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电视发展的一点思考
刘大伟
电视媒体在当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传媒巨变,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追求创新的节目内容,电视产业化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如何让电视业在新时期下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担负起引导大众,教育大众的传媒责任,本文试从电视文化品格和创造力的增强以及沟通形态的确立三个方面对这一论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一、电视文化品格的塑造
电视是传播媒介,大众的需求是它的命脉,赢得观众的青睐,提高收视率,自然是电视传媒首当其冲的选择。但电视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有多少传媒人真正想到过文化品格对于电视长远发展的意义!应当承认,当今的电视节目已相当丰富多彩,电视人为了创新出彩,费尽心机,甚至沉迷在花样翻新、搜奇弄异之中,以至能想到的花招没有不被绞尽脑汁的电视人匆匆塞进各种各样的节目中去。但可惜的是,单纯形式的探求难免造就为了新奇标新立异,甚至引向虚张声势、炫耀技巧的死胡同中去。尽管厌弃陈规旧套、期求新颖悦目的可人节目已成为创新的动力,但急功近利、浮躁骚动终究难以造就动人的精品,光有形式之奇不会留住观众。
二、创造力的增强
创造不是简单的套用或机械的模仿,它要求有探索精神和改造能力。过去的几年,电视仿佛进入了竞相模仿的魔洞中,在试图改版的良善动机下,上演的确实多是拾人牙慧的模仿剧。从无聊的侃戏,到遍地开花的情景喜剧,从千篇一律的扭捏独唱加伴舞到无所不用其极的耍弄游戏节目,一潮接续一潮。曾经创造过中国电视辉煌的电视人在收视率的杠杆面前,忽然变得手足无措。绝不是当代人瞬间失聪,而是长期包打天下的无冕地位造成了创造力的弱化。电视曾经没有对手,但从无线到有线,网络到卫星,独领风骚的一统天下被竞争打破。并且,老百姓的口味变得挑剔苛刻,即便是最富魅力的节目也容易消逝其耀人光环。比如曾独领风骚的许多电视文艺王牌节目,都遇到或多或少的观众热度下降的问题,频频的改版和主持人的更迭都没能根本改变状况。这也固然和新闻节目、纪实节目以及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不无关联,但主要的症候还在自身。就节目而言,思想贫乏,缺少内涵,文化意味的淡漠等缺憾已不在少数,即使是只求轻松愉悦的人们,看多了强作欢愁的节目也会倒胃口的;就形式而言,老套的样式已经激不起人们的热情,主持人走马换将也好,形式换汤不换药的变化也好,只要没有触及实质改观,就无法再现往日辉煌。不能只责怪观众口味的变化,更要检讨内涵是否适应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但适应的背后却要首先解决一味被动屈就的弊端。
三、沟通形态的确立
在度量电视和观众关系上,孰重孰轻是不可偏废的,事实上无论观众还是电视媒体都同样重要,需要完善的则是二者的沟通形态。当传媒既不把自己放在无足轻重被动之位,又时刻挂念观众心态时,传媒和接受者就是互不可分的一体之物。作为传播媒介,电视理当把大众需求作为自己的节目标尺,如果失却百姓兴趣、引不起社会关注,电视的节目生命力就自然丧失。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节目缺少深刻意味,但老百姓照旧被呼应他们生活节拍、虽清浅却轻松欢快的节目所招引并沉醉欢呼的原因所在。但就观赏而言,不能违背大众化的取悦趋同现象,当然要以某种程度的牺牲为代价,却实在是电视传媒所不能不做的。把眼光投注在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迎合他们的爱好关心,是电视工作者理当具备的素质。它使我们的电视真正成为百姓的生活伴侣、家庭的重要成员。但缺憾也难免相应伴生,俯就大众的另一面是屈就时潮、混同流俗,前已述及。这不能不提醒电视工作者对如何建立沟通“定位”形态问题的关注。电视要面向大众,电视节目要适应国情民心,这当然是定位基础;具体节目的口味、表现方式要针对何种对象,这更是定位的要义。
雅俗分流的趋向也是电视传媒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电视的大众媒介性质,固然决定要把拥有最为广阔的观众群作为明确的方向。但时代发展的现实和电视观众现状加速了观众分流状况,分众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它使得某一类型节目具有了更为充裕的施展延伸可能,这对电视而言是非常明显的事实。比如娱乐节目拼命拉开面子,加强活跃色彩,试图老少咸宜;而戏曲节目和一般歌舞节目“分庭抗礼”,满足传统老年观众需要;MTV则把青年观众拢在自己的天地中,而电视诗歌散文节目则满足高雅观众的心理需求。即便是同一类型的观众,也还有各异的偏好。比如体育节目近年火暴,以足球为中心的观赏热,夺走了巨大的收视人流,无论是残酷的拳击、优雅的台球、动感的NBA联赛,“静态”状的象棋、围棋对弈,都有可观的收看群。但不同人的选择却有差异。于是,日益分流的收视现象把曾经主宰电视的欢歌笑语、光彩斑斓的文艺节目弄得心神不宁。雅俗分流的获益者是观众,得利的也是不同欣赏需求的对象。这是电视的发展进步。电视人应当注意的是很快遇到的问题将是人们更加挑剔的口味,和更为专一的要求。
在不远的将来,电视依然会作为传媒的主要代表,新的时代将对电视提出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电视自然也需要为人类的健康文明生活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电视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