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与摄影师——电视纪录片摄影师的创作理念与技巧
王 维
电视纪录片中长镜头的功能在于生动逼真地记录社会影像,给观众留下真实事件的直观感受和认同,带给观众的是参与感、伴随感、时间与空间的立体感,以及客观流程的真实感,这也正是长镜头的作用和目的。
在以纪录现实为使命的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长镜头是摄影师充分施展自己摄影才华的创作契机,也是对摄影师理性思考能力的检验。
如何拍摄出流畅自然、技艺俱佳的长镜头,对纪录片摄影师的心理素质和艺术修养来说,都是一次严格的挑战过程。
长镜头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与魅力,所以,在创作实践中,它对纪录片摄影师来说具有十分强烈的诱惑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长镜头的拍摄却给摄影师提出了艺术和技术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时,摄影师不但要有运用自如、良好扎实的技术保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临场不乱反应敏捷的处理手段。当然,较高的审美修养与新颖的创意理念,以及一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造诣,这时都会从摄影师的拍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一位纪录片摄影师绝不能只会机械地复制生活的场景和简单地表达导演的意图,而应是恰当地运用长镜头的语言魅力,融入摄影师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情感宣泄,使生活中的情境通过镜头得以尽情地展现和无限地延伸。所以,长镜头应是摄影师对事件、人物、情境的一种理智思考和情感投入的折射。反之,出自摄影师之手的只能是一堆毫无生命与艺术魅力的画面而已。
在对长镜头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了解到不同样式的长镜头,如:造型性长镜头、内部蒙太奇长镜头等等。它们在表现环境,处理造型,叙事调度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结构特性。
在电视纪录片的摄制创作中,我们经常运用的是具有镜头内部“蒙太奇”风格的长镜头。这种长镜头在叙述事件和表现人物的过程中,摄影师运用镜头内部的运动变化,随机应变地自我掌控镜头调度,做不间断的延续拍摄,其目的就是要在连续不断地记录主体行为与事件过程中,完成着“剪辑”的任务。
其实,长镜头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场面调度。场面调度是电影拍摄中必不可少的创作理念,这主要是包括对摄影机的调度和被摄对象的调度。只有组织好有效到位的场面调度,才能保证拍摄出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长镜头。然而,在以纪实为主要目的的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场面调度受到极大的限制,摄影师只能调度自己的摄像机,对被摄对象和环境等是无法控制和干预的。基于这一特征,一位电视纪录片的摄影师在长镜头的创作思维和艺术处理上,应有自己独到的观察能力和预见能力,以及处理现场突发事件的掌控能力,因为不论是技术还是艺术上稍有闪失,一个生动完美的长镜头就会失去它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所以摄影师需要经常从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和及时总结。“经验”是一位摄影师的财富,“实践”是挖掘和获取“财富”的唯一途径。
2006年1月1日,山东电视台第九频道在青岛现场直播一场平民婚礼。婚礼过程是由接新娘,迎新娘,举行婚礼三个现场组成。直播的转播车只能架设在举行婚礼的主现场,另外两个现场只能用一台单机运用不间断无剪辑的手法拍摄,然后把磁带紧急送往主现场的转播车采用延时模拟直播的形式直接播出。笔者接受了单机拍摄的任务后,首先到两个拍摄现场实地观察了内外部环境的特点,了解掌握了接、迎新娘的程序,把所需的灯光设备安装到位,并选用了一只佳能J9a×5.2B的广角镜头,以便增大镜头视角,更有力的抓拍现场氛围,充实画面信息量。
第二天清晨,摄制组6:30分到位,从接新娘的车队进入视线开始,便采用纪录片跟踪拍摄的手法操机拍摄。由于现场气氛热烈,仪式内容丰富多彩,观众被现场氛围所吸引和感染,虽然是一个长达26分钟的长镜头,但观众并没有感觉镜头拖沓冗长,播出效果得到观众的好评和同行的肯定。当接新娘的模拟直播正在进行的时候,摄制组又赶往迎新娘的第二现场开始又一个无剪辑长镜头的拍摄。首创了山东电视台单机无剪辑拍摄现场直播的先例。
这次拍摄任务的成功又一次说明纪录片摄影师在现场关键是要善于发现与抓拍,不能及时发现、捕捉住场面内部的关键性场景和画面,就不可能完成对摄像机的有效调度,从而达到一个长镜头完美的艺术表现。同时,拍摄前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和充分的物质储备也是非常重要的,细节也决定成败。偶然与必然都取决于摄影师整体素质的表现。实践与经验告诉我们:素质比方法更重要。
长镜头对摄影师来说是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彰显艺术才能与审美个性的手段,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只当做一种技巧来使用,应从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贯穿于创作中的思维与表达方式。纪录片摄影师要用美学理念和审美体验来掌控,用心灵去观察,用思维去组织,用情感去投入,在对客观事件的动态记录中,真实自然地完成着有机连贯的形象捕捉,使创作者与受众共同体验到鲜活的情感流程的表达,这便是长镜头在电视纪录片中的魅力与使命。
〔作者单位:山东电视台国际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