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港澳记者访问吉林省

港澳记者访问吉林省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满意 一方满足——忆陈彬率团访吉林张明友美好的回忆,使人动情。作为历史见证人,对港澳新闻界访问团吉林之行,至今记忆犹新。吉林作为边境省份,对外交往过去有一定局限。7月初,吉林方面发出正式邀请函,不久便得到香港方面的回应,表示接受吉林省的邀请,由《大公报》牵头组团前往。为此,外交部新闻司特别打招呼,要吉林省外办自始至终介入接待工作,力求圆满周到。

一方满意 一方满足——忆陈彬率团访吉林

张明友

美好的回忆,使人动情。在《大公报》创刊100周年之际,回顾16年前《大公报》为首的港澳媒体对吉林省的历史性采访宣传,使人内心充满感激。

《大公报》牵头组团

1985年7月22日至8月5日,以时任《大公报》副总编辑陈彬为团长、由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晶报》、《明报》、《商报》、《星岛日报》、《经济导报》、中国新闻社香港办事处和《澳门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组成的港澳新闻界访问团一行12人,在地处北国边疆的吉林省参观访问,实地采访,发了大量多种形式的报道,在香港出现了“吉林热”,颇有影响。今天谈起这件事,吉林人仍念念不忘。

作为历史见证人,对港澳新闻界访问团吉林之行,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我在吉林省外事办公室工作,自始至终经办这件事,作为全陪之一,与港澳朋友相处了难忘的15天。

吉林作为边境省份,对外交往过去有一定局限。我国对外开放之后,涉外工作出现了新形势,了解别人、宣传自己的新任务,同样提到了地方外事工作的日程。“让世界了解吉林、让吉林走向世界”,是当时吉林省的对外工作指导思想。但是,怎么样借用港澳媒体的力量宣传吉林,真是好事多磨,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

1983年9月中旬,外交部在哈尔滨召开接待外国记者工作座谈会,我在会议期间向当时的外交部新闻司王振宇副司长提出,邀请港澳记者到吉林省采访。他介绍说,邀请港澳记者至少提前一年,便于对方安排。同时还告知,内地已有两个省正式邀请,定于1984年接待,吉林省只能1985年再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时间锁定在1985年。为了打通渠道,省里的宣传部门做中央宣传部门的工作,外事部门做外交部的工作,力促早日借用上外部宣传力量,扩大吉林的知名度,为全省的改革开放服务。

为办好这件事,能利用上的力量我们都利用了。1985年1月初,我访美归国途经香港逗留,《大公报》接待,因而结识了费龙先生等《大公报》朋友,还结识了外交部驻香港签证办事处副主任白淑贞等。他们说,今后有需要他们的地方,尽可以联系。我们也抓住这两方面的人际关系做促进工作。他们在牵线搭桥上,帮了我们很大忙。

1985年3月中旬,王振宇副司长出国赴任前给我的信中说:“关于省里拟定邀请港澳记者去吉林采访之事,我已叮嘱司里有关同志,待接到具体联系后,一定尽力协作。”信中对于如何搞好接待,热情地作了指导。我们研究了这封信,感到邀请港澳记者的事有希望了,对如何接待好,心里也比较有底了。在向省领导汇报后,抓紧了准备工作。

7月初,吉林方面发出正式邀请函,不久便得到香港方面的回应,表示接受吉林省的邀请,由《大公报》牵头组团前往。与此同时,吉林省还请来了中宣部对外宣传局副局长王纪德和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英文)、《中国建设》等首都新闻界的同仁,与港澳新闻界朋友一道采访吉林省。为此,外交部新闻司特别打招呼,要吉林省外办自始至终介入接待工作,力求圆满周到。

吉林省当大事办

能够请到港澳朋友为吉林省造舆论,从省领导到有关部门都很高兴,尤其对《大公报》派要员挂帅,感到分外欣慰,因为《大公报》在内地是享有声誉的。省领导一再交代,要千方百计把接待工作做细、做好。对各地区的接待准备工作,省里有关部门统一步调,加以具体指导。凡是要去采访的地方,都组织了临时接待班子,参观点由党委定,材料准备由宣传部门负责,接待安排由外事部门牵头。

半个月的访问采访时间怎么安排?经过反复研究,省领导拍板定在吉林省的“东半球”活动,即长春市为起点,南下四平市,东南折通化市,然后奔长白山,下山去延吉市,最后西返吉林市。各地的具体采访单位,上下沟通后确定了38个点,最终看了28个。走了吉林省的5个地区,记者朋友们对吉林省改革开放形势、经济建设成果以及工业、农业、林业、特产、文教、科研、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交通、旅游资源、投资环境等,有了一个初步的总体了解。

吉林省各级领导表现出来的那种对港澳新闻界朋友高看一眼的热情,令人难忘。从省到市、州,不仅政府的一把手亲自向记者介绍情况,而且还把有关部门负责人请到情况介绍会现场,记者有问,他们就答。吉林省的情况介绍会,由副省长刘云沼主持,高德占省长从农村经济、工业生产、基本建设、城乡市场、科技文教、知识分子政策、对外交往、人民生活等八个方面,介绍了吉林省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坦率地提出,吉林省还是一个经济上正在开发的省份,要坚持“三对外”(对外地区、外省、外国)、“三引进”(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介绍稿达6 000字,我们担心长了,结果反映良好。港澳朋友说:“很实在,没废话。”

我们的第一印象

1985年那时候,吉林省与香港尚未通航,与广州也没直达飞机。没办法,我们约定香港朋友从广州直飞黑龙江省哈尔滨,我们派专车接来长春。我们选调了两台进口新中巴,3个多小时的路程按5个小时计划,早晨5点从长春出发,乐观地预计10点赶到位于双城市的哈尔滨机场,提前一个小时接机。哪想天不作美,因为头一天的大雨,公路冲坏了几处,不得不改道绕行。这样以来, 12点过了我们才到达。在路上我们真是急坏了,那时还没有手机,前后都联络不上。见到陈彬老总的时候,我一再向他道歉。他说了一句笑话:“这是天灾,不是人祸。”我们为他这么通情达理所感动。

怎么赶往长春?我们犯了愁。坐预先准备的中巴,得六七个小时的颠簸,还要夜间行车;坐火车不用四个小时,但临时购票买不到软座。我们协商这件事,港澳朋友爽快地表示坐火车,早点到长春。上了火车,十几个人没条件坐在一起,不得不东一个西一个地插座。说实话,我们还担心旅途的安全。哪料想,他们与同座的旅客谈得亲切热情,我们从中深切体会到了港澳朋友与内地人民的同胞情谊。

为了通过接待表达对港澳同胞的情谊,我们作了些富有吉林特点的考虑。在征求意见的时候,陈彬老总说:“我们客随主便。”在梨树县,当地做了小米干饭,蒸了黏豆包,炖了小鸡粉条,还有干豆腐和大葱大酱,请大家品尝。这些,大多他们都能享用,唯有大葱大酱不适应。在延边,安排了朝鲜族饭菜,他们觉得,“了解朝鲜族习俗,是吉林之行的额外收获。”港澳朋友听说过东北的地方戏“二人转”,但都没看过。我们安排了一场观摩,他们看得有滋有味,连说“有意思,有意思。”透过这些小事,我们觉得与港澳朋友不陌生了,越处越觉得都是自己人。

吉林行最后评说

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港澳记者那种分秒必争的工作精神。旅途中,他们不是看资料,就是找陪同人员谈情况。在会见、宴请场合,他们也是手不离笔和本,动不动就形成了即席采访。贪黑起早写稿,更是司空见惯。他们对吉林省都有自己的观感和评价,在半个月时间里,分别用“吉林行”、“吉林纪行”、“吉林通讯”、“吉林旅游见闻”、“走马游吉林”、“特稿”等形式,发回连续报道。《大公报》的姜国元发了“通讯”六篇;《新晚报》的王念祖发了“吉林旅游见闻”六篇;《经济导报》的张坤仪发了“吉林行”七篇。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那时港澳报刊发表关于吉林省的报道百余篇,达十几万字,还有大量照片。以《大公报》为首的港澳朋友,为宣传吉林省辛劳的情景,至今我们历历在目。

8月5日,在港澳朋友结束吉林之行的时候,当时的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王忠禹(现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特意从长春赶到吉林市送行。王忠禹逐一请12位朋友谈感想,他们都表示对这次访问吉林省很满意。陈彬说,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吉林、了解了吉林。吉林这块宝地潜力很大,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回去以后,要为吉林的发展贡献力量。王忠禹感谢港澳朋友们对吉林的评价和祝愿,对朋友们为宣传吉林所做的努力,表示很满足。一个很满意,一个很满足,把双方的感情紧紧融合到一起。

不久,中宣部对外宣传局作出了评价:“此次接待是成功的,十大报刊,十万字报道,宣传了吉林,又做了港澳新闻界的工作,锻炼了我们的干部,取得了今后接待此类团的经验。”9月中旬,港澳方面来了反馈信息,中国新闻社《对内参考》第520期刊登了它的香港分支机构提供的《港澳新闻界对访问吉林受到的接待安排深感满意》。《大公报》对祖国内地的宣传竭尽全力,历史作证:功德无量!

(原载2001年12月24日《大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