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从城市实际出发规划城市的文化建设
既然文化之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如此重要,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应当抓好文化建设。当前,文化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重视,在文化产业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些适合自身的路子。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深圳和宁波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些经验。此处,以这两个经济较发达城市文化建设的情况为例进行分析。
一、宁波文化建设的规划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宁波历史悠久,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如今的宁波,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港口城市,是全国重要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2006年,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为422.1亿美元,增长26.0%,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三位,经济外向度达到118%,出口依存度达81%。目前,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大榭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一批工业产业园区与工业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区,已成为宁波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的热土。宁波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今天的宁波正在积极推进港口开发、科教发展、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四个突破”,实施“产业立市”战略,加快沿海、沿湾、沿路三大产业带的规划建设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确立“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地位,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而奋斗[15]。
可以说近十多年来,宁波的发展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宁波靠什么来发展?宁波最大的资源是两样,一是宁波港,一是宁波人:依港而立,因人而兴。宁波港是中国最好的天然良港之一,因此国家要把宁波建设成远东贸易中心,成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宁波人以勤劳聪明闻名于世,宁波人遍布中国和世界各地。
贸易兴市是宁波最基本的发展战略。而贸易,除货物和运输两大硬件外,还需要三大软件:灵敏的信息沟通,广泛的人脉关系,守法、诚信的社会风尚。离开这三大软件,宁波的贸易、宁波的发展都将是一具空壳。
1.宁波文化建设概况
宁波市委、市政府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不仅有明确的思路,而且有科学的规划。“十五”期间作出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制定了《宁波市“十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文化新突破、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后来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宁波市文化“四个一批”规划》,即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区块,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并专门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四个一批”成为宁波市“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宁波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总体目标、布局到主要发展方向、建设任务和措施全部到位[16]。
2006年,作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紧紧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三个重点,着力“转变职能、强化管理,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一,统筹基层文化建设,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着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构建“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为载体,全市各级共投入2.4亿元,建成了411个村落文化宫和49个社区文化宫。率先在全省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和宁波党员教育网络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和中小学都建有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目标。精心打造城市文化活动品牌,举办“活力宁波”系列文化活动,承办好第十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七·一”、广交会、“平安宁波”、浙洽会等文艺演出活动。扎实推进精品工程建设和高雅艺术展演活动,以参加“中国越剧10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对《阿育王》、《黎斋残梦》、《民女封后》等剧目进行打磨加工;宁波剧院引进高雅艺术团体33个,举办高雅艺术演出85场。稳步推进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宁波博物馆2006年8月底正式开工建设,天一阁古籍库房同年11月举行奠基仪式,群众艺术中心已经纳入东部新城文化广场建设范围。
第二,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宣传、保护和利用,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永丰库遗址等11处文化遗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国保单位总量跃居全国前10位,上林湖越窑遗址、海上丝绸之路成功入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第三,推进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广播影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全市广播影视的行政管理、科技管理和社会管理,在全市广电系统开展“抵制低俗之风、净化荧屏声频”工作,着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宣传效果。
第四,规范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业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开展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举办了首届甬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组织有关企业相继参加了义乌、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加强了对象山影视城等项目的指导[17]。
应该说,近年来,宁波文化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文化产业发展的观念意识滞后,文化产业链短缺,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等问题。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宁波市委市政府现在最大的忧患在于对宁波文化产业的担忧,对宁波人才战略的担忧,对宁波发展后劲的担忧。市委市政府认为宁波文化建设的问题在于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素质不高,文化产业薄弱,因此现在正着力推进三大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演艺集团的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市委市政府将重要的新闻网站、出版社、书店和一些重大的文化项目都划拨给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对报业集团给予厚望,希望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能在促进宁波社会风尚、巩固宁波社会道德基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对城市文化建设的贡献
灵敏的信息沟通,广泛的人脉关系,守法、诚信的社会风尚——宁波日报集团在三大软件的建设中,举足轻重,这也是宁波日报集团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大有可为的领域。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方面,宁波日报集团已经迈出了步伐。
例如,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牵头报道的“爱心宁波”系列报道,通过对一个人的报道,扩大到对一个城市的报道,最后成为一项常规报道。
2005年4月,来自青海的山村教师罗南英患白血病,住入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需要60万元手术费。一个普通家庭是不可能承受如此大的医疗费的。该事件经《宁波晚报》报道后,宁波市民纷纷捐款,只在6天内就捐齐了60万元的医疗费!当年,给予捐助的2300位宁波市民以集体名义荣获“2005浙江骄傲十大人物”。
2006年,宁波市北仑区发起牵手贵州贫困学生结对助学活动。宁波市民在短短90分钟,就捐出20多万元结对助学款,把1000余名贵州贫困学童“争抢一空”。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宁波万人资助贵州贫困学生行动”。当时,北仑的志愿者与台江县一批贫困学生结对后,又主动结伴前往苗村侗寨考察。在那里他们发现,当地大量闲散劳动力因为缺少技能无法出外打工,生活相当贫困,而北仑区的不少企业正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如果能给双方牵线搭桥,岂不皆大欢喜?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志愿者们经过调研协调后决定:把培训设备和培训教师送到贵州台江,免费为台江人在“家门口”进行技能培训,然后再帮助他们到宁波就业,避免千里奔波的各种开支。他们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北仑区扶贫办和台江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该区扶贫办的积极协助下,志愿者们4次远赴台江县接洽,同时与宁波友森公司联系,接收培训后的员工。2007年4月,这些经过培训后的劳动力全部在宁波顺利就业。
这一系列的事件都离不开报纸的引导和推波助澜。这些报道和行动为宁波这座城市打上了浓厚的“爱心”底色。在这样的氛围下,社会上也开始自发筹备“宁波爱心联盟”。
“爱心宁波”系列报道在社会上产生的良好反响来自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在内部,为宁波塑造了良好的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提高了宁波人自身的城市认同感、自豪感;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宁波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宁波经济的发展。第二,在外部,宣传了宁波的形象,提高了宁波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解决了贫困地区儿童入学难问题,解决了当地青壮年劳动力无资金、无技术的问题,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既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又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18]。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新闻媒体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建构中的重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二、深圳文化建设的经验
针对深圳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却相对落后的状况,2004年,深圳市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战略目标;2007年,深圳将文化产业确立为第四支柱产业。《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使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使深圳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根据《规划》,2006—2010年,深圳文化产业将形成“三个核心产业群”,其中之一就是一个包括传媒出版、数字影视、演艺娱乐、艺术培训等在内的“传播产业群”,这样的规划将传媒产业推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地位。
深圳文化建设的经验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二是传媒产业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作出的贡献。
1.深圳文化产业近年来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深圳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深圳继高新技术、金融、物流三大支柱产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明确要求“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积极培育传媒印刷、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第二,政策法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12月,深圳市正式出台了《中共中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措施和体制机制保障。同时,还正式出台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等法规文件。
第三,文化发展未来规划基本确定。“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力争2010年,深圳文化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以高于GDP年增长率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深圳市支柱产业,深圳成为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系列平台初步建立。一是继续打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这个文化产业的展示、交易和交流平台。从2004年开始,每年召开一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二是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在借鉴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深圳市设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创意园区也有新进展,有招商科技集团投资建设的创意产业园,利用“厂房改造”进行“产业置换”,计划建成具有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综合功能,集平面设计、动漫画设计、影视制作、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积聚效应。
第五,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初现规模实力。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深圳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已超过8500家,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3万人。
在这些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深圳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例如,近7年来连续组织“读书月”活动,为市民推介好书,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目前,“读书月”这一品牌活动在市民心目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都在不断提高,读书已经成为相当多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此外深圳其他方面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被誉为“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与“设计之都”。
2.深圳报业集团对深圳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的贡献
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深圳报业集团作出了长期努力和重大的贡献。可以说,深圳报业集团基本上实现了从新闻传播向文化构建的转变。在这方面深圳报业集团有较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深圳特区报》近五年来的年度总结来看,深圳报业集团已经从过去单纯地重新闻、重评论、重舆论监督,开始向重文化传播、重文化构建的方向转变,并在深圳“文化立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平台和枢纽作用。在文化传播和文化建构方面的作用它通过如下一系列活动来显现。
第一,在政治领域,市委市政府确定“文化立市”的战略目标后,《深圳特区报》推出了关于“文化立市”的系列报道,并将之转化为一项常规报道,通过消息、通讯、评论、新闻综述等形式,进行长期的宣传,使得这一战略深入人心,在政治领域,为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文化立市”战略鸣锣开道,形成了上下同心的政治局面,在市民文化领域,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在经济领域,结合深圳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深圳特区报》推出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系列报道“科学发展观在深圳”、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报道。为了推动深圳市循环经济条例的实施,报纸细心策划,深刻阐述了走循环经济道路的必要性和途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言论和报道准确传达了市领导的执政理念,为促进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此外,还推出了关于“深圳企业闯天下”的报道。在经济领域,全力宣传“走出去”战略,鼓励深圳企业向全国和海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精神动力。这些年,深圳企业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走向内地和海外,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成为一种令人关注的经济现象。为了解析这一现象,展示深企向外拓展的态势和影响,2006年5月底,《深圳特区报》深度报道部派出记者分赴四川、湖南、湖北、江西、上海、江苏、山东、天津、北京等地采访,深入报道深圳企业到内地闯荡的战绩与经验。从6月份起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深企闯天下”,发出专稿56篇。这些文章新鲜、活泼,令人大开眼界,给深圳企业很大启发。
第三,在文化领域,开展关于“读书月”和文化博览会的报道。在市民文化领域,近7年来报纸参与组织和报道“读书月”活动,不仅大力宣传报道“读书月”的各项活动,而且有步骤、有策划地全面跟进,为营造深圳阅读文化氛围作出了很大贡献。还举办了“读书格言有奖征集活动”,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邮箱里每天有上百条格言传来,还有二三十封信件。不仅有深圳的读者,还引来全国各地的许多读者参与。2006年11月深圳“读书月”期间,《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共同承办的“中国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评选出2006年十大好书和十大阅读热点,成为网上高挂不下的热点新闻,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全国主流媒体、各大门户网站均给予强烈关注与广泛报道,成为2006年的一个文化事件。
2006年5月18日至21日深圳举行了“文博会”,《深圳特区报》从5月8日起就连续发表《全力冲刺文博会》、《注重细节万无一失》、《人人都当东道主》、《窗口行业的一场考试》、《形成强大舆论声势》等5篇评论员文章,号召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市民群众都要以东道主的姿态关注文博会、爱护文博会,为文博会奉献爱心。文博会开幕后,又陆续推出《让中国文化产品大踏步走向世界》、《为文化盛会喝彩》、《勇于到国际文化市场赚大钱》、《运用产业力量繁荣文化》、《市民的节日》、《把文化“买卖”做得更大》、《对社会各界说一声谢谢》等系列评论,对举办文博会的伟大意义、非凡成就给以热情赞扬和理论阐述。17—22日,报纸一连六日推出大篇幅、大版面的专题报道。总共刊发606篇报道,围绕文博会做足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第四,社会文化领域,关于“关爱行动”的报道,一系列典型报道以及基层报道系列。《深圳特区报》联系实际宣传和谐社会,在要闻版推出的专栏《走马鹏城看和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发生在基层的一系列感人故事,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同时,在精神文明领域,宣传“人民健康的好卫士”郭春圆,好人丛飞等,推动“八荣八耻”教育向深度发展。
从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深圳关爱行动”在深圳市轰轰烈烈地开展,作为此次关爱行动的承办单位,《深圳特区报》拿出大量版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大容量的追踪报道,努力挖掘报道“关爱行动”中不断出现的新热点,将报道不断引向新高潮。报纸发起组织的“向20个特困家庭送爱心”活动,拿出充分的版面进行救助介绍,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捐款,帮助特困群众解决了燃眉之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全市人民的爱心。此外,在“关爱行动”开展期间,报纸开设的“局长热线”先后邀请了民政、社保、公安、教育、劳动、法院执行局等局的局长来报社接听电话,帮助群众现场解决了许多切身问题。每次“局长热线”活动时,报纸开设的热线电话都被打爆。“局长热线”缩短了普通群众与局长之间的距离,很多市民说这是“亲民热线”。
报纸主办的“最具爱心人物”评选也受到读者的欢迎与支持,在读者的推荐下,《深圳特区报》先后刊登了几十位爱心人物的事迹,最后评选出20位最具爱心人物,使他们的事迹在社会上广为传播,成了市民学习的楷模。“爱在身边”征文为市民发现爱心、寻找爱心、感谢爱心提供了机会,报纸编辑部收到征文近千篇,读者的参与度空前高涨。编辑们一篇篇仔细阅读,认真编辑,将具有刊发质量的稿件尽量刊登到报上,有力地推进了关爱活动的深入进行。
在2005年《深圳特区报》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的报道中,报道范围不仅从深圳延伸至全国各省,报道对象还从领导专家学者延伸到普通市民、打工者。专版“深圳故事”通过市民们身边和自身的“创业故事”、“创富故事”、“成家故事”、“打工故事”、“岁月故事”,反映深圳不断发展自主创新的历程。如“创业故事”中《睡沙发吃盒饭成就门户网站》,写出了许多创业者的相似经历和共有的创新与奋斗精神;“成家故事”让许多市民回忆起甜蜜的往事,写出深圳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向往;“打工故事”中故事主人公的经历,让在深圳辛勤劳动的打工者感到亲切,也反映深圳是一个开放和充满机会的城市。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的报道以富有创意的策划、多种形式的报道,把自主创新的精神传播给读者。
第五,“市民论坛”的开通与“直通车”栏目的开辟。《深圳特区报》在舆论监督、舆论引导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开辟了“市民论坛”与“直通车”栏目,把市领导、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区负责人轮番请到报道现场,与群众形成互动,并将群众通过口头、来信、网络等渠道投诉的种种问题,以及相关部门的答复和办理结果均在该版上公布,促进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交流。
《深圳特区报》设计“深圳市民论坛”这个栏目的最初想法,就是要实现报网互动、资源共享、扩大受众。论坛做到现在已经100多期,受到越来越多市民朋友的喜爱,从网民和读者持续不断的热线电话和来信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在深圳新闻网,市民论坛是名牌栏目,最高点击率达到12万人次以上。有关中、小巴撤出深圳那期现场直播时,在线人数达到58000人次;有关中年人心理健康那期,不但点击率在2万人次以上,跟帖者还达到了580个以上,节目做完、文章见报后,受到网民和读者的一致肯定。“市民论坛”为政府、公众和专家学者对共同关心的问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为深圳的政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
总之,深圳报业集团在促进深圳政治文化、经济环境文化和市民文化建设方面作了相当多的努力,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从新闻传播向文化构建转型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和参考的宝贵经验。
同时,在产业发展方面,深圳报业集团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深圳报业集团自成立以来,以《深圳特区报》为核心,着力办好报刊、网站;以报业为主,着力拓展产业经营;以机制体制为创新重点,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集团报刊总期发数占据深圳整个报刊市场总量的近90%;在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深圳,报业集团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当前,深圳报业集团资产规模达50多亿元,旗下拥有10报5刊1网1出版社,集团年广告营业额25亿以上,在中国媒体中排名第二、平面媒体中排名第一。深圳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国内党报集团的先锋[20]。报业集团实力的增长使得舆论作用和文化传播、文化建构作用进一步得到强化,也带动了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宁波有宁波的特点,深圳有深圳的特点。每个城市都要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来进行规划,考虑到自身文化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各城市的报业集团,更应当及时洞察社会发展的特点与动向,了解社会需要,为城市发展,城市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文化和市民文化建设以及社会进步送上最及时的文化产品与文化信息。
【注释】
[1]转引自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2]摘自中国文化产业网。
[3]崔保国主编:《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媒体是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访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胡劲军》,《深圳特区报》,2006年5月18日。
[5]戴安娜·克兰著:《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6]同上书,第20页。
[7]转引自陈力丹:《谈谈当前舆论的特点和引导方式》,《新闻界》,1997年第2期。
[8]《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文博会是文化产业展示平台》,《深圳特区报》,2006年5月18日。
[9]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69页。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章,第二节,第103条。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章,第二节,第112条。
[12]同上。
[13]刘玉平、温来成:《国有资产管理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14]说明:本节部分选自张春华、樊士德《论传媒产业中政府定位的校正与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一文,已发表于《声屏世界》,2005年第12期。
[15]引自中国宁波网。
[16]资料来源:宁波文化网,叶英英:《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17]资料来源:宁波文化网,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6年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事业发展概况》。
[18]本部分内容根据“中国宁波网”近年来的部分报道归纳整理。
[19]本部分内容根据《深圳特区报》近五年来的报道和年终总结归纳整理而成。
[20]彭立勋主编:《城市文化产业与发展模式创新(2006年深圳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