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两大宣传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两大宣传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解放区新闻事业的两大宣传这一时期,解放区的新闻宣传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军事宣传和土地改革宣传。为做好军事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的军事报道网迅速发展。由于反“客里空”运动对当时各解放区的新闻事业均具有普遍意义,中共中央决定在全解放区推广这一运动。

二、解放区新闻事业的两大宣传

这一时期,解放区的新闻宣传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军事宣传和土地改革宣传。

1.解放区的军事宣传

在国民党军猖狂进攻解放区的情况下,军事宣传报道被提到重要的地位。1946年6月30日,毛泽东写信给新华社、解放日报社的负责人,指示说:“从现时起,凡各地蒋军向我进攻之消息,均请发表,并广播;因蒋口头说停战,实际在作战,我应发表新闻予以揭穿。”

为做好军事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的军事报道网迅速发展。战争初期,总社和各分社派记者组或记者团随军到前线进行采访活动,后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前线分社。6月24日,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宣部联合发出《关于建立野战兵团新华分社、改进发布战报办法的指示》,要求“各野战兵团均须成立新华分社”。此后,人民解放军各部队普遍建立军事分社或支社,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报道网,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军事宣传的内容上看,在各个不同时期,宣传的侧重点也不同。

内战刚开始时,由于国民党占据暂时的优势,又有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人民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时的宣传重点是帮助解放区军民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对此,新华社等新闻机构不仅加强军事评论工作,通过各种评论和述评,分析战局,展望光明前景,还注重运用具体的战例,揭穿美蒋“纸老虎”的本质,鼓起军民必胜的信心。

1947年7月,我军转入战略进攻,新华社以及其他新闻机构更是全力投入大反攻的报道与宣传中,此时的重点在于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7月1日,新华社发表《努力奋斗,迎接胜利》;7月2日,新华社报道刘邓大军渡黄河、挺进中原的胜利消息;9月12日,新华社发表《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的社论,指出蒋介石的全面攻势已被粉碎;在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期间,新华社和其他新闻机构进行声势浩大的系列报道和评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至今仍震撼人心。

此外,新华社和新华广播电台的节目,在瓦解敌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国民党士兵纷纷倒戈,投向解放区。1946年7月,原国民党上尉刘善本第一个驾机起义飞抵延安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发了刘善本对国民党空军官兵的广播讲话《赶快退出内战漩涡》。自1947年1月20日起,延安台又每天播发放下武器、脱离内战的国民党军官的名单。同年9月5日起,陕北台正式开办《对蒋军广播节目》,后改称《对国民党广播节目》,每天播出半个小时。邯郸台、东北台等也有过类似的节目。这类节目以国民党官兵为主要对象,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向他们宣传中共对时局的主张和宽大政策,报道人民解放军不断胜利的形势,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造谣欺骗,号召他们弃暗投明。这类节目在分化瓦解敌军的作战意志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2.土地改革宣传

在进行解放战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这样,土地改革宣传就成了解放区新闻战线上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它与军事宣传共同构成解放区新闻工作的基本内容。

(1)反“客里空”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将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进一步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了彻底消灭封建以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展开。

土地改革兴起后,新华社和解放区的报刊、电台等立即展开相关报道活动。除了宣传土地改革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与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以外,还大量刊登揭发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罪恶的报道和材料,积极反映农民的呼声,为农民伸张正义,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土地改革刚开始时,一度存在着右的倾向,并且在新闻宣传中反映出来。主要表现为过分渲染地主“拥护土改”,主动“献地”的行动,对土地运动这场阶级斗争的激烈性、严重性视而不见。而且这类宣传多为失实报道,这引发了农民对党报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

1947年4月,刘少奇领导工作委员会到达晋绥解放区,检查土地改革工作,发现了明显的右倾偏向以及农民对党报的不信任心理。6月,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领导下,开始纠正右的倾向。

6月15日,《晋绥日报》刊载了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章节片断,并发编者按,指出要“肃清客里空”。“客里空”是该剧本中塑造的一个善于弄虚作假、溜须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形象。他惯写假新闻,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待在指挥部,根据得到的点滴材料,添枝加叶,捕风捉影,甚至凭空捏造。后来终于露出马脚,被红军从前线赶走了。《晋绥日报》在“编者按”中说:“我们的编者作者应该更加警惕,并勇敢地严格检讨与揭露自己不正确的采访编写的思想作风,更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起来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

6月25日和26日,《晋绥日报》发表了《不真实新闻和客里空之揭露》,刊载部分不真实新闻及其作者、编者的检讨文章,公开揭露了检查出来的新闻报道中的不真实现象。并号召群众加以检举,协助报社弄清真实情况。

由于反“客里空”运动对当时各解放区的新闻事业均具有普遍意义,中共中央决定在全解放区推广这一运动。新华社也于9月1日发表社论,号召解放区新闻界向《晋绥日报》学习,“彻底检查自己的立场与作风”。

在新华社的号召下,解放区的各家报纸、新华社总社及各分社,均全面检查了“客里空”的问题,由此在解放区掀起了一个反“客里空”运动的高潮。而反“客里空”运动自身也向纵深方向发展:由对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纠查深入到对新闻工作者立场与作风的检查。

这次运动从1947年4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48年春季才告一段落。此后,“客里空”便成为新闻界的一个代名词,以此泛指一切制造不真实新闻的记者和新闻界中不真实的报道。

这场由《晋绥日报》发起的解放区新闻战线反“客里空”运动,具有三个显著特点[3]:①进行了公开的彻底的自我批评;②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许多读者向报社提供了大量的口头和书面材料;③把肃清“客里空”与端正领导作风结合起来。通过运动,一些中上层领导干部基本改变了过去“只许别人说自己好,不许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只许赞扬,不许批评;多赞扬受之无愧,但批评一句就面红耳赤”的作风。

这次运动的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一是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止新闻报道的失实或偏差,《晋绥日报》创造性地运用了“编者按语”这一编辑手段;二是批判了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的立场和作风问题,并且带动了其他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改造运动,解决了党的新闻队伍中的成分不纯问题,使解放区新闻队伍的战斗力大为加强;三是克服了土地宣传中右的倾向,充分发动群众参加运动,提高了报纸在群众中的威信。另外,通过这次运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责任心显著增强,不真实的新闻大为减少,报纸业务发生了显著变化。

(2)纠正“左”的倾向

反“客里空”运动开展时正值解放战争激烈进行之时,因此运动开展得并不普遍和深入,导致在反对右的错误倾向时助长了“左”的错误倾向,致使土地改革宣传报道在1947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主要表现是:在土地改革运动的路线宣传中,不是全面地宣传党的总路线,而是孤立地宣传贫雇农路线,排斥与打击中农与其他工商业者,对土地改革运动起到了误导作用;在整党的问题上有一定的唯成分论,错误地强调“群众要怎样办就怎样办”,助长了尾巴主义的作风等。

当这些问题出现后,党中央及时发现并立即着手解决。1948年2月1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要求各地党的机关、新华社总社和各地分社以及各地报纸工作人员,检查工作,纠正错误。

对于新闻界来说,这是继反右倾之后的又一次端正新闻工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学习运动。经过全面地纠正“左”倾宣传错误,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端正了立场、澄清了是非观念,改进了作风,同时也提高了新闻工作的能力。

(3)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在经过晋绥解放区时,于4月2日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接见了《晋绥日报》工作人员,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土地改革中新闻工作的改革做了一个深刻的总结。此讲话即后来整理成文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4]

毛泽东在谈话中总结了土地改革中新闻宣传工作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后的进步,也指出了随后进行的反对“左”倾偏向的必要性。指出,“在我们纠正偏差的时候”,“应当采取分析的态度,不应当否定一切”。

谈话还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如关于党报的作用和任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以及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等等。

在谈到党报的作用和任务时,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因此,“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对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对于办报的路线和方针,毛泽东在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进行了阐述:“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即“全民办报”和“全党办报”。

对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要向群众学习”,“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以慢慢丰富自己的“实际知识”,这样“工作才能够做好”,“才能够担负起教育群众的任务”。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进一步丰富了无产阶级的党报理论。

(4)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948年5月,党中央和毛主席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以此作为领导全国解放战争的中心。

1948年9月至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集华北《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一部分记者进行学习。10月2日,刘少奇在学习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一方面立足于土改宣传的经验教训,深入地阐述了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新闻工作者的修养问题。此讲话即后来整理成文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首先阐明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他说,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座桥梁,党依靠它来联系群众,指导群众,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又依靠它把人民的一切活动、情绪反映上来,帮助党了解情况。

谈话着重阐述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如实报道与反映实际情况;“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要到处去看、去问,做许多研究工作,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要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学习阶级分析的方法;“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要经常学习、研究,时刻注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毛泽东、刘少奇的讲话和中共中央的文件,为共产党新闻事业进城发展在理论上指明了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