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

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1.中共中央主办的报刊:《解放》周刊与《新中华报》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心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在边区首府延安主办了大量报刊,为建设边区、指导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和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铅印三日刊,4开4版。1940年2月15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出版了月刊《中国文化》,16开铅印。

一、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

1.中共中央主办的报刊:《解放》周刊与《新中华报》

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心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在边区首府延安主办了大量报刊,为建设边区、指导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1)《解放》周刊: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

《解放》周刊是中共中央的综合性政治理论刊物,1937年4月27日创刊于延安,铅印16开本。初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主要负责人张闻天,编辑主任吴亮平。

该刊辟有“时评”、“论著”、“翻译”、“通讯”、“文艺”等专栏,经常发表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周恩来、博古等的文章。创刊时,该刊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发表了毛泽东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目前阶段的任务》[8],七七事变发生后,该刊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和《七月八日红军将领为日寇进攻华北致蒋委员长电》[9],敦促国民党联合抗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该刊着力宣传了持久战,发表了张闻天《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以及彭德怀《争取持久战胜利的先决条件》等文章,为抗战起到了指导作用。此外,该刊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战工作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连载发表了刘少奇的论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41年8月31日,《解放》周刊出至134期停刊。

(2)《新中华报》:中共中央机关报

《新中华报》前身是苏区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1936年1月在陕西瓦窑堡复刊,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油印五日刊。为适应国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和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铅印三日刊,4开4版。向仲华、李初梨、曹若茗先后主持报社工作。

《新中华报》在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范围内发行,一是宣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发表抗议通电、社论和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文件,报道“皖南事变”真相,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二是对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绩和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比较系统的报道,并发表重要评论。毛泽东的《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和《相持阶段中的形势与任务》、《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朱德写的代论《扩张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和彭德怀谈百团大战的伟大意义等文章,都在此报发表。

1941年5月15日《新中华报》停刊,次日与《今日新闻》合并,改组为延安《解放日报》。

(3)延安的其他报刊

除了《解放》周刊、《新中华报》外,中共中央还在延安先后出版了一批新的报刊。

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了月刊《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肖向荣。毛泽东撰写的发刊词指出,该刊的目的是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同时向抗战人民与抗战友军贡献八路军的抗战经验。该刊于1942年3月停刊。

1939年4月16日,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出版了半月刊《中国青年》,主编胡乔木。该刊以帮助青年、指导青年为目的。第2期、第3期分别发表了毛泽东的论文《五四运动》和演讲稿《青年运动的方向》。该刊于1941年3月出至第3卷第5期停刊。

1939年6月1日,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机关刊物《中国妇女》月刊出版。该刊以发动全国妇女投身抗日运动为宗旨。主要撰稿人为毛泽东、张闻天、邓颖超、蔡畅等。毛泽东曾为该刊题词:“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该刊出至1941年3月8日停刊。

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还创办了党内理论刊物《共产党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刊),主编张闻天(洛甫)。该刊以党的建设为中心,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指出,其宗旨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论断。该刊于1941年8月停刊。

1940年2月7日,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出版了月刊《中国工人》。毛泽东撰写的发刊词指出,要依靠群众来办报,文字要生动等。该刊于1941年3月出至第13期停刊。

1940年2月15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出版了月刊《中国文化》,16开铅印。艾思奇任主编,编委有艾思奇、周扬、丁玲、张仲实、范文澜、肖三等。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文章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是“《中国文化》出版的态度”。该刊于1941年8月20日停刊。

1940年3月25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大众读物社还创办了《边区群众报》,谢觉哉任社长,胡绩伟任主编。该报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为读者对象,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宣传党的政策,是延安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的报纸。出版至1948年1月10日改为《群众日报》。1954年10月改为《陕西日报》。

此外,1940年秋“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创办的日文月刊《士兵之友》出版,该刊由日本人森健等主持,以反法西斯侵略战争为宗旨,向侵华日军士兵发行。1945年9月停刊。

1940年11月22日,延安还出现了拼音文字报《Sin Wenz Bao》(《新文字报》)。该报为配合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冬学扫盲运动而办,周刊,4开2版。毛泽东曾为其题词:“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朱德也为其题词:“大家适用的新文字,努力推行到全国去。”该报随着新文字冬学扫盲实验工作的结束,于1943年1月停刊。

2.新华通讯社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新华通讯社

1937年1月,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1月25日开始使用“新华社”电头对外发稿。此时新华社在机构上与《新中华报》是报、社一家。1939年初,为加强新华社的工作,中央决定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家,各自成立独立组织机构,同受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新华社独立后,向仲华为第一任社长。1941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新华社迁址清凉山,与《解放日报》一起成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博古兼任两社社长。

自1939年起,各根据地除设立新华社分社外,还成立了一些地方通讯社,由于组织不统一,任务不明确,行动分散,有些通讯社发表了一些违反党的政策和中央指示的言论,造成了不好影响。为此,1942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统一根据地对内对外宣传的指示》,根据指示,新华总社对各地通讯社进行了整顿:各地方通讯社均改为新华社分社,单独跟延安新华总社建立业务关系。并规定凡属全国、全党、全军性质的新闻电讯,一律由新华总社发布。这样既加强了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保证了党中央方针政策的正确发布,又扩大了新华社的组织系统,推动了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期间,新华社业务不断发展。自1943年起,根据不同报纸需求,实行分类发稿:一是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播,每天发稿五六千字,包括国内外新闻、文件、社论和重要论文等;二是对陕甘宁边区广播,每天发稿1500字,只发新闻;三是对重庆等大后方广播,只发根据地新闻、通讯和论文摘要。1944年八九月间开通英文广播,每日对外播发稿件约4000字。新华社还先后开设新闻台和通报台,前者负责抄收中外通讯社电讯;后者负责总社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各分社间的通讯联络,业务包括抄收分社来稿,为分社抄收总社稿件补漏纠错。

到抗战结束时,新华社的组织和业务已颇具规模:总社人员达100余人(编辑翻译人员约30人,电台人员约70人),业务分为报纸、广播、电台三个传播渠道;每日发稿量增加到1万多字。在各地形成了分支机构和通讯网,为向全国性通讯社发展奠定了基础[10]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试播,呼号为XNCR,发射功率约300瓦。

1940年3月,周恩来从苏联带回一部共产国际赠送的广播发射机,并亲自主持成立了广播委员会,筹建广播电台。军委三局抽调出30多人具体承建。他们开凿了3孔窑洞作为机房和播音室,用旧汽车的引擎带动发电机发电,用大木杆架设天线。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试播成功。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每天播音1次2小时,后增至2次3小时,3次4小时不等。在行政上电台隶属于新华社的一个部门,即口语广播的部分,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广播主要内容为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和《解放日报》的重要文章、社论,国际国内新闻以及名人演讲、科学常识和文艺节目。每次同时用国语和日语各广播一次。在语言广播的同时,用国际通码向世界各国播发新华社电讯。电台的播音能传到重庆,较远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也能收到。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布的命令和谈话、《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都是通过电台传播到各地的。

延安台的创建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从报刊文字传播进入语音广播阶段。1943年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因发射机大型电子管损坏,暂停播音。1945年9月5日恢复播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