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世界了解中国(—)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众与内容的正确定位,可以归纳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它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宣传的总体指导思想。[40]“让世界了解中国”表明的是,中国有了主动对外交往的意识和气魄。因此,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宣战线的中心任务。

一、让世界了解中国(1978—1989)

(一)背景与定位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作为政治意识形态重要领域的对外报道,一方面果断叫停一些不切实际的、近乎梦呓般的宣传方针,如对外宣传要促进世界革命;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惯性和滞后性,还在延续“左倾”思维,“文革”的流毒还没有得到彻底清算。有些宣传主观主义到了荒唐、荒谬的地步。例如,重提“兴无灭资”口号;把“抓纲治国”等国内政治用语生搬硬译;一厢情愿地给外宣硬贴政治目标,如“提高左派思想”、“争取中间群众”、“分化上层人士”等。

针对这种状况,时任中宣部部长的胡耀邦在1979年3月就外宣工作的指导思想、地位与任务相继发表讲话并作出指示。胡耀邦认为,对外宣传就是要面对外国人,力争向尽可能多的外国人做宣传,并针对不同对象,办出特色。这是外宣的接受对象问题。目标受众的文化身份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者。从受众阶层看,主要是中等社会阶层,也就是中产阶级。改革开放以后,外国企业界、学术界、政府部门的越来越多中高层人士,成为中国对外报道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胡耀邦还提出了对外宣传的标准:“真实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丰富多采(笔者注:应为‘彩’)地(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科学、技术、文艺的以及中央和地方的)、生动活泼地介绍我国情况。主要是宣传报道新中国。”[38]

在这里,胡耀邦实际上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对外报道,提出了出路与定位等指导思想。首先,对外报道要面向的是外国人,即内外有别。其次,提出对外报道的内容应该是“介绍我国情况”,“报道新中国”。前者是受众定位,后者是内容定位。受众与内容的正确定位,可以归纳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它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宣传的总体指导思想。[39]

(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含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宣布解放思想,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客观地看,自此中国各行业、各阶层都表现出新气象;从主观上来看,中国迫切希望结束与世界的隔绝状态,扩大交往,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新形象。从主、客观两方面的情形来看,中国都迫切需要通过外宣这个渠道和窗口,告知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党和政府的新的姿态与政策走向,了解中国各地所焕发的勃勃生机,表现中国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壮志豪情,也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因而,胡耀邦说:“我们搞对外宣传主要是为了增进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和友谊,为了创造有利于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际条件,也包括尽可能有利于促进国际反霸斗争。”[40]

“让世界了解中国”表明的是,中国有了主动对外交往的意识和气魄。这是一种开放的姿态,即中国由忌讳国际交流和关起门来搞建设,到打开国门让世界各国的人们了解中国的现状。目的是优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改善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了解是信任的基础,不信任产生偏见,偏见往往源于不了解。因此,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宣战线的中心任务。

让世界了解中国,一方面要看我们最想让世界了解我们什么,另一方面是世界最想了解我们的是什么。也就是在世界和中国感兴趣的公共地带找到二者的最大公约数。在当时的中国,“两者的汇合点,就是发展、改革开放、稳定。……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正是介绍了中国最主要的实际,它既然是我们最希望外国了解的,也是外国人希望了解的,而且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会收到很好的效果”。[41]中国外宣工作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朱穆之这样认为。1979年7月8日,两年前曾经严厉批评过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格林致函新华社社长曾涛,对新华社对外报道取得的进步表示祝贺。

尽管早在1978年,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的朱穆之在新华社系统提出过“对外报道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2]。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报道的实践有时游离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外宣主题,进行务虚宣传。1984年,在广东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外宣工作会议,会议主题就是如何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