐——这就是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一个多年来蝉联本地同时段收视冠军的大容量新闻资讯传播平台,一个跻身全国百佳的新闻栏目品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品牌锻造,非一日之功。开播8年半,《都市现场》不断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先后两次扩版直播,堪称里程碑式的跨越,为今天的《都市现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都市现场》第一任主编,笔者亲历了《都市现场》两次扩版直播,见证了一个品牌新闻栏目的成长之路。
2002年2月1日,《都市现场》正式开播,时长为10分钟,栏目宗旨为“关注民生,服务百姓”,致力于追求“快捷的第一时间、生动的新闻现场、平民的新闻视角”。开播之后,《都市现场》的收视率不断攀升,始终保持在同时段的前列。但是,因为小板块的民生资讯节目难以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004年初,《都市现场》扩版为25分钟,节目更加强调贴近性、本土化,强调干预生活,用老百姓的语言解读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真正体现新闻的价值和魅力,让观众看到的新闻更加多姿多彩,富于层次和深度。《都市现场》逐渐走向成熟,与《晚间800》一起成为都市频道的支柱品牌栏目,并被评为江西电视台先进集体,荣获全局优秀栏目荣誉称号、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
此时,一个新的问题开始困扰着《都市现场》的全体采编人员,同时也多次成为频道中层干部例会上讨论的一个主要议题。当时,在民生新闻方面,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时长为1小时,而且是直播,随后安徽经视也推出了1小时的民生新闻直播栏目《第一时间》。这些直播的大板块新闻栏目都抢占了本地民生新闻的制高点。在这种情况下,《都市现场》是否也应该扩版直播呢?频道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巩固阵地,稳步发展,不要盲目扩张;另一种是:居安思危,锐意创新,扩版大势所趋。最终,经过深思熟虑,频道领导大胆决策:《都市现场》扩版直播1小时,时间定在2004年8月1日。选定这个日子,就是希望打响本地民生新闻大板块直播的“第一枪”。此时,时间已经进入6月。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扩版直播1小时,采编人员在哪里?新增节目在哪里?演播室又在哪里?频道内部不少人仍然对此持怀疑态度。然而,扩版直播的号角已经吹响,只能向前冲锋,不能往后退缩!在频道领导的统筹安排下,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同步开展了起来——
《都市现场》开播时全体采编人员合影
一、人员招聘和节目研发
扩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通过网上发帖、播放宣传片等多种方式,频道开始面向全国招聘主播、记者、编辑等采编人员。一个月的时间不到,频道就收到了3000多份求职简历。经过面试、复试、笔试等几个环节的层层筛选,来自湖南、吉林、江苏、湖北、四川等地以及江西本省的近30名采编人员充实到扩版后的《都市现场》,可谓百里挑一。他们很快成为扩版后《都市现场》的中坚力量,活跃在荧屏上。
为了招聘到好的主播,都市频道当时开出了15万年薪,这在地面频道中还不多见。全国很多台的主持人发来了应聘简历。最终,吉林都市频道1小时直播民生新闻栏目《守望都市》的主播岚平“孔雀东南飞”,来到江西南昌,以丰富的直播经验、富有亲和力的屏幕形象,成为改版后《都市现场》的第一任主播。
在招聘人员的同时,现有人员也紧锣密鼓地进行新节目研发和节目储备。新节目研发的宗旨之一,就是要着力突出直播的特色,如直播中突发事件的连线采访、直播中与观众的话题互动、直播中的观众热线接听,这些在直播中可以运用的手段使《都市现场》与观众贴得更近了,新闻时效性更强了。
二、技术保障,实战演练
从录播到直播,技术保障非常重要。直播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因为直播一旦出错,无法补救。所以在直播前一周,全体直播线上的人员除了保障《都市现场》正常播出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进行实战演练。从导播到编务到字幕到技术人员,全部都是没有经历过直播的新人,不仅要熟悉直播方面的技术,还得提高随时应对直播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为此,每天凌晨一点至两点,大家都在演播室进行直播演练,不过,即将到来的扩版直播让大家心中充满了兴奋,并不觉得累。经过多次演练,大家做到了心中有数。与此同时,建设全数字3讯道虚拟演播室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从招标到设备采购到安装培训,仅仅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确保了8月1日直播的顺利进行。
三、成功扩版,创造佳绩
2004年8月1日,《都市现场》如期扩版直播,成为江西电视界第一个每天直播1小时的电视新闻栏目。当时,整个栏目由“都市资讯”、“都市气象站”、“都市怪谈”三个板块组成,节目在形式上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大胆地突破“我播你看”的基本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扩版第一天,《都市现场》特别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南昌离文明有多远》,深入挖掘和理性剖析市民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起到了舆论监督和警醒市民的作用。此后,关注鄱阳湖鸟类遭捕杀,策划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大型活动,为被烧伤的小邵林筹集捐款……一个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画面,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结合这些热点新闻事件,《都市现场》又推出互动话题,通过主播讲述、问卷调查和现场采访等形式,引发人们对这些新闻事件进行讨论。在节目播出的同时,场外观众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参加讨论。话题讨论大大调动了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使观众的信息反馈内容从被动的求助、投诉,进而扩大到主动讨论新闻事件,评价是非曲直,表达个人意见,抒发内心感想等。记得有一期主题为“白天鹅赤颈鸭叫啥好”的话题讨论,上万名观众发短信参与,人们在为一对从天网上解救下来的候鸟热心命名的同时,纷纷谴责滥捕滥猎恶行,要求严惩不法之徒,还鄱阳湖以洁净与和平。这个话题讨论的过程大大激发了人们爱鸟护鸟、保护环境的意识,起到了良好的引领舆论作用,栏目的影响力因此不断扩大。而与此同时,《都市现场》的收视率也越来越高,由开播时的2%上升到14%(央视—索福瑞南昌网日记法数据)。当年,在首届全国百佳电视栏目评选活动中,《都市现场》从全国300多个候选栏目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百佳电视栏目”,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电视栏目。
2006年1月1日,《都市现场》再次扬帆起航,由1小时直播扩版为100分钟直播,并新增了两个子栏目《记者讲述》(后改名为《讲述》,经过1年的孵化,于2007年1月1日独立播出,栏目名为《都市情缘》)和《记者观察》(后改名为《记录》)。栏目以“实时、现场、独家、互动”为主要特点,定位于“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2007年,由于频道节目排播的需要,《都市现场》的节目时长由100分钟调整为90分钟。
都市频道记者采访南昌军乐节
两次扩版直播,两次里程碑式的跨越。自2004年8月1日扩版直播以来,《都市现场》的收视率一直稳居同时段收视排行榜第一。从2009年1月1日开始,南昌地区采用测量仪方法调查电视收视率,《都市现场》仍然高居同时段第一,而栏目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进入2010年,《都市现场》一直在摸索如何升级换代,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尝试把报道民生与报道民意结合起来,努力寻求丰富的民意表达,并力争形成自己独立的民调机构和民调品牌,使民生新闻在新闻报道和影响力上形成独特力量,巩固收视领跑地位。我们相信,《都市现场》的明天会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