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说的特指性
任何一篇新闻评论都有自己的评论对象。广播电视评论的评说对象,要比报纸评论更有针对性。广播电视评说的对象,虽然千差万别,各有各的表现形态,但都毫无例外地存在于当前的客观现实之中,而且都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作为评论对象的事物,都是在“现在”这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存在的“这一个”客观事物,这就是所谓评论对象的特指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3]对于广播电视评论来说,明确并自觉体现评论对象的特定性,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前提,也是深入事物内里、中肯揭示事物本质的保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就要求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挖掘选题。
所谓评论的特指性,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个案挖掘出材料现象背后的深层内涵,抓住材料所揭示的思想意义。顺着材料内容寻因求果,找出材料表象背后内在的必然性,找出与此材料内在实质相同的材料做例证,证明观点。
评论的特指性还可以促使我们找出与正面事例相反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论点。结合现实中与材料相近的问题谈,有助于认识的深化,比如在企业改革中有许多职工下岗,有些人以为离开单位,没了什么保障,于是悲观失望,什么也不想做。而有些人却觉得离开了原单位,却获得了更多的选择的机会,结果不少人在下岗后还干出了轰轰烈烈的事业。正反观点交锋,可以使评论的论点进一步深化,使观点更全面。即使对于那些持反对意见、消极看法的,我们也可考虑到其合理性,以之作警策,从而使我们在前进中更能万无一失。
再如,我们对于某一种社会现象进行评论,特指的评论总是比一般化的泛泛而谈有力,而且能产生更大的社会震撼力。2003年前后,有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曾经闹得沸沸扬扬,各地媒体都在报道和评论,但回顾那个阶段的广播电视评论,一般化的评说较多,义愤填膺者不少,具有特指性的评论显得较为少见。2003年10月24日,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十组的乡亲们,一个叫熊德明的农妇向总理反映说,现在农民的收入主要靠打工,村里大多数劳力都在云阳新县城搞建筑,一年收入有五六千元左右。但是在修建新县城中心广场阶梯的过程中,包工头拖欠农民的工钱一直不给。她爱人李建明有2 000多元的工钱已拖欠了一年,影响娃儿们交学费……温家宝总理当即指示地方政府要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六个小时之内熊德明就拿到了被拖欠的工钱。央视根据这一新闻事实进行了报道,对此做了大量新闻评论,熊德明获得了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社会公益奖,一时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观察分析任何事物,都只有把它与时间、地点和条件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才能准确、中肯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果无视时间、地点和条件的特殊性,其结果不是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就是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论,总之都难以作切合实际的具体分析,当然也难以洞察事物的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