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化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

媒介化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政府的发展:媒介化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张咏华世界性的电脑互联网络因特网的崛起,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各国纷纷建设电子政府,是当前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国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后改称为美国全国政府再造联合委员会。

电子政府的发展:媒介化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

张咏华

世界性的电脑互联网络因特网的崛起,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在全世界走进千家万户,一系列应用功能,如电子邮件往来、电子商务、电子政府、网上新闻传播、网上游戏娱乐、网上教育、BBS电子公告牌、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医疗等,迅速得到了开拓发展,网络的社会影响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因特网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渗透而言,电子政府的兴起和发展作为当今媒介化社会的一个全球性的重要现象,最突出地反映了这种渗透。各国纷纷建设电子政府,是当前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拟探讨中、美、英和巴西的电子政府现状,并试图通过这些实例,透视电子政府的目标及模式。

一、美国的电子政府

美国作为世界网络强国在电子政府的发展中也走在前列。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成立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后在时任副总统的戈尔的领导下对政府工作效率、行政措施、政府服务的质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当年即通过两份报告,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的观点。这两份报告之一题为《创造运转更好且成本更低的政府》(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 and Costs Less),该报告包含4章,阐述了减少繁琐、拖拉的公事程序,将客户放在首位,授权给员工以取得成效和精简行政回到基本的项目等问题。美国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后改称为美国全国政府再造联合委员会。1994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处提出了《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的报告,强调政府再造不仅要实行精简和减少开支,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利用信息传播新科技推进政府与客户间的互动,重塑政府对公众的服务工作,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电子政府,以便提供更易用、高效的服务[1]

美国电子政府发展较快,影响较为广泛。2000年9月,美国Council for Excellence in Government的调查报告发现,93%被调查的美国政府机构拥有网站,提供政府文件、选举信息、意见投诉、医疗保健、社会福利、执照申请等公共服务和网上办公信息;3/4被调查的个人访问过美国政府站点,大多数对政府网站的信息内容感到满意[2]

2000年,美国电子政府的发展中出现了被称为“里程碑式的进展”之一的创建政府门户网站,整合网上政府服务资源的新现象:当年6月,美国开始了兴建整合全国网上政府服务资源的电子政府门户网站——美国第一政府网(firstgov.gov)。从目前该网站的页面设计来看,为方便客户,主页上提供了几种不同的分类划分:按政府机构类别划分,由此点击,可以进入到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三大部门和全国各州及地方县、市的有关网站,跨机构门户网站(也可通过按英文字母排序的索引点击进入);按主题划分,由此点击,可以找到农业、能源与环境、教育、培训、工作与志愿者服务、旅游、娱乐、历史与文化、保健与消费者安全、金融与税收等十多个内容类别;按服务对象划分,分为以个人为对象的服务、以企业为对象的服务和以政府机构(及其官员)为服务对象的服务。

2003年4月中旬,美国正式成立电子政府办公室,这标志着美国政府力图使发展电子政府的努力持久化。

政策引领、目标明确可说是美国电子政府的显著特点之一。美国把政策环境,即有关电子政府的法律框架视为电子政府成功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美国先后颁布了一些关于无纸化政府办公、信息技术管理改革、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政府采办改革、电子署名等的法令和总统令,它们奠定了美国电子政府发展的法律框架,决定了美国电子政府的发展。它们中包括《1996年Clinger-Cohen法案》(亦称《1996年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案》)、《1998年政府纸上作业的文书工作消除法案》(The 1998 Government Paperwork Elimination Act)和《2000年电子署名法案》(The 2000 E-Sign Act)等。《1996年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案》被美国《2001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描述成美国电子政府的奠基性法令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有效使用信息新技术改进政府绩效。该法案确立了政府首席信息官员的作用,并规定成立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员委员会(The Federal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 Council)。该委员会成立后领导实施和管理电子政府的工作,自1998年以来坚持制定信息技术管理的全国性战略计划,为这方面的程序、标准等提供指南。该委员会2001—2002年度战略计划提出了电子政府发展的6个领域的工作,包括保障公民获得政府服务的权利,推进电子政府服务的整合和创新,改进安全和可靠度,培养和保持一支优秀的信息及技术劳动力队伍以支撑电子政府服务,协调各级政府机构在电子政府中的合作并培养其电子政府意识,以及改善对政府信息技术投资的管理。《1998年政府纸上作业的文书工作消除法案》强调电子政务,要求美国政府在2003年10月以前实现无纸化办公,并规定至2003年美国所有政府机构必须做到具备提供电子登记备案、电子申请的能力。《2000年电子署名法案》规定到2003年,美国所有政府机构必须做到具备提供电子署名的能力。在2003年实现所有政府表格和申请服务上网也是美国电子政府发展的目标。

开拓网络技术在政情沟通和政务中的多种应用,开创政府信息沟通和政府工作的新方式,是美国电子政府发展的又一特点。自美国电子政府兴起以来,各级政府都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大量政情、政务信息,这是网络技术在美国政府部门中的一大应用。这些信息包括:政府工作最新动态,政府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及演讲,政府文献,公民、企业向政府申请登记、注册等的有关信息,与政府工作相关的研究信息等。在网上提供政府服务是美国政府部门对网络技术的又一应用。美国政府网站设有各种网上政府服务的栏目,为公民、企业和其他机构提供24小时全天候开放的自助式的公共信息查询、缴费、申请、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目前,美国不少电子政务服务都实现了很大的使用率。整合政府拥有的公共信息资源,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方共享和加值利用,也是美国政府部门一大措施。通过创办和开通全国性政府门户网站“第一政府”,美国实现了对电子政府服务资源的整合,使公民和机构、团体均可享用一站通式电子政府服务,使他们通过一家政府门户网站,即可获得各种不同的政府服务而不必知道哪个政府部门主管哪些服务。这种整合电子政府资源的做法,提高了美国电子政府网站的应用价值。此外,各级政府网站也努力向公众提供政府所拥有的公用资料库信息资源,实现客户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这些信息资源的加值利用。例如,美国加州洛杉矶市政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为市民提供称为“我的居住区”(My Neighborhood)的环境信息查询,市民通过键入自己的家庭地址,即可查询到其周围的政府部门、医院、学校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3]。美国政府部门还应用网络技术实现同公民个人、企业的迅捷互动,并实现政府机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迅捷互动。在美国“第一政府”网站的主页上,同公民个人、企业及政府机构员工的互动是置于显要位置的栏目。美国政府还实现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往来沟通政府机构内部办公事务的信息。

高度重视电子政府同数字化时代经济发展的联系是美国电子政府发展中的又一特点。根据美国《2001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美国政府在推进网上交易中已取得重大进展。早在1999年,美国政府就实现了在网上以电子形式进行78%的政府支付。为了推进政府的付费电子化、网络化,美国财政部建立了网上信用卡收款系统(The Internet Credit Card Collection System),它于1999年以电子形式收取了1 400万美元。2000年美财政部在网上以电子形式收取了13亿美元美国税收。2002年美国又启动了政府电子支付门户网站pay.com,由此实现了网上支付服务一站通。美国政府员工还积极使用智能卡提高国内购物和支付系统的效率并减少相关的文书工作。美国财政部和国防部都是采用智能卡支付系统的先锋。智能卡的使用在1999年曾为美国政府节省了11亿美元的开支。

美国电子政府的另一特点是成熟度较高,其益处为社会认可的程度较高。根据著名的管理咨询和技术服务公司Accenture 2001年年初对22个国家实施电子政府的进展情况的调查和评估,在电子政府的成熟度方面,美国名列第三,成熟度接近40%(名列第一、第二的分别为加拿大和新加坡。加拿大的电子政府成熟度几乎达50%)。而更为新近的一项调查——联合国2003年全球电子政府调查的报告则显示,美国在电子政府“准备就绪”(readiness)方面,即政府通过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以及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位居世界第一。但在电子政府发展的另一项指标——“电子参与”(e-participation)方面,即政府乐意同公民在网上互动和对话方面,美国则逊于英国[4]。根据有关调查和研究,美国公民总体说来支持政府的电子政府创新行为。美国Council for Excellence in Government新近的一项民意测验发现,电子政府的潜在益处受到广泛承认,“政府向公众负责度的提高”,“公众对信息的享用度的改进”和“政府工作成本效益比率的增大”在被选为“电子政府最重要的益处”中排列第一、第二、第三,在调查对象中的得票率分别达36%、23%和21%[5]。当前,美国把保障网上服务的安全视为电子政府发展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美国已开发出一系列保护网上政府服务安全的方法、手段。其中之一是“公共关键码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它可以核实用户身份并保护数据完整。一些机构已采用“公共关键码基础设施”来保护和鉴定网上交易。

二、英国的电子政府

英国是较早开始电子政府实践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电子政府的发展名列前茅的国家。联合国2003年全球电子政府调查报告显示,英国在电子政府系统的参与性方面在世界上排名第一。较早发布电子政府文献,对电子政府进行认真规划,是英国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之一。英国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1996年11月,英国公布了《直通政府》(Government Direct)绿皮书,提出以新形态的公共服务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计划。该绿皮书提出以电子形式传送政府服务给社会大众,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给予民众更多的与政府交往的通道,并经由策略性的规划将信息技术推广到政府机构。绿皮书的公布,揭开了英国应用信息新技术展开激烈且广泛的改革,实现电子政府的序幕。其目标包括:1)提供更好、更高效的服务;2)改善行政的效率与公开化;3)替纳税人看紧钱包[6]。该绿皮书勾勒了一幅用户可随时随地按自己的意愿同政府互动的蓝图,用户全天候24小时都可通过家中或办公室中的个人电脑、通过公共上网亭,并且最终通过家中的电视机获得政府的服务。

英国政府还先后发布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21世纪政府电子服务》、《电子政府人力规划框架》(Framework for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for e-Government)等电子政府文献。

2000年英国上网人数达到总人口的1/3,英国又掀起了一股新的“英国在线/上网”的热潮。《英国上网战略计划》(UK Online Strategy)提出了25个优先领域与94条建议[7]。这些建议覆盖5个主导性主题:现代化的市场、充满信息的人民、成功的企业、网上政府和世界级的供应。英国政府提出了3组重点的一揽子建议,即:

(1)使人民上网。指定首批600家在一些最贫困的社区的英国上网中心。英国政府的目标是建立6 000多个英国上网中心,其中包括所有公共图书馆,人们在那儿可以接受如何使用因特网的培训。2000年秋天开通“直接学习”网站(www.learndirect.co.uk)。“直接学习”网站提供各种网上课程。任何人都可通过工作地点或家中的电脑以及在2001年4月开始运营的1 000家“直接学习”中心使用“直接学习”。“直接学习”网站的目标是到2002年要实现一年在网上提供100万种课程。

(2)使企业上网。当年提供1 000万英镑支撑英国企业上网的创新努力,在随后两年中继续提供1 500万英镑支持这一项目。该项努力将帮助英国企业利用信息传播新技术。

(3)使政府上网。指定10亿英镑的专款投资(随后3年)用于发送和提供电子化的政府服务。绩效和创新办公室的一份关于电子政府的新报告提出了在2005年之前使所有的政府服务上网的行动计划。这包括在政府内部以新的机制培养起在企业网站中可见到的那种创新的、积极进取的文化。

可以看出,“英国上网”运动的精华在于使企业、人民和政府都上网。作为政府上网方面的举措之一,英国创办了一家“一网揽尽”的政府门户网站ukonline.gov.uk。

英国为狠抓电子化的落实,采用了专人负责的举措。英国政府高度重视《英国上网战略计划》的实施。为了督促其实施,英国设立了电子化部长(e-Minister)和电子化代表(e-Envoy)的职位。电子化部长和电子化代表由首相直接任命并直接向首相报告。此外,英国还设立了一个代表各政府部门的电子化倡导者(e-Champions)小组,协助电子化部长和电子化代表的工作。

英国政府上网的实践已取得相当的成效。2001年1月,英国内阁办公室宣布,当时已经有40%的政府服务可以通过因特网提供给公众。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目前英国的成年网民中,有18%的人使用政府机构网站获取服务或官方文件等信息,政府机构网站总数达1 000多个,每星期的访问请求超过2 000万。至2003年夏,英国已有近70%的政府服务可从网上获得[8]

三、巴西的电子政府

南美洲的巴西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电子政府的建设,具有立足本国国情、重点突出克服数字鸿沟问题的特征。在电话普及率尚不够高、电话费较高、因特网普及率很低的背景下,面对世界范围信息化社会来临的挑战,巴西立足自己的国情,制定了其电子政府的计划,克服数字鸿沟的问题成为其重点。巴西一位有关官员在2001年3月于意大利召开的“第三次全球通过电子政府促进民主和发展论坛”上的演讲《电子政府:巴西政策》指出,世界范围的从工业化模式转向基于信息的模式/信息化模式的社会重构新背景,要求政府扮演新的角色以便确保形成促进竞争和提高效率的环境。他还指出,在全球信息化进程发展的同时,把无条件者排斥在电脑化之外的过程也在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普及对信息的获得和推进政府同公民之间的互动,来同数字鸿沟现象作斗争。

在列举信息传播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提高透明度、提供充分的信息、减少官僚主义、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社会监督、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提高政府行为的效率等方面的潜在能力后,《电子政府:巴西政策》指出,虽然信息传播新技术自有其益处,但是信息化模式在减少贫国和富国之间现存的不对称现象方面和消除各国的社会差异方面的能力,尚有待证明。这一演讲简单描述了巴西存在的数字化不平等现象,认为政府有责任通过有效的政策带领公众跨越数字化鸿沟[9]

面对当时阻碍因特网在巴西普及的一系列障碍:个人电话服务覆盖率仅达39%,传统电话收费较高,因特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将其服务集中在大城市,而无意在小城镇提供地方线路的因特网接入,缺乏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熟练掌握,网上英语内容的主导地位等,巴西政府依然确立了雄心勃勃的建设电子政府的目标,并且付诸行动,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在《电子政府:巴西政策》发表的2001年,巴西政府已经在网上提供大量的政府服务,它们被整合在一家政府门户网站中(Rede Governo)。Rede Governo网站当初已在提供800多种政府服务,4 800多种信息。一些最重要的网上政府服务包括:收入税申报(2000年处理达1 100万项);提供交税证明;中小学招生;追踪报道司法过程;提供有关退休基金和其他社保金的信息;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项目;公共网上网点的电子邮件服务等等。

在将网络技术用于选举方面,巴西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2000年巴西9 200万选民都使用了电子投票,投票结果不到24小时就播放了出来。

巴西在发展电子政府过程中,高度重视协调国家的信息化、网络化行动。根据《电子政府:巴西政策》,巴西正在进行的信息化、网络化重大项目有数项,如何协调好这几个项目的发展是一个主要的挑战。这些项目中最全面的是科技部领导的“信息(化)社会”项目,该项目旨在提高巴西经济的竞争力,扩展普通公众接触和受益于信息新技术的计划。另一个重要项目是“巴西透明化”项目,它推进法律和行政领域的有关举措以便促进对于公共部门的社会监督。巴西电子政府项目协调这些正在进行的信息化、网络化行动。巴西电子政府项目的中心目标有:

·把所有政府服务搬上网,改进服务质量,减低成本,并使得接触获得政府服务更加便捷;

·使普通公民通过因特网更加广泛、便捷地获得信息;

·整合政府信息系统、网络和数据库;

·建设先进的高绩效的传播服务基础设施,确立合适的服务标准和安全标准;

·改善政府传播网络。

为了使大家都不被数字化排斥在外,巴西政府致力于建立电子网点,以便使公民免费通过因特网获得电子政府服务。其主要领域为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劳工和公共安全。根据当时《电子政府:巴西政策》的设想,计划在2001年底之前,地处边境地区的最小的村庄和所有的联邦政府的野外办公室都至少得有一个电子网点;在2002年,62 000所公立学校实现同因特网的联网;在2006年之前实现使巴西所有20万所学校与因特网的联网。在卫生领域,当时正在实施通过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实现4 300家卫生当局和2万个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互联。

四、我国的电子政府

我国近年来也已兴起建设电子政府或者网上政府的热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鉴于政府工作归根结底都要同信息打交道,因而政府上网与实现政府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是实现信息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

确立明确的政府上网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展该工程但采取符合国内网络设施的实际情况的分阶段实施方案,堪称我国政府上网中的一道风景线。我国政府上网的议题是在1998年提出的:1998年10月18日,中国电信策划出台“政府上网工程实施方案”,并提出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优惠政策和其他配套措施,与政府上网相关话题第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后,政府上网的实践很快在我国开始展开。1999年1月22日,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经济信息中心主办,联合40多家国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在北京举行。政府上网工程主网站www.gov.cninfo.net和www.gov.cn启用。政府上网工程的发起单位有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人大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其他先后加入发起单位行列的还有58家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关。

“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标志着中国建设电子政府的起始。针对国内网络设施等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上网工程”采取了分阶段实施的方案。第一阶段的任务是使全国800至1 000家政府机构实现网上信息发布;第二阶段的任务是建设基于数据库的内部信息平台和信息发布机制,使上网政府机构得以完全实现信息化办公并从普通用户获得反馈意见;最后阶段的任务是政府机关通过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不同政府机关之间通过网络交换意见、下达文件和指示,政府机构网上电子办公和商业的电子商务等融为一体[10]。在我国“政府上网工程”进展过程中举办了一系列研讨会、工作交流会和培训班。例如,2000年,由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中国邮电电信总局联合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百城市政府上网推进交流大会”于1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1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主管科技、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各参会城市电信部门政府上网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展示宣传各级各地政府部门这方面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和推广优秀政府网站网络建设和应用服务的先进经验,加强国家有关部门对政府上网工作的规范指导,解决存在的有关问题,确保政府上网工程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又如,2002年,中国首届电子政府—公共管理论坛召开。其主要议题为:电子政府与国家竞争力;全球进入电子政府时代;电子政府——未来政府管理必由之路;全球电子政府著名解决方案;世界各国电子政府实施案例;开创国际电子政府新时代。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电子政府发展现状就是:成果显著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后,进展迅速。2001年11月,中国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通过论证。这意味着有关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根据熊澄宇主笔的《信息社会4.0》,我国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建立了网站,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在2003年年初信息产业部召开的全国信息工作会议上,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的吴基传所作的报告中对政府上网工程的总结表明,全国当时已有7 200多个政府部门建立了网站,网上办公、网上审批逐步开展[11]。网络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改变传统政府的工作流程和方式,电子政务正在逐步推广,政府办公网络化正在日益普及。在信息化进程较快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政府上网的发展成果更为明显。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政府各部门和区县政府的网站已全部建成。上海市政府网站“中国上海”网近来推出了“网上评议”。2002年6月,上海开始围绕政府部门网站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实事工程立项3个广受关注的问题开展了市民网上评议政府工作的活动,先后吸引上万人次参与。2003年2月11日上午举行了专题总结会,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发表了讲话,高度评价网上评议,肯定了网上评议的成效并强调指出,政府工作的好坏,应该由人民说了算,要把对政府工作的评价权交给人民,让人民作出公正的评价。陈良宇在讲话中要求上海认真办好政府网站,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他提出:到2005年,上海政府网站建设要争取把“中国上海”建成“中国一流,世界先进”的政府门户网站;到2007年,构建起一个可亲、可信、可靠的电子政府框架。2004年5月1日,新版的“中国上海”网进行了改版。此次改版,正值《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开始正式施行之际。新版的“中国上海”网突出了信息公开功能,网上主要包括“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便民服务”、“互动平台”、“导航链接”等板块,其中“信息公开”成为主打栏目。改版之际,“中国上海”网在上海几家主要的传统媒体上发布广告,打出了“发布权威信息,提供便民服务,拓展网上办事”的广告语。

我国政府上网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政府网站内容枯燥单调、更新慢的问题,因系统开发中的各行其是而造成的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等。

目前,大力推进电子政府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2003年初信息产业部召开的全国信息工作会议上,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的吴基传所作的报告中指出,2003年要以推广应用为重点,积极务实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围绕市场需求,抓好推广应用,在政务、企业、社会三个领域取得新的进展。关于推进电子政府发展,该报告要求:“积极推动政府上网扩大范围,帮助更多的政府部门建立高效业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配合有关部门,在完善金融、财税、海关、经贸等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要在国家规划指导下,充分利用公用网资源,加强协作配合,走出一条投资少、时间省、见效快、综合效益明显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新路子。信息产业各部门要将信息化重点工程作为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程建设、电路调度、运行维护、软件开发、技术设备和系统集成等方面提供优质、优先、优惠的服务,保障重点工程高效运转,推动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在2004年全国信息工作会议上,信息产业部王旭东部长在部署2004年工作的报告中指出,把“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经济和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作为需大力抓好的一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积极务实地推行电子政务,推动政府网站、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促进政务资源整合。继续推进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支持各部门、各地区建立和完善信息应用系统”,也包括“积极配合卫生、公安、公用等社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公共应急反应机制,增强政府对公共事务和全社会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快行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引导各大企业和集团公司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提高管理水平”[12]

除了上述国家的电子政府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电子政府,因其发展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成熟度较高,而且各有特色,也是很值得探讨的(根据Accenture 2001年年初对22个国家实施电子政府的进展情况的调查和评估,加拿大电子政府的成熟度达50%,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澳大利亚的电子政府成熟度为30%,在世界上排名第五。在2003年联合国展开的全球电子政府调查中,加拿大在电子政府“准备就绪”方面,位于排名最前面的国家之列;澳大利亚在提供网上政府服务和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但是,限于篇幅上的原因,笔者不得不把它们从讨论对象中舍弃。

五、讨论和结语

本文以上几部分对若干国家的电子政府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电子政府正在提供政府信息、公共信息、政府服务以及同社会各界互动等方面产生作用。伴随着因特网的继续发展和网民的增多,电子政府将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几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其电子政府建设的起点、水准也不一样。但是,我们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在发展电子政府的目标方面,却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这些目标大致有建立以公民/客户为中心的政府工作模式,为公民和企业等机构组织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服务,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增强政府同公民、企业及政府机构内部和相互间的互动,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更为直接迅捷的渠道,增进公共信息的共享和增值利用等。这些目标可以归结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实施政务公开化、透明化。其背后的支撑,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有制度与思想层面的因素。

在技术层面,电子政府的建立和发展是以因特网或者说是以网络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以更宽广的视角来看)为技术基础的。正是具有互动性、全球共享性和瞬时传播等特点的因特网的发展,为高效、互动、公开、透明的电子政府的建立,为电子政府实现上述目标搭建了技术平台。但是,上述电子政府模式又绝非仅仅由(因特网)技术创造的“神话”。技术本身不等于对技术的社会应用。对技术的社会应用牵涉到社会决策,并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及社会在这些方面的需求相呼应。各国发展电子政府的目标,强调的是服务——政府的服务功能、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互动——政府同其服务对象及政府机构内部和不同的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以及公开透明——政务公开化、透明化。这种追求,就体现人类在电子政府这一因特网社会应用领域中的社会决策。

作为电脑互联网络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典型表现,电子政府发展的支撑,还来自制度和思想层面的因素。在制度与思想层面,强调服务、互动并强调政务公开、透明的电子政府模式,是以现代民主政治框架为大背景的。电子政府可以说是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不论是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还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在网络时代向网上虚拟空间的延伸。电子政府服务于政务公开化、透明化的目标,而政务公开化,说到底,从思想渊源上来说是以政治权力与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民主理念为思想基石的。政务公开化,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以民主为核心内涵的政治文明近期发展的大潮流,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演绎出的必然结果。这是电子政府兴起的政治大背景。而电子政府的兴起和发展则提供了当今社会政治沟通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这种在技术上基于因特网的新途径的运用,由于网络具有互动性、全球性、特殊的开放性(向全球用户开放、随时开放等)等特征,必然会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进程产生影响。

在结束本文前值得一提的是,主要通过政府建立网站在网上提供信息和服务来实现的电子政府,并不是因特网对社会政治生活渗透的全部内容。这种渗透,还表现为网络新闻媒体通过发布和转发时政新闻、设立电子论坛和展开网上民意调查等形式,作用于社会政治信息沟通和公民的政治参与。此外,电子政府的发展也同网络新闻媒体有一定的关系。传媒网站可以通过为电子政府做宣传,提供通往政府网站的链接等,服务于电子政府的发展。在我国,中央级的传媒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和数家传媒机构联合创办的地方性综合新闻网站如千龙网、东方网、南方网等,都提供通往政府网站的链接。人民网还利用其报社强大的数据库资源,在网上资料中心提供大量的政治文献,如各届党代会的文献、人大会议的文献等。此外,传媒网站还提供了大量对于电子政府发展进程的报道和评论,以传媒的“地位授予”、“议程设置”功能,为电子政府的广为人知、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伴随着网络化前进的步伐和政务公开化的进程,电子政府必将进一步发展。作为因特网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最突出的反映,电子政府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注释】

[1]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67—168页。

[2]转引自熊澄宇主笔:《信息社会4.0》,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3]熊澄宇主笔:《信息社会4.0》,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4]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un/unpan012664.pdf.

[5]转引自United States Internet Council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 Associates Inc.,State of the Internet 2001,p.98.

[6]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68页

[7]United States Internet Council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 Associates Inc.,State of the Internet 2001,p.106.

[8]http://www.e-envoy.gov.uk/assetRoot/04/00/60/69/04006069.pdf.

[9]http://www.federativo.bndes.gov.br/bf.bancos/estudos/e0001457.pdf.

[10]熊澄宇主笔:《信息社会4.0》,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11]信息获自http://www.gov.cn(上网时间:2003年2月11日)。

[12]吴基传的报告和王旭东的报告的有关内容,均可从信息产业部的网站上获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