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电视谈话节目传播方式的思考

对电视谈话节目传播方式的思考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放型的电视传播使传、受双方处于一种对等的互动状态。电视谈话节目实质上就是将面面相传的这种人类最基本最常见的人际传播方式通过现代化的电视媒介进行扩大化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介入的谈话节目凸显了人际传播优势。同时许多谈话节目也采用了热线电话的方式,将场外观众纳入传播体系中。恐怕只有谈话节目才能把韩寒这种狂傲犀利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电视谈话节目传播方式的思考

张建民

电视谈话节目最初是从广播中借鉴过来的,在西方电视界已有多年的历史,因其高度接近生活的形式,平民化的风格,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收视率神话。在我国,1996年开播的《实话实说》不仅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电视谈话节目,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阵“谈话旋风”。

一、“枪弹论”的真正终结者

“枪弹论”是盛行于20世纪20至40年代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该理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射击,只能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我国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是枪弹论的追随者,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说话的大众的“指导者”、“教育者”。传媒与大众被严格划分为你说我听的对立角色,传媒以这种方式树立起话语权威,普通受众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传媒疾风骤雨般的洗礼,没有自己的话语空间。

这种状况在90年代有了较大的改进,以1993年开播的《东方时空》为里程碑,标志着电视平民时代的来临,电视人逐渐意识到这个长久和平的时代是一个平民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平民的力量是最大的,在这样的时代中谁不学会尊重平民就意味着他将被时代抛弃。”受众不是毫无反抗能力的靶子,而是传播过程中平等的伙伴。

电视谈话节目是大众传播学“枪弹论”的真正终结者,它的出现适应时代的需求,使媒介从高耸的云端落回到大众之中,这种平民化的倾向主要反映在传者与受众之间平等传播的观念和意识中,大家已经认识到受众对传播效果的重大影响。受众的参与,已经不仅仅是其视听结合的真实感给了观众“身临其境”的心理参与,而是进而直接参与到节目采集、筹划、制作各个环节。《实话实说》在网上公开征集话题,组织公众进行网上讨论,在现场邀请嘉宾和观众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构建自己的话语空间。这种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的电视谈话节目在传播理念、情感态度和传播手法上,都体现出传者受众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状态。开放型的电视传播使传、受双方处于一种对等的互动状态。

二、人际传播介入的大众传播

《实话实说》的总策划杨东平曾说:“我们认为《实话实说》的基本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实性,真实性是它的美学基础,是谈话节目的生命;二是平民性,这是谈话节目价值追求和审美追求。”正是基于这样的制作理念,《实话实说》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尽量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话场的常态原貌。现场环境比较活跃、轻松。嘉宾们侃侃而谈。现场观众自由发问,主持人崔永元诙谐和幽默地为话题穿针引线。电视谈话节目实质上就是将面面相传的这种人类最基本最常见的人际传播方式通过现代化的电视媒介进行扩大化的传播方式。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只是起了记录谈话这种人际传播形式的作用。

实现了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介入的谈话节目凸显了人际传播优势。一方面,人际传播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与此同时非语言信息也进行了传播。电视“声像兼备”的特长使完整的人际传播得以真实展现,除了语言信息外,大量的形体语言如表情、神态、动作、眼神及语气、语调之类的非语言符号也同时参与了传播。同时许多谈话节目也采用了热线电话的方式,将场外观众纳入传播体系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众传播反馈间接、零散、迟缓的缺憾。

另一方面,人际传播的又一优势是传播的方式与内容反映个体的个性特征,而且反映他们的社会角色及其关系。电视谈话节目从尊重和表达人的个性及社会多元性出发,努力营造正常的谈话氛围,还交谈双方真实的心态,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尊重人的个性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通过谈话的形式最大限度的逼近人物内心,在交流过程中走进人的内心,展示人的个性,同时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状态,使节目充满人情味。

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中,传播者被看做是某种集体某种整体的一体化代表,这种传播方式更多的是用一种消除了个性和差异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由于话语权威,往往在观念上、情感上都比较单一,缺乏开放性和多样性。另外,我们在电视传播中,太多是从整体上进行描述的,很少注意到个体的差异。如“官兵们纷纷表示……”“专家们一致认为……”等等。这种重整体、轻个体的传播方式因为排斥了个性的投入、个体的体验和独特的表达而缺乏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客观真实性的缺失。

《对话》栏日曾经制作过一期《对话韩寒》的节目,把韩寒请到演播室与观众面对面讨论热门话题——“韩寒现象”。有观众将韩寒与美国总统作比较,韩寒答:“总统可以四年一换,韩寒永远不换……,那你又怎么知道我的生活积淀不如他深厚呢?”观众:“因为你的年龄没有他大。”韩寒:“是这样吗?那我问你几岁了?”观众:“31岁。”韩寒:“但是从你的话中,我似乎听出来你的生活积淀还不如我的深厚。”恐怕只有谈话节目才能把韩寒这种狂傲犀利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谈话节目中。信息是通过一个特定的个人体验、感受传达出来的。由于信息始终通过一个特定的个人化的角度被描述。节目具有了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从而给予观众平等感和亲切感。

三、制造环境强化传播效果

谈话节目无论是在演播室的设计上还是谈话氛围上都尽量做到对话场完美的再现和复原。演播室通常被设计成谈话客厅的形式,在外部构建上首先给谈话者一种心理接近感。而在谈话传播环境的营造上,是节目的主持人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般都有一张平民化的面孔,语言诙谐幽默,反应迅速,善解人意。他们口语化的表达和个性魅力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交流者的状态。比如说《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对话》的主持人沈冰,《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窦文涛皆是如此。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在向观众展示其幽默机智的同时,就是在为话题“穿针引线”。他们胸中有全局,善于提问,把握现场节奏与气氛,及时将谈话引向话题,引向深层和高处。有评论者把主持人称作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就是因为主持人在现场起到举足轻重的调节、控制作用。

四、以语言为主的传播符号非单一化

在三大传统媒介中,电视作为龙头老大,“声像兼备”的特性是它的一张王牌。所以长期以来,电视传播一直看重画面的传播作用,存在着“画面崇拜”的观念,把“画面感知”作为电视的本体。对画面的过分崇拜导致电视屏幕上充斥着光怪陆离的视觉表象,“声画两张皮”和“万能画面”泛滥,涌现出许多花哨但无深刻内涵的电视节目,使电视无可奈何地背上了低俗肤浅的恶名,非语言符号最大的优势在于形象展示,它能生动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但它致命的缺点是传播深度极为有限,充其量只能传播各种信息的综合,要透视人的心灵深处,体现思想的丰富内涵则需要语言的引入。电视谈话节目从广播中发展而来,在形式上以口语为主,以画面为辅,改变了视觉优先的传统样式,它以语言的魅力、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为广大观众欣赏。

以语言为主要材料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一大优势,一大卖点,但这不意味着谈话节目仅有语言就足够了,电视毕竟是以“形声兼备”取胜的媒介,单纯强调语言传播,容易造成听觉上的超负荷和视觉上的遗憾多多。容易让人失去新鲜感,产生心理疲惫。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中国的谈话节目大多注重语言传播的单调性,为了活跃现场气氛,增加兴奋点,节目制作者往往采取多种传播手段。

电视谈话节目因其平民化的色彩,相对自由的互动传播,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受到观众的青睐,一时之间风起云涌,席卷各大电视台。收视率一路飙升,以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为例,据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统计,它最初播出时收视率为2.1%。到了去年升到平均4%左右,最高时达到5.24%,但是从今年起,收视率一直居低不起,最低收视率居然跌到0.66%。收视率作为电视节目制作优劣的“晴雨表”,已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热度逐渐降温,人们开始对电视谈话节目进行冷静深刻的思考。

究其“降温”的原因,不乏有播出的时段不科学,话题内容不吸引人等因素,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它在传播方式上仍有许多硬伤难以克服。

1.话题选择由媒介决定

可谈论的话题可以说成千上万,但最终搬上屏幕的终究只有少数,这中间自然经过了筛选,而筛选的标准则完全控制在媒体手中。媒体虽然也在向观众征集话题,在选题时也会把受众的兴趣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但最终决定者依然是媒体而非受众。许多观众提出的话题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被采纳。

2.嘉宾、观众由媒介精心挑选

在嘉宾选择上。媒介更是下了大工夫。还是以《实话实说》为例,其策划人郑也夫也在书中介绍:“在决定嘉宾人选之前,策划人、主持人、编导都要与物色到的嘉宾候选人见面,以判断该人是否能侃,并搞好拼盘——尽量为一个节目选择职业、文化、风格不同的几个嘉宾。”就连现场观众也是节目制作小组提出要求,按话题、年龄段及社会阶层等不同情况进行挑选。通过选择嘉宾,媒体实际上已经匡定了谈话的方向、内容,谈话这种形式不免仅仅流于形式了。

3.现场制作中充分体现媒介的作用和地位

主持人在现场就是媒介的代表,节目的代表。他对节目的好坏负有重要责任,其功能和职责就是在现场引导节目顺利进行。有时为了控制节目的时间长度或者为了节目整体效果,主持人不得不打断观众的谈话,转化话题。崔永元虽以平民化的主持风格而深得观众厚爱,但也因主持人的特定身份不得不偶尔打断嘉宾的谈话,这就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在《实话实说》向观众征求意见时,就有观众提出主持人和观众不能平等交流和对话的问题。

电视谈话节目由于模仿了人际谈话的形式,通常只记录谈话过程而不进行结论性的总结,但是根据诺利·诺伊曼“沉默螺旋”理论,受众大多数是沉默者,他们更倾向于“受”而非“传”。互联网就充分证明,很少人愿意在读完新闻后还想发表一通意见。BBS中除了一般交友性质的聊天外,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在那儿为一个话题的争论耽误时间。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极为重要的功能,有相当的权威性,故而受众都还有一种诉求媒介的依赖心理,还没有走向完全的、自觉的自我独立判断。“两面理”的传播方式虽然更容易为高素质的人群所青睐,但作为面向大众的传播,有说服力的一面理表述还是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面对面人际交流总是在一定场合下进行的。在什么时间、地点以及和谁在一起谈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谈话方式。电视谈话中也有情境制约,那就是电视谈话一般在演播室展开,现场自然少不了摄像机镜头、灯光、布景等,与平日谈话的场合明显不同,而且嘉宾之间彼此熟悉程度不够,加上顾及礼貌、自身形象及节目效果。无论是习惯上电视的,还是未上过电视的,在这种场合说话或多或少会有所顾忌或者紧张,造成有效传播的“噪声”,也就是传播过程的内部干扰。

谈话节目有它自身生而有之的弱点,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电视人长期逐步的改善。但是它在传播观念传播方式上的变革是有目共睹的,它的人际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传播符号吸引着人们留恋于它的魅力,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电视谈话节目依然会为人们所欢迎、所瞩目。

〔作者单位:山东电视台文艺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