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与广播传媒舆论力量运用

构建和谐社会与广播传媒舆论力量运用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与广播传媒舆论力量运用邓 鹤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把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和树立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当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闻价值重要因素的“接近性”,是指与受众接近的程度。接近性不仅包括距离上的接近,还包括心理上的接近,以及年龄上、性别上、素质上、职业上的接近。

构建和谐社会与广播传媒舆论力量运用

邓 鹤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把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和树立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当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样新的形势下,作为传媒的新闻工作者有必要重温和强化坚持群众观点,使之真正落实到新闻报道工作中去。新闻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紧扣时代的脉搏,才能写出鲜活的报道。新闻要做到“深入”,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身入”。新闻工作者长期“身入”实际,是坚持群众大观点,走群众路线的表现。

一、以人为本,促进省级主流媒体宣传内容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结构调整,提高主流媒体新闻传播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作为覆盖面大的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其新闻宣传内容定位比较高:非省内外、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活动会议不报;非宏观经济问题不发;非在全省、全国推广的经验不播,在很大程度上把主流媒体悬挂在与生活、与实际、与受众、与群众距离很远、高高在上的狭小范围里。媒体上只有阳春白雪、而无下里巴人的宣传内容,造成其受众市场成为单层次的平面市场,社会涵盖量非常之小。这也是省以上主流平面媒体发行量长期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也是电子传媒提高收听率的一个瓶颈问题。

其实,信息时代的受众的需求,已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么单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式、多角度的。受众不但关注国内外大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而且更关注那些虽不是重大事件,但有一定的社会性又有些新闻信息含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新闻信息和普通人物的消息。

二、以人为本,面向普通群众,传媒才能显示出生命力

新闻工作是以采集、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活动,新闻工作要对社会上发生的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现象、事件作出反应,它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之一。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新闻真实性原则决定着新闻报道一定要用事实说话,而新闻事实来源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传播新闻;二是反映和引导舆论。因此,新闻传播者站在什么立场上,为谁讲话、为谁服务,这从根本上决定着新闻的导向性,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选择和报道新闻事实都要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通过新闻宣传来体现党和政府的政治主张、工作意图,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贯彻落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新闻报道的内容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的。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是普通人民群众,宣传报道内容和形式只有面向群众、被人民群众认可,广播电视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发挥它的影响和号召力,发挥出积极的引导、教育、启迪作用。无数成功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群众观点,才能正确认识和反映社会。

三、坚持群众观点是新闻工作者自觉运用新闻价值规律的体现

人类传播手段的发展经历了语言、文字、印刷、广播电视等过程。电子传媒的发展,消除了文字那种需要接受教育才能理解的间接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扩大人民群众的视角,成为广泛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大众媒体。

新闻报道总体上要体现出新闻价值规律的作用。

作为新闻价值重要因素的“接近性”,是指与受众接近的程度。换言之,一条新闻越是同读者关系密切、越是能影响受众的生活、行为、思想、工作等,它的价值就越高。接近性不仅包括距离上的接近,还包括心理上的接近,以及年龄上、性别上、素质上、职业上的接近。有人对受众心理研究表明:“人们不仅喜欢事先一无所知的新闻,他们对于报道自己有所熟知的事件,有着更浓厚兴趣。”无论是地域上还是心理上,新闻事实内容上的接近都与受众的关心、感兴趣程度成正比。具有接近性,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内容,才会引起受众的共鸣。

由此可见,坚持群众观点,与新闻价值规律并不相悖,相反正是遵循新闻价值规律的体现。

四、新闻媒体应找准群众关心、政府重视的结合点,确定新闻报道的重点

既然群众是新闻报道的主体,生活是新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那么新闻工作就必须多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选择、审视报道的主题和内容,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采访行动和作风,深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的角度写报道,从生活中发掘新闻。

新闻工作一头连着党,一头连着群众。一方面,新闻舆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它担负着向人民群众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的任务,另一方面,新闻舆论还担负着下情上达、反映群众呼声的作用,人民群众也要通过新闻媒介表达建议和见解。因此,新闻传媒要使报道发挥出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就必须善于在二者的结合上多做些文章,找准既是群众关心,又是政府重视的结合点,选准定位,吃透两点,贴近生活,有的放矢。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在党和群众中建起一条高速信息通道。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

在新闻节目的具体操作中,更要强化贴近性,找准群众关心和政府重视的结合点,突出报道的重点,从而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的传媒作用,更好地为受众服务。不仅要拓宽服务内容,更要使宣传形式多样化,既要研究报道题目、报道角度、报道时机、报道形式等方面问题,达到较为理想的报道效果,以吸引更多的听众。适当运用编前、编后、评论等形式,发挥言论的“灵魂与旗帜”作用,加重报道分量。

当然,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形成的社会热点逐渐增多。作为新闻传媒,还要积极正确、稳妥地做好引导,或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或加以澄清,或进行讨论给予舆论影响,注重新闻事实通过传播所显示的社会效果。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有群众观点和大局意识。

五、坚持群众观点,发挥好新闻媒体的批评、监督作用

新闻报道最终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仅要发挥它的弘扬正气的“扬善”功能,而且要充分发挥它压制“邪气”的批评、监督作用。批判社会上的假、丑、恶,追求真、善、美。对普通人的生活、命运、境遇加以关注,对愚昧、不道德和一切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害的东西,都要进行批判。“永远站在绝大多数劳动者利益的一边”(毛泽东)。在现实生活中,应对一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不正之风仍不同程度存在的行业窗口进行监督,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做为大众传媒,担负起抑浊扬清、扶正祛邪、伸张正义的社会责任,不仅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新闻宣传的权威性、战斗性。提高新闻的收视率。

当然,舆论监督光有好的动机和好的选题还远远不够,在具体运作上,除了坚持深入采访,充分调查研究,严格遵循客观真实性原则等基本前提外,应尽量避免负面效应,要讲究分寸、把握适度,使其恰到好处,一切必须有助于引导问题向正确的方向转化,取得积极的社会效应。

〔作者单位: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泰安记者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