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国新闻社(China News Service,CNS)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两家综合性通讯社之一,是以国家通讯社形式专门从事对外宣传的国家新闻机构,也是中国最大的专业对外舆论机构。起初,中新社只以“中国新闻社广播电台”呼号为海外华侨报纸和侨团广播口语记录新闻。“文革”期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中新社业务并入新华社,但继续以“中国新闻社”电讯头向海外报纸播发新闻。

二、中国新闻社(China News Service,CNS)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两家综合性通讯社之一,是以国家通讯社形式专门从事对外宣传的国家新闻机构,也是中国最大的专业对外舆论机构。中新社的总社设在北京,在内地27个省市自治区派驻了分支机构50多个,在港澳以及海外派驻7个分社,1991年起成功在台湾驻点,已建立覆盖全球华文媒体的新闻供稿体系。

中国新闻社成立于1952年9月14日,由新华社对外部、国际部和范长江、胡愈之1938年创办的国际新闻社三股力量组合而成,10月1日正式对海外播发电讯通稿。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国际问题评论家金仲华担任中新社首任社长。起初,中新社只以“中国新闻社广播电台”呼号为海外华侨报纸和侨团广播口语记录新闻。主要服务对象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外籍华人,代表国家向他们传播中国的声音,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50年代,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出访东南亚,看到当地华侨报纸上刊登很多中新社新闻,高兴地说:“不到海外,不知道中新社的影响。”60年代初,中新社在海外华侨报纸中已经颇有影响。“文革”期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中新社业务并入新华社,但继续以“中国新闻社”电讯头向海外报纸播发新闻。

1978年,中央决定恢复中新社建制。恢复建制以来,中新社的新闻、专稿、摄影、影视等方面的工作迈上新台阶,经中央批准成为可以直接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政务活动和外事活动的中央新闻单位。1984年,中宣部和国务院侨办联合下发的文件中确认:“中国新闻社是我国向港澳和海外华文报刊、华语电台和电视台发稿的国家通讯社。”当前,中国新闻社已具备为全球华人提供新闻、文化等多品种产品的能力,新闻产品以中文、英文、日文等多种语言,通过卫星、互联网、光缆等传播手段,向全球500多家新闻媒体和7个大型通讯社传送。主要新闻产品类型与新闻业务领域有:[8]

——新闻电讯(通稿):每天向数百家港澳台和世界各地华文媒体及各国新闻机构提供新闻通稿100条左右,并在总社和香港设有电子网络媒体;北京网站每天更新新闻150-200条。

——专电特稿:每月向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报刊提供30万字左右。

——新闻图片:每天播发传真图片30余张,中国新闻图片网每天更新图片100张。

——专版:根据华文传媒的个性化需要,每年提供图文专版数百个。

——影视音像:中新社影视部拍摄制作,或与港台、海外影视界合作拍摄制作电影故事片、纪录片,或电视剧、电视专题片,并制作和对外发行各种华语CD盘录像带。

——各类媒体:主办《中国新闻周刊》、《华声视点》月刊(香港、美国出版)、《中华文摘》、《中国经济周刊》(日文版、美国英文网络版)等刊物,还拥有大型网站中国新闻网(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

为了最大限度地贴近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中新社在新闻电讯、通讯、评论、专稿和摄影影视等新闻产品中,探索出“国际视角”+“亲和力”的中新社报道风格[9]。这一有别于新华社的新闻写作风格,逐渐对国内新闻界产生影响。“国际视角”+“亲和力”的报道理念的主要内涵是,由于中新社面对的主要是海外受众,因此选材必须贴近海外读者的需求,用海外视角、国际视角来观察问题。国际视角不是居高临下的,是平视的,可以交流的,用这种视角写新闻是产生亲和力的基础。同时,中新社的对外报道新闻还充分考虑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欣赏水平,让他们愿意看,乐意接受,即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该社认为没有亲和力的报道就是没有影响力,而没有影响力的对外宣传只能是一种无效劳动。[10]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世界华人信息中心的中国新闻社,加强了与世界华文传媒的沟通与交流,并搭建了世界华文媒体的沟通与交流平台。2001年,中新社发起并主办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南京)。经国家批准,该论坛以后每两年主办一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