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海外对外报道媒体
中国对外报道格局的力量分布,除了在中国本土开办的上述四大类媒体构成基本的、常规的力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军同样承担着对外报道的使命。这类媒体分布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传播的接近性原则直接在所在地开展中国对外报道,传达中国的声音。它们就是在国外进行中国对外报道的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主要媒介形态,以海外华文媒体为主。
海外华文传媒发端于19世纪初叶:1815年,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份华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到目前,海外华文传媒已经遍布以东南亚、北美、欧洲、大洋洲为主的全世界54个国家,出版的报刊达4245家,创办的华语广播电台达60余家,创办的华语电视台达35家,创办的电子网络报刊达30多家。海外华文传媒是海外炎黄子孙艰苦奋斗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是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维系华夏文化、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支柱,是海外华人华侨发表政见维护族群利益的舆论载体,是世界新闻传播体系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分支。
海外华文传媒是中国对外传播力在国外的延伸,成为国内媒体对外报道的重要延伸与补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整合联系功能。对于增强民族性、打破西方“全球化”信息垄断的战略,海外华文传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汉字、汉文化,通过具有强大向心力的“大中华圈”,建立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微观而富有成效地改变信息传播的不平衡状态。[34]由于受到政治、经费和语言隔阂条件等制约,海外媒体传播中国的栏目或板块或中国在海外开办的媒体,长时间坚持下来的不多。迫于现实压力,一些媒体停办,一些媒体悄然改变办刊、办台风格和指导思想。在北美地区,已有超过20家的电视台定期或不定期播放介绍中国的中文节目。这些电视台中影响较大的包括:洛杉矶熊猫电视台(1991-2000年)、纽约中文电视台(1991年至今)、旧金山华声电视台(1983-1997年)、芝加哥美洲东方电视台(1991-1997年)和加拿大多伦多中文电视台(1983-1993年)。广播方面,199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下属的五洲传播中心与洛杉矶华人办起了洛城双语中波广播电台,主要用普通话播音,也播出英语新闻节目。最初每天播出12小时,现在已实现全天候广播。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省市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利用这些平台播出它们的节目。[35]
在纸媒方面,通过与11名华人移民合作,大型中文日报——《侨报》1990年1月5日在美国纽约创刊[36]。这份在海外深有影响的报纸每天出版40多个版面,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等美国大中城市同步发行。其客观、准确、公正的新闻报道,平实、及时的评论,丰富多彩的服务性、综合性内容,深受美国华人读者欢迎,尤其为华裔新移民所喜爱。著名记者范长江之子范东升曾任该报社长,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高钢也曾任职于该报。在欧洲,从事中国对外报道的主要华文媒体有:西班牙《华新报》、《欧洲晚报》、《中国报》,德国《新天地》,比利时《华人通讯》、《比利时、卢森堡华人手册》,奥地利《多瑙时报》、《同乡报》,意大利《欧华时报》,匈牙利《欧洲论坛》、《市场周报》、《新导报》、《布达佩斯周报》、《世界华人名人录》,罗马尼亚《旅罗华人》,俄罗斯《莫斯科华人报》,法国《欧中经贸》、《欧中网》和《欧洲时报》。1997年10月,这些华文媒体还成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欧洲华人媒体协会,协会常务秘书处设在巴黎的《欧洲时报》。
海外华文传媒和中国在海外举办的媒体是中国对外报道在海外的延伸。这些媒体克服了对外报道中由于空间距离阻隔和认知程度差异的缺陷,承担了地位特殊、意义重大的中国对外报道与对外传播的责任,同样承担了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和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使命。而且,这些媒体对祖国始终具有向心力,是促进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综上所述,当前,一个分工合理、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多种媒介体系构成的中国对外报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一媒介体系积极探索对外传播的发展方略、研究不同媒介的对外报道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外国受众的需要。同时,它们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国际关系准则,报道日益平实、全面、客观,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中国对外报道媒介系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同情与支持,推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舆论环境,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日益彰显国际影响。
【注释】
[1]李瞻:《国际传播》,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1页。
[2]熊蕾:《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新华社英语广播开播60周年纪事》,《中国记者》2004年第10期。
[3]毛泽东:《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
[4]就服务范围而言,通讯社可分为世界性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地区性通讯社和国内通讯社。参见刘继南、周积华、段鹏:《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5]Thomas L.McPhail:《电子殖民主义》,郑植荣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21页。
[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新华通讯社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闻工作文件选编》,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311页。
[7]《新华通讯社采编人员手册》,转引自《中国记者》2002年第9期。
[8]郭健:《中国第二大通讯社——中国新闻社》,《对外大传播》1995年第1期。
[9]《中国新闻网简介》,http://www.chinanews.com.cn/jianjie.html
[10]http://www.xici.net/b6775/d54072227.htm。
[11]周东元、亓文公编:《中国外文局50年史料选编》第1册,新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7页。
[12]《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大事记》第1册,新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167页。
[13]周东元、亓文公编:《中国外文局50年史料选编》第1册,新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8页。
[14]宋庆龄将这本杂志定名为《中国建设》有两重意义:一方面体现该刊的主旨是报道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另一方面还借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因为孙中山先生曾经办过一个叫《建设》的刊物。沈苏儒、邓树林:《真实报道:〈今日中国〉的传家宝——写在〈今日中国〉创刊五十五周年之际》,《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10期。
[15]《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回忆录》,新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197页。
[16]《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50页。
[17]周东元、亓文公编:《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史料选编》第1册,新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18]《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回忆录》,新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79、89页。
[19]周东元、亓文公编:《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史料选编》第1册,新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261页。
[20]http://www.chinadaily.com.cn/english/static/aboutchinadaily_cn.html。
[21]郭可:《中国英语媒体传播效果研究》,《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
[2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4页。
[23]周瑾:《梳理对外传播脉络,展望未来——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李丹》,《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5期;黄玉:《国际广播传媒与国家形象传播——以CRI德语广播为例》,德中媒体对话,2008年11月17-18日,广州。
[24]张长明:《全面构筑电视外宣新格局》,《对外传播》2008年第5期。
[25]程曼丽:《论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崛起》,《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4期。
[26]作为对等条件,中国政府允许新闻集团下属的星空卫视、凤凰卫视中文台等电视频道于2001年下半年相继落户广东省;允许维亚康姆旗下的MTV音乐电视频道于2003年4月26日正式通过有线网落地广东。中外舆论认为,此举是双方“双赢”。
[27]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28]② 张长明:《全面构筑电视外宣新格局》,《对外传播》2008年第5期。
[29]http://www.china.com.cn/fuwu/guanyuwomen.htm。
[30]http://gb.cri.cn/21344/2007/09/29/1885@1788599.htm。
[31]http://www.chinadaily.com.cn/static_c/gyzgrbwz.html。
[3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21/content_7469253.htm。
[33]《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无边风景,无限生机》,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1/18/content_7449367.htm。
[34]程曼丽:《海外华文传媒研究》,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第1—5页。
[35]曾建徽:《融冰·架桥·突围——曾建徽论对外宣传(上)》,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3页。
[36]在《侨报》创刊十周年的2000年1月,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亲致贺函并宣布1月10日为“侨报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