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破受众心理防线
中国古代说服学大师荀子、孟子、鬼谷子在“揣摩之术”方面均留下了大量著述,鬼谷子说:“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在鬼谷子的说服术中,“摩”字被赋予特殊含义,即指在“揣摩”得实情之后,顺应对方的意欲去反复试探、激发,诱导对方做出回应,就一定会取得预期效果。
主持人通过“说服”访谈对象克服各种心理樊篱,讲出真实曲折动人的人生故事,并升华出有启迪性的人生哲理来,从而进一步说服受众(主要是失意者人群)达到心理平衡并促进人心向善。在节目中,主持人通过种种对话手段来达到说服效果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技巧与经验的作用,实质上却要复杂得多,离开内在素质的修炼,外部技巧的作用将十分有限。亚里士多德曾主张,劝服应将逻辑的推演(logos)和感情的激发(pathos)相结合,有助于产生积极的效果。他对说服者提出了三项要求:(1)必须通晓逻辑论证术;(2)必须通晓人的性格、道德及它的各种表现形式;(3)必须通晓人的感情——各种感情的定义、起因和唤起这些感情的方式。传播学先驱霍夫兰在将态度分解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部分之后,进一步指出,在态度中起关键性、支配性作用的要数情感成分。
凤凰卫视的陈鲁豫就很善于拨动嘉宾的心弦,比如《“神奇教练”马俊仁》那期节目,谈到马俊仁,人们不仅会想到当年“马家军”的辉煌,更多的是对“马家军兵变”感兴趣。于是节目一开始鲁豫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陈:你觉得都是小孩。
马:哎,都是小孩,都会听我的。第二呢,那我,爹妈不在这,我可能就应该像他爹妈一样。他们不对我该说就说,我不说谁说,不说他们将来爹妈也骂我,他们个人长大也骂我,说了我相信他们也不能生我气。因为我自己带病,不吃饭,几天不吃饭,那组里就一个鸡蛋,我这鸡蛋不吃,这顿给你吃,下顿给你吃,我自己饿着肚子,就像那什么,坐卧铺从这到青海,坐几天几夜,而我差四个小时,等到兰州了,到兰州了,最后才买到最后一张票。都得靠他们去坐,他们晚上睡觉,不管大的,小的,睡完觉,啪,衣服一蹬,被一蹬。我得晚上挨个,(火车上,一骨碌,掉了,)我得给大伙盖上,盖完了回去再睡觉。国际上大比赛的时候,外边黑天白天,什么事儿都有,男孩,女孩也好……要想比赛睡觉,我得坐在门口那地下靠着那门子在外头,靠在地毯上,门那躺着睡觉,睡一宿,堵住这个门,不让人家伤着孩子,不让外边搅乱了,这边屋里头第二天能比赛好……1991年,1992年,1993年,这三年最高峰的时候,我记得我回家三次,在家住两宿。
鲁豫从马俊仁对弟子的感情出发,简单地说了一句“你觉得都是小孩”,触动了嘉宾的心弦,马俊仁觉得自己对弟子问心无愧,于是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是如何对待弟子的。本来马俊仁不愿意谈及“马家军兵变”的事,但是鲁豫成功地运用情感攻势,打动了马俊仁,让他自然而然地说出这么多年堆积在心里的话。
200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夜航”节目主持人向菲,因为成功劝说逃亡12年的杀人嫌犯辜海军等三人投案自首,被公安部授予“金盾新闻特别奖”。一个坐在直播室里的女主持人,三个颠沛逃亡的杀人犯。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世界,却通过空中的电波连在了一起。女主持人向菲正是用交流、沟通、劝说等方式成功突破杀人犯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做出了也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正确决定:自首。主持人的情感能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